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敏敏敏
社会工作要进行倡议,必须先行具备"倡议思维",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导价值与方向,避免徒具形式的倡议的行动。然而,不少社工却社着疑问,社会事情那么多,究竟社会工作要倡议的是那方面呢?社工不妨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思考,探索社会工作倡议的领域与范畴。这四个维度是指对象层面的社会大众及弱势群体维度、需求层面的精神与文化和经济与物质维度。按这四个维度来划分,倡议的可区分为四个领域:(1)倡议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文化领域;(2)倡议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救助领域;(3)倡议社会大众的普遍性关怀文化;(4)倡议社会大众为社会发展的支持文化。 一般来说,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都会非常关注,从经济及物质需求的群体,如贫穷困难家庭;乏人照顾及关心的群体,如孤寡老人;受社会排斥、难以融入或被接纳的群体,如非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具有特殊疾病(艾滋病、精神病、自闭症、专注力不足、社康社戒的曾涉毒人员、已解矫的人员等d的患者。社工面对着这些弱势群体,不能单靠直接服务提供,便能解决他们面对着的问题,需要以"倡议工作"来推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及改变他们现时处于的不良环境。在推动有关弱势群体的倡议领域上,包括:倡议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文化领域及倡议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救助领域。在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救助方面,社工将接触及了解到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困难,因经济及物质的支持不足,导致他们因此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中,如有孤寡长者居住条件恶劣,体弱多病;有困难家庭,家中成员缺乏温饱;有独居长者,在冬天时缺乏棉被;有患重病者,医药费不足不能就医及进行手术等。社会工作在日常工作的接触中,察觉这些人士面对着的经济与物质需求,不是单独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一群人,他们有着共性同质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又涉及政策与措施有关。社工可检视现时的政策及措施是否存在可改进的空间,从而透过调研、案例展示及弱势群体表达所面对着环境的声音,向政府反映及提出建议,促使弱势群体在政策及措施改善得到经济与物质的照顾与关怀。有社工机构发现独居长者的如厕困难问题,长者年纪老迈,使用蹲厕后无法站起,导致跌倒甚或失救。机构倡议小区内的企业捐赠座厕及安装,使到独居长者不再因蹲厕而受伤,这是一个典的倡议案例。而社工同时关注社会文化对弱势群体是否带有标签与歧视,受到社会排斥,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社工有见及此,推动对弱势群体的接纳、关爱、共融等正面文化。例如艾滋病日是对艾滋病的关注及关怀受到感染的艾滋病患者,鼓励对患者的接纳;近年是关怀"星星儿"的自闭症日,鼓励大家对自闭症的认识及关心,接纳他们。社工可多点思考及探索,怎样让社会大众对弱势群体有更多的认知,减少误解,促进互动接触,使到弱势群体不被排斥于主流以外,感受到社会多元包容的可爱。虽然社工的工作关注弱势群体,但不要忘记推动社会大众也是社工要促进改变的对象,倡议工作不能让社会大众缺席。在促进社会大众的精神及文化领域方面,如近年来,社工推动社区内人人做义工,发展社会互助关怀的志愿文化,相信志愿文化已经蔚然成风。还有保育文化也是社工近年来积极倡议的社会文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社区营造",许多社工透过"人、文、地、产、景"的思路,发掘可作为引发居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若社区及村落有着"昔日文化"的,都值得保育下来,让村民因此有更多的凝聚力,例如有社工发现社区以制糖为主业,将"糖文化"的故事保育下来,透过导赏糖厂及绘本将糖文化告诉给下一代。而"文明教育"亦是社工在社会大众进行倡议工作的另一面向,有农村因应村民乱丢垃圾,由妇女和儿童一起发动"垃圾不落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倡议村民不将垃圾污物倒入河涌。经过一年来的倡议和社区活动,村民自觉将垃圾装好,掉弃在村口垃圾站内,村民且互相监督,劝喻大家不乱丢垃圾。其他的文明倡议的还有文明养宠物,不让宠物随处拉粪便;推动交通礼让文明,鼓励司机经过班马线时主动停车,让行人先过路等,都是对社会大众倡导的精神文化。在倡议社会大众在经济物质层面领域,可以是鼓励社会大众捐出物资予社会循环使用,例如呼吁居民将闲置的电脑捐出来,经维修后再度使用或捐与有需要的人士;有社工曾跟素食店合作,客人以折扣价同时点二个餐,自己享用一个,另外一个餐则捐赠予有需要的人士免费享用。对社会大众在经济及物质方面的捐助与支持,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上述有关倡议领域的分析框架,旨在抛砖引玉,让大家能够思考可以在那方面进行倡议工作。期望更多社工能够洞察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时,社工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倡议,为服务对象及社会发展得更人性化。
fightingBB
“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社工这份工作?做社工累吗?”
“嗯,其实做社工挺累的。开小组、策划活动、做个案、上门探访、写文书、外展服务、布置场地、与政府部门或媒体打交道......但我愿意,因为当初那颗助人之心没变过。”
作为一名90后,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社工人”,2012年是我的起点。
成为一名社工,与其说是偶然更不如说是自然。或许,社工之路是我命中注定的路。
回想当年读大学的时候,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想必大家听起来挺陌生的,很多人都默认为社工又像是义工,又像是护工,甚至有些嫌弃的感觉,当然这不是我自己自愿选择的专业,我是调剂的,服从分配的。当时,我真的有点抗拒这门专业,更多带着的是懵懂和好奇,而后来慢慢接触之后,我却爱上了这个专业,也因这个专业改变了我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2014年10月,我在广州一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实习,当时领着微微的500元实习补贴,要解决吃饭、住宿、交通等生活问题,真心不容易。可正因为那颗心还在,没忘记过,一直坚持地熬过去了。
2015年6月,我顺利地大学毕业了,专业对口地成为了一名一线社工。没有华丽的着装,没有成熟的服务经验,只有最质朴的理论知识。记得当时,身边有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都没有选择社工之路,说白了,大家都觉得社工工资低,发展前景渺茫,琐碎事甚多。就连当时朋友他们都不太看好我选择走社工这条路。
(图片来自网络)
而自己恰恰是属于那种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吧,一直抱着对社工憧憬的幻想,坚信:总会有那么的一天,微小身躯的我会为服务对象带来巨大的快乐,会让服务对象都记住自己的名字。告诉自己理想一定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事与愿违,两年了我还是坚持下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磕磕碰碰,让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改变,而且做得还算可以吧,从一线社工跳跃到项目主任。怎么说,做一线社工,是你快乐和成就感并存的时候;做项目主任,是你责任感爆棚,挑战你内心最低谷的时候。
社工之路,亦是狂欢之路,亦是孤独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实习期间是在家综的青少年部,每每跟着“冬菇”姐(化名,青少年领域组长)来到学校,那群学生总会乐呵呵地笑着说:“小潘姐姐来啦,我有好多话要跟你说......”毕业后,我却选择了一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担任一名一线社工。这是一个变化与调整的时期。幸好,我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刚开始的我在中心开展的第一个小组是一个长者中文学习小组,那些长者会亲切地叫我:“潘老师”。每次去到社区探访,周边的长者总会笑着跟我打招呼:“小潘,你又去上门探访啦......”那是一种温暖的传递,一种爱的感染,也许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社会工作者吧,我自己总会因此倍感骄傲。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一次小组,每一次活动,因为经验不足,很多时候自己都要加班加点,从前期策划、撰写计划书、招募组员、安排时间和场地、活动内容选择、活动物资购买、活动游戏道具准备、困难预估及解决方案、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要准备充足。虽然要花点时间和心思,也会很辛苦,但每次小组或活动你会看到长者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嘴上说出活动满意度挺好,自己那些因为不能好好地休息,要周末加班而不能陪家人的消极情绪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觉得晚上10点还在电脑面前写活动评估报告,还在中心布置场地,还在用手机编辑活动新闻稿发去微信群的辛苦也值得了。
当然,做一线社工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当你要负责一个项目,学做管理,刚开始是我感觉不适应,有点力不从心的阶段。你会感觉困难,感觉没人协助你,孤独感油然而生。这就对啦,谁说社工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有开心与激情,也有失落与孤独,有过挫折,有过跌倒,这是无可避免的。幸好,还是最初的那颗心让我度过了这个难关,让我开始找准了方向,坚持下去。这一次转变,让我成长起来并带来了思考,社工需要不断接受成长,并学会解决成长所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更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实现整个社会的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一步一脚印,献给在社工之路正处于迷茫或同感之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能继续在社工之路,怀着那颗助人初心,坚持走下去,直到永远......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