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草根
社区的良好状态离不开社工的付出,譬如其他需要社工的机构也是如此,而社工的待遇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没有编制。以山东为例,据网络有关渠道了解,2021年山东社工报考通过审核的人数达60948人(这个数据不知道准确吗),一直以来在大家眼中社工的工作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可以说压力很大,那么为什么还要做社工?机构、社区等的日常工作非常需要有专业的社工人才来为街道、居民服务,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机构和社区同样面临着社工招不上来的现象,很多社工拿着不算高的工资干两年就转行其他发展了,这样在招不上来人时,对于专业的要求没有过多的限制了,这样社工的专业性也受到了一定的考验。社工本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走访过很多工作过的社工,大家的反应都是把微笑都留给了社区,自己回到家里,却已经累得的不想再说话,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心态也是来回转变,心理和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再者一大片社区,只有几名社工来为此服务,压力也是可想而知,据调查有过半的社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广泛性焦虑困扰,长期在工作中处于"疲惫状态",却还得依然坚持。从社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是否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或者说大多数还在探索中。未来问题还将持续显现,比如社区的老人数量正在增长,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疾病、贫困也会慢慢出现。一般说到国内的有些问题,老是和拿国外相比,并不否认国外的一些标准比较成熟,在国内社工虽然没有国外那么成熟,但是社工对于个人的三观影响很大,由内到外,也不是所有社工都会有所改变,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答案会很多。最后以山东为例,《山东省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是否让社工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做社工的人大概都希望如此。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做社工真的是非得有强大的兴趣和毅力才行啊。
影子kerry
今天带大家了解关于社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萌芽起步阶段2006年以前,我省社会工作尚未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范畴。随着粤港澳社会服务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部分社会服务机构开始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如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为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与邻舍辅导会合作开展社工服务;广州市老人院与香港圣公会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推行院舍老年人社工服务;部分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如广州YMCA等也尝试引入社工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自1999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力量探索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我省社会工作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06-10年间(试点探索阶段)2006年,民政部在我省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以后,我省迅速启动试点探索,在全省各地逐步建设社会工作示范区,加强对社会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广东省委十届九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社会建设,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纳入“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我省社会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会工作实践逐步深化,服务领域从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逐步扩大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服务地域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已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我省各地把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核心,推动社会工作人才扎根一线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立足长远树品牌。从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来看,小编认为社会工作者慢慢的会以一种职业出现,这不仅仅是为了和居委会的热心大妈进行区别,而是在区分一种助人的模式,深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未来可能会被更多的人需要,如果这个时候你拥有一个社会工作者证,那就更加好了。
MissAlice12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几年社工成了热门职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社工的概念
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社会工作面对弱势群体。弱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地位低下。在社会中,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通常是公认的弱势群体。
二、社工的作用
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主要职责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化‘诊疗’,社工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工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社工对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就是社工成为热门职业的重要原因。
以上总结就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一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欢迎在下方评论呦。
一梦三只鸭
在这样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难以言状、无法聚焦的疲惫,思考着选择学社工的原因和意义。 我一直觉得学社工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家里就教育要有同情怜悯心,要乐于助人,小学开始就去福利院做义工,到了大学,之前一年一直在学校公益社团活跃,接触了不少校内校外的公益伙伴——我选择我喜欢的,就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喜欢?其实做了很多服务,之前的暑假东奔西走,接触着各式各样的孩子,看过那些风景,经过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给我们的东西很美好,像张和清老师说的那样,在那些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意义,而我也发现,自己在做的时候,疲惫也快乐,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力量的渺小,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们的美好而产生的无奈与愧疚。我在想如果学习社工,是不是就能寻求到一种自信去回应他们。 不可否认,社工的确更强调实务,至少在中大是这样的,中大社工有很强的实务背景。我也的确是更喜欢或者说习惯thinking by doing的人,很多事情我想不通,就索性先尝试做做看,在做的过程中再思考,再重构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社会学与社工都有了解过,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偏向,大一一年在课堂里,我也觉得两个并没有特别的偏向,但在课外的实践中,我必须承认,公益这片土壤的确是培育公民社会的非凡场域,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思考着什么才是公民,我要做一个怎样的公民,我想在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那么我要处在什么位置上去发挥…… 社会学努力的看透,社工则奋力的做通。这两者密不可分,从发现问题、分析和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社会学在努力,社工也在努力,社工只不过是更加直接和专注的去回应需求、解决问题罢了,两个学科的终极目标是有一致性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只是选择了一个觉得更能让我发光发热的平台而已。 助人自助,这是社工的核心理念(之一),今天上课的时候,讨论到这个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助人自助”三者的关系。在没上大学前就听说过这个理念,反思以前自己的认识,一点点澄清着现在自己的认识,这里可以姑且说手: 社工很多时候被看做是一个利他主义的东东,很多人都觉得社工是在做好事,说得抽象一点就是“助人”,但如果仅仅是助人的话,那社工与志愿者、义工就很难区分开,因为这些人一样是抱有慈悲怜悯心在做着一些利他的事情。社工是一个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在我看来,社工是最自私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助人上,整个过程中他们的收获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在过程中他们成长着、充盈着,而他们把这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仅仅是利他那就真是太“上帝”了~ 对“自助”的理解,其实是目前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有句话说“我好了,世界就好了”,学社工或者做社工的人,自我的成长是必须的。我们毕竟不是上帝,我们也是人,所以我们也会有困惑、有苦恼,有不足,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在做社工的过程中去回应自己的一些困惑、弥补自己的一些不足。社工在做的事情是人与人互动的事情,我们不是在施舍给服务对象帮助,我们在介入影响他们,他们也同样在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这一点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群,越来越深入他们的平凡世界后尤其有感触,小人物的多彩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不过“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对这合起来的四个字,我听过不少人很多版本的解释,目前我对“助人自助”的理解还是比较官方的版本:帮助服务对象获得一种能力,使其能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赋权(充权)。我记得上学期末古学斌老师在社工前沿的课堂上讲过“权利与文化宰制”的话题,其中他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充权?充的是什么权?怎么充权?坦白说,这三个问题至今我还没厘清,所以上面所谓对“助人自助”的理解不过是照搬其他人的理解中我相对比较能接受的一种而已。 我希望有一天能对“助人自助”这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它是吸引我加入社工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北大艺术系(是否准确有待考证)的毕业季微电影,从知道、到懂得、到行动,这需要多长的时间,没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都在努力的知道,用心的去懂得。 我记得在不同的场合我不止一次的听到过“社工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这句话,社工所谓的“单纯”,要怎么解读?今天小组工作的课上,大家大致把它拆解为“有理想”“有良心”“有坚持”三个词。也大致是我目前的想法,我们在用这样的“单纯”面对着这黑暗的世界,这是幸还是不幸?无解。过了多年,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了多年,这些东西还能剩下多少?无解。有人坚持了三年,有人坚持了十多年,我在思考着为什么?其实这同时也就在思考着是什么吸引我像社工靠近。是因为这个社会,现在这些精神或者说品质越来越缺失?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了冷漠还习惯了为自己的冷漠找合理的借口?因为自己那点小小的倔强、打抱不平? 这些问题,不是这三年大学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的,看看那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他们绝大多数也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理解(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是不存在唯一正解的,只需有自己的理解便是一种成就),要经历多少事多少人才能理解,我不清楚,但我渴望尝试。 零零乱乱的又写了一通,闭着眼睛,回想着进入大二以来第一周关于社工的种种,有欣悦、有不安也有批判。大学还有3年时间,匆匆过去。当看到新生涌入校园,他们有的兴奋、忐忑与迷茫、混沌,不久前的自己也有,却也已经是很久以前了。羡慕着他们的冲劲和好奇,也倚仗着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和眼光,有点百感交集的感情……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