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平安
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
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也称作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
(一)理论基础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社会工作者扮演着中介协调者的角色。首先,应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其次,是向组员说明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说明小组的作用。作为协调者,社会工作者还应诚实地向组员提供信息,包括概念、事实和价值,协调组员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发展模式也称过程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
(一)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这包括: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预防个人社会功能的失调,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这种工作模式关注小组组员个人的社会功能性而不是有关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不是治疗过程。它强调通过发掘个人的潜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发展模式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发展模式的特点
1.发展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发展性小组的目的是通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2.发展模式中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并推动小组的发展,使小组达到自觉和自决的程度。因此这一模式的应用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如: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以及寻求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等不同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
3.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在发展模式的小组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通过宣泄等方式,推动组员在实现小组目标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
(三)实施原则
发展性模式能够运用在各种服务对象和人群中,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和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发展。发展模式的实施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二是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三是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
在现今的小组工作实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张对各种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整合,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领导角色和小组结构是随着小组的工作进程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
抬头走我路
小组工作的模式有哪些
小组工作的模式包括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性模式一共四种模式,下面我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小组工作的这些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是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
(1)理论基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社会目标模式的实施原则为了实现社会目标,社会工作者自始至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工作意识”:
①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订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治疗模式
小组治疗模式又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具有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小组治疗模式吸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为失范的人群或有特定问题的人群等。
(1)理论基础 小组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最早源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如行为修正理论、学习理论等,以后也受社会学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理论的影响。其假设前提是:个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得到治疗和康复,改变有问题、有缺陷的行为方式,习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由此获得自我发展,改变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治疗模式的实施原则治疗模式下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矫治性的治疗,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治疗模式的小组工作时,必须坚持和实施的原则包括:①综合性原则;②建构型原则;③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亦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
(1)理论基础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
(2)互动模式的实施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时,应坚持实施和贯彻以下的工作原则:①开放性的互动;②平等性的互动;③“面对面”的互动。
发展性模式
发展性模式正是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高,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性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四方面组成: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小组动力学。
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和潜能。小组工作以小组个体成员的发展为专业目标,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了解自我,发掘潜能、实现自我。例如:在电脑班小组中,主要的小组活动目标就是定位于让中老年居民了解自我、制定学习目标、按照计划学习、顺利渡过大学生活,最终发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居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如:参与志愿者帮扶、慰问等活动,让他们觉得即使退休了仍能为社会做出一点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预防他们社会功能的失调,维持老人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促进社会和谐最终达到发展个人更加和谐的社会功能。
社会结构理论重视小组的现状,小组组员之间的互动功能。通过定期举办“主题班会”、“交友会”、“联欢会”等,让组员主动表达自己的困惑或者发展的建议,积极分享和学习自我发展的经验,实现居民的互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
而小组动力学则重视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强调小组内部的机制能够解决组员间的矛盾,帮助组员获得成长。“班委会机制”就是很好的例子,组建班委不仅能够实现居民间的自治,而且能够调和组员间的矛盾,提升组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及自我发展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运用社会发展模式,能使小组活动开展的更为顺利,也能挖掘、增强小组成员的社会功能,最终实现居民自治和赋权增能!
beckywei12266
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影响1.从工作范围来看,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给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家族本位”的特征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求助系统主要局限在家庭、亲戚或邻里的范围,很少求助于“外人”;传统的“孝道”要求子女亲自为父母养老送终,认为老人看护的工作交给“外人”就是不守“孝道”的表现;家庭中亲子、夫妻之间传统的不平等的关系,使一些人认为虐待儿童、妇女、老人等只是家庭的内部问题,不需要“外人”插手,即使是受害者,也因“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求助于社会工作人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者无法向西方那样实现对这些领域的自然“干预”。2.从工作目标来看,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中的“群体主义”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社区和小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社区和小组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借助于中国传统伦理中对群体的归属感和牺牲精神的倡扬,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激发起社区和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当然,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中国人个人意识较为薄弱,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观念淡漠,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做更多的工作去帮助案主树立自我权利意识,鼓励他们摆脱对家庭、社会的依赖性,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又要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呼吁和宣传,使社会各界正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为他们的最终独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从工作方法来看,在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希望满足需要的方式、受他人帮助的方式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充分理解工作对象,采取能为他们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基于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第一,中国传统观念一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信任。当社工人员以“案主自决”为由拒绝向他提出建议,他会认为这是社工不诚心帮助或是推卸责任。第二,较强的家庭和群体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如果社工人员一味启发一个希望在家庭中找回自己位置的案主充分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自由、扩展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其结果只能使案主越来越迷惑。第三,在整体性观念、依赖性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工作者,自小内化了的一些中国文化信念,如照顾别人、为他们着想的心态比尊重别人个体性和自主性的心态强,要让他们既关心求助者的问题又与他们保持理性的距离并非易事。但“案主自决”的原则和工作方法符合中国传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4.从社会工作的结束和评估方式来看,中国社会工作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西方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旦协议所规定的任务完成,契约终止,双方的联系也就终止了。中国社工人员与案主之间更适合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既然是带有亲情和友情色彩的关系,就不可能像契约关系那样彻底的“结束”,相反,中国人对助人关系的理解常常是延展性的。在作为中国职业社会工作前身的民政干部工作中,流传着许多民政干部与社区居民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的佳话。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仍旧应当继承的优良传统。社会工作效果的评估也不能仅依据某一次完整的社会工作过程来进行,因为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第一步可能仅仅是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而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个工作是没有成效的,密切关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彻底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同样,也不能说一次在短时间之内解决了案主问题的社会工作就一定是成效显著的,因为这种解决可能是表面的和不彻底的,随着关系的解除,同样的问题可能重复出现。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