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73255815
关于家庭访视错误的做法是记录、争执、收礼物等。
正确的做法:三大纪律:不记录、不争执、不收礼品。五项注意:保障安全、平衡机会、适度提问、回应热情、洞察异常。
不当面做记录。做记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对于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以下简称“康复者”)的入户访视,特别是首次访视,一般不当面做记录。康复者及其家属都比较敏感,看到访视人员手里拿着本子做记录,会不断提醒自己说话小心一点。康复者及家属的过度拘谨,会使得面谈氛围很严肃,甚至导致无法了解康复者及家属的真实想法。
不与患者及其家属争执。康复者在接受家访过程中,经常出现抱怨,情绪容易激惹,特别是偏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躁狂发作的患者较为常见。社会工作者只需要认真倾听,不时给予点头回应即可,不需要做一些澄清和解释,更不能与其辩论较真,避免出现不可控的场面。
不收受康复者及家属赠予的礼物。社区精神康复外展服务首先需要与康复者及家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熟人关系,熟人关系的建立也容易掺杂人情。大部分家属会觉得接受了服务,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是因为得到专业团队人员的“礼待”,自己应该感恩图报。遇到这种情形,社会工作者需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提供服务是应尽的工作职责。一般情况下,家属都能理解。
草泥马叔叔
1、家访是“教育即服务”的现代教育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优质服务。
在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尽快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中确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至为重要。教育是一种服务,家长和学生就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家访是“教育即服务”观念的外化显现,更是家庭与学校搭建沟通之桥,同构筑家校优质教育平台的合作、互动、和谐的教育行为。家访是教师送“教育”上门,送“教育服务”上门,体现的是一种服务意识,学生是主体,家长是资源,教师的责任在于服务,充分调动、优化家长这一资源服务于学生。
2、家访有利于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与学生心贴心地促膝谈话,与家长面对面地坦率交流,教师既能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背景,又能关注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境,从而达到心灵的互通,同时也能体验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产生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同时家访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几十分之一,而在一个家庭中,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教师能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这样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学生的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完成的。而很多家长在学生入学后就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自己对孩子或疏于管教,放任自流,或不讲究方法,简单粗暴,这又给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增添了许多的障碍和麻烦。教师通过家访能有效的唤回家长的教育意识。在家访的相互沟通中,家长不但可以了解一些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树立教育信心,更能够感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学生的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完成的。而很多家长在学生入学后就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自己对孩子或疏于管教,放任自流,或不讲究方法,简单粗暴,这又给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增添了许多的障碍和麻烦。教师通过家访能有效的唤回家长的教育意识。在家访的相互沟通中,家长不但可以了解一些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树立教育信心,更能够感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himawari30
预估的基本步骤
一、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就成为预估的第一步工作。
1、个人资料的收集。
个人资料包括:
(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2)个人的主观经验: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问题持续的时间、频率和强度;问题的后果;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的方法等。
(3)解决问题的动机:服务对象是否有不适感;服务对象对解决问题的希望等。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等。
2、环境资料的收集
(1)家庭状况。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家庭规则;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家庭关系、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
(2)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发挥;物理环境、及其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
3、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预估所需资料的方法很多,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便全面地了解对服务对象和他们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询问
会谈与询问是社会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基本工具,经过面对面的会谈去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询问有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也有向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当以直接询问方法不能得到相关资料时,还可以使用间接询问探查的方法,即通过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和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方法来获得资料。进行间接探询时可以使用口头询问的方法,也可以书面进行。
询问的方式主要有:会谈(个人或小组)、角色扮演、问卷等。
②咨询
为作出准确的预估,社会工作者也常常向其它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转介让服务对象接受其它专业系统的预估来获取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
③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对象或系统之外,观察对象不受观察者的影响,相对来说,这样收集的资料比较“客观”。但由于观察者是局外人,因而也会限制对观察现象的深入理解。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自己本身也是观察系统的一份子,这种特点使得观察者能够融入所观察的现象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参与观察中不因过度介入而影响到所观察的现象。
④家访
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⑤利用已有资料
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
二、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所谓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以发现整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而解释则是阐明事件的`含义使之能够被理解。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是:
1.排列次序
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事件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考试大论坛
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
识别是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型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识别,要求社会工作者从问题的表面深入到问题的内部,通过探查问题在深层的因素,找出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
三、认定问题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做: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时间。
2.描述问题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
4.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作为社会工作者要知道,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非常复杂。
首先,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原因。
其次,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考试大论坛
第三,与资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型态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最后,政府对资源系统的政策协调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包括预测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资源和时间等情况。
四、撰写预估报告
认定问题后就可以准备撰写预测报告了。预测报告要清楚表达对问题的认识,为社会工作者自己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法庭、以及那些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提供关于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作为下一步制定介入计划的依据。
1.撰写预估报告应注意的事项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确定报告的目的和读者:报告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
(2)确定报告应使用的材料;
(3)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不同部分;
(4)将事实与判断分开;
(5)语言简洁精炼。
2.预估报告的结构
第一部分:资料和事实
这部分主要是对问题的呈现,包括:问题的时间及涉及的人和系统;服务对象和问题的背景(如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业、就业历史等)。
第二部分:专业判断
(1)对资料的理解;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
(3)对形成问题愿意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4)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