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八足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试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
A.持续互动
B.施予与接受的活动
C.自上而下的行政活动
D.资源拥有者对资源缺乏者的赐予活动
2.社会工作者针对就业问题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辅导属于()。
A.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
B.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
C.救治型学校社会工作
D.社区一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
3.社会工作者小王针对社区中的癌症患者成立了“抗癌小组”,组织患者互相探讨病情,分享相关经验,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这属于小组工作中的()。
A.成长性小组
B.教育性小组
C.任务性小组
D.支持性小组
4.某地区遭遇洪水袭击,很多房屋被冲毁。有关部门决定将部分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暂时安排到其他地区生活。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些群众不习惯新居住地的生活,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这说明在开展服务时应着重考虑()。
A.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顾
B.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资源
C.做好服务对象的思想工作
D.评估服务对象需要
5.中学生小钱经常无缘无故辱骂他人,引起同学关系不和。他自己比较懊恼,特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应该最先对其进行()。
A.生活辅导
B.行为辅导
C.就业辅导
D.学业辅导
6.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角色是()。
A.服务提供者
B.行政管理者
C.资源整合者
D.实务研究者
7.崔莹找到社会工作者赵琛希望得到帮助,崔莹的父亲正在监狱里服刑,她从来都不愿与别人谈起父亲,担心别人会因此而取笑她。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母亲做家政辛苦赚到的一点儿钱,可是最近母亲因为劳累过度生病了,而她还在读书,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针对崔莹家里的情况,下列选项中赵琛的做法正确的是 ()。
A.与崔莹沟通,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B.在学校发动募捐,号召同学和老师们共同帮助崔莹渡过难关
C.与学校沟通,向学校申请减免崔莹的学费
D.与崔莹的老师和同学沟通,请他们关心和帮助崔莹
8.社会工作者小王服务的社区有部分少数民族居民,小王的督导建议他阅读一些有关宗教方面的书籍,督导的建议主要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社会工作者()的要求。A.技术能力
B.文化能力
C.心理素质
D.继续教育
9.姜天是某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内张阿姨的孙女今年正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因为报名晚了,社区幼儿园的录取名额已满,张阿姨的孙女上不了这个幼儿园,她希望姜天能够帮忙找找附近的幼儿园。经过多方联系,姜天终于联络到一个还在招生的幼儿园,并且园内的各种设施条件也特别好,令他矛盾的是,自己的女儿今年也正好该上幼儿园,可此园的录取名额只剩下一个,他现在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是()。
A.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B.保密问题
C.自我决定问题
D.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10.晶晶是某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在她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彭大爷是癌症晚期患者,因为不想看着家人为了自己没有希望的病再继续花钱,也不想再忍受病痛的折磨,向晶晶咨询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此时,晶晶应遵循()。
A.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
B.保护生命原则
C.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D.注重个别化原则
11.有些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考试偷抄别人的试卷只是一点点欺骗罢了,通过考试是最重要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处于()阶段。
A.惩罚与服从定向
B.天真的享乐主义
C.好孩子定向
D.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
12.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4岁的小强处于人格发展阶段的()。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生殖期
13.科尔伯格理论中的“好孩子”定向阶段指的是()。
A.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B.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14.小宇今年7岁,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进入小学后,小宇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依据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小宇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
A.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B.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C.发展自我同一性
D.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15.大学新生小丽有30位同班同学,只有她骨瘦如柴,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但她还以此为美,不肯吃饭,每天只吃l~2个水果和喝少量白开水。根据(),这是一种异常行为。
A.统计规律
B.社会规范与价值
C.行为适应性
D.个体主观体验
16.社会工作者张兰组织的一个青少年小组到了一定的阶段,组员们有以下一些表现:甲以转变话题等方式来回避小组的分享,乙常常沉默寡言,丙发言踊跃独占话题,他们在小组分享中既想表现自己,又担心别人不接纳。张兰组织的这个小组进行到了()。
A.小组工作准备阶段
B.小组工作开始阶段
C.小组工作中期转折阶段
D.小组后期成熟阶段
17.个人所生活的()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关联情境,并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情境中发生关联。
A.微观系统
B.中介系统
C.外在系统
D.宏观系统
18.杨镇是一名中学生,在他看来,学习只是父母强行要求他去做的事情,对于他并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他经常逃学去网吧玩游戏,学习成绩也特别差,父母为此非常头痛,却又管教不了杨镇。针对杨镇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开展服务时,工作应重点放在()。
A.改变杨镇的意志和信念,进而改变他的行为
B.了解社会环境对杨镇的影响
C.运用真诚、尊重和同感来帮助杨镇反思自己的不恰当行为
D.帮助杨镇增强能力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
19.因金融危机,周某所在工厂效益不好,导致失业长达一年,妻子和孩子都埋怨他不能挣钱养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帮周某找工作,但是他没去试就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好那些工作。社会工作者针对周某的状况,认为他由于长期失业,对自己形成了否定的看法,而就业的困难、妻儿的埋怨,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焦虑和防卫。社会工作者上述看法的理论依据是()。
A.人本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增强权能理论
D.存在主义理论
20.小泉一家人刚刚从农村搬到城里,父亲将小泉送到社区附近的`学校读书。在课堂上,小泉从来都不举手发言,每当老师点名让他发言时,知道正确答案的他却总是紧张得说不出来。学校社会工作者江新通过与小泉的沟通了解到,小泉认为自己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在课堂上发言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江新告诉小泉:同学们知道他是农村来的孩子,但没有人看不起他,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这样同学和老师都会更喜欢他的。江新的这种做法依据的理论是()。
A.增强权能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存在主义理论
D.认知行为理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或帮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的活动。助人活动实际上是双方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持续互动。
2.【答案】B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社区一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则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包括联系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一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等。故应选8。
3.【答案】D 支持性小组一般是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通过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提供的信息、建议、鼓励和感情上的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在支持小组中,最重要的是小组组员的关系建构、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
4.【答案】A 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有些人可能会一时或较长时间地陷入困境,从而难以正常地进行生活。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的帮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则是通过上述服务来恢复和促进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的正常生活。
5.【答案】B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1)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2)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3)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则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包括联系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一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等。
6.【答案】A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基本角色主要有:(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4)关系协调者。
7.【答案】A 社会工作者应遵循自我决定和知情同意、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在本案例中,崔莹不愿让别人知道家里的事情,担心别人会取笑她,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在尊重服务对象的前提下,同崔莹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8.【答案】B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其中,如何正确地对待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群体、少数族群,都涉及对他们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属于对社会工作者文化能力的要求。
9.【答案】A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即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的公民,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需要通过一定渠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由于职业上的要求与限制,社会工作者有时很难兼顾工作与个人的利益,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尽可能减少二者带来的冲突导致的不利影响和后果。在本案例中,姜天应该让张阿姨的孙女去读这个幼儿园,还是让自己的女儿去读这个幼儿园,他所面临的是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问题。
10.【答案】B 尊重的含义不仅在于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基本的资源 和可靠的专业服务的权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本案例 中,晶晶应以保护生命原则为首,纠正彭大爷想要安乐死的想法。
11.【答案】B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前习俗水平(0~9岁)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 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根据题干所述,这些 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在前习俗水平阶段。在该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取决于自己的 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而不是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它属于相对功利取向。题干中的关键 字眼是“以个人为中心”“通过考试最重要”。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 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好孩子”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 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 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 非,知法懂法。
12.【答案】C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其中,性器期发生在生命的第三年至第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
13.【答案】B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14.【答案】A 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阶段划分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0~1岁)、 幼儿期(1~3岁)、儿童早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5岁)和成年晚(老年)期。本案例中,小宇正处于儿童中期,其任务是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15.【答案】A 统计学标准,即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就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16.【答案】C 根据题干所述,该小组组员的表现是“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的组员特征的具体化,而“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属于小组工作中期转折阶段,故选C。
17.【答案】C 微观系统指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形态和角色扮演;中介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情境间发生的关联及其历程;外在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关联情境,并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情境中发生关联;宏观系统指的是各个系统层次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民 族团体中发生关联。
18.【答案】A 认知学派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问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在认知理论看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19.【答案】B 焦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 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
20.【答案】D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中,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有: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经由学习改变的。(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在认知行为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能造成个人认知错误,以致无法发出正确的行为。(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其问题的前提。
阳光77770906
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主要是考《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等3个考试科目,实行的全国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的形式,近几年的真题你可以去上学吧社会工作者搜题库等一些专门的考试题库上面去看看,一般都会有收集一些相关的考试真题和模拟题。
叶子青了
社会工作老年实务知识讲解
老年社会工作就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那么,下文是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老年实务知识讲解,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例题引导:
老年社会工作里的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是指( )。
A.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B.精神问题的解决
C.健康服务
D.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
E.被虐待与被疏于照顾的处理
答案:C D。 本题考查的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因此答案为C、D。
考点详解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1)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
健康促进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与治疗、康复、预防疾病有关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推广活动、处理酗酒和滥用药物问题、协助进行压力管理、锻炼身体方案、设计防范老年人在家中的受伤的措施、提供精神健康服务、推广预防性服务、提供跟年龄有关的疾病的信息、提供有关社会服务和后续性健康服务的咨询等。
(2)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
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健康照顾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送餐、家庭病床、家务、探访、电话慰问等个人协助服务;出行和行动服务,包括提供手杖、轮椅和住所改造等辅助手段的提供;紧急呼叫系统安装等技术支持;信息咨询、转介、代际互助、日托、营养配餐、房屋修缮、照顾者的休息安排、入住老人院舍等服务。
2.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年人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年人的认知,帮助老年人适应他无法改变的情形。
做这方面的工作要注意老年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老年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抵触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因而,帮助老年人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情感状态也是介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处理精神问题
珍惜当下;找到往事的意义;直面自己的局限;接受生活中的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1)正式支持。
正式支持体系主要是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组织机构构成。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颐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社区老年中心等。
主要支持内容: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年人权益保障。
(2)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
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通常分成3类:第一类是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支持。第二类是亲属(兄弟姐妹及远亲、姻亲等)对老年人的支持。第三类是非亲属(邻居、朋友、同事、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等)对老年人的支持。
主要支持内容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3)用家庭思维建立家庭支持。
家庭体系工作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帮助家庭“解除羁绊”;二是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三是帮助老人及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顺序;四是为老人制订行动方案。
(4)促进老人的社会融合。
促进社会接触,设计活动方案,开展社区活动项目,促进融合。
5.处理老年特殊问题
(1)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措施: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提供救助性服务、发展支持性服务、改变和调整环境。
(2)丧亲问题
措施:提供情感支持、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提供相关资讯、作丧亲辅导。
(3)临终关怀
措施:减轻疼痛和症状、协助老人及其家人解决医疗费用方面的问题、提供丧亲后续服务。
(4)自杀
自杀评估。要掌握分析,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
干预措施。设定一个短时间能够实现的目标,可能帮助老人缓解感受到的压力。主要干预措施包括清除眼前危险、做安全约定、重新确认承诺、缅怀往事治疗、动员外部环境资源等手段。
考点分析老年人社会工作主要是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相关考点在往年试题中所占分值一般。考生应注意从年龄、老年期划分标准、身一心一社老化等三个角度全面掌握老年人需要和问题,特别关注老年社会工作注意事项,理解老年人需要评估、身体健康等方面服务、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处理精神问题、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处理老年特殊问题等内容。加强对老年人问题和需要评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照顾、机构照顾等基本方法的透彻认识。
本章历年出题情况如下:2009年,单选4题、多选2题;2010年,单选5题、多选1题;2011年,单选5题、多选1题;2012年,单选3题;2013年,单选3题、多选1题;2014年,单选3题、多选2题;2015年,单选5题、多选2题。
每日一练(初级 多选)抑郁症如不能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尝试自杀以求解脱因( )带给自己的痛苦。
A.长期的疾病
B.长期悲哀
C.远离社会
D.感到无目标
E.感到毫无价值
(中级 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