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欧文
社区大走访民情日记
社区走访民情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接下来要给大家提供的是社区大走访民情日记,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今天,阳光晴好。按照镇党委统一安排,全镇干部下村入户访民情。
在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南平结合开展“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一步建立深化“三级联动,重心下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要求干部蹲点驻村,收集民情民意,在一线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也是新形势下,建立和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的一项有效举措。
镇里立足实际,将每周二定为“下基层日”。为深化落实,不纸上谈兵,今天,镇里统一派车,将十九名驻村干部以及一些包村干部送到各自联系的村中,这也是区委召开“三级联动,重心下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动员推进大会以来,我镇首次大规模、强力度的深入推进开展这项工作。
根据分工,我这次安排蹲点的村不是我所挂点的,而是因为某些客观不可抗的原因,人员调整后的另外一个村-坋垱村,由于这个村原是由政府另外一个副镇长挂点联系,而我刚来王台工作不久,除了自己挂点的际州村,全镇十九个村还未曾一一深入,所以,对要蹲点的这个村村况,还不是很了解。在粗略通过文字了解了这个村的大概情况后,我决定趁着今天下村的机会,能够深入了解一些实际并且真实的情况。
匆忙带了自己的水杯,包里塞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和一些文件材料,便开始出发。陪我一起到村的是镇里的包村干部-文化站站长卢爱珍,作为一名本地干部且一直包村联系坋垱的她,显示第一次带我去是很必要的,因为她对这个村的情况非常熟悉。
我们到了村后,下车的地方便是这个村的本自然村-坋垱自然村,本来提前和村支书邹来仁约定好先去村部看看,听组委说这个村是区里的党建示范村,出身组工干部,又做过党务工作的我还是改不了以前工作的思维惯式,所以计划先去村部了解下。卢站长陪我去村部要经过村民的家门口,这时候刚好遇到要出门的原来的村老支部书记,因为上次团委工作调研,我到这个老村主干家喝茶过,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却还没待我主动问候,老支书看到我们便热情地邀请来他家坐坐,既然是下村,我便也欣然答应,老支书主动拿了两把凳子,我们便在他家门口闲聊起来。
先和老支书聊了聊村里的情况和他以前做村支书的一些感受想法,后来问起他离任后的生活状况,得知他除了家里的农业,偶尔还在南平搞搞投资做一些投资的小副业,感觉很钦佩,便玩笑地请求他教我一些致富经验。他看我随身还带着杯子,一直问我要不要添水,我笑了,说,这不是下来不能给村民增加负担吗?水当然也要自己带了,书记和卢站长都笑了,“水我们还是有的……”
聊了大概半小时,邹书记骑着摩托车来了,便先带我们去村部转转。到了村部,发现一楼很多人,走近才发现,很多人在挂吊瓶,我才知道,原来坋垱村的村医在村部一楼,听说这个村医的医术还不错,我在村支书的陪同下进去看了下这个村医诊所,常规药品还是挺多的,虽然条件有限,但是看起来还是比较干净,村医和我亲切地握手后,我便到了村部二楼,听说我要来蹲点驻村,邹书记专门给我安排了房间,我去的时候村里的通讯员正在打扫卫生,看他们这么热情,我说不用客气,按照区里的要求,我们要住在村民家,这样也便于我和村民聊天,不想给村里增加麻烦。
大致看了下村里上墙的一些党建制度等后,邹书记说上次区委组织部领导来检查,对党建工作还不是很满意,他也有一定的压力。我说,没事,作为区里党建的示范村,该做的还是要好好做,但是党建也是一种长期工作,成效必定很难短期实现,以后认真按照要求,会得到肯定的。
离开村部后,因为今天也是我第一次正式来这个村蹲点,村情必须首先了解,所以,我让村里的支部书记首先带我把三个自然村走一遍,在坋垱自然村正遇到农村电网改造,看到很多农户在工人的带领下按装电表,一个村民知道我是镇里的领导,便问我能不能把电表转在他自家的门口,这样方便他查询,我笑了,说,这电网改造装电表都是统一的集箱表,放心吧,能统一管理,也比较好看,如果都装在自家门口,那就等于白改造了……在村民后门绕看的时候,看到一个几乎近80岁的老奶奶,戴着眼镜在读圣经,嘴里还在哼着颇有味道的调,神情怡然自得,我走了上去发现她旁边的凳子上放了两本圣经的书籍,便问下老奶奶是不是信基督教,她摘下眼镜,也许是因为发现我比较感兴趣,自己找到知音,便停下自己的吟唱,热情招呼我坐还拉着我的手要给我讲,我笑了笑,说等我这次把村转完再专门来听你讲解,旁边的人都笑了。
最后到了这个村最美的自然村,莲花新村,之所以最美,是因为这个自然村共有51户,全部是比较典型的别墅,规格非常整齐,后来到书记和村支委家坐了下,了解到这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一些村民对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构想,比如,周边的美化工程、娱乐广场等一些思路。提到美化工程的时候,邹书记给我讲了今年村里新申报的一个项目,一个护坡工程已经初步审定,自己的想法是可以把这个工程的土方来填补新村周边的低洼地,然后搞一片绿色生态观光区,我感觉这个想法很好,同时也得知村里想建一个蓄水池,因为我分管水利,所以希望能够趁机反映下这个问题。作为分管水利的,事关村民饮水安全的问题不可忽视,近来一直在忙镇区水库工程和水厂水饮用水安全的事情,今天得知原来坋垱村民也存在这个问题,邹书记说这个村的水源由于毗邻两个村,经常会发生争夺的状况,偶尔就会发生一些纠纷。要能建一个自己的蓄水池非常好,但是这个需要项目,村财比较薄弱,无法实现,所以只能希望上级给予支持。我把这事记在心里,这也是初次来村蹲点收集到的最重要的民情民需信息,希望真有办法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我同时在想,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干部,真切希望来日和这个村尽快一起成长,期待和它一起共同进步……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三千干部进村(社区)入户大走访”活动,我办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开展大走访活动。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共有班子成员4人,社区面积平方公里,辖15个居民小组,2200户,党员38人,享受低保待遇224户,残疾人21个,军烈家属26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在附近工厂上班和外出务工为主。我办工作队入驻后,广泛宣讲惠民政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干部群众,服务民生兴办实事,得到了驻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组织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响应区委“三千干部进村(社区)入户大走访”活动的号召,办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邹淑均为组长,副主任许亚生、副主任汤友生为副组长的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刘兰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日常协调工作和向区委报送信息动态。同时,为确保大走访活动稳步推进,取得实效,特制订了实施方案,安排了专项经费,确保大走访活动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3月15日,全办召开动员大会,邹主任就我办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对工作组队员部署具体的任务,宣布了工作队员学习、生活、工作制度,并把此次活动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每批工作队各评选一名优秀队员,给予适当奖励。全办工作人员分二批次下社区走访,分别由两个副主任带队, 动员会后办班子成员到驻点地新湘街道新华社区了解基本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大走访。办主任带领2个工作队11名队员,自带铺盖、经费、资料和工具,深入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察民情、解难题,积极向基层宣讲党的政策,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队共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等1200户,为新华社区文兵、廖义英、熊美林、曹玉珍、邓冬梅、李国平、杨先政、朱淑珊、刘玲、阳桂莲等10位困难户共送去慰问金2000元,为新华社区解决工作经费1万元。工作队认真收集群众意见,召开社区党员代表、居民小组组长座谈会1次,做到了有会议记录、有群众签字,有社区认可,发放调查问卷130余份,收集各类建议35余条。工作队员严格要求自己,自带伙食费,不给驻点社区增加负担,切实做到了“三不准”,受到了驻点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2、细致了解了民情。我们在深入走驻点村65%的访群众,做到“三必访”的同时,驻点干部工作队虚心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民情民意进行了细致了解,按要求记好民情日记,建立了民情台帐,驻点干部在平时注意认真地聆听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政策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及时请示领导,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基层提供更多更实在的帮助,通过跟群众交心换心,做群众的知心人,为居民解决了一些苦难和困惑,有效地疏导了民意,将意见、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深入进行调研,分两路对新华社区西山、临招房、铁路南居民重点走访,摸清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意见,撰写调研报告1篇。
3、实干帮助基层发展。通过走访,我们切实感受到基层渴望得到迅速发展的迫切心情,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切实为驻点社区解决了反映强烈、解决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希望政府多关心残疾人的生活,解决危房、廉租房问题,父母希望自己不在世了,他们子女今后的生活保障等。我们还在驻点社区举办了一期政策宣讲培训班,社区党员干部及群众参加了此次培训,主要宣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等,办班子成员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融洽党群干群的关系,并现场答疑解难。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基层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政策、职权和能力范围内一时难以解决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将尽能力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并反映如下:
1、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少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影响政策更好的落实。
2、居民住房设施较差,半边户人口居多,很多人都没有工作,还有一群因没有解决好退休工资上访的队伍,一些残疾人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3、铁路南段道路没有硬化,车辆行使、居民出行十分不便,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希望政府能解决该道路硬化问题。
“聪慧小区1号楼一单元居民反映楼道灯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帮助解决。我和协管员立即赶到现场,为居民更换了灯泡……”昨天中午,房山区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朴艳平,帮助社区居民更换好楼道灯泡后,在她的“民情日记”里写下了上述这段话。
下午,朴艳平又按照日记里的安排来到社区,协调解决小区楼体保温改造工程和居民车辆停放问题。翻开朴艳平的“民情日记”本,记者惊讶地发现,里面记得密密麻麻。无论大事小情,只要她参与的社区里的事,都记录到了日记中。
据房山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社区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方方面面,都记在了“民情日记”里。“民情日记”已成为房山社区工作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纽带。像这样的“民情日记”本,房山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计记满了6000余本“民情日记”。
“以前是百姓有问题找到社区门上来,现在是我们以串门的方式主动走进居民家里,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详细地记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能鞭策我们努力为民服务,日记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不为百姓干实事,还真没的记。” 永安西里的社区干部李春燕如是说。
永安西里社区80多岁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儿去世后独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门”时,发现老人家里十分凌乱,没有“家”的样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后,李春燕帮李慧文请来了保姆。这个保姆来自社区内的一个困难家庭,不仅满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难也得以缓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量大繁杂。为让社区工作者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居民困难、问题和诉求,及时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房山区在社区工作中实行了“民情日记”制度。谈起写日记的感受,社区工作者陈雪娜说,她到社区上班的第一天,居委会就发给了她一个印有“民情日记”字样的红色本子。起初她对这个日记本并没太在意,只是在这个本上简单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成了“流水账”。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陈雪娜的日记内容渐渐丰满起来,百姓家里的繁杂琐事、生活冷暖都写到了日记里。
社区工作者表示,“民情日记”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账“,也不是事件的简单堆砌,“记”只是一种形式,重在干部入户时要把工夫下在解民忧上,只有把事情办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记,才记得有意义。
湛蓝世纪
社区民情日记简短版
社区民情日记只是一种形式,重在干部入户时要把工夫下在解民忧上,只有把事情办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记,才记得有意义。以下则是简短版社区民情日记分享给你,希望你会喜欢,欢迎阅读浏览!
我们第二小组所负责片区为军店街社区(原称军店街村),该社区位于房县县城西面、距县城11公里的军店镇,四周丘陵起伏,风景宜人,原316国道穿境而过,奔流千年的军马河将该社区一分为二:河之北为“下店子”,河之南为“军马铺”。社区现居住892户2748人,街道民居多为明清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街面卵石小道依山势一路逶迤。据了解,早在清末民初,这里就形成了店连店、铺连铺,家家经营、户户摆摊的繁华景象,成为川陕客商的集散地。几天来,我们的足迹遍布村庄和社区老街,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继续推行农村城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土地,一直以来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而今,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该社区一些因开发需要土地被征收、举家搬迁至老街生活的农民,却面临着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
该社区12组居民张明俊,家中田地因修高速公路而被征收,一家三口来到下店子老街居住,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顾10个月大的孩子,因没了土地,手头资金又不宽裕,一家只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月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在老街,像张明俊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他们都面临着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在走访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搬迁来的农民反映:无论是军店街老街、军马铺老街,还是下店子老街,均存在街道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居民生活不便、出行困难。
农村城镇化,应为进城农民带来的是顺畅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的便捷以及其它生活设施的完善,这样才能解决农民往昔在农村时的不便和困难,并为其日后的生活和劳作提供保障。城镇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进城农民的信心和留守的愿望。从目前情况看,农民进城后,生活成本增加、农业生产开展不便,有的已经没有了土地,也没地方养家禽了,另谋生计既缺资金、也没有平台,导致很多人只想依赖政府补贴和申请低保。如若不加强对城镇的规划,特别是进城农民居住地的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不加强对进城农民温饱、医疗、教育、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仅留不住农民,也会制约城镇发展。
目前看来,没有人口城镇化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但人口的城镇化过快又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过程中,经过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我们感到,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进城农民办实事、谋福祉:
加强培训,以富带贫。农民进城后,因思想观念差异、谋生手段差异而产生较大贫富差距。军店镇政府可举办创业、再就业等方面的讲座与培训,组织搬迁户致富典型、城镇经商突出模范等给进城农民现身说法,开拓农民创富思路。招商引资,带动就业。该社区可结合当地丰富的黄姜、木耳、核桃等资源,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本地发展加工业,推动当地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圣殿”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典建筑的优势,统一风格,规划邻近街道建设,使之成为能与江湾、李坑等地相媲美的旅游景区,带动服务业,从而加快该社区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搬迁户聚集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翻新“蛤蟆石”短街,架设路灯,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致富奔小康的行动中来,不再为温饱问题而犯愁。
“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城乡统筹进程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衷心希望,军店镇政府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现军店街社区昔日的繁华景象。
9月16日,星期五,阴有小雨
今天是星期五,本来是安排在上午走访gb村的困难家庭的,因为城市拆迁难度太大,早上实在是捞不到到村里去,实在是不好意思。今天主要是去驻点村联系点--李继联家,去看看他家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什么困难。
下午3点钟,在镇里2名大学生村官的陪同下,带了一床高级毛毯和一箱油,到gb村李继联家走访慰问。刚到李老家,李老一家人以及gb村书记XX等已在门口等待了。
李老家共有5口人,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家里就剩自己和老伴、孙子了。老伴常年身体不太好,家里还有点地。全部都是由他一个人承担,既带孩子有做饭、劳动,身子骨也不太好了。
王镇长啊,听说你要到我家走访慰问,我和老伴都很激动,领导平时都很忙的,能够在百忙中到我们家看看,是我们的老百姓的荣幸。我感到很温暖、很感动。 一见面,李老就握着我的'手激动的说。听完他这么一说,我倒是不好意思了,平时工作确实太忙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到老百姓家走走、看看,而老百姓却期盼着镇里领导能够到他们中间走走、看看。
听李老这么说来,我赶紧说: 李老啊,都是我们平时工作太忙了,没有及时到大家中间走走,实在对不住啊,今后我将常到你们家走走、看看,还希望您老能够多提意见和建议啊,我们将全力以赴去做好。同时呐,我还希望李老看看你们家里有什么地方需要我能够帮忙的,有什么困难和难处,您尽管说,我们一定尽力帮您办到。
边走边说,就到了李老的家中。李老的家中很朴素,家具设施陈设简单,就有一个儿子刚买的冰箱,没有电视,简单的几张椅子,但却干净整洁。李老说自己就爱干净,平时也喜欢收拾,所以家里也干净利落。
落座后,我详细的询问了李老平时的生活、健康等情况,听到他说家里什么都不缺少,衣食可以说是无忧了,我心也就感觉到踏实了。
听着李老的介绍,我深深的以李老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而高兴,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话中,gb村王书记也简单的介绍了小河组的基本情况。小河组有居民800多人,是gb村比较多的一个小组,有耕地面积900余亩,人均耕地1亩多。这里有村里的ji体经济项目超市、鱼塘等。王书记还说最近有一位老板想在村里搞木材加工业,现在的困难就是土地问题,还希望我能够给予协调解决。我明确的表示可以大力的支持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和老板协商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个项目是一个好项目,一方面可以增加gb村里的ji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致富。
李老对我的影响深刻,他说话很健谈,也很幽默风趣,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我们本来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帮助李老解决生活中一些困难的,没想到李老却说: 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能够接济家里的日常开销,没有什么大的困难。镇领导能够来到我家看望我们老两口,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我也就知足了,也就不给领导添麻烦了,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经常看到镇里领导到我们这里走走、看看就行。 听到的很意外,从一进门到不断深入的聊天中,我也是更加的了解李老的为人和家里的情况。
今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社区居民何国跃就打电话叫我到他家去,帮他教育孩子。
那是在20**年,我入户走访时认识了一户外来务工人员 何国跃。他是19**年从四川来奎屯市打工的。20**年,他们一家把户口从老家迁出,准备落在奎屯市,可是因思乡之情又有一些顾虑和犹豫,便一拖再拖,而后落户停止,他们一家成了黑户。2003年9月,何国跃在某企业打工时摔成重伤,丧失劳动能力,这对于一位无任何保障的外来务工人员,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所在的单位按当时的原籍农村人均收入,给他支付了理赔金和生活费,却无法按奎屯市户口给他享受各种待遇。得知他家困难情况后,我便作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找到他打工的单位领导协调,该领导的回答是 按照国家政策走,因为他们无户口。 见与单位协调不成,我又先后找市民政局、劳动局、残联、公安局等单位,为他家的困难四处奔走。终于在2005年5月经过市公安局户政科、派出所的严格审批,他们一家三口的户口落到了奎屯市乌鲁木齐东路街道乌尔迈克社区。市公安局户政科领导亲自到他家里,为何国跃免费办理了身份证,市残联领导为他办理了一级肢体残疾证,原打工单位也按其残疾等级给他发放了相应的补助和护理费。之后,他的残疾人补贴也在市相关部门的沟通下一一得到了解决。为此,何国跃、廖菊英夫妻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了对我和社区的感谢之情。这几年,根据党的惠民政策,我们社区又为何国跃家申办了低保,并为他办理了养老保险。何国跃夫妻脸上逐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所以,当我赶到何国跃家时,听到何国跃正在教育孩子何鑫,他激动地说: 你这一段怎么回事,光贪玩。你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王叔叔和社区对咱们家的帮助吗?!
听到这话,我感到十分欣慰和感动。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个直接接触居民的社区干部,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事,为打造幸福社区多做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今天是清明节。本来是放假休息时间,我却要陪一个特殊的社区大学生姬德志去祭奠他的父亲,并看望他生病的母亲。
姬德志的父亲姬长城生前是我社区的党员。几年前,姬长城下岗后得了糖尿病,妻子又是家属,孩子正在上学,家境十分困难。我在入户走访中得知这些情况后,便推荐他到乌东路街道办事处当了警卫,又将他妻子联系到环卫处工作,并及时把他家的情况上报给社区党支部。社区又及时为他家申办了低保。后来,姬长城病重住院,我多次去看望他,并为他联系病退之事。但最终严重的糖尿病夺去了姬长城的生命。因为他的其他亲戚都不在奎屯,我便忙前忙后帮他办理丧事,直到送他走完人生路。姬长城妻子袁花荣在失去亲人后精神倍受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我和社区便一直关照她并把她送到精神病院疗养。当时,他们的孩子姬德志正在上大学,为了孩子能正常完成学业,我便多方奔走为他申请金秋助学金,并和社区一起动员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解决他上大学的学费及生活问题。在姬德志上大学期间,我经常询问他的学习情况,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当得知姬德志几次想放弃学业回家挣钱养家时,我及时向他学校的领导反映了他家的实际困难和经济状况,得到了学校领导对他的关心照顾,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姬德志圆满完成学业。今年初,姬德志被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预招回疆工作,很快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几年,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第一个打电话给我问候,对我就像亲人一样地信任,就连家里唯一贵重的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也都交予我保存。
我也感到非常的光荣与自豪。
“刘主任,我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你们!”昨下午,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瑜康社区,居民王月森专程向工作人员致谢。原来,困扰老王家几年的下水道问题被写进社区“民情日记”,经社区努力很快得到解决。
王月森家住明瑜恒康小区,两年前开始,下水道常被堵,后来发现是房子下水管太小需更换。但要从楼上向下换水管,涉及家庭多,十分麻烦,问题一直也没能解决。
前几天,水管又堵了。老王听说社区有个“民情日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的事情,便去社区反映。没过两天,社区就派人上门把困扰许久的问题解决了。
从2005年9月开始实行的“民情日记”,已记下厚厚一本,本子已翻得脱页。第一项是明瑜恒康127-2-1的低保户王婆婆反映的记录。她认为水电费几个月累积收取,单次缴费过高,难以承受,希望按月收取。不久她的建议得到采纳。
“民情日记”大多记录居民们咨询政策、法律知识,反映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以及生活困难寻求帮助等内容。刘主任介绍,社区工作者每天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及时阅读这些意见,尽快为居民解决。同时社区还推出焦点公示栏,把居民需要了解,或得到解决的信息,及时公布在社区的公共宣传栏内。
昨下午,社区居民吕子玉和一位朋友来到公示栏前查看信息。她说:“我们反映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比较实在。”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