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小雾
王力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 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这些论著正汇编为《王力文集》,20卷,1985年已出版前 3卷。王力捐献这部书的稿费,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自1986年开始评选、颁发。第一,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王力运用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或科学地诠释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例如他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字史》、《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或深入探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系统、民族特点及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写的《上古韵母系统研究》、《中国文法中的系词》,四十年代写的《汉越语研究》、《新训诂学》、《中国现代语法》、五十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汉语实词的分类》,六十年代写的《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的《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八十年代写的《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等。第二,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王力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例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第三,创新与求实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中,王力开创了不少新的汉语言学科体系(如上文所列举的),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例如《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大量的语料,系统地考察了汉语“名句”句法结构的特点和系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指出古汉语名句的主语与表明语之间不用系词。这不仅正确揭示了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是中国语言学家首次真正摆脱西洋语法的束缚,历史地、求实地研究汉语自身特点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如古韵研究上,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说,“古韵十一类二十九(或三十)部系统”,“上古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先秦声调分舒促两大类,各又细分为长短”的学说,也都是根据丰富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得出的独到的见解。他强调说,“如果墨守师说,学术就没有发展了。”正是由于王力具有这种求实的学风,才能不断创新。第四,渊博与专深相结合。王力的学问博大精深,为学界所公认。他不仅是杰出的语言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翻译、出版过法国纪德、小仲马、嘉禾、左拉、都德、波特莱尔等作家的小说、剧本、诗歌以及《莫里哀全集》共二十余种;他早年还撰写了《罗马文学》、《希腊文学》;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基本上收集在《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诗论》与《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后者多次重版,在港台也一再翻印。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把他和梁实秋、钱钟书推崇为抗战时期三大学者散文家。王力作为语言学大师,不仅注重专业的学术研究,在语言科学诸多领域勤于开创,写出了许多高水平的论著,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非常关注语言文字学的普及与应用。王力作为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原名誉校长,对学校发展和建设非常关心。1986年2月20日向参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首届学习经验交流会的学员赠诗道:“高山岌岌水泱泱,大好河山是我乡。禹迹茫茫多宝藏,原田每每足菰粱。献身甘愿为梁柱,许国当能促富强。永矢弗谖心似铁,匹夫有责系兴亡。”王力重视语言文字的应用。他在文字改革、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他就提倡文字改革,主张用罗马字拼音。1940年出版的专著《汉字改革》,分析了现行汉字的优缺点及改革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革方案。1949年后参加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推广普通话以及汉语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王力又是诗律学家。他的《汉语诗律学》(1958年)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1962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和《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则是他研究诗歌语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当时诗歌界的普遍重视。王力又是诗人,著有《龙虫并雕斋诗集》(1984年)。 王力在音韵学方面用力最勤。早年在法国专攻实验语音学,著有《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年)。他的《中国音韵学》(1936年,1955年再版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一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音学(《广韵》音系)、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内容。此外,王力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音韵的论文,例如《南北朝诗人用韵考》(1936年)、《上古韵母系统研究》(1937年)、《汉越语研究》(1948年)、《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其收音》(1960年)、《古韵脂微物质月五部的分野》(1963年)、《先秦古韵拟测问题》(1964年)、《黄侃古音学述评》(1978年)、《古无去声例证》(1980年)、《〈经典释文〉反切考》(1982年)等以及《 汉语音韵》(1962年)、《楚辞韵读》(1980年)、《诗经韵读》(1980年)和《汉语语音史》 (1985年)等专著。王力在上古音方面的贡献有分如下三类:①脂、微分部。王力受到前人的启发,利用先秦韵字和谐声材料从与真、质(至)相对的脂部中分出与文、物(队)相对的微部,这个结论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②在古韵部的构拟上,主张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阴声韵部都是开音节。对高本汉的学说(每个韵部有两个以上的主元音、阴声韵部大都收浊塞音尾 -□、-d 、-b、-r之类)作了修正。③认为上古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它们又各分长短二类,即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后来演变为平、上、去、入四声。这就肯定了上古声调中除音高外音长也起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主张可以解释上古许多阴声字(即长入,中古多变读为去声)和入声字(即短入)相押的事实,同时也与汉藏语系许多语言具有的元音分长短的普遍特征相类似。这个说法受到研究汉藏语系比较语言学者的重视。王力自40年代开始从事汉语词汇的研究,先后发表《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1941年)、《新字义的产生》(1942年)、《理想的字典》(1945年)、《词义的发展和变化》(1983年)等文,着重探讨汉语词义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新训诂学》(1947年)和《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1962)两篇论文对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做了认真的总结与批判。他还主张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汉语语义学,他的《同源字典》(1982)是在词汇学方面贯彻自己主张的代表著作。王力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所作的描写的和历史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史稿》(上、中、下,1957年~1958年)一书中。70年代末开始修订重写,分为《汉语语音史》(1985年)、《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三书。他的《中国语言学史》(1981年)对中国2000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初步的总结。《清代古音学》一书则着重介绍、评论了自顾炎武以来清代的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朱骏声、江有诰和近代的章炳麟、黄侃等人在古音学上的成就。他主编的《古代汉语》 教材(1962年~1964年,共4册,1980年修订)体系新颖、内容丰富,在国内外都获得好评。 文献发表 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在40年代,王力的语法著作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都对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 学术著作 王力一生著作颇丰,主要如下: 1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64年 2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1977年 3 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王力等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4 广州话浅说(王力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5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1951年 6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79年 7 楚辞韵读(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 诗经韵读(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 11 汉语音韵(王力著) 中华书局1980年 12 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84年 13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14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81年 15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64年 16 中国音韵学(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1936年 17 王力诗论(张谷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 19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华书局1954年 20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中华书局1954年 21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王力著) 中华书局1988年 2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23 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王力等著) 中华书局1956年 24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1951年 25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中华1980年 26 汉语讲话(王力) 文化教育1955年 27 汉语史稿(王力) 科学1957年 28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1980年 29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1980年 30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1980年 31 汉语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王力) 中华书局1956年 3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 商务1985年 33 王力文集(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王力) 山东教育1990年 3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王力) 山东教育1990年 35 王力文集(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王力) 山东教育1990年 36 王力文集(中古音等韵及其他)(王力) 山东教育1991年 37 王力文集(浙江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王力) 山东教育1990年 38 诗词格律(王力著) 39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1962年 40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1950年 41 汉语浅谈(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64年 42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2000年 43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78年 44 爱(奢辣尔第著/王了一译) 商务印书馆1934年 45 半上流社会(小仲马著/王力译) 商务印书馆1931年 46 少女的梦(畦德著/王力译) 开明书店1931年 47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 48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49 词类(王力著) 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 5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王力) 中国科学院1955年 51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开明书店1955年 5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Rainniebaby
王力故事征文
王力故事征文。王力先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天才,他为我们做出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我们都应当这样的人物。下面为大家分享王力故事征文及相关内容。
几十年来,凡在大学读过‘古代汉语’课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王力’这个名字的。他主编的《古代汉语》(64)四卷本教材长期以来是最通用的大学教材。其实,王力在语言学几乎所有方面都有‘尝过鲜’,古代的、现代的,音韵、文字、训诂、语音、语法、词汇、词典、修辞、诗歌韵律等等。一般认为他对研究古代语音演变方面的音韵学用力最多。此外,他还是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用‘著作等身’一词可不是对他的恭维,而是合乎其实的客观描述。
王力1900年生于广西。他从小家贫,小学毕业后失学,后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靠顽强的毅力自学多年,1924年到上海读大学。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当时的清华正是文科冠天下的黄金年代,至今流传着国学院四大导师的佳话: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第一年招生严格把关,收了三十多个学生,王力是班里唯一写语言学方面论文的。次年王力写就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两位指导导师,一位梁启超、一位赵元任。前者是世俗名声亮,批语是‘推倒千古、卓越一时’。后者是专业水准精,批了他一句‘说有易,说无难’,日后成了王力的座右铭,陪伴他恒久的学术生涯,王力到晚年说他受益了一辈子。为了辨正这句古典学术中的‘至理名言’,朱晓农后来还在《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中专门写了一章《说有无》,详细辨析了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在科学研究中,对于存在的判断有三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适用这句话,第二种情况是‘说有难’,第三种情况是‘说无易’。所以,赵元任当年教导王力的那句‘说有易,说无难’,是‘名言’没问题,但不是‘至理名言’,而是‘有条件名言’。尽管如此,赵元任的这句话所适用的场合最常见,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对于研究的新手来说,赵元任的警句应该刻在写字台上。
1927年,王力赴法国留学,读的竟是实验语音学。他是继刘半农之后中国第二个知名实验语音学家。三年后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有一则未经证实的趣闻说:当时同在巴黎留学的还有一位和王力在清华国学院同学的姜亮夫,得了个硕士学位回国。人家问他怎么一样留学,王力就得了博士学位呢?姜亮夫答道,王力做的题目洋人都看得懂,所以得了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洋人看不懂,所以只得了硕士学位。
1932年王力回国后回清华教书。那年头海龟很吃香,赵元任、刘半农一回来就是大教授,连胡适博士帽还未戴(他的论文需要‘大修通过’)也先当上了正教授。可王力当了两年讲师还未转‘正’。他去问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朱自清只是笑笑,没直接回答。王力扪心自问,终于发现了问题。过去两年,他的教学确实不错,也译了、写了不少东西,但终究没有一部是像样的学术著作。为什么王力两年间没有学术著作出来?原来王力家境清贫,留学法国的费用是借来的。留学时就花了大量时间为国内读者翻译巴尔扎克小说挣稿费。回国两年在教学之余翻译了《莫里哀全集》,又为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写了《希腊文学》、《罗马文学》、《伦理学》等文化普及读物。他的专业是语言学,却没有写出一部语言学著作,难怪朱自清不批准他升教授。明白了朱自清的笑容含义之后,王力决定收心发力,一年之内便写出了一部《中国音韵学》专著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文法中的系词》等有份量的论文。因此,1935年王力再申请时,朱自清又笑了。
王力不仅是语言学上的多面手,而且还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翻译了莫里哀、左拉、小仲马、都德、纪德、波特莱尔等大作家的小说、剧本、诗歌,共二十余种。同时王力自己还创作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分别结集为《王力诗论》、《龙虫并雕斋诗集》、《龙虫并雕斋琐语》等。很多年后他凭着这译稿和诗歌散文集当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可那时却因为疏于正业而论文不多,影响了升职。
此后几年内,他狂飙般的发表,包括奠定他音韵学名声的《南北朝诗人用韵考》(1936)、《上古韵母系统研究》(1937)。还有震动语法学界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937)。他还写就了一部音韵学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非常有用的参考书《中国音韵学》(1936),用现代语音学理论来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音学(中古音系)、古音学(上古音系)和等韵学(宋以后的共时音系描写)的基本内容。此后五十年,王力先生夜以继日,几乎成了写字机器,出版了上千万字的作品。八十年代初,还在上学的朱晓农发表了一篇1,500字的小文章,批评王力先生对于‘日母’音值描写不准确。那是什么年代,王力先生是学界泰斗,朱晓农不过是个在校学生,只是有股‘初学三年,天下去得’的劲儿。所幸王力先生不以为忤,写了篇15,000字的长文作答,同意朱晓农的看法——让这愣头青明白了‘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道理。后来朱晓农到了北京,有幸每隔一两个月去拜访王力先生。王力的太太夏夫人曾对他说:你就不用打电话来预约了,下午四五点来就行,正好让他休息一下。平时他一早坐下,给他泡杯茶放在边上,凉了换,换了凉,谁也不敢去打扰他。你来了他高兴,跟你聊天,还里外上下找书,活动活动好。
王力一生著述宏富,出版量达一千万字。又涉猎广博,仅语言学内就几乎包罗方方面面。更兼联想移植能力超群,在这些方方面面几乎都有创新、甚至首创之作。他自己师承‘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晚年赵氏从美国回来访问,王力拜见时照样恭恭敬敬三鞠躬),可他强调的则是‘如果墨守师说,学术就没有发展了’。正是由于王力具有兼容中学西学(不偏倚也不抵触)、平衡师承创新(不墨守也不妄言)的学风,以坚韧之神勤奋之力,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
留学法国,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王力,1900年出生在广西博白县岐山坡村。他7岁上私塾。先生讲《三国演义》,讲到慷慨激昂处,便拍案而起。王力由此爱上小说,也产生了他的第一个理想——当小说家。高小毕业后,王力因贫辍学,但读书不辍。夜晚无油点灯,每天就着月光读书。书读了很多,但一副深度眼镜也因此伴随了他一生。
1924年,带着别人帮他凑的120元小洋,王力踏上了求学之路。王力先就读于上海私立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班。他在刊物上发表诗文、小说,既是勤工,也为追求文学理想。但一年后王力却因反对校长搞帝制复辟活动而被开除,转入章太炎当校长的国民大学本科学习。
1926年夏天他报考清华国学院,师从赵元任。国学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对这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说:“我原来爱好文学,后来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和历史呢?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为着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王力跟了“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学语言学。国学院毕业后,王力接受赵元任的建议,去了当时世界语言学的中心——巴黎。
在法国学习是自费的。王力想卖文为生。他开始翻译法国文学。商务印书馆接受了他的译稿。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编审是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对他的书评价很高,他认为王力的文章“翻译得雅,文笔非常好”,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他的书来一本我们出一本。”后来王力在法国的学费就是叶圣陶先生给的。
王力于1932年归国回到清华,教授语言学课。课余仍为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丛书撰写希腊、罗马文学专书,翻译《莫里哀全集》等外国文学作品。按清华的章程,专任讲师两年即可升教授。但第三年王力却没有等到教授的聘书。他去问朱自清,朱笑而不答。然而朱先生的这一笑却令他知耻。他反躬自省,向“翻译家王力”告别。
不久,他写出了语言学研究的力作《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回忆,朱先生看了就很满意了。于是他在第四年被聘为教授。
颠沛流离之时,仍不忘学术研究
当代音韵学家唐作藩在采访中说,“王力认为过去编的字典,都不是很理想,比如《辞源》、《辞海》,他觉得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罗列词义,不分主次,不分历史。”
1930年代王力刚从国外学习回来,看到当时国内语法学研究死气沉沉,他感觉到大部分都是套英语语法。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字没有文法可言,王力沉痛地写道,“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字不通,已成最普遍的现象。一个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应用本国的文字,在西洋是很少见的事。从前的人喜欢用古人的熟语,不合传统习惯的就叫做不通,所以中国文法就在冥冥中受了保护。现在呢,大家趋向解放与自由,于是中国文法也像中国人的道德一般地彷徨歧路,有破坏而无建设。”
1935年,王力呼吁政府支持中央研究院或教育部牵头制定一部标准文法。他认为5年可以制成草案,3年精细修订,“8年之后,我们将有一部文法。”尽管想法很好,作呼吁的也远不止王力一人,但这样的工作却迟迟没有启动。第二年,王力写了《中国文法学初探》,倡言抛弃模仿,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工具,从汉语的现实中寻求语言规律。此文几乎是他扛起中国语言学研究重担的宣言。
对一种语言规律的研究,必须从该语言的实际中来。但实际的汉语,同当时的社会一样,动荡而复杂。文言、半文言、白话和欧化的白话,还有千差万别的方言,都令人无从下手。王力认为,“这是艰难的一种工作,比之依傍西洋语法者,多费百倍的踌躇”。
但就在这时,卢沟桥枪响了,日本全面侵华。北平沦陷,王力随清华一起流亡南下。流亡路上,王力愈加感受到中国文化学术和人民所陷入的危境。两个月的跋涉,王力一家到长沙。全部家当就是些衣物,几乎无书可读。
1937年10月的一天,王力在长沙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一部《红楼梦》,版式古雅,很是喜欢。王力蓦然悟到,《红楼梦》是较为纯粹的清代北京口语,不正是语法研究理想的材料么。他在惊喜中买下了这部书,并购得另一部清代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
汉语言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傅雨贤在采访中谈到了王力买书的细节。“他觉得这个材料非常宝贵,一个是,对象很明确,没有方言的杂芜,还有就是没有古代汉语的杂芜,所以买了这两本书,还没有到昆明之前他已经开始在研究了,”傅雨贤说,“他把这两部著作的所有用词造句的规律,一个个的做卡片,之后就进行归纳整理,突破了《马氏文通》沿袭西方的框架的毛病,完全从汉语实际出发。王先生发现,词法是次要的,因为我们汉语没有什么形态变化,不像英法德俄语这些,形态变化多,所以那些外国语都是以词法为主,他说中国以造句法为主。”
后来王力一家辗转来到昆明,在昆明龙头村的岁月里,王力白天备课授课,晚上写作。点不起煤油灯,他点豆油灯,妻子夏蔚霞在旁借点光亮编织毛衣。一个月能织五件,贴补家用。到80岁时,这艰难的时光仍历历在目,王力赋诗赠妻:“七省奔波逃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就在这样的境遇里,整整5年,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问世。随后两书普及本《中国语法纲要》完成。到这时王力已在语言学研究上留下了许多第一,如第一次给出了语法的定义:“语法就是族语的结构方法。”
战争没有毁掉中国的学术,王力的成果与几乎同时发表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熟,并很快影响到了国外学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敬敏说,“这3部巨著是奠定了我们国家20世纪40年代当时传统语法的学术基石。王先生是第一本,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部书。”
建设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
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王力一夜未眠。在抗战流亡的艰苦岁月中,王力的研究已经在语法、音韵、词汇、诗律、方言各领域全面铺开,并计划着中国语言学的未来。王力著文:
咱们对于抗战建国,没有必胜必成的信念则已,否则咱们应该料想到中国语文有兴盛的一日,那时节,汉语虽不一定能像英语一般走到人家中学的黑板上,至少人家的大学里也会有汉语一科,和英法德俄诸语并重。那时节,咱们有没有像《牛津字典》一样的好字典给人看?有没有像叶斯珀生或泊尔姆的英国语法一样好的中国语法给人家看?中国语言学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我希望将来中国语言学界人才济济。
刚复员的中山大学聘王力做文学院长,他提出的任职条件是,办一个语言学系。果然中大由此建设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王力设计了教学大纲和主要课程,延请了方光焘、杨树达、商承祚、岑祺祥等名家执教、讲学。他自己除了授课,甚至还检查楼道、厕所的卫生。
1950年,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中国第一批语言学大学生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到1953年,4个年级在校生只有13个。到了夏天,7名学生毕业,实属盛况空前。王力在家中为他们开欢送会。
到了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政府开始大力推进文字改革以及各类扫盲和文教工作。这一年语言学系破天荒地招了两位数的学生。新生刚入学,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又整体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的学生李炜在采访中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这个合并,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个样子,对整个语言学、语言学界,他都功不可没。”
白天打腹稿,夜晚写书
王力一方面支持应用和普及,同时又坚持基础研究,他认为词汇学、语义学、修辞学、词典学和实验语音学以及继承中国传统语文学遗产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做的研究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王力的《古代汉语》、《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编撰成书,同时也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汉语史研究生。
但到了1966年“文化的大革命”开始,王力的研究和教学戛然而止。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王力说“九十里才算百里的一半,就因为最后的十里最艰难,而且最有价值”,“如果为狭隘的功利主义所蒙蔽,急功近利,中国语言学就不会再有发展的前途。”但王力因此受到批判。这位60多岁的老人被抄家、批的斗,书稿查封,被发往煤厂拉煤劳动改造。日记中他写道,“不容于世”,“不见谅于骨肉”。“变化如此大,殊为痛苦不堪”。
但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仍坚持凭记忆中的材料进行思考、研究。被允许回家时,他便在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白天劳动时打的腹稿写下来。“文革”一结束,他拿出两本书稿,一本《诗经韵读》,一本《楚辞韵读》。“文革”后王力还修订了《汉语史稿》,1950年代撰写的.这部著作搭出了汉语历史研究的大框架。最后在他84岁时将《汉语史稿》扩充和修订成《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完整呈现了汉语发展历史。他为此用去了整整7年的时间。
1979年11月王力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与代表合影。前排左起:林庚、吴祖湘、杨晦、王力、王瑶;后排左起:谢冕、段宝林、刘绍棠、费振刚、宋士杰、赖林嵩。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
当代语言学家詹伯慧在采访中感慨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管你怎么样,我的事业只要我生存一天我一定执着地追求,我有我做人的宗旨,我有我做人的目标”。
王力25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到了50多岁,还跟学生们一起学俄语,直到他80岁的时候他还听日语的广播学日语。“文革”结束那一年,76岁的王力写诗送给自己:“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为了把十年时间补回来,王力到后来更加倍地工作。他上电大讲课,对各种演讲、约稿统统来者不拒,甚至对向他求教怎么写信,怎么学普通话,学外语,学拼音,他都勤勉地一一作答。
1954年进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工作的曹先擢谈道,“接受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这个工作时,他已经是83岁高龄了,审音表发表后不到半年,他就去世了。这是他对国家语文现代化最后的贡献。所以我非常感动于他的精神。”
1984年王力生平最后一次回到中山大学。中大邀请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题为“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的演讲。5000人座位的纪念堂,竟来了12000人,把纪念堂四周的草坪都坐满了。傅雨贤回忆说,“他一看密密麻麻那么多人,他很感动啊!84岁了,结果他足足讲了一个钟头。专业课一次12000多人听,中国教育史上没有过,我估计世界教育史上也没有过,而且这是他最后的一次公开课。”
1986年,王力辞世,他心中的字典最后在他学生手中完成,大家将它命名为《王力古汉语字典》。直到去世之前,王力每天还在从早到晚坚持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双棣回忆说,“后来他在一张纸上,一个信封上写着,‘张双棣答应帮我写亥集,我做什么呢,整天疲劳。’这是他的绝笔。”
就在王力去世的前一年夏天,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力文集》。他将10余万元稿费全部捐出,在北大设立“王力语言学奖金”。这是“文革”后最早的个人捐赠学术奖金,而他本人至今仍有“孤独而尊严”的美誉。
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著作和许多杰出的人的成功的秘密,于是我随意翻开了这一页,带着无比敬佩之情阅读了下去。
这个故事主要介绍了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他小时侯因家穷,无法上学读书,但酷爱读书的他一直坚持不懈,刻苦读书,在亲人的帮助下先考上了上海南方大学;
又考上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最后到巴黎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回国教学,王力一生工作负责,一心忠于革命,最后还利用的稿酬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的光荣事迹。
王力从小勤奋好学,在困难中仍然不懈的读书。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知建立了多少功劳,头发上不知增添了多少白花般的白发,但他毫无后悔之心,到晚年还为人民设立奖金,这一切真是令人敬佩了五体投地。可是相比起来,真是令人面红。
记得平时,母亲要我读读书,背背单词,我就撒娇,利用各种无理取闹的借口避躲,如果换转是王力的小时候,他一定求之不得呢,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次,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的体会到:一定要深刻学习和理会“刻苦求知、自学成才、爱国爱民、勇于担当、严谨治学、谦虚坦荡、奖掖后学”的王力精神,并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学校也将把王力精神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激励一代又一代博中人不断奋发前进。
读后感的写法
1、引述材料
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分析材料,亮明基本观点
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
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4、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