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6

爱旅游的小M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广场舞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玩儿泥巴小姐

已采纳

我觉得男人之所以开始跳广场舞,并不只是为了跳舞,更多的是为了缓解事业上生活上的压力。

社会工作者广场舞

323 评论(12)

KellyYin0816

社工驻村入户工作指引

驻村入户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下面整理了一些社工驻村(居)入户第一个月的工作指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安顿

社会工作者去到一个新的社区,面对陌生的服务对象,面对全新的团队,在驻村的第一个阶段,可以尝试做这些准备,以让自己和团队能迅速安顿下来,开展工作。

(1)个人身心灵的安顿:

1.心理上的安顿: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激发自己对社区的好奇心,多问、多听、多想,调动自己的五感去感受社区。面对村居民众及团队成员,时刻提醒自己做到主动沟通,真诚分享。

2.身体上的安顿:安顿好自己的住所,解决自己在个人生活上的需求,迅速适应生活环境。在社工站驻点找到自己相对舒服的空间(居住空间与办公空间,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尝试正向的去看见自己与社工站空间的关系(如尝试问问自己在社工站的感受,是否感到放松、自在;自己可以付诸哪些行动去做些调试)。

3.心灵上的安顿:回看初心,尝试与自己的期待对话,我的期待是怎样的,我选择做社工的初衷是什么?我期待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可以发生什么?将对话的过程,尝试以文字书写的方式(或其他自己舒服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者与同伴一同分享。

4.书写日志。尝试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所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以及写下自己驻村的感受,在走访社区,接触居民过程当中自己的所思所想。

5.分享感受。尝试在团队内部分享每天工作过程当中的感受:分享的主题不仅仅包括在收取收集到的资料,也可分享这个过程中,工作员自身的感受和困惑。

(2)团队的安顿

1.团队内部人员互相认识,熟悉;并尝试达成初步的共识(共识包括意识上的共识,大家作为一个团队,对团队的期待,对共同工作生活的期待;行动上的共识,大家在初期阶段,如何一同行动,行走社区等)。

2.进入村居,团队可先对接所驻点的村委/居委或相应的村居对接人,告知会在什么时间开始驻点,争取其他方面的支持,如是否可以一同入村居,带着介绍村居基本情况,介绍认识村中关键人物等;驻村团队入驻后,团队一同整理社工站,解决好团队成员在工作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并与当地对接人(一般村委/居委/专兼职行动者)一同行走社区,也可团队自行(或团队内部熟悉村居情况的团队成员)进行“社区漫步”,初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对所驻村居有初步的认知。

3.团队聚会,凝聚团队共识,做好团队建设。团队成员不定期召开团队聚会,初步达成团队内部约定/规章,如团队内部的基本分工,推选临时负责人,负责召集团队会议,带领团队共同行动;后勤方面的分工合作,在生活上如何安顿好团队的吃住,面对生活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不适应,如居住/办公条件简陋,生活习惯上不适应,团队需要创造机会,让大家表达对共同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想象,并一同采取一些行动,改善/促进团队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团队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在行动后及时分享。团队聚会讨论的主题,可从这几方面着手:一,在认识层面,了解大家对团队,对驻村工作的期待;二,在行动层面,制定团队的行动计划;在行动中,团队互相支持鼓励,分享行动过程中的感受,共同面对和解决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三,在团队方面,初步形成团队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分工及其他的`约定;四,促进团队成员关系,分享个人生活/工作经验等。

这些过程是团队成员互相磨合的过程,团队成员需要抱着积极、开放的心态与其他人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互相信任,真诚沟通。一同经历的这个过程,也是团队共同成长的过程。

安顿好团队,就是团队成员如何共同促进彼此的关系联结,团队成员如何从个人层面做出一些行动,去促进一个良好的团队形成。

二、社区关系的建立

社会工作者与民众和所在社区建立关系是社会工作实践的良好开端。所有社会工作者都要有一个好的计划或过程来确定自己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建立基本信任。驻村(居)入户过程中重点需要建立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种是和普通村民(居民)的信任关系,另一种是和当地政府、村委会、学校、村民组织、社区领袖等社区组织和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所有的关系建立最基本的是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厘定,也就是对“双百社工”的理解和传播。其次,“主动”和投入的态度。做到“五到”(心、口、手、眼、脚),“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投身社区。

社工融入社区并于村民/居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但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社区行及一般性交谈。通过社区行,和村/居民“混个脸熟”,通过社区行遍访社区每一个角落,通过社区行与村/居民进行一般性交谈。驻村居的社工可以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商店、公共场所等村/居民聚集的地方,去观察和记录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如哪些地方是社区的公共场所?村/居民喜欢聚集在哪些地方?什么人聚集在这些地方?大家聚在一起一般会做些什么?大家在谈论什么?通过一般性交谈,与村/居民的随意交谈,拉家常,这些方式都是可以拉近双方关系,消除彼此的距离感。驻村/居社工在驻村居的前期,有计划的主动走入社区,接触社区的民众;在社区行过程当中,主动与村/居民“搭讪”,展开一般性的交谈,尝试拉拉家常,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开始着手。

·入户访谈。只有入户,社工才能深入体察村/居民得日常生活,才能亲密的接触到服务对象。入户可以从一般性的交谈开始,然后逐步深入,针对村/居民开展深度访谈。社工前期通过熟人带领或自行结交的方式,在村委/当地对接人/社区关键人物/熟悉社区情况的团队成员的带领下,或在社区行结交的村民带领下,结交更多的村/居民,入户聊天/访谈。

·拜访村中的关键人物。村/居干部,社区长老,经济精英,宗教领袖等都是村居的关键人物。驻村社工要善于和他们搞好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但同时搞好关系,也要注意好其中的权力关系。

·参与村/居民的娱乐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村/居民混脸熟,建立初步的关系,如一起参与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和老人家下棋,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等活动。

在融入社区与居民建立关系过程中,与村/居民展开聊天,打开话题,消除村/居民的戒备心理是第一步。下面介绍如何与村/居民展开聊天/访谈的几点做法可供参考:1.说一些你相信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事物;2.根据周围环境(或屋内、或户外)寻找一些可以谈及的东西引起话题;3.用他们的水平和他们沟通,让他们能够“听得懂”,并能引起他们的持续回应;4.适当的发问和追问,而非收集资料式的带有很强目的性的盘问;5.知道何时聆听及何时说话,不急于打断;6.在同一时间内只说一件事情;7.让他们说;8.感知他们的感受,适当的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给予回应;9.让他们感受到,你在认真听他们说;让他们知道,他们对你和这个社区都是重要的;10.开放的问题,引发他们多说,引发他们的念头;11.肯定和表扬他们;12.忌讳和他们争辩;13.聆听多于说话;14.不要急于给予自己做不到的承诺;15.如不知道答案,诚实的表达或迟些告诉他们结果。在与村/居民聊天/访谈时,要真诚面对自己和对方,真诚一方面的含义是忠于自己,了解自己;当自己在提问或者发起话题时,可以感知自己是出于真心想去了解,而非纯粹的为了“资料收集”而去访谈/聊天,表达出自己对话题的好奇及关注;另一方面,尊重对方,学会聆听,适当的肯定和回应,不急于打断,不争辩,或妄下判断;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认真”的听他说。驻村/居工作者应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与村/居民相处。

驻村(居)入户阶段第一个月内,针对普通村民(民众),建议社工走访入户约80%的村民(居民)。可采用街头巷尾接触、入户交流、参与村内活动等多种形式;针对社区组织等关系的建议,建议系统的盘点与所在社区相关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有计划的拜访建立基本的了解互信。

走访村民时,针对了解的情况,访谈的过程做必要的记录。

三、社区基本情况报告和社区地图

对所在社区的熟悉和理解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建议社工在第一个月内从以下方面完成一份社区基本情况报告,并手绘一份社区地图。

1.背景资料

2.社区居民特征和生活方式

3.社区单位、组织及权力分析

4.社区需求和问题

5.社区资源

6.可能的介入方向建议

具体可参考项目办提供的参考报告和社区地图。

四、团队建设

驻村团队在村居需要共同工作和生活。团队成员能否尽快的彼此适应,成员能否很好的凝聚共识,磨合好团队的关系,对于之后能否共同开展工作,共同生活会有重要的影响。建议驻村团队在第一个月内针对团队建设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1.团队共同制定本月的行动计划。

2.初步确定团队分工及职责。包括推选临时的团队负责人,确定其职责。在初期,建议团队在工作分工上暂时不将工作分派到具体的某个人(即哪项工作由谁来负责完成),采用共同商议制定行动进度安排表,然后共同行动的方式开展工作。工作进度由临时负责人/地区中心协同跟进。

3.初步制定团队的工作机制(建议在团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磨合后)。如会议/沟通机制(对地区中心如何与驻村站点沟通的期待,是否需要定期开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会议或工作进度会议等),财务机制,其他方面的机制等。

4.团队会议:建议在团队初期,团队采用不定期的聚会方式,多聚会,多沟通。在此阶段:团队聚会的目标重点放在促进团队凝聚共识,磨合团队工作方式;稳定驻村工作团队。团队会议做好会议记录,部分会议/行动邀请地区中心团队/兼职行动者参与。

五、如何向村/居民介绍自己的身份

鉴于各地情况不同,村/居民对社工的认识深浅不同,驻村/居团队在走访社区,访谈居民时,需灵活的介绍自己的身份。

社工身份的介绍一方面社区民众加深对社工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社工走进/接触村/居民的过程。在与社区居民接触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身份的介绍,诸如“你们(驻村社工)是谁,以怎样的身份来介绍自己,是民政局派过来的?还是政府人员?还是义工?”“社工是什么?”“来这里做什么?”。

社工在介绍身份时,一般采用主动表明身份/间接(他人)介绍的方式向村/居民表明身份。提供以下方式供参考:

1.由民政厅给每位驻村社工制作名牌。

2.邀请村居干部/熟悉社工的民众带领入户/走访社区,由其他人代为介绍。

3.在社区内做好宣传,在村/社区内用海报或在政府宣传栏上张贴双百的宣传及驻村/居社工的宣传。如通过村委/居委在社区内公共的地方,已公告的形式向社区民众告知双百事宜及开展驻村社工服务事宜,甚至可以张贴驻村社工人员名单,并告知民众,驻村社工之后开展的服务等。

185 评论(14)

猪猪的面团

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去做一些能够让别人快乐,让自己轻松的事情。而且还是需要去活出自我,让自己活的更潇洒。

86 评论(15)

cynthia20056

增权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方式

增权与权力、无权、去权密切相关,是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增权理论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能力,无权又和权力相对,是指缺乏上述各种能力。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提供增权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方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增权的基本概念

增权与权力、无权、去权密切相关,是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增权理论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能力,无权又和权力相对,是指缺乏上述各种能力。无权的原因在于去权,即社会中的某些个体或群体的权力被剥夺或权力发展受到阻碍和限制。因此,增权就是增加权力。增权的核心假设是相信每个人即使处于艰难的环境之中也是有潜能的,个体的无权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帮助加以改变。所以,增权不是直接赋予对象以权力,其实质是挖掘或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增权的目标是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的个人性或社会性障碍,通过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的需要,强调案主自决和自我实现。

二、增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一)某移民新村情况介绍

某移民新村作为生态移民项目规划的一部分,自2013年搬迁以来,现已陆续建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虽然村民们搬迁至此已有两三年了,但是,政策中关于分配土地的条款还没有落实,并且还存在住房面积小、生计问题,移民矛盾也时有发生,虽然政府提供了点歌机、健身器材等文娱设施丰富移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然而这些器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多都是闲置。

社工初步做了需求评估,并且依据村委会的反映了解到:移民新村的村民,特别是一些留守妇女,需要给她们组建一个广场舞队,让她们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之外有娱乐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促进家庭和谐。

(二)增权理论在某移民新村广场舞队组建过程中的运用

1、广场舞队员的招募及宣传

要组建广场舞队,先要确定广场舞队的成员,商议之后,社工先拟出一份广场舞成员招募启事并打印出来,分别贴在四个村村部,并让各村村委在广播上告知村民。很快就有村民赶来报名,可见,移民村对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急切的。这些报名的村民中,年龄分布在三十岁到六十岁,成员女性较多。

可见,一次小小的组织,就可以凝聚这么多人参加,给他们一个发掘潜能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有勇气去挑战自己,做一些曾经不敢想的一些事情,这无疑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2、学习广场舞过程中充分增权,让他们互相学习、自主学习

招募成员之后,社工在教广场舞的`过程中发掘村民领袖,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达到在没有社工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广场舞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成员的加入,当然,也会有一些既定成员的流失,是因为家中有事或跳的不够好而受挫。

成员中有几位成员学的挺快,起初,他们只是随着音乐跳自己的;在社工充分的增权之后,他们开始给其他人教动作,并且其他成员有疑问也会去主动请教,这一小小的增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召开广场舞成员会议,自主确定广场舞队队长、活动时间及经后的发展方向

增权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无权状态,是由于他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因此,我们要为其增权的话,就应该聆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在这种专业理念的指导下,社工决定召开一次会议,让每位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主确定广场舞队队长、活动时间及经后的发展方向。

会议开始时,他们很希望社工帮他们做决定。而社工一再强调:你们是活动的主体,你们是主人。在初期的沉默之后,大家开始发言了,最终确定两个跳的最好并且可以一直坚持的杨阿姨和虎阿姨为广场舞队的队长,社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引导她们明确了两位队长的责任和每位队员的责任。在时间确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小争执,有些成员要照顾孩子,她们认为时间应该是按照孩子上学的时间而定,而有些不照顾孩子的成员希望可以迟一点,等天气比较暖和时开始。在进一步的商讨之后,最终确定跟随照顾孩子成员的时间,冬季早上的时间为八点,夏季早上的时间为七点。对于广场舞队最终的发展方向,广场舞队成员一致认为不仅要学会,还要跳的整齐,希望有一套统一的服装,可以“走出去”在外村参加比赛或者互相交流。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看到每位成员信心满满,社工希望她们的这一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从某移民新村广场舞队组建的事例来看,这些农村妇女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是没有恰当人员的组织,只要赋予其权力,给予其机会,他们就能想出办法,并会分析这些办法的可行性及优劣。如果我们社工包揽了一切,不让他们参与决策,只是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话,他们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而增权理论可以做到这点。

三、总结与反思

在增权理论中,强调以比较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取向不至于把责任全部推到案主的个人能力身上,把案主放在具体的处境中去看待,从而能较客观地分析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当然,案主的参与性对增权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介入初期,案主的参与性一般比较低,这就需要社工的积极鼓励,善于挖掘案主的长处,提升自我形象,让案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案例中出现广场舞队人员流失的情况,就是社会工作者没有兼顾到这一点而造成的。同时,增权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介入过程,其介入的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因此,增权方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时间的问题。

可见,增权理论所强调的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伙伴关系、案主的长处而不是短处、同时着眼于个人及其社会及物质环境的双重工作焦点、承认案主是积极的主体、以被去权的弱势人群为工作对象等等,无不显示出其独特之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增权取向构成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新视角 ,对于我们反思和改进以往的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09(1):18-20.

[2]庞文,于婷婷.论残疾人的教育增权[J].中国特殊教育,2011(7)(总第133期).

[3]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5(05)

332 评论(10)

WTF=WheresTheFood

不是,因为很多男人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业余爱好,缓解内心的压力,所以男人不只是为了跳广场舞。

27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