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熊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1.解释问题;2.预测与判断;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4.指导服务实践发展;5.发展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2.社会工作理论,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二者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支持社会工作理论大于社会工作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 (一)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直接指导我们去实现的)、前意识(意识没有发生之前)、潜(无)意识(受到疼痛,无法描述的感觉,这是潜在的意识) (二)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内驱力和欲望,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意识和前意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自我的深度发展,良心和理想。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 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惩罚。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扰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表现 内涵 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 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 (四)性心理发展 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感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治疗性分割:内在经验+反身观察 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 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出来。 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诠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 诠释的四个技巧: 1.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且重复的行为或话语。 2.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 3.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在意识转化为意识。 4.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经验的整体认识。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C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原则。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辅导过程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工必须完成的任务: 澄清内在沟通;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尝试使用逆向操作;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反思。 3.服务的步骤 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者信念之间的关系; 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为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行为发生预期改变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与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他/她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结构:微观、中观、宏观 过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行动: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系统的机能失调。 二、生态系统理论 人在情境中: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无论是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命周期: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人际关联: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胜任能力: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 角色表现: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的社会期待。 生态地位: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特别指有利于或不利于特定发展任务的环境因素。 适应力:个人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 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于其所生活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社会环境和个人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应从人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要注重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从不同系统的层面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zhangyekiki
社会工作中的结案
结案指结束案件。谓作判决或最终处理。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会工作中的结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逐步 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
结案是一种事先计划好的行动。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结案是表示服务对象不再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协助。
结案时要做如下工作:
1、总结工作
2、巩固已有改变
(1) 回顾工作过程;
(2) 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他们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他们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 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结案并不是说社会工作者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接触,而是不再提供服务。如果服务对象还需要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应给予 转介 。
4、撰写结案记录:
结案时要撰写书面结案记录。结案记录的内容包括:服务对象何时求助、求助原因、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对象有什么改变、为什么结案、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和建议等。
二、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结案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意味着一种状况的结束和另一种新经验的开始。服务对象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两极情感反应,即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产生失落、难过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充满兴奋、希望和成就感等正面情绪。
1、结案的类型:
结案标志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终止接触。结案时最理想的状况是,在服务对象实现了改变目标的情况下结束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 (单选)
(1) 目标实现的结案:
社会工作者提议结案,服务对象也接受,由此就进入结案阶段。
目标实现的结案大部分是短期介入结案。某些特殊情况下,有些服务对象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来处理与社会工作者的分离,结案所花时间比较长,称为长期介入结案。
(2) 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 (重)
在 外展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服务对象强烈抗拒服务,社会工作者就没有理由再继续维持与他们的工作关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对象没有意愿和动机接受服务,双方的关系没有意义。
(3) 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 (重)
例如,当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超出了自己和机构的能力时,就要结案。这种情况下,结案的形式可以转介——将服务对象转往其他机构去接受服务——结束;也可能以转移——转由其他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结束关系。
(4) 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果:
当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身份发生时,即使目标没有实现也要结案。
2、服务对象的正面反应: P42
3、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 P43
由于结案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终止,意味着服务对象要回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中,也意味着其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要停止接触,不再有社会工作者的陪伴,因此,终止关系可能给他们带来“分离焦虑”等感受,表现为对这种即将到来的结案产生负面反应。
常见的`负面反应包括:
(1) 否认——不愿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结案的话题。表现为不准时参加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会谈,会谈时心不在焉等。
(2) 倒退——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以此拖延结案的到来。
(3) 依赖——对社会工作者过分依靠。
(4) 抱怨——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意。
(5) 愤怒——表现为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批评、攻击和挑战其他人。
(6) 讨价还价——当发现没有可能阻止结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寻找理由延长服务期限,有时还表现出倒退行为,很多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又出现等。
(7) 忧郁——当所有延长结案时间的努力都无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表现得无精打采、失落而无助,对结束关系充满焦虑。
4、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多选) P43~P44
(1) 在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工作的过程,以确定结案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2) 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3) 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有需要时社会工作者将继续提供协助。
(4) 社会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
(5) 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5、结案与跟踪服务: P48~P49
鉴于弱能儿童家长经过小组历程已达到了小组的目标,并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了同于失者的支持系统,按照工作计划小组进入了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将小组交给了弱能儿童家长版主动作。
(1) 跟踪服务的意义:
跟进服务重点要了解服务旬结案后的情况,以提供必要的帮助。跟进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知道服务是否真正有效,也使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增强他们继续改变的动机和信心。
(2) 跟进服务的实施方法:
1 电话跟进:在结案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工作者用电话与服务对象继续联络,了解结案后服务对象的情况。
2 个别会面。
3 集体会面。
4 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个案辅导方案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 联系方式
二、案主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及需求分析
1、短期目标
2、中期目标
3、长期目标
4、具体方案
个案面谈报告
一、有关案主基本资料
姓名 性别年龄 婚姻状况 面谈的次数:第X次
面谈的日期、时间、地点及面谈持续的时间
二、此次面谈的目标
三、面谈内容及过程
1、案主呈现的问题现状
2、工作员对案主的观察
3、工作员对此个案特点的分析
四、评估
1、面谈目标大指程度
2、工作员的角色、技巧和方法
五、未来计划与下一步的介入
结案/转介报告
一、有关按住的主要背景资料 姓名性别 年龄 个案开始日期 个案面谈日期 面谈的次数
二、接触次数与方式 电话接触次数 个别面谈次数 小组面谈次数 家访次数 其他接触
三、案主/家庭的问题
1、案主/家庭呈现的表面问题、问题的影响、案主的处理方法
2、案主/家庭的实际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四、对案主的一般描述
1、外貌
2、性情
3、情绪表现
4、其他
五、案主/家庭的社会背景
1、案主的教育与工作背景
2、案主的家庭结构与关系
3、案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4、案主的社会背景与呈现的问题的关系
5、其他
六、案主/家庭的生活状况
1、生活环境
2、个人/家庭收入与经济情况
3、个人/家庭生活起居习惯
4、其他
七、工作员对案主/家庭的评估
1、案主/家庭问题的可能起因
2、影响问题发展的因素
3、该问题对案主/家庭的影响
八、个案发展的过程
从接案到结案/转介的发展过程与达成的程度
九、工作员提供的服务
工作员曾经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服务目的的达成的程度
十、工作员对个案/家庭的未来发展计划和建议
十一、个案/家庭对结案/转介的接受程度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