•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60

不计较的心
首页 > 审计师 > 公众对审计师的期望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宅基腐闹不住

已采纳

审计期望差距指: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与目前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目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认识差别,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

审计期望差距构成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认为所应当执行的行为(具体包含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的认识、工作方式)、依赖审计报告的人对审计的期望(社会公众或利益相关者对审计的期望)两部分。进一步可以分解为审计合理期望与执行期望。按照这种理解,审计期望差中不存在不合理差距。

-------------------------------------

以下是百科中列式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学理论原因

按照契约理论的解释,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体,企业中存在着众多的委托代理关系:如股东与经理、经理与雇员、企业与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委托人和代理人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定程度上的冲突,委托人欲使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必然要求代理人为其努力工作,而代理人却以努力工作为负效用,往往倾向于偷懒,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这样,就形成了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一是信息内容的不对称:二是发生时间的不对称。

在现实,审计人员被期望作为信息风险的减少者和保险人的双重身份出现:

一方面,审计人员被雇佣来对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进行确认和查错揭弊,以减少财务报表隐含的错误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另一方面,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审计费的支付将审计风险转嫁给审计人员,如果审计人员失职而没有察觉人为舞弊,法院将会判决审计人员来提供赔偿,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前提的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又不一致,客观上期望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承担信息风险的减少者和保险者的角色,以协调他们的利益冲突,这就是审计需求产生的经济学动因之一。因此,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形成审计期望差的理论原因。

二、哲学理论原因

按照哲学理论,审计人员应该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对企业是否存在错误以及舞弊做出判断,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我们知道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在实践在理论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永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新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理论也要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由于成本效益、审计的目的以及审计目标等限制,审计人员根本无法完全准确的仅仅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对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担保与确认。而相关利益方希望审计人员可以完全通过现象看见本质,即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担保。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审计客观环境的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准确无误的对企业全年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担保,当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产生了,审计期望差由此产生。

三、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未遵守或完全遵守职业 由于审计人员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主观的失职或者未能遵守职业准则,由此,必然会给相关利益方带来正常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审计期望差由此产生。

(二)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提供报表保证程度以及审计人员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的误解

社会公众认为经审计人员审计后的会计报表绝对不会存在错误和舞弊,而实际情况是经审计人员审计后提供的会计报表仅仅是对其合理性和公允性做出保证。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第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没有专门发现舞弊问题的义务。

同时,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方式和程序也是存在误解的,社会公众通常期望审计人员对报表进行详细、细致的审查,以期望发现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现象,而审计人员鉴于成本效益原则与专业准则的要求,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选择的审计程序完全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三)审计人员能力有限

由于审计人员能力的有限,对待问题的主观判断不同导致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时由于审计人员能力的有限,有时无法根据专业准则的要求发现正常的错误与舞弊。当然,这个是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后期教育提高的。

(四)客观方面的原因

审计期望差准则之间的差距

现行准则与执行准则之间的差距,现行准则的规定与审计人员根据准则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这部分差异并不是由于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或则其他主观原因,而是由于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

审计期望差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报告发现财务报表中问题和缺陷的意愿。独立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独立性是一旦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意见中报告这些问题的概率。显然,审计人员丧失独立性将会影响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期望差。

审计期望差约束机制不完善

社会缺乏对审计人员社会作用的一个合理的明确的界定,审计的目的到底是检查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是涉及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审计的责任对象到底是仅限于公司以及股东,还是包括第三者。审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信息使者,但对其支付有关费用的却是被审计者。世界上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面临着 ‘两难’处境。即拿着企业的钱,却代表着社会公众来监督企业。在物质利益方而,审计人员是企业花钱请来的,应该替企业说话。在职业道德方面,审计人员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要‘诚信’执业。这种机制下往往会形成审计期望差。

公众对审计师的期望

171 评论(10)

梁小姐12

首先,既然是被起诉了,肯定是人家认为,审计师该发现的问题没发现。这时候,从逻辑上说,审计师可以做如下申辩:一是贬低自己,说自己智障,所以没发现问题。这就好象很多犯罪嫌疑人都说自己是精神病一样的手法。但这一手大概过不去,法官也好,陪审团也好,社会公众也好,很难相信能考取注册会计师执照的人是智障; 二是抬高对手,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不是我们不小心,实在是敌人太狡猾”。这样的说法,有点儿丢面子。不过,如果社会公众能接受这样的说法,这一个坎也算过去了。怎么样才能让社会公众承认“不是审计师不小心,实在是敌人太狡猾”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审计师的期望。要是社会公众对审计师的期望是个个象007一样神通广大,象包拯一样铁面无私,那还真就麻烦了。“抬高对手”这一招就不灵了—你想啊,人家都把你当007了,还有谁比你还牛啊?其实在美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职能之一就是多与公众交流,调整公众对审计师的期望。得不断地告诉公众:审计师也是人,不是神呐。按照审计准则的不成文的假设前提,审计师也就是一些智商略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人,天天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在财务会计和审计领域上,因此成为了专家。在执行审计项目的时候,审计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一般老百姓看了,会觉得,一个孝子给爹妈干活,也不过如此了。 要是已经这样做了,仍然被人家骗了,没发现问题,这也真不能怪审计师了。要是还怪审计师,他就该急了,“我给亲爹妈干活,也没这么尽心过呀?还起诉我?!你不看一看,这个骗局设计得多棒啊,都赶得上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水平了。再有名的医生治病,还有治不了的呐。有本事你来做一遍这审计,我就不信你比我强!”

17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