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凑不齐~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芯是酸的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内审人员的独立性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其内在的、实质上的独立性。一、独立性的内涵(一)内部审计的概念进入20世纪后,审计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迅速、全面的发展。从组织形式上,现已形成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足鼎立之局面。作为审计的一个类型,内部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而满足企业管理部门和外部各种机构的需要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组织控制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经济高效地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执行内部审计职能,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客观地和有效地履行职责所需的条件。(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任何单位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仍然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在组织、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方面都隶属于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切身的经济利益也与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它只能是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因此,它也是单向独立的,尤其是少有立法上的保障,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最容易受到威胁和侵害。这里特别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独立性尤显重要。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