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rychoi25
秦汉之交 吴芮、梅鋗、章文 汉朝 徐稚、李朝、唐檀、程曾、张遐、李淑、范延寿、何汤、沈友、谌重、罗珠、张盛 三国吴 聂友、徐整、谌礼 晋朝 周访、湛氏、陶侃、陶渊明、许逊、吴猛、熊远、熊鸣鹄、熊襄、修肃、喻归、喻希、张须无、张僧鉴、张野、邓德明、周续之、周景式、陈重、雷义、雷次宗、雷焕、湛方生、翟汤、释慧远 南朝 胡谐之、胡藩、邓琬、湛僧智、熊昙朗、黄法氍、周敷、周迪、周罗睺、吴迈远 隋朝 林士弘 唐朝 钟绍京、卢肇、黄颇、卢迈、杨相如、李思元、李俨、綦毋潜、来鹄、来鹏、王贞白、郑谷、王季友、刘昚虚、陈陶、施肩吾、吴武陵、熊孺登、湛贲、彭伉、喻凫、贯休、袁皓、彭构云、许和子、饶娥、行思、胡惠超、陶玉、霍仲初 五代十国 钟传、卢光稠、危全讽、谭全播、宋齐邱、元德昭、萧俨、王定保、孙鲂、廖匡图、廖凝、陈岳、陈濬、陈乔、沈彬、虚中、刘洞、夏宝松、董源、巨然、徐熙、李颇、曾文辿、刘江东 宋朝 王钦若、乐史、晏殊、晏几道、刘沆、陈彭年、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布、王韶、黄庭坚、蒋贲、刘恕、刘攽、刘敞、夏竦、京镗、陈恕、陈执中、姜夔、杨万里、 朱熹、陆九渊、李觏、彭汝砺、孔文仲、郭知章、周必大、杨邦乂、胡铨、赵汝愚、孙逢吉、何昌言、洪皓、洪迈、洪适、洪遵、洪刍、石孝友、马廷鸾、江万里 、文天祥、谢枋得、邓光荐、王炎午、元绛、王庭珪、 刘过、刘辰翁、汪应辰、罗大经、罗烨、罗泌、危稹、曾原一、曾几、曾安止、曾民瞻、侯叔献、徐梦莘、张潜、李仲容、舒翁 元朝 虞集、揭傒斯、程钜夫、吴澄、范梈、危素、阴时夫、刘时中、汪大渊、朱思本、马端临、周德清、萧德祥、赵善庆、燕楠芝庵、杜可用 明朝 解缙、黄子澄、胡广、胡俨、王艮、杨士奇、陈循、金幼孜、曾綮、曾鹤龄、彭时、彭华、张位、舒芬、陈诚、周忱、况钟、谭纶、费宏、夏言、严嵩、邓子龙、毛伯温、朱权、汤显祖、魏良辅、魏良弼、宋应星、郭子章、王猷定、胡居仁、欧阳德、颜均、何心隐、罗伦、罗汝芳、罗洪先、罗钦顺、聂豹、邹守益、邹元标、艾南英、刘同升、邓志谟、喻嘉言、张自烈、姜曰广、杨廷麟、郭维经、廖均卿、娄妃、周颠仙、邓茂七 清朝 魏禧、朱耷、牛石慧、罗牧、李绂、彭元瑞、蒋士铨、裘日修、戴衢亨、程焕采、程鹬采、黄爵滋、文廷式、陈炽、陈宝箴、王猷定、江永、蔡时翔、雷发达、齐彦槐、詹天佑 民国 李烈钧、张勋、陈赞贤、张国焘、蔡公时、黄维、桂永清、刘峙、熊式辉、方志敏、熊雄、古柏、刘英、邱金辉、刘和珍、王造时、罗隆基、欧阳竟无、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熊佛西、吴有训、胡先骕、曾炯、康爱德、程懋筠、李瑞清、许德珩、杜宣、蔡若虹、陈邦柱、蒋彝、梅汝璈、邹韬奋、 张其德 影视娱乐界 陈红、高希希、杨钰莹、刘涛、邓超、黄磊、闵春晓、喻恩泰、程前、文清、邓建国、石兰、罗琦、谈芳兵、陈创、盛中国 名模 谢东娜、吕燕、李冰 运动员 许艳梅、童非、熊国宝、彭勃、杨文军、吴静钰、高玉兰、何汉斌、欧阳鲲鹏
四叶细辛
李广兴,男,1945年4月25日生于甘肃省灵台县独店乡,1964年就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灵台县中台中学、灵台县文化馆、灵台县教育局、灵台县委等部门工作,曾任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4年调入平凉报社、历任副总编、总编、社长、党组书记,获高级记者职称。
舟舟的食儿
天文台是天文工作者观测星空,从事天文研究工作的地方。天文台上一般都配有各种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天文仪器口。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观测天体、分析观测资料,利用观测事实来检验理论模型,同时,通过理论来指导实测,从而揭示太空奥秘。为了减少地球大气的干扰,减少灯火噪声干扰,天文台一般都远离闹市,建在山上。
天文台具有圆堡形的立体建筑,它们是用来安置和保护天文望远镜的地方。圆堡的顶部有一个长长的天窗,用时打开,不用时关上,还可以随意转动,使望远镜对准天空中任何一个地方。为了防止屋内昼夜温差过大,圆堡的外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都涂了一层银粉漆,可以反射太阳光。
我国有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和台北市天文台等;世界上有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美国的海尔天文台、美国莫纳克亚天文台、美国国立天文台、日本飞弹天文台、法国上普罗旺斯天文台等等。
太空奥妙的探索“工具”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天文观测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夏代就有天文台,那时称“清台”。商代的天文台叫“神台”。到了周代改称为“灵台”。以后,历代天文台又有观象台、观星台、司天台、瞻星台等名称。
早期的天文台既是观测星象的地方,又兼作祭祀活动的场所。古代帝王在这里祀天,同时任命专职人员在这里观测天象,占卜吉凶,编算历书,“敬授民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祀天和观天逐渐分离,专门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开始逐渐独立出来。由于观测天象与古代农牧业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司天机构在我国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除特殊情况外,历代观象台和观天设备都建设在京城。
我国现在尚存有几处古天文台遗址,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河南登封古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另有洛阳灵台,坐落于河南偃师县,它曾是东汉时期一座规模宏大的天文台。相传著名科学家张衡曾在灵台工作过,不过现在早已变成废墟。据史书记载,洛阳灵台在全盛时期曾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灵台高约20米,其台基约50米见方。全台有工作人员43人,分工极为详细,观测项目应有尽有。因此,汉代时期我国天文学十分发达,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登封古观星台坐落在洛阳东80多千米远的登封县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79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耸立着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条长堤恰好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为立表,高9?46米;长堤相当于土圭,称为量天尺,长31?19米,位于正南北向。
北京古观象台在建国门内立交桥西南侧,建于明代正统七年至十一年(1442~1446),历经明清两代,容姿未衰。辛亥革命后,古观象台属于教育部,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观象台。从明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观测近500年,创造了连续观测最久的世界纪录。
北京古观象台发装有八件清代制作的天文观测仪器(天体仪、办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它们以造型美观、雕刻精细、工艺精致而著称于世,1983年4月1日经整修正式对外开放。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