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4

品嵊红木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大兴区第一批社会工作者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仔食糖仔

已采纳

大兴区第一批事业编成绩大兴区第一批事业编成绩2020年公布的第一批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的总体成绩情况如下:最高分:717分最低分:242分平均分:412分大兴区考生的成绩情况如下:最高分:636分最低分:242分平均分:382分

大兴区第一批社会工作者

322 评论(14)

永远幸福66

清源街道兴康家园社区东至兴泰路,西至兴旺路,南至枣园路,北至康庄路。社区面积平方公里。社区由北京北宇物业服务公司兴康家园项目服务部管理,共11栋居民楼,设计户数2220户,常住户数1600户。兴康家园社区居委会位于大兴区兴康家园52号院14号楼,组建于2012年。兴康 园社区环境优雅,美观大方,生态良好,邻里和睦,祥和文明。社区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且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为居民的舒适生活,增添无限惬意。为了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兴康家园社区艺术团,并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旨在建立一个康乐和谐的大家庭。 学院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8年6月,东至兴华大街,西至兴业大街,南至清源路,北至丽园路,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家属楼6栋,丽园东里5栋,分别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物业和城建开发物业管理二公司(枣园物业)管理,常住户数450户左右,常住人口约1300人。辖区主要单位有:北京印刷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居民多以老教师、老教授和在职教师为主,具有知识分子多、文化层次高的特点。根据社区特点和管辖范围,该社区命名为“学院社区” 。居委会办公地点:大兴区清源北路石化学院丽园东里家属院内南侧平房104室(丽园东里16号楼南侧)。历年学院社区所获荣誉:大兴区平安社区、大兴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大兴区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建设规范化社区示范社区、大兴区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社区。 清源西里社区位于大兴 新城的中心地段,属清源街道办事处最南边的一个社区,东起兴丰大街,西至兴华大街,北起清源北路,南至清源路,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清源西里社区(只含一个小区)居民住宅楼共44栋,辖区总户数为2475户,常住人口为6500人,物业管理归属于大兴城建开发物业管理一公司。辖区主要有大兴地税局、大兴区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清源路派出所、黄村法庭、大兴七中、大兴九小、大兴四幼等重点单位。清源西里社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邻里和谐,交通便利。清源西里社区在街道工委的领导和办事处的指导下,贯彻科学发展,积极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先后获得“首都文明社区”、“首都绿色社区”、“北京市健康社区”、“北京市魅力社区”、“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北京市基层双拥工作示范单位”、“北京市商业示范社区”、“大兴区平安社区”、“大兴区档案管理示范社区”、“大兴区志愿服务先进社区”、“大兴区史志工作先进集体”、“五个好”党建示范点、“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在各项工作中走在前列。 丽园社 区东起兴业大街,西至兴盛路,南起丽园路,北至康庄路;辖区面积平方公里。社区由A区、B区组成,其中A区1-12号为普通居民楼,13-30号是别墅;丽园B区27栋全部为普通居民楼。丽园A区和丽园B区现均由北京翔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小区内共有居民1590户,现入住1350户;共计3678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556人。辖区内有北京市政管理学校、大兴第八中学、大兴第八幼儿园等9家单位,这些单位的组成,为辖区居民带来了便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丽园社区。社区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首都绿色社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北京市社会领域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兴区“五个好”党组织示范点、大兴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兴区文明社区、大兴区“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大兴区志愿服务先进社区、大兴区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大兴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清源街道“五好党支部”、清源街道“平安奥运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称号。 兴华园社区在清源街道的南部,东起兴丰北大街,西至兴华大街,南起清源北路,北至彩虹新城社区。社区由一 个自然小区组成兴华园小区,由天兴物业公司管理。社区现有楼门20栋,总户数1751户,总人数4379人,其中流动人口:1638人,总面积平方公里。社区居委会于2003年6月28日成立,成员7人。2003年成立社区党支部,党员38人,专职副书记1人。2009年7月成立了社区服务站,专职3人,兼职2人。辖区有小学1所,服务网点40个。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学习型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首都文明社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首都未成年人教育先进社区,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北京市交通安全先进社区、北京市敬老先进社区、北京市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北京市三八红旗单位、北京市绿色精品社区等光荣称号。 枣园东里北 区社区成立于2009年6月,位于清源街道中部,东到兴丰北大街,西到兴华北大街,南至枣园路,北至康庄路,辖区面积约平方公里,社区内共有2005户,常住人口4925人左右,其中流动人口约1410人。枣园东里北区社区由3个自然小区组成,分别为枣园东里小区、二公司家属院和首邑上城小区。其中枣园东里小区包括5栋楼(枣园东里21–25号楼),由枣园物业管理;二公司家属院包括6栋楼(枣园东里26–31号楼),由二公司物业管理;首邑上城小区包括9栋楼(枣园东里32–40号楼),由均豪物业管理。辖区四周商户围绕,其中包括一所公立学校大兴兴华中学。937、957、地铁枣园站等多路公交车从辖区经过,交通非常便利。我社区有一支20人组成的红袖标志愿者巡逻队,治安状况较好。枣园东里北区社区的文化活动很丰富,目前共有8支文体娱乐队,并都有比较专业的老师授课,这些队伍曾多次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并获得了奖励。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枣园东里北区社区将成为一个更加“服务完善、安全健康、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枣园东里 小区南与彩虹新城、北与玫瑰城商业中心、西与枣园社区、东与滨河西里北区紧邻。东至兴丰北大街,西至兴华大街,南至丽园路,北至枣园路,社区面积平方公里。辖区总户数1180户,常住人口1938人,有三个自然小区组成分别是1至10号楼由枣园物业公司管理;13、14、15、17号楼由滨河房管所管理;12、18、19、20号楼由万发物业公司管理。三年来,枣园东里社区在全体社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先后被评为大兴区社会领域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首都文明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大兴区充分就业社区和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社区等光荣荣誉。我社区从2003年12月成立居民委员会,并实行自治。枣园东里社区1至20号楼于1997年至2006年陆续建成。我社区原为城乡结合地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以商业、居住为主要的社区。因社区名为枣园东里,故取名为枣园东里社区。自我社区建立之初,坚持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突出社区人文特色。枣园东里社区是以老城区旧居住区为主的混合型社区,共有楼房18栋。我社区现有老年协会、养犬自律会、合唱队、舞蹈队、太极扇队、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红袖标巡逻队。现有商业门店53个。 滨 河东里社区东起京开高速路,西至滨河路,南起清源路,北至康庄路,辖区范围狭长,面积约平方公里。社区共有六个居民小区。六栋楼小区(包括滨河东里1号楼至6号楼)6栋居民楼,由滨河房管所管理;二公司小区(滨河东里11号楼至24号楼,甲14号楼至甲15号楼)17栋居民楼,由中建一局二公司物业公司管理;机械化小区(滨河东里31号楼至35号楼)5栋居民楼,由中建一局管理;滨河坊一期小区(滨河坊1至4、6至8、10号楼)8栋居民楼,由滨河坊业委会管理;滨河坊二期小区(滨河坊11至15号楼)5栋居民楼,由昊利达物业公司管理;交通学校宿舍(清源东里5号楼)1栋居民楼,由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管理。社区总户数2025户,常住人口4432人。辖区主要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三所学校,一所公共休闲公园康庄公园。自社区成立以来,为了建设和谐社区,在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市区两级爱国卫生先进社区;首都文明社区;大兴区文明社区;大兴区文明市民学校优秀校;防止矛盾激化先进集体二等奖;先进调委会;建设和谐社区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建设先进集体;平安奥运先进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社区;大兴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先进服务站;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安全保卫先进集体;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大兴区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大兴区第一届社区合唱节一等奖;大兴区第八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社区秧歌大赛一等奖、健身气功展示大赛二等奖;星火工程演出好;大兴区社会领域先进基层党组织。 滨河北里社区居委会位于大兴区康庄路10号,2006年5月14日正式成立。社区东起滨河街,西至兴丰街,北起康庄路,南与滨河西里北区接壤。总面积平方公里,社区由一个自然小区组成,18栋居民楼,由北京嘉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辖区总户数1222户,常住人口数2668人。辖区有一大型商场---华堂商场,大兴区第三幼儿园分园 。

148 评论(10)

围脖猫猫

大兴区第一批事业编成绩指的是2020年大兴区事业编制考试的成绩,本次考试的总分为100分,及格分数为60分,参加考试的考生需要达到60分以上才能通过考试。

84 评论(13)

天道酬勤1212

中教联盟老师:社工组织的成立和演变很复杂,最早应该是从西方的宗教中衍生的,是一种慈善性质的。开始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伴随时间就有一些变换。找了一些大概的,没有太具体的,要是写论文的话去找一些相关的书和论文看一下,要是只做了解的话知道是西方宗教衍生,在中国的传递。我也给你找了一些,你看一下吧。美国城市中最早的社会福利机构出现于19世纪中期。 世界上第一个睦邻馆是1884年在伦敦建立的汤恩比馆。 睦邻组织运动的重点是改造环境。 第一批拿工资的社会工作者是慈善组织协会的执行秘书。 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Mary Richmond著)是第一本有关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教科书。该书集中于个案工作。【1,研究(收集信息);2,诊断(发现问题);3,预后和制定治疗计划(确定帮助案主的具体做法)】我国社会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萌芽期——个人的慈善事业阶段(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 起步发展) 1.教育方面: (1)标志性事件: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2)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20世纪初至20~30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的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2.社会服务方面: (1)标志性事件: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等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我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当时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第二阶段:断层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发展的断层。(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 (三)第三阶段:发展期——有组织的开展社会活动(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期间) 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2 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讲程。国家教委首先批准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 4.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这可视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或教育)的开端。 5.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6.不同部门也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如民政、妇联等。 (四)第四阶段:专业化时期——科学的专业服务阶段。(21世纪至今)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积累,使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高速、专业的发展期。于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专业化、职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故作详细分析。 1.建立、健全职业化体制 (1)标志性事件: 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7年12月,民政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编写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正式发布,相关考试于2008年6月底在全国举行。首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即将在我国诞生。毫无疑问,上述几个重要文件的发布、实施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影响深远。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这就对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社会工作在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矫治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3)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4)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构建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 (5)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议在每年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项目的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会工作事务的固定投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参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会工作的经费投入比率,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2.推进和加快社会工作法律制度建设 (1)标志性事件:2006年民政部联合人事部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趋势下,民政部抓住机遇,联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 (2)法制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均建 3 立了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体系,从根本上确定了整个职业体系的合法地位。然而,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亟待建设。从社会工作发展的长远来考虑,应重视社会工作的立法研究及实践,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确立社工的职业地位,维护社工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职权及执行力,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保障社工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降低社工的职业成本及风险。 3. 实践和确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 (1)标志性事件: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抓手,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采取一种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政府转变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 (3)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设置专职社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 (4)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实施办法: 一.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工列入专业技术人才,规定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 二.建立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制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使其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促进社工的职业发展,规范社工的职业操守和实务工作。 三.是建立岗位配置制度。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者,并要求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标在3年内到位。 四.是探索建立岗位轮训制度。如协调社会工作各领域的有关部门,共同对实际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全面化、系统化及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社会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 (一)非一般发展规律,开始由政府主导起步,而非民间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起步。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与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模式不同。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 4 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特点。 (二)发展过程中,民间组织表现并不活跃,政府协调社会工作中起主导作用。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首先我国社会工作起步工作就是由政府的民政部主导完成的,所以对历史发展模式的依赖导致这一现象;其次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有一很客观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的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三)“跳跃式”发展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借鉴国外多,自主创新少;政府引导多,自我实践少。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开始发展至改革开放前期都没有很大的进展,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短期内跳跃式的发展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推进主要是由政府完成的,而政府在一些事情的觉得上具有社会实体、社会各团体所不能具有的强制力,所以形成“跳跃式”发展模式。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就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

25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