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0

Lucia慢半拍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稷下社会工作者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浅陌时光

已采纳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追问: 没职位吗 那怎么教 回答: 我们今天实行的“ 官本位 ”大概就是来源于“ 稷下学宫 ”的制度,大学教授套用官 职级 别,正教授(研究员、 总工程师 )享受司 厅局级 待遇,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 讲师 、 高级工程师 享受副司厅局级待遇。“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就是享有这样的待遇。当时,齐国最高的 行政 官员叫“正卿”,只有一人,也就是今天的总理,享受“上卿”待遇,全国享受正卿待遇的人也就是三四个人;其次是“下卿”,副卿一般设一至两人,相当于副总理,享受下卿待遇,全国享受下卿待遇的也不超过三到四人。在“卿”之下是“ 上大夫 ”,一般授予相当于今 天正 部级的官员;还有“中大夫”,一般授予 副部级 官员和地方最高长官;还有“下大夫”,一般授予地方县、邑及 诸侯 宫廷的史官、占卜官员等。可见“上大夫”是相当高的级别,享受“上大夫”待遇,食“上大夫” 俸禄 ,是极高的荣誉和物质待遇。 当时的“稷下学宫”的掌管人是国君,没有设站们的官员管理,上次回答时曾经谈到,“稷下之学”的日常协调工作由学者们中的佼佼者担任,称为“ 祭酒 ”,也不是正式官职,当了“祭酒”仍然只享受“上大夫”俸禄。那时候的教学不像今天这样分年级、分班次,因为,各派学者观点不同,有的甚至尖锐对立,所以,齐国国君允许学者们自己招收学生,学生不是国家供养的,要自带盘缠,还要给老师交点“学费”。在“稷下之学”中,教学不是主要的,也不是“稷下之学”的任务,学者们主要是把这里当论坛阐述自己的 哲学 、政治、管理、思想观点。把“稷下之学”理解为“学校”是错误的,“稷下之学”的“学”字,应当理解为“学术”、“学派”、“学问”、“理论”等等。“稷下之学”的含义应当是包容天下所有学问。这里是不同学派、不同哲学、不同理论争论是非辩求真理的地方,主要的活动也就是辩论治理国家的目标、方法、前途,并非是主要搞教学活动。 正是因为如此,国家没有给学者们下达教学任务,招不招收学生是学者自己的事,怎么上课也是学者们自己的是事,招收的学生管理吃住也都不是“稷下之学”的职责,统统由学者们自己解决。“稷下之学”是各派 哲学家 、思想家、 社会管理 理论家聚会的场所,不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不设教学职务是正常的。理解“稷下之学”就必须理解其“学术论坛”的性质,不能把它当成今天的学校。各派学者教授给弟子的都是本门本派的理论,决不允许自己的弟 子学 习别的学派的理论。这就是当时的“稷下之学”性质,没有教授、 教导主任 之类的教学职务、 行政职务 完全可以理解。“祭酒”这个职务是负责大家辩论时进行主持的人,因为辩论前要先祭祀 天地鬼 神,所以就有了“祭酒”这个称谓,实际上就是辩论活动主持人,并不是正式官员。学者们要当官,就得看他的理论被不被齐国国君所接受,像 邹忌 那样的人得到了齐王的欣赏,就当了齐国的正卿,那时候才有职位。

稷下社会工作者

103 评论(12)

米拉妹妹12

战国时期,每一次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战国会有一个新的局面,法家李悝、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庞涓,都影响着战国的进程。在战国的大争之世,每一个流派都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儒家、道家、阴阳家等等。这些流派并不是偶然产生的,是在不断的辩驳与实践中慢慢汇聚而成,作为文化交流的象征地之一,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从这里走出来的人才多不胜数,那稷下学宫中又出了哪些大师呢?

第一就是孟子。有说法是孟子并不算是稷下学宫出来的大师,当孟子在稷下学宫的时候,名气已经很大了,而孟子的到来只是更加增加了稷下学宫的名气而已。孟子在稷下学宫受齐国上大夫俸禄,不参与工作,论国事而不论职。孟子周游列国,到哪一国都是让人尊敬的大师,前后两次到齐国讲解儒家之道,因此与稷下学宫还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孟子的主要思想是孔子儒家,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是以儒家与君王对话,可惜在战国的大争之世,儒家的仁爱、仁政并不受君主们欢迎,孟子一直没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第二应该是荀子荀况。荀子先后三次进出稷下学宫,并以稷下学宫祭酒的身份长期主持学宫工作,相当于现在校长一职。在稷下学宫存在的时间周期中,人才辈出,各种思想潮流涌动,学派也多,荀子能够担任祭酒,在人才精英聚集的稷下学宫吼得住场面,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能力。同时荀子也提出了诸如后天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对儒家学说也有很大的促进。荀子的弟子们也非常有名,韩非、李斯、张苍,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还有阴阳家邹衍。邹子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五行的创始人,著有《邹子》,邹子算是早期较为出名的天文学家,因为其经常观天、观星,说的也是关于天的事情,也被称为“谈天衍”。

淳于髡,稷下先生之一,同样也是稷下学宫的元老人物。齐国创办稷下学宫之初,淳于髡就是稷下先生,后来荀子到稷下学宫的时候还时常请教淳于髡。

此外还有例如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鲁仲连、邹子等等影响列国的人物。同样还有很多没有被记录的各阶层人才,他们受稷下学宫的影响,或形成自己的思想,或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实战国的精英阶层、影响战国的时代进程,对于文化交流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