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3

八旗子弟搓天下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漯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iningxiaohh

已采纳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迄今已届28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用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经验难以解释的“中国特色”。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跳跃式”、“超常规”的中国特色逐一作出描绘和评价:1.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按一般规律,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在因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与“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及“后发”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类似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计划时期的影响惯性犹存,当时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社会。同时,民众囿于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向社会求助的习惯。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按一般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一步,再逐渐职业化,然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期待。同时,这也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了解这种有组织的爱心善行。因此当慈善事业向更加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时,便已经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的特点。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 在这一阶段,以国际公认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作为衡量标准,去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七个专业特征已经具备了四个:服务公共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则采取“拿来主义”;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体系,已经有18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社会工作院系专业。然而,仔细分析,上述“具备特征”又有名实不符的嫌疑:首先,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其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借“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东风,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当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出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就业的脱节(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反倒模糊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再次,理论和和技能,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中国的大学可以拿来就用。但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学科,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生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最后,服务公共利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所谓“公共”是有讲究的。在国家和公众之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般采取“第三者”的超然立场,这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政府太强势,要求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做事。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坐的位子不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具备特征”,实际上是经不起深究的。但是,这一阶段在上海浦东进行的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验”,却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先有问题导向,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试试看”。然后是行动导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后,就让他们以民间机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到社区去作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的强势,用在了为社会管理的发展创造小环境、小气候上。同时,又有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在理论和方法上共同探讨。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路径,使浦东的实验很有收获。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前30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型塑了一个“大团圆”的大结局。造就这个大结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机构改革使民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在用人方面常陷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在城市低保、战胜SARS等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门则尝到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的作用的甜头。于是,民政部门开始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上海市合乎规律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轨迹终于开始产生影响,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包括政府工作和基层社区中开始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则是政府介入的专业资格的认证。就全国形势而言,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搭建起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认证的平台,再现“跳越式”发展的特征。但是,远可对比国际经验,近可对比上海市的实践,全国的发展态势只能说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漯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229 评论(10)

蝎子豆丁

1999年12月,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2000年潍坊社区社工站、沪东社区社工站、东方医院社工站、育英学校社工站相继成立。2001年6月,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老先生为协会题辞,并为“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罗山会馆社工站”揭牌。8月,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年会。11月,原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同志考察协会工作。4月-12月,潍坊社区培训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工知识培训“套餐”系列、“上海历奇先锋训练计划”等培训项目相继开展。2002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专程来沪考察浦东社会工作发展,并委托浦东社工协会进行“两个中心”(培训中心和资格鉴定中心)的建设。5月,为浦东新区40余家养老机构负责人举办社工实务技巧培训。接受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资助,开展浦东新区民工子弟学校社工服务项目。2003年2月,协会举办的上海市乐群社工服务社正式成立。4月,组织、参与“社会工作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研讨会。4月-6月,协会与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共同主办“抗击非典,与你同行”社工服务项目。5月-7月,缓解居民心理恐慌的“彩虹热线”开通服务。10月,协会接受上海市劳动局及上海市职业指导中心委托,正式开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项目。10月,主办“同一首歌――浦东新区第二届简易小学文艺汇演”活动。10月,主办浦东新区医务社会工作交流现场会。11月,协会举办的“浦东新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正式成立。2004年3月,组织编写社会工作者培训教材(初稿)。4月,正式获得美国辉瑞制药公司资助,开展为期一年半的“辉瑞-浦东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资助金额为41万元人民币。5月15日,在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全国论证会上,协会开发制订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送审稿)通过专家组评审。6月-10月,接受上海市职业指导中心委托,开发编写《社会工作者》技术文本,共计8个文本,约50余万字。7月1日,协会开发制订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终审,正式颁布实施。8月-10月,组织、参与“社会工作者实训室”项目的前期研究设计。8月,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七届“人文服务与资讯科技应用服务”国际论坛(HUSITA7)。10月,协会主办的“辉瑞-浦东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启动仪式在浦东建平实验学校举行。12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七届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研讨会,并在会上就《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做大会发言和主题发言。2005年4月-7月,为首次报考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四、三级)的160名考生进行培训。4月,参与录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调频990的“就业之友之社会工作者专题”栏目。4月,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采访,协助制作“新职业、新探索――社会工作者”专题节目。7月9日,首次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四、三级)举行,共有140余名考生参加鉴定。8月,社会工作者(四、三级)培训教材开始编写。9月,“辉瑞-浦东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闭幕式在浦东罗山会馆举行。2006年4月,受政府委托运作浦东市民中心政社合作平台项目。6月,接受新区福利企事业管理所委托,开展“乐耆”社工服务项目。8月,协会举办的“上海浦东四惟社会工作者培训中心”正式成立。9月,协会组织编写的《社会工作培训教材(三、四级)》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11月,协会组织编写的《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

28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