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7

abc123459876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低自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崔若若11

已采纳

危险.服务对象的风险事故(1)复吸。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性及戒毒后的稽延性戒断反应、亲情的离弃、社会群体的鄙夷、毒友的再次诱惑导致复吸在吸毒人群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禁毒工作一直希望解决的难题。复吸不仅是简单的戒毒者个人问题,更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降低复吸率不仅要戒毒者自己有顽强的毅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关怀与政府的大力支持。(2)脱管、失管、漏管。药物滥用者在完成所内强制隔离戒毒后,从出所到与专业社工取得联系、构成帮扶关系之前,通常会出现平均30天的“帮教服务真空期”,在这段时间内,部分戒毒人员会出现脱管、失管、漏管现象。(3)死亡。药物滥用者在戒毒康复期间,因为生活境遇不如意、环境压力大或者他人诱惑,可能会因想不开导致自杀或者吸毒过量而死。(4)其他高危行为。药物滥用者在戒毒后通常会遇到各种高危情境,比如处于熟悉的与用药有关的环境之中、与之前毒友约见、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等,以及一些“看似无关的决定”都有可能引发他们做出一些高风险事件,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甚至出现“破堤效应”和越轨行为的出现。2.禁毒社会工作者的风险事故(1)职业防护风险。新型合成类毒品大多是中枢神经兴奋剂类和致幻剂类,尤其是以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组成的第三代毒品,对中枢神经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药物滥用者在服用药物后行为不可控,暴力行为大大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剧了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风险,容易引发工作中的各种风险事故和恶性伤害。(2)社会认同风险。目前我国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出现偏差,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社会对药物滥用人群仍存有偏见的情况下,对禁毒社会工作更是不甚理解。因此禁毒社会工作者难以获得公众对其职业的认同,也难以获得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3.对社会的风险戒毒康复人群自身的低自尊、无自信、强敏感、弱能力、易违法等特征,极易使他们成为社会边缘人群。遭到的“污名化”对待也导致药物滥用者在戒毒康复治疗结束后难以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面临社会支持缺位,社会群体的排斥等问题,这些无疑会再一次将他们推向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于报复社会,制造各种恶性事件,对社会治安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禁毒社会工作中的风险事故分析在禁毒社会工作中,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高于一般社会工作,风险事故造成的伤害也远远高于一般社会工作,主要是由于外控制挑战加剧和内控制执行不到位造成的。(一)外控制受到挑战1.戒毒措施、方法落后于毒情形势变化。当前,我国实行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自愿戒毒三种彼此配合的戒毒措施,结合生理脱毒、心理脱毒的戒毒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毒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的戒毒措施和方法还需创新完善。现行的戒毒措施和方法更适用于传统毒品滥用者,对于新型合成毒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应用哪种戒毒措施和方法,以及如何使用以保证药物滥用者在戒毒过程中保持操守成为禁毒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难题。2.社区发育不足导致管控和社工帮教难落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是将药物滥用者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中进行戒毒康复,而我国大部分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社区条件不完备、体系机制不完善、管控不到位,导致药物滥用者脱管、失管、漏管现象突出。3.社会支持系统和福利保障体系不完善。多数药物滥用者面临着家庭成员冷落、社会群体鄙夷的境遇,孤独感、无助感是药物滥用者重新复吸的心理原因,就学就业受限和生活无保障是药物滥用者再次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外在原因。

社会工作者低自尊

252 评论(12)

qianxiao1985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的生活事件(诱因)包括升学、转学、迁居、换岗、重疾,以及离异、丧偶、重大危机等。 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当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个体心理素质、应对方式等有关,往往很多诱因是他人可以顺利处理的而当事人却有难以适应的情况,追溯可观察到当事人可能长久以来就有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证据。

表现形式比较多样,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无法应对当前的生活、对未来无计划、失眠、出现如腹痛、头疼、胸闷、心慌等躯体症状,社交和学习、工作也有很大几率受到损害,生活规律变得紊乱无序。甚者出现自伤、伤人的暴力行为,儿童则常出现尿床、吃手指、 抠指甲等;青少年较多以学习方面的障碍、品性障碍为表现特征,逃学、斗殴、物质滥用、离家出走……

还有一部分人出现类似于“愤世嫉俗”的状态,表现为对社会形态或特定现象、文化的讨厌、排斥。对自身认为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觉得别人都是错误的,自己是正确的,同时对人与人的社交活动显得排斥,给人以“清高”、“不合群”之感。

追其根源,适应不良者多可考虑其对自身的定位,“低自尊低自信”、“高自尊低自信”者多在此区间,试想如果外界能够满足一个人的需要,这时自然较少出现不适,而正是由于“无法满足”的不理想状态才导致了各种症状的出现。

“无法满足”产生了愤怒、怨恨、不满,而这些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口,要么对内“杀”自己,要么对外“杀”别人。

想起“玩游戏”这件事。在孩子小的时候,幼儿心理老师会经常提醒家长多陪孩子玩游戏,因为玩游戏的过程中就是建立规则、适应规则、有限度地打破规则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挫折、应对挫折的过程,它还是体验成就,感受快乐的过程。

适应障碍者在玩游戏时往往会有所表现: 1、无视规则,强求胜利,一旦失败就发火。——家长要么从不让孩子体验失败,要么就强迫“玩不起就别玩了。”失去了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规则的机会。 2、惧怕规则,不敢游戏。——过分在意输赢,同时被灌注了“优胜者优越感”的孩子,在恐惧失败的心态下,往往如此,并埋下了“我是失败者”或“遇事则逃”的惯性思维。 3、矛盾状态——又想玩又不想遵守游戏规则,时常想自己建立游戏规则,但不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则,“要么按照我的规则玩,要么就不玩。” 4、赢就继续玩,输了就不开心。——赢了认为是自己能力强,输了就沉浸在受挫感中无法自拔。(与1不同的是,这部分孩子认可规则即法律,不可更改,不敢挑战,不敢违背。)

认为规则不公者,越是愤愤不平,越是对周遭产生负面情绪,越是吸收了负面的心境,便会习惯性地将周遭环境进行悲观的反应,乐观的能力逐渐退化,甚至“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放眼所见皆为灰暗,关注事情灰暗的一面,以挑剔的眼光、批判的态度对待世事,越发强化了负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如同肌肉的训练一样,用进废退。

阿德勒在讲“生活风格”时提及:人生而弱小,由此产生自卑,也正是自卑促进人们去超越自我,追求成功,体验优越。 追求成功的路径一个朝着“高社会兴趣”的途径发展,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社会中体验成就,追求成就。一个是“低社会兴趣”途径,无法在社会活动中产生成就感,俗称的被自卑打败,将他人与自己排斥开来。 而影响路径选择的,是孩童时便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生活风格”——面对生活的行为特征和习惯。

四种风格类型: 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如作为父母,他们又要求孩子服从,说:“因为我说了要这样”。作为教师,他们威胁学生,说:“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去校长办公室”。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索取型(gett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回避型(avoiding type)

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在上述4种生活风格中,前3种是适应不良或错误的,只有第四种才是适当的。

“正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阿德勒

如何培养适应良好的状态: 一、个人层面的培养 1、平衡心态: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是心态的弹性。往往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心理弹性不够,所谓的“思维僵化”、“思维狭窄”。 2、培养积极的生活环境: 关注积极视角的社会讯息,与乐观的人建立关系,学习积极心理学等。 3、培养至少一项能力范围内的体育活动: 慢跑、打球、瑜伽、内观……激发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提升感受快乐的能力以及对痛苦的抵抗力。 4、优化家庭氛围: 无论是打压式教育或是营造美好的无挫折教育等说教模式,都多少偏离了“真实”,在真实的世界,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坏的,有没那么坏的……看见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于沟通的多样性,而非单相传输的“填鸭”。说教本身就是一个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关系,因此对于处在下位者的群体来说,较难产生高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 5、参与公益活动: 用自己的力量去协助自己能够帮助的人,将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渐脱离“无价值人生”的状态和心态,体验“我是个有用的人”、“我是有价值的”。

二、社会层面 1、公众媒体的影响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能根据自己的习惯搜索到或消极或积极的信息,公众媒体若能清晰自己的定位,公允而不偏颇地报道、呈现现实,自然能够减少受众对社会的过度遐思。 2、善用社区力量: 对于适应障碍群体,很大一部分困难在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若社会工作者、社区力量能够介入帮扶,提升良性社交,将大大减缓适应不良者的孤立感以及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疏离感。

最后说一句,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的剧本各有不同,起点各有不同,既然要“活下去”,与其抱怨着、难受着,倒不如拼搏一次,试试能否将丫鬟剧本演出主角的风采,毕竟,在自己的人生里,自己才是那个主角,即便拿到的是丫鬟角色,那也是以“丫鬟的一生”为主题的剧本啊。 而最让人难受的,不是眼看他演砸了,而是——他弃演了……

163 评论(14)

lavenderheyijun

专职禁毒社工的工作是稳定的。专职禁毒社工主要以戒毒康复人员为服务对象,在社区、戒毒场所、学校、家庭,运用社工的价值观、知识、方法,整合各方力量帮助吸毒与康复人员戒除毒瘾,并协助省、市及镇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达至戒毒与禁毒目标。禁毒社工具体服务如下:1、帮助戒毒与康复人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协助其解决就业、生活等困难,帮助其戒断毒瘾,或巩固戒毒康复效果;2、向学校学生、老师、家长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预防青少年滥用毒品;3、进入社区进行禁毒教育,提高社区人士禁毒意识。

33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