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L童鞋
新凤霞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中文名: 新凤霞 别名: 杨小凤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4月12日 职业: 评剧演员 代表作品: 《乌龙院》、《女侠红蝴蝶》 主要成就: 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 目录人物生平艺术成就共产党员代表作品新凤霞之女——吴霜人物简介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新凤霞弟子贴吧相册 人物生平 艺术成就 共产党员 代表作品 新凤霞之女——吴霜 人物简介 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新凤霞弟子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新凤霞(9张) 新凤霞,评剧青衣、花旦,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 新凤霞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 新凤霞绘画艺术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新凤霞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 新凤霞 吴祖光 花鸟 六屏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生活照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编辑本段共产党员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 吴祖光新凤霞 牡丹图立轴设色纸本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乾坤带 生活照(20张) 杨三姐告状 花为媒 刘巧儿 会计姑娘 三看御妹 点秋香 杜十娘 刘巧团圆 小二黑结婚 祥林嫂 金沙江畔 新凤霞回忆录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乌龙院 女侠红蝴蝶 可怜的秋香 双婚配 新凤霞三笑点秋香 艺海深仇 志愿军的未婚妻 杨乃武与小白菜 凤还巢 三看御妹 阮文追 调风月 六十年的变迁 无双传 春香传 六十年的变迁 新凤霞回忆文丛 人缘 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 新凤霞绘画艺术少年时 新凤霞卖艺记 我和皇帝溥仪 发愁 以苦为乐 艺术生涯 我与吴祖光 绝唱 恩犬 新凤霞的回忆 新凤霞说戏编辑本段新凤霞之女——吴霜人物简介 新凤霞之女,吴霜 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绘画艺术(20张)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吴霜有股子执著劲儿,尤其是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读书爱死。“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吴霜这股劲儿要是一上来,谁都不是她的对手,就连号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败于其手,那时,吴霜还是个孩子。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吴霜在家里最小,虽然两个哥哥也喜欢看书,但只有吴霜才属于书迷。全家就她抢书抢得厉害,有些书从外边借的,她先抢过来,把着。她从小就对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兴趣,吴祖光先生的藏书很多,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就开始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但那会儿识字不多,想看这些书但看不懂,她着急,心里不舒服。那会儿她对父亲书架上那本浅绿色封皮的《红楼梦》最感兴趣,可是是繁体字,怎么也看不懂,吴霜甭提心里多难受了。吴祖光先生不让她看这本大书,吴霜就偷着看。偷着看,还是看不懂,于是吴霜那股子执著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就这样,她和这本《红楼梦》“死问”了十年,《红楼梦》硬是没拗过执著的吴霜,以惨败告终。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这段“克”书的经历,吴霜仍是一脸的喜悦,一脸的幸福,吴霜坚信,只要你有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十年“文革”,吴霜开始了滥读书的阶段。社会上流传什么书她就想法借来看,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吴霜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也不知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流到了社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每个人只有三天的时间读这本书,三天过后就会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以至于这本书传到吴霜手里的时候都已经被翻烂了。 要说到那会儿的读书热,就像今天的追星热一样。今天,如果有人和你提起周杰伦你要是说不知道,那你肯定会被骂“老土”;当年,人们都读《老妇还乡》、《金陵春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你要是没读过,别人也会骂你是“落伍青年”,吴霜自不会甘落人后,于是拼命地读世界名著,因为那会儿不读这些书她觉得丢人。 这种毫无章法乱读书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被父亲给打破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那会儿管得也不严了,有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发现吴霜的读书毫无规律,逮着什么读什么,就找了一个姓张的作家叔叔给她指导。这位张叔叔家里没挨抄,有上千册图书,他就指导吴霜怎么有规律地去读书。因为吴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让吴霜先读女性成功的书,然后读名著类、戏剧类的书。吴霜印象最深的是《邓肯自传》、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以及张爱玲的书。 除此之外,她还看一些像杰克·伦敦的小说,不光看他们的小说,还看他们的自传。 吴霜特别喜欢读张叔叔家的一套《万象》杂志。在他指导之下吴霜读了大量的书。对于吴霜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读书时光。 后来吴祖光先生发现吴霜总是读一些女性十足的书,就指导她说你得看一些必看的中国古典书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终归是女孩子,吴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不喜欢读《水浒》,吴祖光却说这几本书你是必看无疑的,你要是喜欢文学,这些书你非看不可。无奈吴霜开始大段大段地背本来对于那个年纪的她很枯燥的《史记》,看不懂,就背,后来背着背着,吴霜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又开始“死?”《史记》。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又开始背唐诗,没事就背。“文革”后期,没学可上,吴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认为该读的书读,该背的诗背。这几年成了吴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读书时光。 当多年后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叹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了的时候,她会庆幸地想起当年,在那个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爱的父亲竟然为她创造出了一段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读书时光! 后来吴霜开始学钢琴,学音乐,一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时间尽情地去读书了,这也成了她最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吴霜想写一篇文章———《无法读书》。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和书打架,吴霜总是赢;为了书,和父亲打架,吴霜还是赢,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也许是她对书的执著和痴迷感动了老天,所以吴霜每次遇到和书有关的问题胜利总是站在她这边。有书,吴霜的生活就有了乐趣;有吴霜陪伴,书的价值才体现得更加珍贵。 吴祖光家中藏书甚多,有“朝阳区藏书状元”之称,吴霜特别喜欢父亲这些书,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吴霜心里就觉得踏实。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吴祖光突然决定把一部分书大概有五千多册捐给北京戏校。等北京戏校来取书的时候,吴霜一看一包一包的书都被他们拿走了,就急了,说这些书我还要呢,吴祖光说不行,咱们家书太多了,吴霜不干,和父亲打了一架,后来北京戏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说你们父女俩也别吵了,她要哪些书就让她留下吧,最后在吴霜的坚持下,吴祖光做了让步,就这样,有 100多册书被截留下来,成了吴霜的最爱。尽管有很多书都被拉走了,但好在过了不久,家里又添了很多新书。看到书架上又被填得满满的,吴霜才高兴起来。 1981年,吴霜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就出国留学了。到了那儿,受各种生活的启发,吴霜又转行写书。写书和读书,几乎成了吴霜生活的全部。吴霜说,这是她的最爱,这两者不可或缺。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吴霜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能读懂了,吴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每读一遍,她就加深一层对它的理解。吴霜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里面的风花雪月,看贾宝玉谈恋爱,后来看贾政怎么从政,贾雨村怎么糊弄人,看里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带劲,以至于这本书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吴霜认为只有《红楼梦》是最具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它的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和独创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 爱屋及乌,吴霜还喜欢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研究文章及书籍。有人曾跟吴霜说:“什么时候你能读懂了评论《红楼梦》的书,你就到一定水平了。”以至后来吴霜的写作都受到《红楼梦》很深的影响。 吴霜还喜欢看白先勇、张爱玲的书,他们都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非常成功的作家。 工作忙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吴霜就选择读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这对她的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莫里哀、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中国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亲吴祖光创作的剧本她都看。 “ 100个作家里未必能有 10个剧作家,剧作家的创作水平要求更高。”吴霜现在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剧作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每个人的阅历都需要积累,尤其是积累你的知识库,如果你读的书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绩的时间也可以提前,这是一个捷径。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越丰富,你对社会所产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如果你提前读书,读的书多,你的爆发力就可以提前。读书多,可以代替你的阅历。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霜自言她出国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她的阅历,也就等于读书。她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教会了她怎么读书,还有一点就是送她出国。竖起大拇指,吴霜说了句:“真棒!” “读书可以使人提前产生对社会的创造力。哈哈哈……”吴霜爽朗的笑声中透出几分对这句总结性话语的得意。吴霜认为,如今一个人要想出成绩,得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若干个阶段,而多读书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 剧作家、歌唱家、作家这几个角色,吴霜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个角色,因为这种创作是独立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吴霜透露,她最近在写一本《我们家》,不是写家史,写的是吴霜眼中的百态人生。 吴霜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她觉得小人物是最难写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卖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几个钟头,也能在一边偷听俩妇女聊家长里短、聊私事,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 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这句话是她一生很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这两位文化名人父母的处世之道,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原因、一种源头。所以,吴霜总说父母是她人生中与人相处的第一楷模。编辑本段新凤霞弟子 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戴月琴 中国评剧院 高 闯 中国评剧院 刘淑琴 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李春凤 北京海淀评剧团 艾丽珍 北京海淀评剧团 王 瑾 天津评剧院 郭美美 天津评剧院 李 丽 天津评剧院 刘秀荣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演员 李红霞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贾玉兰 长春评剧院 王曼苓 长春评剧院梅花奖演员 梁志辉 石家庄市艺术中心 李忆霞 唐山市评剧团 罗慧琴 唐山市评剧团 梅花奖演员 李慧芳 秦皇岛市评剧团 陈淑琴 秦皇岛市评剧团 赵德芳 保定市评剧团 朱洪英 廊坊市评剧团 鲁素珍 衡水市评剧团 咸红杰 泊头市评剧团 李桂云 河北省三河县评剧团 李晓梅 锦州市评剧团 武翠红 锦州市评剧团 张金秋 鞍山市评剧团 景丽霞 抚顺市评剧团; 魏常芬 营口市评剧团 袁丽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刘淑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县文化馆 赵三凤 哈尔滨市评剧院 侯君辉 哈尔滨市评剧院 王向阳 黑龙江省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崔鲁囡 黑龙江省评剧院 关晓霞 齐齐哈尔市评剧院 樊继中 牡丹江市评剧团 刘晶霞 鸡西市评剧团 张艳秋 大庆市评剧团 郝兴华 佳木斯市评剧团 李凤云 黑龙江省实验剧团 王晓堂 贵阳市评剧团 安慧珠 贵阳市评剧团 赵凤兰 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何成林 赤峰市京剧团 郭应先 郑州市豫剧团 范雅鸣 安阳市豫剧三团 孙映雪 开封市豫剧团 马 莉 平顶山市豫剧团 周玉珍 河南省曲剧团 李亚清 西安市说唱艺术团 彭响玲 西安市铁一局文工团 董晓玲 山西孝义县碗碗腔剧团 “我想,在人的生命中,成绩或许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做人却必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中国书报刊博览)。
快乐之光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1] 。[1]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2]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3] ,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Sunnygirl88
蒋伟国 1978年 4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中国百度管理局长。他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了千多年,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他被评为百度先进工作者l次,记大功1次,记三等功3次,单项奖n次。他任部门主管的4年中,单位年年被评为百度先进集体。他把真情奉献给了党和网民,用自己的满腔热血铸就百度管理干部的高大形象。
5ichocolate
看这个:名师介绍姓名:蒋维国 性别:男1956年7月出生。1982年慈溪师范毕业,1986年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6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3年,忠于事业,乐于探索,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曾被评为:慈溪市第一届、第二届中青年名教师,宁波市教坛中坚、中青年名教师,宁波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 以“师者善领,生者多悟”为教学理念,以“学习---思考---行动”为工作策略,蒋维国老师凭借着高超的教学艺术把孩子们领进科学的大门,去悟做人的道理,悟做事的方略,悟科学的真理。潜心课堂教学,教中研、研中教、教研结合,从80年代中后期研究实践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开始,相继对“分课型教学法”、“科学方法教育”和“参与---创新”教学做出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执教市级以上公开课20余堂,获奖、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应邀作讲座10余次。所带徒弟沈盛磊老师参加教坛新秀评比获市一等奖,大市二等奖。专家介绍:蒋维国 1952年5月生,甘肃会宁县人。大专学历,甘肃省定西地区医院儿科(二甲)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75年9月和1991年9月分别毕业于定西地区卫校和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医疗系。甘肃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科技》编辑部特约编辑。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及保健工作2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对儿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抢救,特别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脑衰。白血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性癫病、顽固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瘫等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总结,25年来在各类医学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45篇。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22次,国际会议4次。主持和参加科技项目5项。B1988年-I993年主持的"婴幼儿腹泻临床治疗研究"课题,经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曾获1994年度定西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度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丙型肝炎非血源性传播的研究"成果被评为1995年一1996年度甘肃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由省科委审批下达主持GK942-1-%年省列科研项目"定西地区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课题,达国内领先,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获'97年度定西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定西地区"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与遗传性疾病防治"研究获1999年度定西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Athe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应用研究"获1999年度定西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定西报》和《甘肃科技》杂志对其先进事迹作过报道。lop年被本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lop年9月由国家卫生部等四家授予"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荣誉称,。l994年、1996年2次被地委评为"全区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1997年8月被评选拔为地区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4年6月、10月被编入《中国大陆名医大典》和忡国当代中西医名医大辞典》内,1997年4月8日被编入《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与人才名典》和《世界名人录》大型权威辞书中。"定西地区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课题曾获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论著二等奖1997年10月在北京又获'98年跨世纪医学新进展论坛既世界名医成就颁奖大会一等奖,并领取奖杯。"定西地区小儿脑瘫性别及年龄与患病率调查分析"等3篇论文获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世界传统医学优秀科技成果国际优秀奖。 蒋维国 男,1952年5月生。现任甘肃省定西地区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医疗系,是甘肃省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科技》编辑部特约编辑。他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对儿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的诊断、治疗抢救,特别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脑衰、白血病、难治性肾病综合症、难治性癫痫、顽固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脑瘫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擅长总结,22年来在各类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62篇,其中国家级刊物25篇,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18次。自1988至1993年主持的"婴幼儿腹泻临床治疗研究"课题,用五种药物治疗观察均收到了显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P值<0.01。该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曾获95年度"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到1996年主持的"定西地区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课题,对全区七县0至14岁的509550儿童进行三期流脑普查登记,共确诊脑瘫患儿987例,患病率为1.94%。。该项目由国内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上,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两次在《定西报》和《甘肃科技》杂志对其先进事迹有过报道,曾被患者誉为"医德高尚"、"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等称号。1992年被本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94年、96年两次被地委评为"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跨世纪优秀人才。94年6月、10月被编入《中国大陆名医大典》和《中国当代中西医名医大辞典》等辞典。 蒋维明 1935年6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天津津华会计师事务所所长,主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天津市第五届会计学会理事。在任职期间,从1987年起先后在《中国化工会计》、《天津工业经济研究》、《中国化工管理》、《天津财会》等刊物上发表过8篇论文和学术报告,其中《企业扭亏转盈的措施》荣获化工部政策研究成果东北、华北区二等奖;《适应形势、更新观念》荣获东北财经大学全国部分省、市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获得1995年天津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井在1997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的《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上刊登。 蒋维森 1948年12月生,四川南充人,四川省南充市轻工业局高级会计师。毕业于四川省森林工业学院,历任四川省红光林业局财务股长,四川省丝绸会计学会理事,南充地区第二丝绸厂财务科长,南充轻工实业总公司财务科长,南充市轻工业局、南充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资财科科长。1987年12月提出丝绸销售一个月的战略决策并得以实施,为企业增加利润400多万元。撰写《林场成本核算办法》、《丝绸车间成本核算办法》、《服装成本核算办法》、《装饰成本核算办法》;撰写论文《茧、丝、绸管理价格刍议》、《试论集体企业减免税形成资产的归属》、《试论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平衡原理》,其中:《茧、丝、绸管理价格刍议》一文获四川省"建国杯"优秀价格文章奖,被选编入《中国经济文库》书。 蒋维善 高级工程师。193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重庆市西南第一工业学校。现任职于长治淮海厂科技发展部。是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64年撰写了《低品位稀土硅铁合金在铸铁中的应用》在五机部技术司和精密机械学会组织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并列为三、四、五、六机部稀土短训班学习资料。论文《稀土铸铁用于迫弹生产》,在1975年全国稀土大会组织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稀土铸铁在迫弹弹体上的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蒋维渭 男,1931年生,浙江人,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毕业于崇文区职工业余大学中文系及工业会计专业。现为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建筑会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会计》主编。主要业绩: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积极推行改革,加强管理,起草了"奖励与降低成本挂钩的方法"、"企业三基管理细则"、"培训财会人员素质的办法"、"推行标准电算化"、"内部银行管理办法"等,均取得可喜的效果。编写财会业务书刊、《经济责任制答询》,主编《建筑会计答询》,《中国建筑企业指南》,主审《建筑会计核算图解》,受中央建设部委托,主审培训教材《会计制度设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编写函授大学、预算员培训教材财会4篇。在《建筑经济》、《建筑会计》杂志上发表论文"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探讨"、《建筑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必须改革核算机制"、"浅论国营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需要改革"、"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作用";编写金融知识讲座栏目:"债券"、"股票"、"股票价格"、"货币时间价值"、"储蓄利息计算"及"论现代企业理财几个问题"等。 蒋维垣 男,营口县人,1934年出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营口市工商联举办会计训练班,东北纺织管理局会计训练班,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工业会计专修科学习。曾做统计、计划、财会工作。现任营口市财政局基建技改科科长。1983年评为会计师。曾多次起草有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方面的办法和规定颁发全地区工业企业执行。对工业企业实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办法,使企业节约了主要原材料和能源、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取得了较好效果,1986年市政府授于荣誉证书;为了促进全民与集体企业联合经营,写出“全民与集体联合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在联营企业中得到实施并受到省工财处的表扬。 蒋维臻 1938年5月生,辽宁海城人,大学文化,政工师,任职于鞍钢技术中心。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钱币学会会员。中国泉粮友联谊会会员、辽宁省钱币学会会员、鞍钢文联职工钱币学会副会长、香港国际中华收藏学会会员等。60年代开始收藏,主集钱币(侧重纸币)、粮票;兼集烟标、门券等。藏品较丰。多次参加市级藏品展览。业余坚持写作,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千篇,计五十余万字,编写的《中国历史朝代歌》广为流传;曾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组稿编辑等。同时,发表有《浅说中国古钱币》、《中国纸币沿革读说》等钱币研究文章。传略已入编《中国收藏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集藏家辞典》、《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等辞书。 蒋维中 副主任技师。男,1924年8月出生,四川简阳人。结业于国立牙医专科学校。曾任国立中央大学牙科技术员,第五军医大学病理技师,第四军医大学主管,病理技术大专班、提高班主任教师。退休后,返聘于四医大口腔医院,牙髓生物学实验室、创伤骨科研究所、四川计划生育研究所,陕西动物研究所,白求思医科大学口腔病技术顾问。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病理技术指导,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病理技术指导。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中心博士生技术指导等。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骨肿瘤研究所病理技术指导。主要业绩:参加工作得到校院嘉奖4次,并荣立三等功1次,获科技优秀奖2次,并得军、地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次,并获得成都军区颁发的荣誉证书。主笔合作的论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共30余篇,其中一文在国外用英、法两文发表;《领骨细胞染色比较及其方法》一文被《中华优秀科学论文》一书选载。著有《病理技术方法学》一书《供病理技术大专班教材》,同时写成一本《软、硬组织制片及染色技术》供病理技术员实际工作中使用。因工作需要设计并制出一台半自动磨刀机《磨病理切片刀》现在尚在使用。为军服务50年,从事国防教育事业30年,获得解放军三总部和四医大颁发的荣誉证书、军功章。1956年研究《牙齿磨片法》,被记人《中国口腔医学史》一书中,《牙齿切片磨片染色法》被《口腔和骨科的生物活性材料》一书选载。被称为"蒋氏切片染色法和蒋氏脱钙液",其中《牙齿磨片制作法》一文曾被前苏联专家带到列宁格勒医学院应用。被"红军博士徐通令"(原四医大校长)一书中视为磨片能手,也是难得的科技人才。1998年总结了一篇《生物活性材料动物实验组织制片法》(待发表)属于国内首创,在科学研究中很有实用价值。 蒋伟德 1953年 4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所长。他在工商行政管理岗位上工作了千多年,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他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l次,记大功1次,记三等功3次,单项奖亚次。他任部门主管的4年中,单位年年被评为局先进集体。他不管是任区个协副秘书长,还是任工商所所长,他都凭着义无反顾的实干精神,使担任的部门面貌发生了变化。凡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称赞他为人的正直和章良,对待同志,他没半点虚假,批评同志,使人心悦诚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他考虑得更多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在摊位安排、市场管理、人员聘任、帮困扶贫、献爱心等方面。他把真情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用自己的满腔热血铸就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高大形象。
柔和的风0751
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工作训练咨询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200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妇女事务委员会委员(2001年至2005年)规划署市区重建局, 土地、安置及补偿委员会增选委员(2000年6月至2001年7月)香港公开大学公共行政课程学术顾问小组(2000年至2002年)学前弱能儿童家长会顾问(1986年至2000年)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及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学院联会1996联合世界会议筹委会主席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会长(1993年至1995年)副会长(1985年至1986年)教育委员会主席(1984年至1986年)研究及出版委员会主席(1989年至1991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属下委员会新来港人士社区教育计划督导委员会主席(1998年至2001年)新社区发展工作小组主席(1985年至1988年)社区中心工作小组主席(1988年至1990年)社区中心角色与功能工作小组(1998年)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社会福利未来发展工作小组(1998年至1999年)《社情》创刊主席及主编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教育传播小组委员会主席(1995年至1998年)「家庭性教育运动」工作小组主席(1996年至1998年)妇女健康醒觉运动工作小组委员(1991年至1994年)<1996年青少年与性研究>工作小组委员协康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86年至1990年), 委员(1984年至1985年)香港浸会大学社工学系课程咨询委员会(1995年至1997年)香港政府职业先修教育协调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1999年)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咨询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2002年)香港新界社团联会顾问 (2001年至2009年)现任:香港特区太平绅士香港圣公会教区福利协会专业及社会福利小组委员会(1991年至今)香港圣公会圣三一堂社会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1994年至今)香港小童群益会人事及训练委员会委员(1991年至今)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会员香港妇女联合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副召集人 (2000年至今)九龙妇女联会荣誉顾问(2000年至今)观塘民联会名誉顾问(2001年至今)香港单亲协会咨询委员会主席(1996年至今)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属下委员会国际及地区事务委员会委员(1996年至今)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理事及执行委员会委员(1994年至今)香港基督教励行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06年至今)大陆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政协七、八、九届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客座教授上海立信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于管理系客座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顾问广东省妇女联合会香港特邀委员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技巧训练教材发展委员会顾问现任任深圳妇联综合家庭服务中心顾问四川汶川八一小学社工站督导四川北川任家坪社工站顾问
太阳西边出
蒋维国 『社会公职』 台湾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客座教授 『主要经历』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毕业并曾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后获英国利兹大学戏剧博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奖金,为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历任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员(戏剧系、东亚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全职客座教授等。曾先后在国内、美国、英国、台湾、香港等地导演、主演过几十部戏剧、电视作品 。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X小姐》;《电梯的钥匙》。话剧:《原野》英译本;《真理》;《武陵人》英译本;《麦克白》;2001《女人的最后一天》2003《》《偷心》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