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的破哥哥
社区的良好状态离不开社工的付出,譬如其他需要社工的机构也是如此,而社工的待遇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没有编制。以山东为例,据网络有关渠道了解,2021年山东社工报考通过审核的人数达60948人(这个数据不知道准确吗),一直以来在大家眼中社工的工作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可以说压力很大,那么为什么还要做社工?机构、社区等的日常工作非常需要有专业的社工人才来为街道、居民服务,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机构和社区同样面临着社工招不上来的现象,很多社工拿着不算高的工资干两年就转行其他发展了,这样在招不上来人时,对于专业的要求没有过多的限制了,这样社工的专业性也受到了一定的考验。社工本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走访过很多工作过的社工,大家的反应都是把微笑都留给了社区,自己回到家里,却已经累得的不想再说话,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心态也是来回转变,心理和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再者一大片社区,只有几名社工来为此服务,压力也是可想而知,据调查有过半的社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广泛性焦虑困扰,长期在工作中处于"疲惫状态",却还得依然坚持。从社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是否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或者说大多数还在探索中。未来问题还将持续显现,比如社区的老人数量正在增长,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疾病、贫困也会慢慢出现。一般说到国内的有些问题,老是和拿国外相比,并不否认国外的一些标准比较成熟,在国内社工虽然没有国外那么成熟,但是社工对于个人的三观影响很大,由内到外,也不是所有社工都会有所改变,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答案会很多。最后以山东为例,《山东省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是否让社工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做社工的人大概都希望如此。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做社工真的是非得有强大的兴趣和毅力才行啊。
starjing99
我大学本科是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专业,同学还有师兄弟姐妹里,毕业后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不在少数。有些已经是社区、街道办乃至更高部门的负责人。2020年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有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中。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有8793个街道办。换句话说,平均1个社区有6个社区工作者,每1个社区工作者要联系约350名居民。如果再说得时髦点,这就是当下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每一户,每一人,都能通过网格化纳入到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管理中。2003年,北京市东城区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课题组,对《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2004年,网格化管理在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实施。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全国政法综治战线全面推进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提出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基层治安防控网,夯实社会治理基础。2013年11月,“网格化管理”首次出现在党内最高级别的文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基层治理方向,各地相继开展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随着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推进,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概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社区网格化,要实现的社会治理目标,就是: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1位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管理员,对应1个社区的网格。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国深化实施。像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办事处在当年6月24日发布了《东湖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2020年工作要点:完善网格化治理,推进多网合一》,里面就提出了形成“1 名社区网格长+X 名网格员+Y 名楼栋长+Z 名志愿者”大网格构架,探索以网格党小组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多元治理模式。过去在很多人眼中,社区工作就是养老的,或者按现在的话讲是躺平的。如果丈夫收入较高,就会让妻子去做社区工作者,还能有时间带孩子照顾家庭。最近几年特别是新冠疫情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社区工作是要拼命的。网格化,能让疫情可控到每家每户。社区工作者的价值在疫情这三年被放大了。然而,社区工作者的不堪重负,也由此加重了。每一位社区工作者,都是一根针,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针。怎样的千条线?在临沂市兰山区的《2020年兰山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纪实》中说,“兰山街道51个社区村网格全部建成便民服务站,统筹整合网格内各类资源,将就业、卫健、教育、医保、社保、民政等109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向网格下沉,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村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实现个体工商户、新开办企业注册登记受理、打证、归档等商事登记业务向群众身边延伸。”109项,下沉给社区网格交办,想一想,一年只有365天,109项事务来回穿插。居民不断前来办事,这是多大的工作量?还有社区工作者透露,小餐饮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养资格、求职登记、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请、申请创业小额申担保贷款、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精神病人专项救助……凡是能想到的,事无巨细,社区工作者应管尽管。如果社区工作者办不了的事,民众找上门会接待,接待时会告知并说服:这事儿不归我们管。疫情防控的这三年,社区工作者承担了越来越繁重的任务和职责。公开报道显示,西部一位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说,防疫期间,既要填报涉疫地区来返人员数据等各类表格,又要紧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还要分心于日常各类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考核。基层干部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应接不暇……既要,又要,还要。上面各级各个部门下发各种工作任务与要求,最终都落在了社区工作者头上,一些街道、社区仅仅依靠寥寥数名全职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勉强维持。而来源多重、头绪多繁、压力多方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导致社区工作者精力分散,身心俱疲。加上过去三年,疫情的防控在日常工作之上,额外添加了繁重的工作量。负责卫健条线的社区工作者,一般同时兼任防疫专干,领到上面发来的疫情相关事项后,通知负责具体楼栋的网格员,网格员再沟通、协调进行集中隔离、做核酸、做流调等一些防疫措施。随着疫情的反复,2020年之后,卫健这条线的社区工作者再也没有清闲过。不仅如此,三年来持续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裹挟了其他条线的社区工作者和其他部门进去,一起面对。最典型的,是对疫情管控对象的工作,实行“五包一”,即:街道干部、社区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医务工作者、网格员,对一个对象展开工作,5人对1人。当然,其中最苦最累的还是社区网格工作者。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还要客串信息员、宣传员,是社区网格工作者的战“疫”常态。排查、测温、消毒、值守、宣传、劝返……日复一日的防疫工作,社区工作者非常辛苦。有些地方由于疫情严重,两三个月没有周末休息,节假日更是紧张值班,每天加班到深夜,超时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不少社区工作者累病了,因为即便是平时,居民都有各种事来找,根本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在疫情开始的第一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8日,全国城乡社区工作者中就有53位在疫情防控中因公殉职。此后,这一数据由于暂时不明的原因,没有继续公布。但对疫情防控中再有感染的、病倒的甚至不幸去世的,我们也不难想象。即便这样,社区工作者仍然得不到所有社区居民的理解。总有人比较自私只考虑个人感受,部分居民遇事就是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甚至莫名其妙的谩骂诋毁,很多社区工作者包括网格员每天电话被打爆,被骂哭。这也就让人大概理解2022年4月上海疫情期间,年老的居民打电话找到社区工作者反映药快吃完了需要就医拿药,电话那头是累到嘶哑的声音说着,我没有办法。只要发生疫情,只要所在社区成为中高风险地区,就是回不完的信息,做不完的核酸,搞不完的摸排,贴不完的封条,送不完的密接,报不完的表格……疫情期间,有的社区工作者干脆把“家”安进社区,吃住在办公室,二三十天乃至两三个月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上海疫情,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年社区工作者,每天仍然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还通宵蹲守值班点。一个字,累。不仅人累,而且心累。新时代的中国,提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每天国家层面的各项大数据,几乎都是从社区工作者这里层层上传得来的。但从上面传导下来的,却有一些不当的社会治理方式。政出多门,有些还相互矛盾。从各个部门的立场看,每项工作任务与要求都有道理,但各项指标全部考核的时候,才发现有的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基层很难执行,有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疲于应付。而层层加码,文山会海,让社区工作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甚至得不到实际的数据。报道显示,不少地方的社区,工作发文时间与收到上级文件间隔较短,不少文件与上级文件相似度高达90%。对职责日趋明确严格的变相应付,就是上面来什么,下面转发一下,这成了目前基本的落实方式,据说也是最有效的避责方式。很多社区工作者还“填坑”式参加了很多由上级组织的会议,其实和社区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填补一个“与会人数”。社区工作者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推进工作,时间和精力被严重挤压,很多工作落不到实处,难免会产生对工作包括数据上报的敷衍。也不排除社区工作中,总有人吃拿卡要,薅民众的羊毛。工作不力,贪污腐化的,毕竟还是少数。社区工作者里绝大多数,还是有服务社区,让居民满意的工作理想。但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社区工作中任务下发多,调度评比多,权限下放少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考核目标,定期开展调度评比成为重要的治理手段。但基层干部反映,调度评比有过多过滥的倾向,除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重要任务外,大量琐碎小事也被纳入其中。要实现多重目标,实际上需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力。不少社区工作者对媒体表示,面对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目前只能被动执行,面对不同部门下发的重复任务,很难快速有效地向上级部门反映,即使反映了,上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壁垒也不是下面可以推动解决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量、工作价值,与薪资待遇不完全合理匹配,也是当下的问题。要记住的是,大量社区工作者,尤其公益岗人员身兼网格员的,拿着最低工资,干着社区一线最累最危险的活,无名无分,默默奉献。让人感到有希望的是,一些地方开始重视。2020年,为调动网格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临沂市兰山街道网格员工资待遇由过去的每月1923元,提高到2400元,统一配备服装、工作证、公文包,统一培训上岗。当地的原话是——“让网格队伍专心干好本职工作,使网格员工作成为有体面的职业。”进一步衡量社区工作者的价值与工作量,提高薪资待遇,或许又是能聊以慰藉的一种方式,很多地方正在推动。而上级如何统筹各级、各部门工作任务与要求,同时加大赋权、更加精简事务和科学优化考评、合理加派人手,值得总结经验与教训,是摆在眼下面前的重要课题。
假装不在上海
是周一至周五早上上班,有双休但有事的时候得随叫随到。看你干什么职务,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不一定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有时得挨家挨户的跑,你要说累有时也累,但是跟其他很多职业比已经是很轻松的了,社区事少,看报纸上网是家常事。工资不高但是奖金可以,要是社区里企业多就更好年终奖金更多这种工作有成就感就会很有干劲儿。工作量倒是差不多,就是工作热情度,责任就更大了。节假日和双休这是有的,社区工作不外
骑猪去看海AA
看是什么编制,如果是公务员编制或者是事业单位干部编制的待遇就等同于本地区其他公务员或事业干部待遇,如果是外聘的即公益岗位,那么待遇一般就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是很高。
1、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是指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被各街镇社区工作者服务站录用的,并在以自然居住小区为基本服务区域,为居住在小区内的各类人群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与其他公益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
2、三思后行
如果浏览此项,您就准备报考,请三思后行,尤其您如果是应届大学生。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目前每月拿到手的只有1000元左右的薪酬,除了保险齐全外,没有任何补贴,也不解决食宿。一般工作人员只是590+740=1330元,交了保险之后,只剩一千零点。
孑子孓COMIC
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跟大学生村官相差不多,各省市、各区县的工资待遇并不相同,比如北京市顺义区的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后年均收入为38600元,而门头沟(提高后年均收入为28308元)等其他地区的社区工作者收入就略低一点。
基本工资分三档,正职每月720元,副职每月640元,一般工作者每月590元。职务年限补贴也分每月960元、845元和740元不等。奖金按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核定总额。
另外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也将增加职业水平补贴80元;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将增加职业水平补贴50元。由此计算,社会工作者的平均年薪可达到万元左右。
扩展资料:
没有编制
社区工作者是没有编制的,社区工作者属于街镇社区工作者服务站聘用的工作人员,不属于公务员编制也不属于事业编制。
每个地区社工站的工作时间一般都是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来弹性设置,以方便居民为主。一般是设置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外加值班制度,通常一天正常办公时间不少于7小时每周不少于35小时,值班时间则每个地区或者每个社工站都略有区别。
作为定位于直接服务面对群众的部门人员,值守加班任务很重,尤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维稳任务较重时,且大部分地区的社工值班都是义务没有额外补偿的。
Miko米粒
今天带大家了解关于社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萌芽起步阶段2006年以前,我省社会工作尚未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范畴。随着粤港澳社会服务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部分社会服务机构开始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如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为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与邻舍辅导会合作开展社工服务;广州市老人院与香港圣公会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推行院舍老年人社工服务;部分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如广州YMCA等也尝试引入社工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自1999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力量探索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我省社会工作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06-10年间(试点探索阶段)2006年,民政部在我省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以后,我省迅速启动试点探索,在全省各地逐步建设社会工作示范区,加强对社会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广东省委十届九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社会建设,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纳入“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我省社会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会工作实践逐步深化,服务领域从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逐步扩大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服务地域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已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我省各地把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核心,推动社会工作人才扎根一线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立足长远树品牌。从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来看,小编认为社会工作者慢慢的会以一种职业出现,这不仅仅是为了和居委会的热心大妈进行区别,而是在区分一种助人的模式,深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未来可能会被更多的人需要,如果这个时候你拥有一个社会工作者证,那就更加好了。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