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蚊mandy
光荣参军保边疆,精研医术立军功。黄衍强1978年入伍,当时正值部队开展“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即针对每一位入伍战士进行暨具有军事本领又有一技之长的培养。因入伍之前他从事中医药的学习与临床已有三年,被分配继续从事医务工作。在部队,医院经常组织学习班,他逐渐认识了几百种中药材,掌握了中药炮制过程技巧、药材功能主治及如何组方配伍等许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他利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部队干部战士防病治病,在部队受到三等功的嘉奖,并光荣入党。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勇攀医学高峰。1981年返乡,他创办了淄博市红十字会血液病医院,是省第一家血液病专科医院。从医20多年来在茫茫医海中,他总是不停的学习、研究、探索、他广泛涉猎中医药书籍,刻苦钻研治病方法,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都不放过反复观察治疗效果,临床上大胆探索,理论上敢于创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他翻了一遍又一遍,许多章节可以原文背诵;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巨著,写下20万字的读书心得;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黄衍强在二十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以中为主,衷中参西。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的最新研究辨病用药对白血病、肺癌等血液肿瘤病有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白血病的治疗上出奇制胜,打破了化疗及骨髓移植是唯一治愈白血病的说法。青岛患者陈凤英,1994年2月在青岛某大医院确诊为白血病住院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持续恶化,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绝望中找到黄衍强,经过精心治疗,病人转危为安,三年后复查,病情完全康复。而经他治疗的癌症中有的也已经存活十多年仍健在,诊治患者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迄今为止已接诊患者万人,被誉为“魔园克星”。他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独具特色的药疗,食疗、体疗、心疗等四疗为一体的治癌新疗法,被誉为“黄氏疗法”。研制的散结通胶囊、祛白胶囊、滋阴生血胶囊、固本鼻炎丸等系列药物,成功的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数万例患者使用,疗效显著。患者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港台地区,美国、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丹麦等国家患者也慕名找他诊治。199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来函邀请他前往讲学,并称赞他的治疗方法为“可改变体质医学”。2000年应马来西亚卫生部长的邀请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设立分支机构,2002年6月黄衍强接待了以罗曼多教授为团长的古巴医药代表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亲笔题写院名。2004年黄衍强和他创办的医院入选由原卫生部部长钱新忠题字的“中医治疗疑难病名医名院”。黄衍强还被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邀请参加“中国名医大会”、受到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接见。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抗癌协会会员、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德国中医师协会会员。为了普及防癌、抗癌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弘扬中医药文化,黄衍强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编辑出版《答血液病患者问》、《白血病患者的心声》、《癌症自然疗法》、《防癌抗癌吃什么》、《造血系统疾病食物疗法》、《放化疗毒副反应食疗》、《癌症药膳良方》、《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路》等专著十余本,受到患者的好评。新著《黄衍强血液病证治集验》汇集了黄衍强从事中医血液病临床30年的心得与体会,全书共计3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对血液及常见血液病的相关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归纳;中篇详细介绍了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五种血液病的中医理论与辨证施治;下篇收录了黄衍强从事中医血液病治疗与科研的心得体会。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举办“血液病防治知识讲座”20余场,听众达到2000余人。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在美中医学学术交流会上被评为银奖。为了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曾自费到德国、比利时等欧洲五国考察学习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黄衍强研制的保健茶---中华咖啡茶已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扶危济困,爱心奉献慈善事业。黄衍强有一颗慈善、仁爱之心,在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救助贫苦群众。先后组织员工多次到沂源县、高青县及淄川区的黑旺镇、东坪镇等偏远地区进行义诊、送药,受到群众好评,被中共淄川区委评为“三下乡活动先进工作者”在黄衍强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位沂源县骨髓炎患者,家境贫寒,由于意外事故造成下肢瘫痪,卧床多年,看病很不方便。他得知后亲自驾车近百里上门为患者免费治疗。2002年在非典期间向社会捐赠药品价值万余元,多年来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达2万余元。2005年春节到淄博市第十七中学看望了六名贫困学生,并发放给每人300元的助学金,到高青走访慰问了部分患者因病致贫的患者家庭,给他们送去了价值3000余元的年货。为了让敬老院的老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安度晚年,为淄川区敬老院订阅报纸、受到群众的广大好评。尊师重教,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了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黄衍强一直关注着教育事业,1993年般阳中学建校时他第一个为学校捐款1000元;1992年承办全市少年兵乓球比赛;1996年至1997年连续两年向淄川的10处山区学校赠送报纸;2004年,在山东理工大学设立奖学金,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党工委书记黄衍强,男,1963年5月生,汉族,广东河源人,1989年6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硕士,工程师,现任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副局级)
Leap丶飞。
52年前,年仅18岁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同43位南京热血青年一起援教来到了沂蒙老区;52年后,唯有李振华永远地留了下来。这位风雨老人将半个世纪的沧桑和一颗永恒的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沂源55万老区人民的心中。此后,他先后5度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沂源县韩旺镇的群众又自发捐款为李振华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活着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劳动者,从古到今能有几人?这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区人民对他们所爱戴的人民教师李振华的眷眷深情,也叙说了这位山东省优秀党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扎根沂蒙山区半个世纪的感动。从繁华的大都市南京,来到偏僻贫穷的沂蒙山区,他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住了本该不属于他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就把心交给了沂蒙山这片英雄的土地。1953年,一个冬日的晨曦下,博山通往沂源的山路上,一位肩背铺盖卷、双手提着行李的小伙子冒雪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援教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5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公路,也不通汽车,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雪打湿了他的鞋袜、裤管,走起路来冰肌刺肤,他就用捡来的草绳包起双脚。夕阳渐下,满目凄冷的山野传来了阴森的狼嚎声,李振华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寒冷和饥饿包围着,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晚上10时左右,精疲力尽的李振华终于在黑暗中敲开了沂源县文教科的大门。“你就留在县城驻地的南麻完小吧。”教育科长对李振华说。“不,还是让我到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看着这位文静单薄的南京小伙子,教育科长愣住了。他哪里知道,这已是李振华第三次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次是山东省教育厅准备将李振华分到条件较好的潍坊,而他坚决要求到沂蒙老区;当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他又从地图上指着全地区最为偏远、山头最多的沂源县要求说,“我要去这里。”就这样,李振华从繁华城市南京一下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沂蒙老区最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再也未陪南京的父母过一个年夜,也就此告别了一段缱绻难泯的情缘。当李振华赶到韩旺时,看到的是迎候在村头黑压压的人群。清一色的黑粗布对襟棉袄、掌尖上翘的钩子鞋和黑褐色的脸上那惊奇的目光。走进3间破庙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没有玻璃的窗户,掉落一半的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头。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秆就是一节课,哎!村里穷,请不来老师,学生们有大半年没有上课了,就全指望你了。”超乎寻常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用石头架起的床铺上,外面是漆黑的夜和听来毛骨悚然的狼嚎,令他倍感恐惧,而更令他难耐的还有孤独和绵绵的乡思。夜半孤灯,茕茕一人,他想家,非常想家……仿佛间,母亲来了,冰凉的泪水流到了他的脸上。他一骨碌爬起来,四周凄凉。泪眼朦胧中,唯有孤灯相伴,睡枕处,湿湿的一片。这山村第一夜他不知是怎样度过的。太阳刚爬上山顶,教室里一下子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而破庙外也围满了观看的人。李振华在忐忐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不知怎样去咽那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头,更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工作落差的失意,言语不通的焦虑,艰苦生活的困窘,漫漫长夜的惊恐,只灯伴影的孤独,李振华的精神似乎就要崩溃了。回家的念头更是一天天地折磨着他。他在苦闷中走出了校门。一位乡亲拿着石头在烟熏的墙上为大家记工分,出整天工,画整条杠;出半天工,画半条杠。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憾了他,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来时的雄心壮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沂蒙老区的人民,为共和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做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就不能牺牲点个人利益,为他们做点贡献吗?”李振华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惭愧,更为沂蒙人民那博大宽厚的爱而感到不安。乡亲们知道这位来自南方的城里娃不适应山里的生活,便变着法尽可能让他吃好。山区的气候特别冷,大婶们便亲手纺布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知道娃子想家,便争相邀他进门过节。每当李振华外出学习或开会,乡亲们总是把煮熟的鸡蛋和烙饼塞到他的背包里,甚至大伙一起送他走上好几里路。山一般的胸怀,水一样的深情,释解了他思乡的愁绪,重又唤起了他献身沂蒙的豪情壮志。他立即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练习普通话;看到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为了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他从每月仅有的21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制了28种教具用于教学,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到孩子家里补课。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8名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沂源。由于德才双馨,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在接见李振华时感慨地说:“一个城市的知识分子,不用说干工作,就是在这山沟里住上几年也算了不起啊!”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昔日的城里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乡亲们开始为他张罗。殊不知李振华的心里正饱受着爱情的折磨。一个南京都市,一个深山坳里,数载深情,千里飞鸿,声声呼唤,字字饮爱。捧着一封封缠绵似水的情书,李振华三寸柔肠,千回百转,他恨不能立刻飞回女友的身边,但是他不能甩下贫苦的孩子们,于是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动员女友到大山里来,与他一起教书。但等来的却是女友的最后“通牒”:“如果你不回南京,咱们就此分手吧。”一种伤悲立时涌入李振华的血液。他理解女友,但他只能请求女友原谅,因为他已渐渐地把自己融入了大山,这里的孩子需要他,他再也不能离开这块土地了。忍痛告别了这段悲情绵绵的恋情,李振华在乡亲们的关怀下,与一位贤淑的沂蒙姑娘结为连理。从此,他把根须深深地扎进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把有限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天涯海角有穷时,绵绵乡情无尽期”,遥望故土,他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歉疚和悲怆。这是一座特殊的学校。1982年秋,李振华被任命为新建的南麻镇城关二中校长。收拢来的学生都是素质差、学习差的“双差”生。由于这批孩子上学没人要,其中有的孩子流散到社会上,经常滋事扰民,被人称为“渣滓生”。李振华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副谁也不愿接的担子。刚招起的2个班108名学生,在许多人眼里是没了指望的“一百单八将”,能管住他们就不容易,要想改变他们,难!而李振华却拿出了全部的热情和信心。李振华是一个好“大夫”,对学生的各种“疾病”,他精于“望、闻、问、切”之术,善于找准病根,“对症下药”。耿文波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整天无精打采,混天熬日,李振华几次同他谈话都毫无效果。为什么不愿学?一问,才明白:父亲准备退休,他想退学接班。李振华反复找耿文波谈心,耐心开导,并帮着他制定学习计划。耿文波渐渐变了,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全力指导学生的同时,李振华关心孩子胜过了孩子的父母。为了不让学生吃长毛的饭,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逐村为学生到家里拿饭;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住校生,李振华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宿舍内人多条件差,特别是夏天更是臭气难闻,李振华没有嫌弃,而是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家远的学生。李振华的一片爱心,把这些后进生顽石般的心都融化了。李振华与学生交谈他们毕业时,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2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达到96%。这个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渣滓校”,1986年被评为全县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创造了点石成金的现代教育神话。李振华对老区的学生体贴入微,可对自己的孩子却抽不出时间去辅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与他没有亲近感,女儿把姓氏都改为母姓。李振华跟他们解释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是人民的教师,而不是家庭教师啊!”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电报牵动着李振华的心,也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大家纷纷劝他回去。望着浸着母亲泪水的电报,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无奈,他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儿子李东伟回家伺候老人。儿子不去,说关键时刻怎么能中断复习。“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代父回了南京。可是,紧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电报。病重的老人没有撑到日夜思念的儿子回来,便撒手人寰了。电报上的廖廖数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击打在李振华的心头。他眼前一黑,瘫倒在地上。醒来后,不自觉地抓起桌上的一沓白纸,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学校的后山上,点着白纸,跪向南方,嚎啕大哭:“父亲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呀!”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3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每每想到这些,李振华的心如同刀绞。谁想,又一个不幸接踵而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为了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故乡街道居委会的领导给李振华在南京联系好了一所学校,办好了商调函,希望他能调回去照顾老人。可李振华实在丢不下眼前这些孩子,思想斗争再三,还是放弃了这最后一次调回南京的机会。沂源的乡亲们知道后,为了既能让李振华安心工作,又不委屈了老人,一位姓顾的村民首先提出:“就让俺闺女替你到南京去侍侯老人吧。”但他让大伙儿也答应他一个条件,他要按月支付报酬。就这样,在此后长达10年的岁月里,竟先后有8位沂蒙老乡的孩子,接力般轮流到南京去照顾李振华的母亲。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一位受他影响也做了教师的学生说:“水平高的教师也许不难找,难得的是李老师的一颗心,一颗时时处处惦记穷苦孩子的严师慈父之心。”光阴荏苒,老母亲在床上一躺就是9年。到第10个年头,为不再拖累乡亲们,李振华苦苦劝说,把不肯离开故土的83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沂源。来之前,贤明通达的母亲理解了儿子的心,她让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连同送老的寿衣也一块带上。显然,母亲是决定把她这副老骨头埋在沂蒙山了。为了弥补30多年来失去的亲情,李振华一有空就来到母亲床前嘘寒问暖。当他罄其孝道,让母亲颐养天年的时候,不料,老人由于不服水土,不适应北方山区的寒冷干燥,加上饮食不习惯,一场病接着一场病,一年多就病逝了。李振华痛不欲生、悔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接来,我对不起您哪……”他后悔,不该把母亲接到沂源,如果在南京的话还能多活几年;他后悔,母亲千辛万苦把自己拉扯大,而自己尽孝的机会却太少、太少;他后悔,母亲来沂源唯一的生日,他却不在身边。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啊,是我们对不起您哪!”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人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那里的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老人了,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都是我的父母,这960元钱就算是我孝敬你们的一点心意吧!”接过这浓缩着李振华对沂蒙人民深情厚意的捐款,老人们那写满沧桑的脸上早已老泪纵横。大德无碑。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谁刻上心碑!历史就是这样公道!一个人办一件好事容易,要一辈子办好事就难了,而他却做到了。他教过的学生上万名,成才的孩子不计其数。退休后,他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可他却始终牵挂着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他发起并建立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让2000余名孩子重返课堂。在沂蒙山学子的眼里,李振华就是那山涧里的涓涓溪流,滋润了无数干渴的生命;在沂蒙山百姓的心里,李振华就是那和煦的春风,拂绿了失学孩子心灵的荒原。1997年7月21日,李振华退休了。在沂源县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大会上,李振华郑重地向师生们道别:“从今天起,我就退休了,谢谢大家多年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话还未说完,老师们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的确,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令李振华感激不已:得知李振华退休后,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那些山里乡亲,纷纷来看望;在他工作了十多年的韩旺,群众自发捐款为他雕了一座汉白玉塑像。活着而被塑像,这是一份怎样的殊荣?一位89岁的老奶奶老得已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可提起李振华的名字,却一个劲地连说:“他好,他真好!”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受人滴水,报以涌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更令李振华难以释怀的,是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教育落后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深深的忧虑困扰着李振华,他觉得,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其实,从李振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他就每月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用来资助贫困生。可50多年来,李振华却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以玉米糊、南瓜菜为主。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2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39年,至今还戴着。一生竟没有穿过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对自己、对家人苛刻,可对贫困的孩子,李振华却倾其所有。他决定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从事过工作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乡中学和县实验中学。征得妻子的同意后,李振华把他的三个孩子请到了一家小饭馆。孩子们深感惊奇,知道父亲有事要说。当李振华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孩子们沉默了,半天不说话。他们的境遇都不好,三个人有两个下岗在家,家家又都有了小孩,日子紧巴巴的。孩子们哭着说:“只是您和妈妈这一辈子太苦了。”“再苦也苦不过那些穷困的孩子呀,把钱用在他们身上,比自己吃了穿了享受了更有意义!”李振华说罢,拿出三包东西,递给孩子们。一盘录像带,是宣传他的电视专题片《情洒沂蒙山》;一本书,记载着他的教书育人事迹;还有一份文件,是沂源县委发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留给你们,只有这些荣誉留下来,他代表了我的一生。人生在世不容易,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可以看看这几样东西。”孩子们流着眼泪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里。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掀起层层波澜。沂源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2001年,以李振华名字命名的韩旺中学“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建立了,2002年和2004年沂源县实验中学、张家坡乡中学也相继建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在李振华的带动下,三个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100多万元,让许多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掀起了全社会捐资助学的高潮。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淄川某企业经理吕祝昌说:“李振华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那滋润大地的春雨。我捐点款,一是帮助几个贫困生重拾学业,二是表达我对李振华老师的崇高敬意。”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5000多人。2001年2月,李振华应聘到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尽管在外发挥余热,但他依然牵挂老区穷苦孩子们,他将万元年薪全部拿出来,资助了23名贫困生,还有一名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学生都不在基金会帮扶范围内,他们将被李振华资助到大学毕业。市里一位领导听说后,对李振华说:“李老师,您年龄大了,家里经济也不富裕,我给您筹措5万元用来资助学生,万杰给您的报酬,您就别再救济学生了,留着自己用吧!”事后李振华又把这5万元直接捐献给了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在万杰朝阳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全体教师,被李振华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怀所感染,纷纷解囊,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达7000余元。有些教师还自发地从老区寻找特困学生作为救助对象。今年春节前,李振华坐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淄川服装城,花1000多元买了23件大小不同型号的羽绒服,这是他送给正在上学的23个贫困生的春节礼物。谁的年龄多大,身材多高,胖瘦怎样,穿什么型号的最合适,他都了如指掌,而他自己却不舍得添一件新衣服。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的张文强,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博山,一起吃,一起住,并拿出3600元钱接济他家。今年4月14日,张文强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早期。“李老师,救救俺爹吧!”张文强一下子跪倒在李振华的面前。李振华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孩子,快起来,我一定想办法救你爹。”他四处奔波,终于联系到一家医院,并将挤出的3600元钱,替张文强的父亲支付了手术费。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用瘦弱的身躯,撑住了老区倾颓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几代贫寒的学子;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失学孩子干涸的心田!他“献了青春献终身”,实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52年来,他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52年中,他累计捐款30多万元,资助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今年桃花盛开时节,记者前往采访,但见李振华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人,历经风雨剥蚀,已和沂蒙山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因为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怀念,甚至是一份敬仰,永远地留在了这曾经苦难而又深情的土地上。是的,李振华用生命点燃的那支红烛,将永远燃烧在沂蒙老区人民的心中!
依钱钱512
你说的应该是第三届,有10名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和2名集体奖获得者。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分别是:张颖:女,38岁,安徽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会长。被几百个孩子唤作妈妈,使近500名儿童直接受益,救助艾滋孤儿的民间团体创办者和实践者。郭台铭:男,57岁,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20年来情系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累计为大陆公益事业捐款亿元的台湾富商。高翔: 男,44岁,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每赚10元钱,就拿出一元钱回报社会,向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达4000万元,占资产总额的10%。陈爱莲: 舞蹈家,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校长。在功成名就之时没有陶醉于掌声和鲜花,而是将讲台作为自己的第二舞台勤耕不已,为社会公益事业演出已达数百场,资助贫困孩子的费用百万元。常梦:女,52岁,北京市通州区关爱中心主任。为65位绝望的单亲妈妈提供援助和关爱,一手主持通州关爱中心,开办助残中心网站,被外国媒体称赞为中国原汁原味的人文工程。孙俪:女,北京海润千易文化公司演员。出资40万建立两所希望小学,无偿担任天使阳光行动等多项公益活动的爱心天使和永久义工,是荧屏和现实中和谐发展的一道靓丽缩影。马福建:男,48岁,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农民。多年来一直践行着自己心中的孝道,先后收养照顾500多位老人,被赞誉为江南大孝子。宋克明:男,43岁,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吕楼村农民。自费建起黄河生态民间监护站,自称是业余的义务环保人士,却获得了中国环保个人奖项最高奖--地球奖。佟丽华:男,36岁,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为20000多人次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0多件,是名符其实的弱势群体维权的代言人。刘正琛:男,28岁,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中国第一民间骨髓库——阳光骨髓库创办人。被断定只有5年寿命的白血病患者,创办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骨髓库,帮助50余位患者找到了匹配的骨髓。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