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4

玉子狗尾草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设计社会工作者的作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甜甜起司wasabi

已采纳

【导读】游戏是社工服务常见手法,无论是小组服务还是社区服务都可见其身影。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社会工作中的游戏是由社会工作者设计,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来达到社会工作目标的一种服务手法。游戏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服务对象的参与度,推动服务目标达成。如果游戏选择不当,比如总是选用老套的游戏或游戏缺乏与目标的粘合度等,就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如何围绕服务目标并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对老游戏重新设计修改,让其更好地适用于服务本身,社会工作者需要展开实践探索。

游戏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包括 3个 W 和 1 个 F:

1、“What”,即本次服务的目标是什么,服务中所有的环节最终要为目标服务,游戏也不例外。

2、“Who”,即参加者和带领人的情况,参加者的数量、能力、年龄、性别、组成及带领人的经验和能力。

3、“Where”,即服务在何种场地开展,室内还是室外、空间是否足够、安全性如何等。

4、“Fun”,即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对服务对象是否具有吸引力。

游戏设计具体方面:

1、加减乘除法则游戏并不需要每次都有新创造,把原有的游戏进行加减乘除变形亦是一种思路。

(1)加:

一是在游戏中增加特殊人物,具体的做法是邀请参加者扮演盲人、聋哑人、肢体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物的增加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挑战,游戏的难度随之加大,对参加者的协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增加游戏工具数量,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参与者使用的工具,但适当降低难度,使游戏更加适合执行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

三是增加附加条件,比如增加时间限制、增加禁止使用语言沟通的要求等。

(2)减:

一是减少难度、减少障碍。移除游戏中原有的附加条件,如取消游戏的时间要求,移除“特殊任务”,减少游戏障碍等。

二是简化步骤。程序繁琐、规则复杂的游戏容易让参加者不耐烦,丧失兴趣。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化繁为简,直奔主题。

(3)乘:

用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游戏难度。将原有游戏的玩法乘以倍数,加快游戏的节奏。如在“杀人游戏”中安排多个杀手,在游戏“谁是叉烧包”中选择 2—3 个“叉烧包”等。

(4)除:

用于应对参与者数量较多的情况。可采用除法进行分组,分组的方式可尝试报数、拼图、古诗词等,现场分成几组同时进行,保证服务整体进度。

2、从服务目标出发,融入服务主题游戏设计应紧紧围绕服务目标,带着目标去游戏。如在倾听技巧工作坊中,游戏的设计、选择可以围绕“听”——游戏“七嘴八舌”要求所有参加者围成一圈,同时说出一个词语,随后让参加者重复听到的词语。比如在一个性教育小组中玩游戏“大风吹”,“吹”的关键词可以是跟性别角色相关的词语,长头发的、穿裙子的等。

3、从感官出发游戏的核心是“动”,既包括身体的动,还包括思维的运转。身体的行动、参与者的互动都能引发思考,有利于推动目标达成。

(1)游戏设计以“动”为原则,最直观的方式是从感官出发,如视觉、触觉、听觉等。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可放大或剥夺某一感官功能,如在游戏中要求参与者不能使用语言交流。

(2)感官之间的功能替代,可采用模拟的手法进行。如游戏“石头剪刀布”,原本是用手的方式来玩,可替换成用脚来进行。此外,耳朵、鼻子、四肢都可以作为游戏设计的切入点。

4、善用游戏道具游戏道具常常具有色彩丰富、造型新颖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对参与者更有吸引力,还能重复使用并变换出多种不同的玩法。例如,社会工作者最常用的游戏道具彩虹伞,七彩的颜色深受各个年龄层的服务对象喜欢,可以变换出 20 多种玩法。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加入游戏道具,如彩色泡沫管、气球、彩色绑带等,有利于增强游戏的新颖别致感,提升参加者的投入度,增强互动。

社工服务技能是社工工作的基础技能,以上的服务手法也是非常有趣和实用的,其实游戏设计并不难,也不可怕,怕的是社会工作者在游戏中没有思考,没有沉淀,一直在复制粘贴,为了游戏而游戏,忽略了游戏的真正意义。希望以上四种方法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打开游戏设计开展的新思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油。

设计社会工作者的作品

132 评论(14)

纳木错dolphin

《图解心理学》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爱情的澎湃、失败的痛苦、重生的喜悦?究竟心里藏着什么秘密?本书作者深堀元文,是日本著名精神科医学博士,他在书中以“心”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将带你揭开谜底。本书以直观、形象的图解形式,配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可是重中之重啊!学习心理学,强烈推荐此书。《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本书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本书涵盖了她的信念系统、对改变的洞察性方法,以及她三十多年工作在家庭治疗前沿发展出的强有力的干预技术。这也是一本关于人类尊严和力量的书。提供了对萨提亚工作各个主要方面的坚实基础和详尽描述。它全面、广泛的范围和样例对于学生和有经验的从业者都极具吸引力。《萨提亚-治疗实录》本书同样是维吉尼亚·萨提亚的重要著作,第一部分是萨提亚处理家庭个案的实录,书中的案例全部发生在一个为期两天的家庭治疗工作坊中。第二部分是萨提亚理论和信念系统的概括介绍。书中附有大量治疗场景的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本书的特点在于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家庭会谈的过程,并逐条加以对照说明和短评,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策略、干预过程。以这种形式展现实例治疗方法,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经验宝藏。《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社工所以被冠以「北斗星」的称誉,与其为正处于人生低潮、黑暗中的受助者提供一点光芒、予以引路不无关系。本书是甘炳光、陈伟道、文锦燕三位社会学老师合编的关于社工本职意义的回答,以信函的形式给社工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给读者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社会工作的思考和解答。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师生之间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和感受的探讨,揭示社会工作对工作者、他人乃至社会的价值意义,其中涉及到许多社会工作案例,对于社工,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社工行业的社工学生,有着极大的阅读和学习价值。《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本书是由美国社会学专业教授罗伯特·F·里瓦斯所著的一本关于社会工作的实务案例集,书中28个鲜活、真实、实用的案例几乎覆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所有领域。从社会工作的道德伦理出发,揭示了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环境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中开展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本书出版后不久就成为社会工作相关人员,尤其是实务工作者的追捧,并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好帮手。这样实用好书,你怎么能错过呢?

198 评论(11)

CuteGourmet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怀特的《街角社会》,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还可以搜搜你自己本身对社工某些领域感兴趣的书籍,譬如我,我对青少年和残疾人比较有兴趣,我会在看网上、报纸上、杂志上的时候留意这方面的新闻或事件。看一些题材比较特殊的电影电视剧也是有一定帮助的,譬如韩国电影《和声》(家暴回应方式)、《熔炼》(关于社会黑暗),《美丽心灵》(人格),《叫我第一名》(爱与教育),电视剧《听见你的声音》(犯罪与被犯罪)、《幽灵》(网络犯罪)等等。说实话,我今年大二,学社工的,感觉学社工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包容心吧,会理解受社会非主流的问题影响的人和事,譬如同性恋、妓女、第三者等等。社工的价值理念会被社会主流的价值压制,我们得有强大的内心去坚持,有的人抵不住,就会选择退出社工行业。平常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吧,“资源”在社工看来相当重要。多了解这个社会吧,书只是一小个途径。有微信的话,就去关注“中国社工时报”吧

205 评论(11)

艾薇喵跑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答题要点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2.方案设计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3)方案实施策略: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案例四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答题要点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3)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硬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4)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5)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6)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7)跟进服务。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223 评论(9)

李鸿章大杂烩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

29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