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8

优异空间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闸北第一批社会工作者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ngelcat930

已采纳

魏鹤龄(-) ,演员。生于天津。中学肄业。曾在天津做过码头搬运工和小贩。1928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并演出《悭吝人》等剧。后参加晦鸣剧社去北平演出。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在上海市郊加入红十字救护队,因负伤留在上海。同年参加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主演《名优之死》,参与演出《苏州夜话》、《乱钟》、《战友》等话剧。后又在上海戏剧协社、春秋剧社、狮吼剧社和中国舞台协会任演员。1934年入艺华影业公司,在影片《人之初》中扮演男主角,获好评。1937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中,以含蓄深沉的表演,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贩形象。从影同时亦参加舞台剧演出,曾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欲魔》、《娜拉》等剧。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四队。后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火的洗礼》等。1941年后在重庆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民族万岁》、《上海屋檐下》、《群魔乱舞》等。1946年至北平,任中电三厂演员,在《追》等六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9年入昆仑影业公司,在影片《乌鸦与麻雀》中扮演诚恳朴实又胆小怕事的报馆校对孔有文,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建国后在国泰、文华、大同等影片公司参与拍摄《人民的巨掌》、《彩凤双飞》等影片。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参加拍摄《家》、《探亲记》,主演《鲁班的传说》等影片。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纯朴、忠厚、勤劳的贫苦农民贺老六的形象。一生共参加拍摄影片三十九部,演出话剧近四十部,其表演含蓄、朴素、真实,擅于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剧影双栖魏鹤龄(1907—1979年)天津市东丽区赤土村人。1907年1月14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随二叔下田、拾柴、捉鱼、摸蟹。早年曾由爷爷课读识字。中学毕业后因家中无力供养而失学。曾做过司药。失业后跟继父种田、耕地、放鸭子。挑过货郎担,当过卖货郎,还到海河码头上扛过大包,做过搬运工人,尝尽了人间生活的艰辛。1928年6月,魏鹤龄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表演艺术。在那里学习,除了供给膳食、住宿外,每月还发给四块大洋做零用钱,学成后就可以当话剧演员了。从此魏鹤龄跨进了戏剧艺术的殿堂。山东实验剧院是当时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戏剧学府。由留美归来的赵太侔、王泊生任院长,留美的吴瑞燕任教师,还有著名导演万籁天、著名演员丁子明等担任老师。环境的优越,加上魏鹤龄得天独厚的天赋和刻苦认真的学习,使他很快成为表演成绩突出的学员。学习一年的表演专业,就不断登台演出,尤其是在田汉名作话剧《名优之死》中所扮演的名伶刘振声这一角色,使他初露头角而一鸣惊人。魏鹤龄对于受苦受难的“小人物”怀有深深的同情,对于他们的不幸遭遇犹如自身,在表演时他融演员和角色为一体,嫉恶如仇,声色俱厉地以发自肺腑的激情呐喊出剧作者的主题意图,喊出了人民愤怒控诉黑暗社会的心声。使他在表演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名优之死》的演出成功,奠定了魏鹤龄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地位,也使他和田汉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29年的《名优之死》到1959年国庆10周年演出最后一出名剧《关汉卿》30年舞台生涯,魏鹤龄一生表演过六十部话剧,其中戏剧先驱田汉同志的早期名著如《苏州夜话》、《一致》、《江村小景》、《乱钟》、《洪水》、《战友》等,他都演过。他以田汉的名剧作始,而又以田汉的名剧为结,从而成为中国30年代进步话剧史上著名表演艺术家而永载史册。由于魏鹤龄在话剧上的出色表演,引起了当时电影界的广泛重视。1935年魏鹤龄应著名电影导演史东山邀请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电影《人之初》。这也是他从事电影艺术的人之初,一个电影表演艺术家的新开端。《人之初》电影的拍摄成功奠定了魏鹤龄从影的基础,在以后的30年里(1935—1965年)魏鹤龄不但在话剧舞台上,而且在银幕上创造出了众多感人的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成为集话剧、电影双栖于一身的一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代电影人,魏鹤龄以他深沉、含蓄、质朴、典雅的表演风格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艺术形象。30年代他曾和赵丹、周璇、金山、顾而己、舒绣文、白杨、金焰、王人美、张瑞芳、黄宗英、张伐等合作拍摄了《马路天使》、《貂蝉》、《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火的洗礼》、《喜迎春》、《乌鸦与麻雀》等20余部电影。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拍摄了《祝福》、《家》、《摩雅傣》、《南浦江的故事》、《鲁班的传说》、《北国江南》、《飞刀华》、《燎原》、《血碑》、《柜台》、《水手长的故事》等30余部人们熟知的新电影。这些电影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今还为人们称道,从而也确立了魏鹤龄在中国电影影坛上的不朽地位。电影《祝福》于1957年和1958年分别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与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魏鹤龄也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荣获个人一等金质奖。魏鹤龄不断追求革命与进步。1931年他积极参加北平万金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队任司药,赴上海进行淞沪抗战战地救护工作。1932年他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全面爆发后,魏鹤龄在郭沫若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他参加由田汉、阳翰笙、夏衍、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主持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作抗日宣传。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魏鹤龄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他热爱生活,在生活上他是一个严肃的人。1939年魏鹤龄与苏州美专学生袁蓉相识,1940年由老舍先生做介绍人,郭沫若做证婚人,结为“师侣艺伴”的终生伴侣。郭沫若先生赠送条幅“千里姻缘一线牵”表示祝贺。40年如一日魏鹤龄与袁蓉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互勉、互助,直到去世。袁蓉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其女儿四岁即随父亲参加电影拍摄,充当演员,堪称“影剧家庭”。袁蓉于1989年曾到东丽区参加电视电续剧《跑爷和他的子孙们》的拍摄,并在其中担任角色,于1995年辞世。魏鹤龄生前历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海燕电影制片演员剧团副团长。1979年10月2日,魏鹤龄在历经了10年文革浩劫后不幸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毕生热爱的艺术道路。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他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艺术家。1995年12月28日,首都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大会上,魏鹤龄被追授“中国电影世纪奖”。由其女儿在大会上领奖。其女儿领奖后曾到东丽区向东丽人介绍大会盛况,这也是东丽人的骄傲。在魏鹤龄逝世16年后,死后哀荣,树立了一个人民艺术家永久的丰碑。魏鹤龄生前十分眷恋津门故里、东丽热土。1972年还返乡探亲,袁蓉每年都回赤土村看望家乡亲人,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以寄托对魏鹤龄的哀思,直到去世。袁蓉生前曾作长篇传记文学《冀海银燕·忆鹤龄》一书传世。 1904年1月14日,魏鹤龄出生于天津市郊区的农家。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求学,被好心的叔叔带到北京,读了小学和初中。后来,叔叔失业了,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只好又回到天津。为了谋生,魏鹤龄在社会底层中苦苦地挣扎着。他在乡下种过地,在城里做过小买卖,在码头上扛过“大个儿”,饱尝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种种苦难。正当魏鹤龄寻求生活出路的时候,听说山东省立实验剧团招聘演员,他决心试试看。结果,真的考上了,边他自己也不敢想相信,自己还真有表演方面的天赋。就这样,魏鹤龄从此走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当时是1928年,是魏鹤龄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魏鹤龄在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一年,当上了话剧演员。在他刚刚参加了一部话剧的演出之后,剧院停办了。于是,他又参加了部分师生组织的剧社,在北京一带演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的闸北、吴淞,企图攻占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日商工厂的中国工人举行了罢工,各界人民组织抗日救国会,全国各地声援上海军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怒了劳动人民出身的魏鹤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十字救护队,从天津赶赴上海。在上海郊区的战场上,他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由于腿部受伤,停战后便留在了上海,由于抗日救国热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魏鹤龄结识了田汉等一批文化人士,其爱国思想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进步剧社的演出。他先后参加了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参加了《名优之死》、《苏州夜话》和《战友》等剧目的演出。他扮演的都是工人农民等社会底层人物。他的表演真实,自然可信,受到观众的好评。 1934年,魏鹤龄加入了艺华影业公司。出身于劳动人民的魏鹤龄,具有丰厚的生活底功。特别是亲自参加抗日战场的救护工作,更加坚定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正是于这方面的原因,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影片《人之初》的编导史东山,慧眼独具,选择魏鹤龄作为该片的主演。这样,魏鹤龄于1934年开始走上银幕,而且成为第一个在银幕上塑造中国工人形象的演员。《人之初》中的工人张荣根,被魏鹤龄塑造得既有层次又有深度,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由软弱、屈辱,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在严酷的社会现实和革命者的教育下觉醒起来。魏鹤龄的第一个银幕形象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的艺华、联星、明星影业公司争相邀拍的著名演员。 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抗日战线上的一支教育民众、团结抗日的有生力量。由于魏鹤龄在表演艺术上的出色,和当时已经有名望的编导袁牧之、演员赵丹结下了深厚的创作友谊。1937年,明星影业公司出品的《马路天使》,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魏鹤龄饰演的报贩老王,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善良、淳朴的性格,表演得朴实、含蓄,把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展现在银幕上。为了宣传抗日救国,魏鹤龄不仅拍摄电影,而且积极参加左翼剧联组织的上海剧人协会的演出活动,先后参演了宣传抗日的《乱钟》、《SOS》、《月亮上升》等剧目。经过多年的舞台和银幕艺术实践,无论主角、配角,还是正剧、喜剧或悲剧,魏鹤龄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忱和对艺术的负责精神。1937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魏鹤龄参加了救亡演出队第四队,从上海奔赴重庆。1938年,史东山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魏鹤龄饰演了为抗日而大义灭亲的刘山这一角色。人物以爱国为大义和痛舍亲情相交织,思想感情错综复杂,最终成为抗日民众的榜样。由于魏鹤龄对人物的深层次的理解,表演得十分成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影片,如《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人》、《火的洗礼》等,魏鹤龄都有参加了演出。国民党不仅破坏抗日统一战线,而且对左翼文化运动了进行了“围剿”,造成了胶片无源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电影工作者转向舞台,出现了抗日话剧的再次繁荣。当时,魏鹤龄参加了《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民族万岁》、《日出》、《上海屋檐下》、《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剧目的演出。 全国解放后,魏鹤龄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后来发担任演员剧团副团长,直到1979年逝世。这一时期是魏鹤龄的电影表演艺术走向辉煌的时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心血。他所参加演出的经典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成就,也说明了魏鹤龄的非凡表演艺术造诣。1956年,在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中,魏鹤龄成功的饰演了男主角贺老六。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老观众,在几十年之后,仍然会清楚的记得从拜堂到次日凌晨那场戏:祥林嫂像囚犯一样从花轿里被拖出来,强迫拜堂,以至逃婚未成,头撞香案昏倒在地······此时的贺老六,对事态的现状,表现出茫然,而对于祥林嫂则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新婚之夜,他竟然睡在柴草堆上,枕着双手望月深思。第二天,祥林嫂提出“你让我回去”时,他却平静地说:“你是回鲁镇哪,还是到你婆婆那去?我送你回去。”短短几名话,感动了祥林嫂,也打动了观众。短短的一段戏,把贺老六内心情感变化由表及里地表现出来了,使观众看到了贺老六那朴实而善良的心灵。由于影片的整体水平和魏鹤龄的出色表演,《祝福》荣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慰电影节特别奖,同时荣获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57年,在陈西禾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家》中,魏鹤龄饰演了高老太爷这一角色。高老太爷是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貌似尊严,实则腐朽、顽固。在表演过程中,魏鹤龄准确把握这一人物的阶级特性,刻划得入木三分。后来,魏鹤龄又主演了《鲁班的故事》、《燎原》、《北国江南》等影片,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

闸北第一批社会工作者

181 评论(15)

李大胆yao一起吧

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名气很大,是“黄埔三杰”之一,东征时还在战场上救过蒋介石。他在上海被叛徒出卖被捕,蒋介石对其诱降被拒,恼羞成怒,但却不愿背上杀掉昔日学生又是救命恩人的恶名,加上宋庆龄施压和众多黄埔军校一期学生联名作保,蒋介石只能放人,但又不想公开释放,就下令放松关押,陈赓最终被地下党同志救走——如果没有蒋介石的默许,地下党直接从中央监狱救走同志,是不可能的。

184 评论(12)

小S妈是顾大厨

因为他有恩于蒋介石

105 评论(8)

绿桑坊蚕被店

学习经历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早年在私塾就学;1922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附中、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附中,1952年改为南师附中);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连长、营长,后任第一团团长,参加东征、北伐。勤奋读书孙元良父亲孙廷荣是晚清的一名知县,67岁才生下孙元良。孙元良年少时,父亲便去世,但他一心秉承祖训,勤奋读书,成绩优异。队伍情况1926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炮兵科,不久辍学回国,1932年,任第二五九旅旅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战役,在庙行镇击退日军,此役被当时国际间评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以此役获宝鼎勋章,擢升为第八十八师师长。军旅生涯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招生,正在北大读预科的孙元良闻讯后马上报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招考非常严格,必须要有人引荐。孙元良的推荐人便是李大钊。1924年6月,在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以后,孙元良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与关麟征、陈赓、杜聿明、侯镜如等人一同被编在学生三队一区队。自此,不满20周岁的孙元良开始了军旅生涯。颇得器重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元良作为仪仗队队员,有幸在大门口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加之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颇得校长蒋介石的器重。东征陈炯明民国14年2月广东国民政府第一次东征陈炯明,惠州守将杨坤如见坚守无望,不战而降。10月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各种版本的战史都记载,在攻打惠州城的战斗中,时任第4团3连连长的陈明仁在团长刘尧宸牺牲的情况下,高举军旗率领该连最先登上城头。升任炮兵营长至于他吹嘘的因“功”升任炮兵营长,那是1928年蒋介石资助孙元良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镀金深造回国后的事情(这是下面要介绍的段子)。其实用点脑子都能想出来,炮兵这种技术兵种,会随随便便让冲锋陷阵的步兵去干?还一干就是营长?东征时的炮兵连长是陈诚。北伐孙传芳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蒋介石的嫡系第1军第1师和程潜的第3军攻打江西的孙传芳。第1军贪功冒进,贸然攻打南昌。侥幸得手后不思巩固战果,反而大肆寻欢作乐。结果孙传芳部连夜反击时,第1师师长王柏龄正在窑姐的床上,党代表缪斌也临阵脱逃。结果第1师一败涂地,南昌得而复失,王柏龄和缪斌遁逃避祸。战斗甫一打响孙元良时任第1师第1团团长,算是嫡系中的嫡系了,当时负责驻守牛行车站。战斗甫一打响,由于缺乏警戒,孙元良惊慌失措之中率先逃跑。部队群龙无首,尚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已经纷纷作鸟兽散,致使战略要地失守,南昌门户洞开。事后,孙元良团被程潜派驻奉新,向东警戒,掩护主力部队集结,但孙却拒不执行命令,一闻敌讯,便继续西撤。气急败坏蒋介石气急败坏,马上赶到奉新前线,立即召集第1师训话,声色俱厉,杀气腾腾:“这次打仗,第1团团长孙元良没有得到命令便退却,应照革命军的连坐法来枪毙。这次失败,是我们革命军最不荣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倘使第1师不退下来的时候,我们的战事,一定不会失败;所以孙团长没有命令擅自退了下来,一定要按法枪毙。我们第1师,从前是最光荣最有名誉的军队;现在被孙团长个人毁坏,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种败类,不枪毙他吗?”蒋介石并不是嘘声恫吓。第二天清晨,他又召集朱培德之第6军及孙元良团再次训话,重申了对孙元良的惩罚决定:“我们革命军的历史,是很光荣很名誉的。现在打下了南昌,又退回来,都是因为第1师第1团团长孙元良,没有命令,怕死退下来了,所以有这一次的失败。孙团长犯我们革命军的连坐法,我要把他枪毙。你们各位官长士兵,可晓得军法是不容情的,若是犯了连坐法,无论哪一个,都要依法枪毙的。”颁布《革命军连坐法》自从“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1军,结果本是精锐的第1军思想迅速下滑、军纪败坏,战斗力大不如前。蒋介石痛定思痛,颁布了严酷的《革命军连坐法》,整顿军纪。孙元良正好撞到枪口上,大家都以为他死定了。很快,孙元良消失了。不料,1928年,孙元良突然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气宇轩昂,面有得色。他不仅躲过此劫,而且还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了一层金。归国后,即任国民政府警卫第1旅炮兵团团长。到了1931年,已升任警卫第1师第1旅旅长,可谓仕途坦荡,风光无限。原来蒋介石在薛岳、刘峙等人的劝说下,考虑到孙元良忠心耿耿,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成员。黄埔一期生本来人数有限,历次战斗中战死者、共产党拉去者甚众(要知道黄埔一期生中,共产党员不在少数,赫赫有名的“黄埔三杰”中的两个半都是共产党员呢。其中陈赓、蒋先云是共产党员,贺衷寒早期是共产党员,后退党加入国民党)。如今在军中能挑大梁的人已是寥若晨星,弥足珍贵。作为此后争权力、夺江山之资本,怎么能为区区南昌失守而杀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寒了黄埔同学的心呢?)于是,蒋介石法外施恩,孙元良因祸得福。转战南中国,飞将军贪财好色“一·二八”抗战后,损失惨重的几个德式师回到后方整编。当年秋天孙元良调任88师副师长,驻武昌。同年12月在上海迎娶吴懿辉。1933年88师开赴闽赣“剿共”前线,镇压“福建人民政府”,与昔日并肩抗日的19路军兵戎相见。后又参加第五次“围剿”,与红军作战。1935年初,88师师长俞济时调任蒋介石侍从室侍从武官长,孙元良接任88师师长。同年孙元良率部借追击红军之机入川,驻万县。孙元良虽极爱钱财,亦甚好打猎,但极其厌赌,故88师在四川的军纪尚可。1936年,战争阴云笼罩中国。孙元良的88师重新移防无锡、江阴。1937年8月12日,88师经过紧急铁运抵达上海。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8师作为德式师主力之一,首当其冲冲在了最前面。国难当头,孙元良倒也卖力,88师将士用命,奋力拼杀。可惜由于整个战役战术的失误,迟迟未能攻下日军阵地。反而是日军依托火力优势和坚固工事,固守待援。随着日军的增援,国军不得不转入防御。在这僵持状态下,孙元良贪财好色的本性开始显露。财政部为88师拨了26万元国防工事费。不过闸北有的是仓库、钢铁,以及老百姓逃亡后留下的空屋。孙部就地取材修筑工事,未花分文。所拨经费基本落入孙元良的腰包。结果由于材料质量不合格,工事防御效果低下,以至守军士兵往往未见敌寇一面,就在这劣质工事中葬身于日寇炮火之下。时任第88师军械处主任兼南京通讯处主任的葛天回忆道:“(1937年)10月上旬我到上海,那天正好遇到上海学生代表在四行仓库88师师部慰劳,这时孙元良看到一个女学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语要该女生单独在师部多玩一下,企图强奸。这个情况被该师副师长冯圣法知道后,曾前往劝解无效。这时我到师部,冯要我再去一劝。我照冯意对孙劝说后,他竟说:‘英雄总是和美人联系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欢美人,尤其是我们在上海作战有功,做这一点小事没有什么。’”“在八·一三战事发生后,上海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都是满腔热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拥护抗战。有的直接参加战斗,有的节衣缩食集资慰劳军队,凡是军队需要的物品,应有尽有。孙元良曾派师少将参谋长张柏亭、上校师附张裕良和上海各团体接洽,将一部分慰劳物姿变为现金,孙元良就这样从中渔利。……还令该师军需主任宋尚鲁(宋希濂的亲兄弟)把上海抢劫来的棉纱等偷运武汉出售,所得的钱交我转其妻吴懿辉。”淞沪大转进,飞将军灵光突现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湾金山卫,形成对淞沪前线中国第三战区部队的包抄之势。国军反击未果,为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下令“转进”。由于指挥混乱,通信手段低下,“转进”变成了溃退。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本来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命令88师作为坚守闸北,以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同情。孙元良此时倒还清醒,就战场实际状况具陈己见,不主张作无谓牺牲,而是选拔一支精干部队择要固守一两个据点,掩护大军撤退。提议得到了顾祝同的认同。于是孙元良把守卫闸北最后阵地的重任托付给所部524团1营,这才有了该团团副谢晋元请缨率八百壮士(实为450人的加强营,对外号称八百壮士)孤军据守四行仓库的惊世壮举。孙元良因功升为第72军中将军长,仍兼88师师长,后又得授国民政府云麾勋章。不过,孙部从上海撤退时,花了整整一夜沿着租界转了半圈,由闸北至沪西新泾。恰好英军守卫的日本丰田纱厂人去楼空,抛下几千大包日本棉纱,自然成了孙部的战利品。孙元良派出几十辆卡车,还有小火轮,将其全部抢运到苏锡常抛售,全师从上到下又是大大发了一笔。孙元良此时可谓既升官又发财啊。1937年11月9日,日军突破苏州河,国军除104、105、106等师比较镇静外,余部皆溃不成军。孙元良此时带着几个卫士与部队失散,直到苏州才将参谋部重新集结起来。南京保卫战,“飞将军”本色再现淞沪会战失败之后,鉴于部队大多在溃退中,原本依靠沪宁之间“永备”工事进行梯次防御的战略部署难以实现,蒋介石本欲将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后顾及国际影响,加上唐生智的“军令状”,国府决定政府内迁,成立南京卫戍军,“死守”南京。“孙元良到南京后,用全部精神到夫子庙听戏嫖妓,很少在师部做打击敌人的准备工作。”1937年12月10日,南京保卫战打响。88师未经休整,迅速投入到南京保卫战中,负责守卫南京的制高点雨花台和南京城南。虽然浴血奋战,终因兵力、武器、给养方面的全面劣势,仅仅两三天,外围阵地即告失手,复廓阵地主要方向也被日军突破。1937年12月12日上午,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88师262旅官兵不顾日军炮火,坚守城垣。此时的孙元良却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飞将军本色再现,不通知部队,独自逃跑,躲入南京外馆。葛天回忆:“(吴求剑说):‘在12月11日下午3时左右,我还同孙师长通电话一次,他告诉我见机行事,……就失了联络……’1938年5月中旬,孙元良到武昌珞珈山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担任副主任。这时候该班有一个秘书卢则文,他同孙在苏州东吴大学同学,卢在抗战初期曾在一个外国公馆工作,有这个关系,孙就事先同他接头,一到南京紧急时候就偷偷摸摸只身逃躲卢为他接好头的某国驻华公使馆。”另外一说,孙元良用金条收买老鸨,躲入南京青楼之中。后来在《拉贝日记》中,找到了飞将军在南京躲藏的佐证:“对于国民党第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拉贝更是关心入微。得知孙藏身在难民营中,拉贝亲自将他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里居住……”可是孙元良在其回忆录中却厚颜无耻地写道:“我既然在江边找不着船,只好钻隙向东面的山地撤退。我们从栖霞山龙谭车站间跨越铁路,南向进入山区。土族同胞殷情地供给食物,热心地带路,并代我们找船,给了我们不少方便,也添了我们无数伤心!这样,我便带了我的司令部六百多官长兄弟,和一辈子的创痛与耻辱,从龙谭附近渡江,经泰兴、淮阴、徐州、郑州,于1938年3月下旬到了武汉。”结果72军包括88师群龙无首,在溃退中很多官兵无法渡过长江,在南京城内被日军俘虏,成为日军屠刀下的冤魂。可叹一支精锐的德式虎贲,就这样被葬送了。不知道苟延残喘至今的飞将军,有何脸面去见九泉之下惨死的袍泽。重振旗鼓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国军称豫湘桂会战。此间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还抵抗了一阵,基本就是一溃千里。日军兵锋甚至直指离陪都重庆近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此时孙元良所部29军91师在严令下正火速驰援(顺便说一句,那个采访记录中孙部长途调动的里程自己加起来都对不上,不知道是飞将军自己老糊涂呢,还是胡大作家算术没学好)。11月30日夜,91师搜索部队与日军前锋遭遇。1937年12月1日,91师在美机配合下,依托黑石关、白蜡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击日军13师团步兵104联队(后有山炮兵19联队一部加强)。日军104联队于是以第1大队迂回,于次日进入独山。独山守军放弃了大量的军用物资,望风而逃。1944年12月2日,日军步兵104联队“未料到第1大队11时30分即已冲进独山。海福联队长和野野山参谋一时真假难辨,直到再次来电证实,方始放心”。说日军推进太快,还不如说国军溃退太快。1944年12月3日中午,日军104联队主力转向进入独山,工兵13联队也随后进入。当天日军第11军接到报告后,认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而104联队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反之国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并占有制空权。于是命令第3、第18师团按计划“反转”。日军独山部队大队长以下军官申请拒绝反转,主张挺进贵阳,后在野野山参谋说服下作罢。随后日军大肆烧杀抢掠,并破坏了独山附近的所有设施、工厂和军需物资,于1944年12月4日黄昏主动后撤。白崇禧在事后的总结中也承认日军是主动撤退。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率部“克复”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以此“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5月,日本已经日薄西山,孙元良的29军在局部大反攻的浪潮中,“奋勇”向前,一路克复河池、德胜、宜山(还得而复失了一次)、中渡、永福等地。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后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为扩充力量,孙把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伪军残余甚至一部分日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剿匪”任务。同时借收缴敌伪财产之名,大肆搜刮。1946年冬,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任上嗜好跳舞,常与高级妓女出入舞厅。唯禁烟甚力。淮海大战,飞将军全身而退1948年初,蒋介石察觉出孙震有保存实力的企图,便欲罢其兵权、拟另派人统辖孙部。孙震为避免军队被蒋吃掉,同时继续保有对旧部的领导权,于是推荐侄子孙元良接替自己,以求两全。蒋考虑到孙元良毕竟出身黄埔嫡系,与川军原无大的瓜葛,于是顺水推舟,谕准此事。久失兵权的孙元良青云直上,就任第16兵团司令高位。接管叔父军队后,孙元良仗着蒋、孙两大背景大肆贪污、冒领军饷和勒索、套购黄金等,甚至把老蒋下发给兵团官兵的数十万大洋赏金也尽数装入私囊。曾经和孙元良在上海南京战场并肩作战的宋希濂在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一听到孙元良在徐州当兵团司令,便明确表示坚决不去:“孙元良我是深知道的,是个把个人看得比什么都高的人,我无法与他共事。”淮海战役(国军称“徐蚌会战”)开始不久,孙元良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随即被迫再次北上救援黄伯韬兵团。结果宿县也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黄伯韬兵团在碾庄被华野全歼。此时黄维12兵团还在东进,妄图夺取宿县。黄维兵团拥有4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其中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中的18军,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部队。可是中野已经给他设下了大口袋,用几乎同等兵力,将其包围在双堆集。国军在淮海完全陷入被动,杜聿明被迫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解黄维之围。未料在永城地区陈官庄就被华野主力团团包围。杜聿明无奈下令三个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此时孙元良将“飞将军”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至。孙元良指令16兵团所部分散突围,令曾配属过快速纵队的125师掩护兵团部突围。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可是孙元良居然化妆成中尉副官,趁乱骗过盘查,只身逃脱!后又化妆成农民,逃到信阳火车站。1949年1月6日,华野发动总攻,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非死即降。孙元良却已经回到南京,获准重组16兵团了。对比之下,“长腿将军”刘峙只能自愧不如,恐怕只有清末长跑名将叶志超才能比拟。晚年定居台湾,不提当年勇1949年底,孙元良来到台湾。背着战败丧师之责,加上国民党高级将领间的内斗,他精神郁闷,最后选择了退役从商。上世纪70年代初,孙元良一度旅居日本,开了一家名为“天福园”的面馆。1975年,他重返台湾定居高雄,在当地一家针织品公司当董事长,退休后,孙元良到台北定居,闲来无事时著书立传,写了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等。晚年的孙元良很少提及当年的风风雨雨,心境平和地专注养生;孙元良的第5个儿子孙祥钟,即是影视双栖的台湾资深艺人、偶像演员秦汉,他曾回忆说:“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女,他也很少说起过去参与的战事。”1985年,孙元良最后一次高调亮相。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否认1931年后日军在华大屠杀的事实;当年大屠杀发生的时候孙将军正好偷偷离开部队,躲在妓院里避难;作为历史的见证人,81岁高龄的孙元良在台湾高雄市发表了一份抗议书,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谎言。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在他过世前,是硕果仅存仍然在世的黄埔军校一期校友, 生前行事低调的他,身后事家属也将力求精简;他的后事家属会依照其遗嘱指示不发讣文,只在报纸登半版广告告知亲友,至于骨灰则暂厝林口,等待适当时机再迁葬回大陆南京。

209 评论(15)

MOMO丫丫

邵华年是电视剧《大江东去》虚构的人物。邵华年的原型是伟大的革命家陈云和我党出色的地下工作者潘汉年。陈云出身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和剧中的邵华年一样都是出自贫苦家庭。早年父母双亡,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参加革命。潘汉年于1931年开始为“特科”领导人,一直负责情报及保卫工作。长期出没于敌人的心脏地带,获取了许多绝密情报并营救了一些我党重要的地下工作者。

《大江东去》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重大题材办联合摄制革命历史题材剧,该剧由胡玫执导,邵汶、李依晓、戚迹、于越主演。该剧以上海上世纪一个最普通的工人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上海上世纪不同阶层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该剧于2015年5月10日在央视八套黄金强档播出。

176 评论(11)

哼哼家的猫猫

顾顺章灭门-------------------陈赓被捕后是怎样/?蒋介石又把陈赓

14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