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娃娃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可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审计也需支持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 audit 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 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风险的组成要素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 (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 (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 (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 (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 (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
湘剑狠皖
第一、可能面临应收帐款完整、存在风险,应付帐款汇率结算风险、完工进度估计与质量保证金准备合理性风险以及企业管理层与关联企业关联和股份转让关系风险。第二、针对产品质量保证准备,应当抽查已经执行完成项目质保金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必要的入户核实、内部控制测试相结合。第三、具体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应当充分考虑销售循环、资本股本管理循环的测试、实质性检查与管理层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并注重制度缺陷评价。
shh小辣椒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 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 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 审计风险理论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 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编辑本段审计过程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售彩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售彩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 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编辑本段模型比较以上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指引,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风险分析,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初次审计时首先进行战略风险分析,得出该公司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很可能,一则会把握重点审计领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二则会在未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上述案例还证明,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必须时刻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在审计时不能为了审计而审计,不能单纯追求审计底稿做得有板有眼工整而全面,形式上的合规实质上可能存在着对重大问题领域的忽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工具。运用该模型执行审计,既能挖掘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功效,发现并消除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又能够从整体上发现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而导致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国内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更显得尤为迫切。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意义在于:“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