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4

詹姆斯尐雪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讲课稿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照相机1984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学生的演讲稿

导语: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从而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专业,一种不可或缺的专门职业。

这是一个给社工学生的演讲稿,是我个人观点,给需要的人参考。

1、我是谁?

有人知道我是谁吗?在哪干什么的?有何特长?男的还是女的?有人看我是个男的,还有人说我是个女的。你们说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家住哪里?结婚了吗?从事什么工作?

以上回答真假,大家想不想知道?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来讲讲我们心中的社工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是什么博士什么的来的,所以理论不讲了,当然重要是讲不出来,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从事几年心理治疗工作的人来说,总允许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好吗?不好呀?大家好像没有声音哦!(等待掌声),谢谢!那开始发表看法了!(等待掌声)

2、寻找知音,让学生马上做个好社工

发扬社工人本精神,听听大家声音,大家的课,大家决定,希望我如何讲!(听取5分钟同学声音)

那我就根据大家的意见,选择性讲一些我的意见,仅供参考,考试不能按我讲的做,要按教材做。如果是新思想,新见解,你没有想法时,可以碰碰运气!

我想问大家一个今天要面对的问题是:大家愿意我们今天合作愉快吗?(等待“愿意”声音)大家愿意我们一起来找到社工的出路吗?(等待“愿意”声音)大家愿意听我说说我的体会吗?(等待“愿意”声音)不后悔?(等待不后悔的声音)

大家今天投入得越多收获就越多,这是自然的法则!好!谢谢大家对李凌的信任和支持!(鞠躬敬礼!)

我想今天寻找知音,寻找社工开始社工工作,作为我们大家的两位助手,一位是协助我为大家近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一位做笔记并整理,主要不是给我,给大家探讨的依据!当然要给我修改过才能发给大家哦!最短时间,最快的抉择,把握机遇,创造社工事业!以三分钟演讲为基础!向大家说出你能胜任的理由!

开始!举手!

好!我为节约时间,武断地先挑三位,靠大家的呐喊声来作为胜任的标准!

恭喜你们两位!(掌声)感谢大家对你们的信任!感谢你们给自己机会!为自己争取!(掌声)

3、从问题开始,我们进入我们的心

我接触社工已经八年,接待社工实习学生五年了,遇到很多实习学生的问题是起步太晚了,感叹!抱怨!再者就是发现临床实践和理论差距太远,抱怨我们的老师都不懂临床,我们拿什么懂嘛!其实这些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其次就是中国的文化阶层太大,导致社会制度更新困难和配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意识淡薄!

我们做社会工作从哪做起?如何做嘛?连就业都困难还作社会工作去关心弱势群体,我们有谁关心?

等等,问题太多!

我们根本踹不过气来,为了生存,我们要在大学几年去应对这些问题,已经很吃力了,哪有经历学好社会工作手法去面对生活和社会呢?

4、静心

那么多的问题,你们遇到了吗?如果我说对了,就鼓掌!(等待掌声)

(坐姿)如果你觉得累时,那就闭上眼睛吧!感受一下我自己!(做一些静心小体验)(站姿)最后站起来做自我价值体验。还是闭上眼睛,你慢慢地站起来了!你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你站在大地之上,你可以仰望蓝天,也可以俯视大地森林,湖泊,河流!你可以想一切可以想的事!你可以做一切可以做的事!你可以做到一切健康发展的事情!你足可以做好一个人!更可以做好一个社会工作者!

好!深深地呼吸三口气!再来呼吸三口气,一定要把者三口气憋一憋,才呼出去!

5、谈社工先谈生命,谈社工就得谈人,做社工当然本质还得谈社工,做社工还得谈被社会构建的服务对象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种流动并存在的状态,看得见,也摸的着,说得清楚也说不清楚的。我是学医生出生的,本应该从所谓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生命,但经过我接触到生命的体会和看过一些书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生命,我觉得古时的解释最好。我们是受物质科学社会和读书长大的,所以我们认识的生命是物质的,身体的,西医方向的,机械的,局部的。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是科学产生以前我们中国人如何解释生命的,是中医的方向的,全人的,整体的。生命是由四种基本物质和另外两种非物质的状态组成的,“地,水,火,风”四种,其次就是虚空(简单的讲就是空间的意思)和意识(思想)。如《大智度论》中有过这样记述:譬如地法坚重,水法冷湿,火法执照,风法轻动,心法识解。

地,是我们身体的组织器官,是固定的状态,获得比较缓慢,是很难被改变的,如身体虚弱的人要马上变得强壮起来;天生身体差的要马上变得抵抗力很强;身体发生意外(车祸,刺伤)要马上复原。所以必须保护好他不要受损,营养饮食,适量运动等方法来获得。地分为两部分,一份是固定,如身体的组织器官,另一部分是“心地”,心地好的人,生活,人缘,运气都特别好,心地善良可能就是说心里的那一块地了。所以一个人要把地建设好,无论是身体的.健康,还是“心地”的建设。当然对于心理医生,还是社会工作者,都是做人的工作,这地一定要建设好!所以这两个行业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的建设。我们临床称之为“德”的建设和修为。白云心理科的科训“以爱感人,以德渡人”就是这个道理了。

水,就是身体里液态的存在,其性能为冷湿,以浸润为性。人体一刻也离不开水,并要充分保持体内水分的充足,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养成“未渴先饮”的习惯。同时除了靠饮水来获得水以外,还要让体表多接触水,如勤洗手,勤洗脸,勤洗澡。更重要还要使体内的水不要轻易流失,如血,津液,精气,汗液,尿等,当然这几种除尿需要排泄以外,其他的水要注意保持,过多的流汗也会虚脱的。又如地过弱,水过强,食物容易被水化解,水就过多,就产生拉稀的现象了。平时吃了某种不干净的食物,有些抵抗力强的人不拉稀,就是地好。

火,就是热能,其常态是执着。这是一种人生存的基本能量,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人的体温就是火的体现,人的火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食物和食物的燃烧来获取,所以食物也有凉性和热性之分了,看来广东喝凉茶来降火是有一定道理的;出家人通过禅定来获得火和平衡火的适度,看来心静自然凉也是有道理的。冷暖要平衡,不是越多越好,如发烧就要靠冰来退热,受风寒肩周炎用电烤的方法来驱寒。还有的如按摩,冬天热水泡足来活血取暖。

风,不是我们理解风雨雷电那个“风”,风的性能是流动,是无有踪迹可循的一种宇宙能量的运动。中医说人由气血而养,缺一不可。血就是水,气就是风。中医说“气推血行,血行则气行”。血的运行靠气,气的运行靠血。那风的运行靠水,水的运行也要靠气才行。人身体内的风就是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是运动流通的,如果身体内哪一部分的风被水和地所阻,那么那一部分的生理机能就坏掉了,从而产生病灶。人体内的风是不可控制的,但人体外的风是可以把握的,如对风雨寒热的适时躲避或者趋向来调控,如用呼吸来实现风的调整。大家都知道人需要呼吸,一刻钟也不能停下。佛陀认为“生命在呼吸之间”也是有哲理的。中国的气功、养生、太极、武术,外国的瑜珈,心理治疗,运动员紧张放松时等,都是强调呼吸,我想就是这个原理了。

虚空,就是空间的意思,对于水和风要有空间才能流动。就好像中国养生饮食提倡吃个半饱有利于消化一样,吃进的食物只要有空间,有利于风的运动,风运动了,水(胃液)才流动与食物的搅拌,胃才能的蠕动进行消化。

意识,就是思想,人类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唯一可以真正发展和控制,或者是唯一可以有人类能把握的。地、风、火、水四种物质运行有他自在的规律,非常的遵循他们之间的游戏规则,如有那一种违反,自己自动处罚自己,这四类几乎不属于我们,但与思想意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利用,就好像战场上的很多不同的军队,既联盟,又讨伐一样。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就是很好的例子。意识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在调解着“地、水、火、风”之间的矛盾,就好像刚才我举的那个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拉肚子,你要吃拉肚子的药来调解一样。我们的意识尽最大努力是他们和谐相处。稍微意识对谁处理不当,她就嫉恨你,报复你!使你产生痛苦!人类的痛苦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一部分,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按中医的说法,无不影响着我们的五脏六腑的健康。如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忧思则伤脾与肺,恐惧则伤肾。林黛玉染肺结核而死也不奇怪了。

人是什么?

人有生理性,生物性,兽性,本能性的,原始的;人有社会性,于是构成家庭,团体组织,民族,国家。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人机关系,几乎很多问题都源于这个方面。所以人不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与这个世界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有些时候甚至是生命,如刘湖南。社工也是在这块做工作的。人有心理性,有心理活动,有思维,有情感的,有人性的。人是万物之灵,有灵性,悟性,有精神性,所以需要精神寄托,如通过艺术,宗教来实现。这些相互产生作用,发生着一切自然发生的事件。由于今天人类用科学战胜着自然的一切,导致一些原本以为可以控制在美好的范围之类的事件,结果变得事与愿违,不可控制,这也是造成痛苦的一个原因。就好像一个对自己的美好意向(梦中情人),执着地追求,结果事与愿违,那就是妄想,精神分裂不远了。

社工是什么?

这是你们的专业,有你们来告诉我,告诉我们自己!

社工服务对象是什么?

我们了解生命与疾病的产生,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疾病产生的人。他们的特点是自我较封闭,没有安全感,对这个世界看法较灰暗,失眠,多梦,恐惧,到后来身体的机能也不好,如便秘,心悸,虚汗等症状产生。相应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能力下降,等等。作为社工,或者心理工作者,我们能做就是意识和社会支持这两块工作尽一些力和为。

6、既然要做社工工作,得准备好才能做好和维护好社工的形象。

做好一个社工事件不容易的事,据我知道的只要做上了路和兴趣,往往社工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

首先,只要一天在学校,就得努力学习社工理论知识。这是人文的知识,是学习如何呵护生命,是体验生命和生活的开始。以后无论你干啥,都会对你有好处!

其次,就是“道、法、术”的学习和修为。“术”是理论和理论实践,包括学习理论知识,实习实践,生活实践,学习体会,生命体会与实践,所有一切工作手法、技术场面的,你都的学习和积累。理论上的问题问很多博学的老师,现代学校的老师,能充分满足你“知“性上的了解。至于心中那种无论理论的理由多么充分,你就是好像似懂非懂,这需要和临床的医生或者社会实践者沟通和了解,目前发展几年了,也能够充分满足你”意“性层次的了解和学习了。“法”是规律和法则,你把你学到的一切在实践和体会过程中,你加以总结,变成你无形无穷的智慧,对于大部分个案和小组,你都得心应手。你一直靠你的经验在工作。在法的道路上,你一边工作,一边为内在的“德”进行修为,你身上无时无刻并发出无穷的力量,干出对社会,对人类很多有用的成绩。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你勇往直前,似乎是上天的赐予一样,好像老天处处都在帮你一样,想不成功都不行。

7、尾声

做一个充满人性的自己,展现无穷创造的力量!

社会工作者讲课稿

109 评论(8)

笔岸四叶草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1.解释问题;2.预测与判断;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4.指导服务实践发展;5.发展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2.社会工作理论,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二者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支持社会工作理论大于社会工作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 (一)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直接指导我们去实现的)、前意识(意识没有发生之前)、潜(无)意识(受到疼痛,无法描述的感觉,这是潜在的意识) (二)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内驱力和欲望,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意识和前意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自我的深度发展,良心和理想。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 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惩罚。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扰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表现                            内涵 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 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 (四)性心理发展 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感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治疗性分割:内在经验+反身观察 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 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出来。 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诠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 诠释的四个技巧: 1.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且重复的行为或话语。 2.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 3.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在意识转化为意识。 4.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经验的整体认识。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C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原则。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辅导过程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工必须完成的任务: 澄清内在沟通;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尝试使用逆向操作;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反思。 3.服务的步骤 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者信念之间的关系; 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为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行为发生预期改变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与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他/她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结构:微观、中观、宏观 过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行动: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系统的机能失调。 二、生态系统理论 人在情境中: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无论是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命周期: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人际关联: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胜任能力: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 角色表现: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的社会期待。 生态地位: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特别指有利于或不利于特定发展任务的环境因素。 适应力:个人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 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于其所生活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社会环境和个人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应从人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要注重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从不同系统的层面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28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