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阿婆过马路
董方军,生于1972年,山东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理事长助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汇泉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大运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上海财经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特华博士后。曾获得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希望工程贡献奖获得者、淄博市十佳市民、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淄博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称号。他曾在《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生产力研究》、《金融教学研究》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专业论文,涉及“大部制改革”、“次贷款对中国的影响”、“铁矿石国际定价比较”等课题。学术上出色的表现,显示出他深厚的潜质。与此同时,他将学术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将学术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价值。辞职创新业董方军出生于偏僻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中学毕业以后,在山东省沂源县徐家庄乡税务所担任了协税员.心细脑灵的他在工作中十分注意搜索经济信息,当了解到家乡毗邻的莱芜钢铁集团大量需要一种经铁精粉结成球团的原料产品,而这种原料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矿藏十分丰富,且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时,他产生了办烧结厂的想法.办厂不仅能为祖祖辈辈种田、与”穷”字相伴的父老乡亲增加致富项目,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磨练自己。经过慎重考虑,1992年初,他辞去令人羡慕的税务工作,因陋就简,开始了艰苦创业。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企业当年实现产值300万元,初战告捷,增添了他大干一番事业的信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董方军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为此,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候,一九九六年他毅然到山东财政学院脱产学习两年,专攻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进一步充实自己。学习归来后,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董方军发展壮大企业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他先后投资八百多万元成立了山东沂源汇泉矿业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建起了多个厂矿企业,并走出沂源,在沂水、莱芜等地办起了选矿厂和球团烧结厂,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发展。现在,汇泉矿业公司在沂源县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企业影响愈来愈大,成为沂源县的品牌企业。在繁重的工作中,他不断渴求新的知识。他先后求学于山东财政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5年9月又考取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成为山东省第一位考取统招博士生的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汇泉矿业公司抓住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逐步改变经营模式,从过去单一的生产经营转变为资本运作,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汇泉矿业公司相继控股沂水钛铁矿、山东韩旺铁矿,参股淄博市华联矿业公司、华联果业公司、沂源商厦等企业。公司参股的淄博市华联矿业有限公司是全国铁矿采选业十佳企业,总资产达5亿元,净资产3亿元,下设采矿、选矿、机修、球团等7个分厂和两个控股公司,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沂源商厦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公司参股后,积极招商引资,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装修改造,重新开业后的沂源商厦成为当地流通业的龙头企业。企业的规模膨胀,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自己开辟了一片事业的新天地,随着自己视野的不断扩大和企业迅速膨胀发展, 董方军又把目光瞄向了更高更远。2005年,他先后投资1亿多元,成立了北京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大运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企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质的飞跃。董方军这位沂蒙山走出的热血青年,将会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书写风流。桃花别样红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董方军,有着深深的恋乡情结,带动家乡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他的心愿。董方军先后拿出上百万元帮助家乡修路、上水、架电、开通有线电视等。但实践使他认识到,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只靠捐款捐物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帮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必须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上下功夫。为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他承包了沂源县徐家庄乡龙子峪村的300多亩荒山荒坡,建起了汇泉桃花岛绿色农场。先后投资三百多万元进行了高标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治理,栽植5万多棵寒露蜜、中华寿桃、玉红巨雪等优质桃树,建成了绿色果品示范基地。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荒山坡已发展成万亩优质桃园,使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董方军还聘请果树专家定期到现场,为周围的桃农无偿讲授管理知识,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桃农的管理水平,“汇泉绿色农场”还无偿向乡亲们免费提高种苗、技术,并给特困家庭提供资金上的援助。他还发挥桃花岛农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投资十余万元,多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大信息量宣传,树品牌,打市场,建起了销售网络,开通了鲜桃销售的“直通车”,果品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大中城市。2001年,以汇泉农场为中心周围一万多亩的桃园被山东省农业厅授予“万亩无公害蜜桃生产基地”。2004年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优质蜜桃生产基地”。桃花岛周边是民风淳朴的自然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山光水色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 董方军巧妙的利用“桃花”做文章,先后投资600万元建起了桃花岛度假村,并连续十一年成功的举办了”汇泉桃花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沟通了城乡经济的同时,更带动了当地生态观光业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不仅使得各地客商与游人和久居大山的乡亲们走到一起,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里人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汇泉桃花节”已成为沂源县旅游的一个品牌,以较高的文化品位引来八方游客,成为对外宣传沂源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窗口。董方军把满腔热忱奉献给了生养他的土地,用真情、信念去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富裕之路,尽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赞扬。反哺待其时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董方军凭着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时常为弱势群体送去呵护的绿荫,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实现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家的追求目标,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则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1999年董方军结婚时,亲朋好友都认为他有条件把婚礼办得既体面又风光,但他认为与其把钱铺张浪费在这上面,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更有意义。于是,他用准备结婚的10万元钱,捐建了沂源县徐家庄乡汇泉希望小学,让山村的孩子也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读书。2001年,当他了解到沂源县有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因家境困难无法交纳高额的学费,将被拒之大学门外的情况后,立即同部分县工商联会员、政协委员一道发出了资助特困大学生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有17名民营企业家资助了24名贫困大学生, 董方军帮助其中的两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他资助的刘家艳同学2005年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后,成为青岛市即墨二中的一名英语教师。今年8月,他再次捐款10万元,建立了沂源县徐家庄乡北大光华267希望小学。为彻底解决山区孩子上学,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第十界汇泉桃花节上出资10万元在全县率先建立了“汇泉助学基金”,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解决贫困儿童上学难。此外,他还救助了20多名特困中小学生,其中他资助的特困学生张兆乾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他自豪的说,自己实现了“大满贯”(即分别资助了大、中、小学生)。1998年董方军在一次出差中遇车祸致残,但残疾的身躯并没有影响他创业的信心和意志,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他由此联想到众多身居农村、生活艰难的残疾人。董方军主动找到县残联要求接纳残疾人,安排他们进公司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少先进工作者被公司送往济钢和莱钢去深造,回来成为公司生产上的技术骨干。正是有了这份收入,使他们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负担起了照顾家庭和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几年来,汇泉公司陆续安置了30余名残疾人,人均年工资8000元,并按时足额发放,他的这一举动,既为政府分了忧,又减轻了社会压力,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欠我一场爱情
陈纪平,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2年1月8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悦庄。1979年11月26日入伍,历任北京军区炮兵第206团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参谋长等职。1998年转业至皇姑分局泰山派出所,先后任泰山社区外勤民警、网巡民警。2006年月12日13日19时许,为了抓捕持刀抢劫犯罪嫌疑人陈纪平身负重伤,在被送至辽宁中医学院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气贯云天 热血铸就丰碑2006年月12日13日19时6分,泰山派出所接110指令:报警人称在皇姑乐购超市看到曾抢劫他项链的犯罪嫌疑人。接警后,值夜班民警陈纪平、王照杰带领社防队员王岩孝、夏重军乘110警务车(王照杰驾车)迅速前往,19时9分到达皇姑乐购超市肯德基店门前,遇到跟踪犯罪嫌疑人的报警人赵信(皇姑乐购超市美特邦威服装店员工),经询问得知,报警人赵信发现于12月3日夜,对其进行抢劫的两名罪犯正在213路公交乐购终点站附近,陈纪平和王照杰立即带领社防队员王岩孝、夏重军及报报警人赵信一同赶往车站,但未发现犯罪嫌疑人。经路访,有群众提供看见犯罪嫌疑人从过街地下通道到马路对面去了。由于超市门前黄河大街中央有铁栅栏,警车无法直接通过,绕行又耽误时间,为快速实施对犯罪嫌疑人的抓捕,并时刻保证与分局调度室和派出所的联络畅通,陈纪平指派社防队员夏重军留守在警务车上,随后与民警王照杰一起带领社防队员王岩孝及报警人赵信从地下通道由西向东追赶。追出地下通道后,陈纪平和报警人赵信在地下通道的北出口侧232公交车站附近发现了着白色棉服的犯罪嫌疑人,陈纪平立即冲上去,与随后赶到的报警人赵信一起将犯罪嫌疑人的双臂抓住,将其控制住。此时,民警王照杰和社防队员王岩孝也从地下通道的南出口处前来增援,此时,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正向西南方向逃跑。为了不贻误战机,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到位,陈纪平同志把看管已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危险任务留给自己,让王照杰和王岩孝立刻追赶,同时告诉报警人赵信也前往辨认协助抓捕。就在陈纪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身时,忽然这名犯罪嫌疑人起身奋力反抗,并从身上掏出一把尖刀,对着陈纪平同志的左胸部连刺3刀,顿时鲜血涌了出来,此时陈纪平死死抓住犯罪嫌疑人,与其进行搏斗,终因体力不支,被犯罪嫌疑人挣脱,陈纪平并没有倒下,踉踉跄跄地追了出去,并把枪掏了出来,推上了子弹,然而,拿枪的手却怎么也抬不起来,当他追出10余步时,最终倒下了,鲜血已经侵透了他的心爱的警服,染红了英雄身后这短短十余米的最后战场。铮铮誓言 尽展赤子之心1962年1月8日,陈纪平出生在革命老区山东省沂源县,因为生活贫困,他从小就与姐弟四人共同帮助父母维系生活。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使陈纪平自小就具备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家庭责任感,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造就了陈纪平朴实本份、处处为人着想的优秀品格。在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能够走出大山,入伍参军成为了陈纪平少年时期的最大愿望,他希望到大山之外的军营世界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改变家乡面貌有用的人。1979年11月,17岁的陈纪平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光荣入伍,成为了北京军区炮兵第206团的一名战士,着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哭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对得起这一身军装。在部队期间,他以山里孩子特有质朴、热情和勤劳赢得了战友们和部队领导的赞赏和肯定,入伍不久就被提拔为班长、排长,担任领导职务后,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深受战士的尊敬,经过几年的磨炼,又相继被提拔为连长、营长、副参谋长等职。那时候,陈纪平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献给他所钟爱部队,他先后被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嘉奖。这身军装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要回馈和报答,这是他的责任。1998年,两地分居的妻子患了癌症,他们的女儿当时只有8岁,一个男人对妻儿、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不得不忍痛脱下这身军装,转业到沈阳照顾妻子和女儿。在转业安置工作时,陈纪平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当一名人民警察,成为了沈阳公安队伍中的一员。参警后,同志们曾问他,转业时为什么要选择警察。他说:我从小就爱穿制服,离开了部队,我认为只有当一名警察才能实现我当初回报祖国、回报人民的誓言。金色盾牌 无怨无悔的追求从1998年转业直至英勇牺牲,陈纪平同志一直工作在基层派出所一线,虽然他在公安战线只工作了短短9年,可是无论担任社区民警还是网巡民警,他始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进了他所挚爱的公安事业中。他始终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了普通一兵的本色。在担任社区民警的7个年头里,他扎根社区,置身于群众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群众中走访。辖区内的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留下了他平凡而闪光的足迹。负责的1100余户、3000余名居民家的情况,他了如指掌,有时候社区干部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考一下他人口熟悉率,每次随意说出一个住址,他都能马上回答出,这户居民的自然状况,甚至是生活的情况。社区干部和战友们都称他为“电脑”。扎实的基础工作,使他在完成各项任务时,都游刃有余。一次外地公安机关核查在他辖区内居住的一个暂住人口,刚把那人的主要特征说出来,陈纪平一下子就说出了那名暂住人口的姓名和居住地址。2003年2月一天晚上,他在辖区居民家走访,无意中发现在一户亮灯的居民家,有一个男子的身影在窗前一闪而过,他头脑里一下子就想到,这个人很象是在辖区居住的逃犯张亮,是不是张亮回家探风来了,他立即向所里报告,并和同志们一同来到张亮家门口,就在门敲开的瞬间,陈纪平一下子冲了进去,只见果然是张亮拿了一把菜刀站在屋里,看到是陈纪平进来了,把刀往旁边一放,乖乖的把手伸了出来,事后,在审问张亮时,该人说:要不是管咱片的陈大哥先进来,我就和你们拼了。他热爱公安工作,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全部精力倾注在工作上,他常对身边的战友说:只有到工作岗位上,我才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甚至连业余爱好都很少,他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在工作和学习上。他从不因为自己的私事请假,甚至在妻子病重期间,他都舍不得耽误工作。他的妻子于1999年因病去世,在妻子病重到去世的近一年时间里,每天下班后,他都要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到省肿瘤医院,为住院的妻子送饭,然后再骑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照顾女儿,第二天早上,他又早早起来给妻子送饭,可每天他都准时上班。妻子病危期间,他天天晚上在医院陪护妻子,第二天仍然坚持上班。所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不让他值晚班,他就把所有双休日的值班工作给包了。妻子病逝后,他就带着女儿一起到单位值班。对待工作,陈纪平同志始终用“认真”两个字来要求自己。他的各种基础工作簿册,记录得工工整整,信息详实,是所内民警的样板,暂住人口登记变换频繁,可翻开它的登记簿,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情况都详细纪录,为其他公安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区里有一项低保户上报工作,每个月都要对低保户的生活状况进行审核,并有社区民警签字一栏,其实这项工作主要以社区干部为主,社区民警只是配合工作,可每次他都要和社区到低保户家详细了解情况。其实,在这认真的背后,是一名公安民警对党、对人民、对公安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就在陈纪平牺牲的前三个小时,他还在自己的责任区走访群众;就在他牺牲的前两个小时内,他和战友们处置了3次110警情,而他在派出所的吃最后一顿晚饭,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顿饭,这期间中断3次,直至最后这次出警都没有来得及吃完;就在他牺牲的前半个小时,他还在接待社区的一名群众,因为这最后一次警情紧急,他来不及和这名群众多说,约好第二天上午在派出所等他,12月14日上午,那名群众如约而来,可这一次陈纪平却失约了,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群众失约。情系民心 为民得民百姓颂群众利益无小事。在陈纪平眼里,保一方平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自己的责任,而为老百姓做实事好事,同样是自己的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邻里和谐了,社区才能和谐;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群众的事,不论大小,陈纪平能办到的从来都是亲力亲为。换发的身份证、办理的户口本,只要是陈纪平辖区群众的,他都一一收集起来,亲自送到群众家里。群众感谢他,他却说:“反正我也天天来,顺道就捎来了,有啥可谢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群众知道这是老陈对他们的一份情,自从陈纪平当上泰山社区民警,辖区居民办理的身份证、户口本就都是老陈“捎”到群众手中的。陈纪平常说:我是沂蒙山老区里走出的苦娃子,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曾是一名军人,现在又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我要用我的全部去感谢党、感谢人民的养育之恩。正是这浓烈而又质朴之情,使他始终对百姓倾注着一颗实打实的真心,同时又把自己作为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温暖的桥梁。泰山社区有一个叫刘淑范的女青年,因杀人被判无期徒刑,刘淑范有个老母亲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自打女儿入狱后,老人没了着落,生活极其艰难。从此,陈纪平成了她家的常客,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工作。只要一有空,陈纪平就会来到她家,送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帮助老人洗脸洗脚,收拾家务,时间一长,陈纪平还学会了梳头、按摩等“绝活”。老人的心得到了极大的慰籍,身体也一天天的好起来,她逢人便讲:“小陈在我家的时间比我闺女都长,比我闺女都亲。”为教育挽救刘淑范,陈纪平每年都会来到监狱看望她,告诉她不要担心家里的事,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到社会。在陈纪平的鼓励下,刘淑范深受感动,在狱中积极上进,每年都有新变化,先后两次减刑。在辖区里有个低保户陈大娘,70多岁,无儿无女,一直靠政府救济。2003年,市政府专门捐助了一批彩电发放给低保户。陈纪平得知电视到了一大早就来到社区办公室,为陈大娘办理了受理手续,还大老远的买来了室外天线,车推肩扛送到了大娘家里,一进门就高喊:“陈大娘,政府赠送的彩电我给你抬来了!”半信半疑的陈大娘直到陈纪平把电视调好,出了影、有了声才相信这是真的。陈大娘用长满老年斑褶皱的手,颤颤巍巍不停的摸前摸后,昏花的双眼贴得不能再近,不住地问这个键子是啥,那个键子咋用,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现在的人真能耐,这就是彩电哪,跟画一样,要不是党和政府,恐怕到死那天我也看不上彩色电视。”陈纪平对待百姓是无私的,他帮助过的困难群众也不计其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也准到,辖区里群众要是有个生病住院的,他也一定会买上吃喝去看望。在陈纪平的衣兜里,一直揣着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栽着辖区里每一个低保户、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谁家有多少人口,有无单位,经济来源状况,他都一一记录在一个笔记本里。平日里,他总要拎着些水果或是生活用品到这些困难群众家中走一走,而老百姓们也不见外,谁家包个饺子、烀个苞米也给他带着。可谁又知他本身也是个“困难户”。陈纪平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勤劳贤惠,女儿天真无邪。1997年的一场灾难使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那一年他的妻子被确诊患上了肺癌,为给妻子治病,家里欠下了2万多元的外债,可还是没能挽回妻子的生命,1999年妻子病逝。从此,照顾女儿的担子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他既当爹又当妈,省吃俭用,口挪肚攒,就是想把欠的债务早点还上,5年来他没买过新衣服,内衣穿的袖口都磨破了也不舍得换掉,一双花了15块钱买的棉鞋他穿了三年,直到牺牲时,他还穿着那双仅仅15元钱买来的鞋。为了节省花销,他自学了静脉注射,在家里为病中的妻子打点滴。社区、单位组织捐款他也从来都是带头捐,单位领导多次劝他,他却说:“我捐点钱没啥,有比我更困难更需要资助的人。”他心里有“小家”,更有“大家”。就这样,陈纪平2万多元的债务整整还了7年,在他牺牲前的一个月,他还完了债务,那时他曾高兴地对同志说:“我无债一身轻了”。陈纪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这辈子最对不起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妻子,她身体好时我在部队,两地分居,家里什么忙也帮不上,我转业回来了,她却走了。再有就是我的女儿,我生了她、养了她,但却没有时间来疼爱她,有时甚至发火动手打她。”陈纪平牺牲后,他年仅16岁的女儿哭得几度昏死过去,醒来就不住地自言自语:“爸爸你在骂我一次、打我一次吧”。从警9年来,陈纪平用心去耕耘自己的责任田,用真情去奉献辖区的老百姓,淡泊名利、谦虚恭让,个人没有获得一块奖牌,但他收获了褒奖,赢得了百姓的心,百姓为他送锦旗、写表扬信,用口碑为他铸就光辉的奖牌。泰山社区每三年举行一次社区党委换届选举,从1999年,也就是他参加公安工作的第二年开始,在连续两届的差额选举,他都满票当选社区党委委员。他所在的社区先后荣获“全国万家读书评选活动先进社区”、“辽宁省文明社区标兵”、“辽宁省先进社区”等40多项殊荣。在整理陈纪平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陈纪平身着警服,正在与20多名群众一同挥锹铲雪。采访社区群众得知,那一年雪特别大,陈纪平像往年一样一大早就来到社区,帮助社区的群众扫雪,一位有心人用相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热烈的场面,这个感人的场面永远定格在了2003年11月。在追忆陈纪平的灵堂里,有一面写着“陈警官,泰山社区群众永远怀念你”的挽幛特别引人注目。这面挽幛,是社区群众连夜亲手赶制的。这是辖区百姓的一片心,更是对人民警察的由衷表奖。来到灵堂,一位老大爷早已泣不成声:“陈警官是个大好人哪,我们舍不得你走啊……”。妻子走了,陈纪平也走了,他们已在天堂里重逢,愿他们在天堂里幸福平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