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angeltan
2011年1月25日,在中共邵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鞠晓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党委书记、局长李晓葵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在市局禁毒支队指导协调下,在市局网技、巡特警支队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双清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和新邵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联手作战,不费一枪一弹,成功破获公安部督办的以岩拉嫩、胡立志为首“”特大团伙跨境跨省贩毒案件。侦破这起贩毒案,时间经营跨度长达6个多月,涉及地域广、涉案人员多达25人,参战民警80余人,当场缴获毒品麻古万粒,毒资40万元;缴获美式9毫米手枪1支、子弹48发,单管猎枪1支、子弹3发,其他管制刀具7把,涉毒车辆4台;缴毒数量是邵阳市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案件,创造了双清区缉毒破案历史奇迹;成功斩断了一条从境外缅甸通向云南、贵州、广州、永州、邵阳、怀化、武汉等省分和地区的贩毒通道。但是,在侦查该团伙案件时发现,雷锋波(男,绰号“波伢子”,有吸毒史,1977年8月生,小学文化,住邵阳市大祥区檀江乡双江村)曾与胡立志发生数十次毒品交易,在几次抓捕行动中,雷锋波成了漏网之鱼。该案专案组分析认为,雷锋波狡猾多疑,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抓获。于是,专案组将缉拿雷锋波的任务交给了李文斌。李文斌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带领大队缉毒民警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细致的深入调查,2011年2月24日,终于发现雷锋波出现在邵阳市区某宾馆进行毒品交易。李文斌立即将情况报告分局主管禁毒工作的副局长罗文忠,罗文忠副局长及时将情况向市公安局分管禁毒工作的副局长龙卫平和分局局长魏敏作了汇报,当即指派李文斌立即组织人马实施抓捕。李文斌按照分局领导的要求,迅速召集大队缉毒民警开会研究,制订了周密的抓捕方案,对参与抓捕行动的缉毒民警作出了明确分工。在分局巡逻大队、高崇山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一张捕捉犯罪嫌疑人雷锋波的大网在双清区撒开。 雷锋波系新邵县公安局侦破的“”特大武装贩毒案的下线,同时也是双清公安分局禁毒大队联手新邵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侦破的“2010·12·08”胡立志特大持枪贩毒团伙案的下线,曾被新邵县公安局抓获并刑事拘留过。李文斌针对雷锋波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决定兵分两路展开抓捕行动:一路由禁毒大队副大队长郭斌、巡逻大队副大队长曾湘中在市区某宾馆楼下进行围追堵截;一路由他和教导员李光、副大队长郭利仁和巡逻大队辅警胡振亨、王宽明等在宾馆电梯口蹲守。2011年2月24日下午1时许,雷锋波来到双清区某宾馆,李文斌决定在其交易毒品时进行抓捕,以便人赃俱获、固定证据。参战民警从下午1时到晚上7时20分一直在某宾馆蹲点守候。晚上7时30分,狡猾的雷锋波突然将交易地点换至大祥区某宾馆。到晚上12时许,又转换到大祥区另一宾馆,参战民警一路跟踪追击。2月25日凌晨1时许,雷锋波乘坐车牌号为湘E258的比亚迪小轿车到中恒宾馆,带着“海波”(男,24岁,邵阳县人)来到该宾馆7楼。这两人离开后,在此守候多时的民警速将比亚迪小轿车内购买毒品的犯罪嫌疑人“盈盈”(男,24岁,新邵县人)、“金明”(男,39岁,新邵县人) 人赃俱获。另一组民警在电梯口守候。几分钟后,雷锋波和“海波”从中恒宾馆7楼乘电梯下来。到电梯门口时,两名狡猾的毒贩似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拔腿就逃。胡振亨立即冲上去,从后面用右手胳膊卡住“海波”的脖子,说:“公安局的,不许走”。 雷锋波一见警察上来,顿时凶相毕露,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跳刀朝胡振亨左腹部、左臂各刺一刀,但胡振亨就是抱着雷锋波不松手。在这紧急关头,李文斌担心战友流血牺牲,置自己生命于不顾,立即将受伤战友拉到自己身后,双手使劲将雷锋波握刀的手往外格挡,但雷锋波疯狂反抗,李文斌腹部连中两刀,顿时血流如注,此时此刻,李文斌顾不上伤痛,看准机会一个侧身倒地,右腿使劲狠狠地踢在雷锋波的腹部上,雷锋波踹倒在地,头部撞到了大厅侧门上,弹簧跳刀“叭”的一声掉在地板上,他爬起来后,拔腿就向侧门跑,李文斌用手捂住流血的伤口,拼命追出宾馆50多米,才感到伤口疼痛难忍,但他一想到自己和战友们苦心经营数月才抓住这么一个机会,如果雷锋波这次逃脱,想再抓住他就比登天还难了,前段付出的劳动成果将会前功尽弃。怎么办?李文斌来不及多想,想到的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要将雷锋波抓获归案。此时,一种如同使命般的强大力量推着他拼命地向前追,但他终因受伤后失血过多,体力不支,越追越慢,没多久就倒在地上,昏迷过去。 双清公安分局禁毒大队长李文斌、巡逻大队辅警胡振亨抓捕毒贩光荣负伤被送到邵阳市一人民医院抢救的英雄事迹传开后,社会各界反响十分强烈,中共邵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鞠晓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葵,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贺培华,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龙卫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朱建龙,双清区委常委、副区长马新祥,市禁毒办主任、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负责人刘军,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政委夏文清,双清公安分局局长魏敏、政委易爱民等领导同志先后到邵阳市一人民医院看望慰问缉毒英雄李文斌、胡振亨。一些干部群众及各界人士,自发前往医院看望慰问缉毒英雄李文斌、胡振亨。双清公安分局党委高度重视,决定将李文斌等人作为先进典型进行推介,组织专门力量整理缉毒英雄事迹材料,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以彰显正义,弘扬“双清公安精神”。3月份以来,湖南省禁毒网、湖南省公安厅信息网、《邵阳晚报》等网络媒体,先后陆续报道了李文斌等人浴血抓捕贩毒犯罪嫌疑人雷锋波的感人事迹。李文斌等人浴血擒毒贩的英雄事迹传开后,在邵阳市区的广大市民中已传为佳话,无一不伸出大母指称赞李文斌是“缉毒英雄,真了不起!”最近,市公安局已将李文斌作为“全省公安英模报告团”候选人推荐到省公安厅政治部。 李文斌自从亲眼目睹跟他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友“灵伢子”,是因为注射毒品海洛因过量死的。“灵伢子”原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可他被坏人利用,染上毒品。他抚着好友“灵伢子”僵硬的、瘦得皮包骨的尸体,恨恨地发誓:“毒品害人,我要缉毒”。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上任禁毒大队长以来,硬是带着大队缉毒民警没日没夜地摸爬滚打在一起,终于将害死“灵伢子”的这伙败类一网打尽,让毒害之死的好友“灵伢子”在九泉之下得以冥目。其实,李文斌深知“缉毒工作是一门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上任禁毒大队长后,其妻子为他担惊受怕。因为双清区的毒情十分严峻,曾被省禁毒委列为毒情重点地区挂牌督办。2011年2月份的一天深夜,李文斌带领大队缉毒民警跟踪调查在逃贩毒犯罪嫌疑人雷锋波拖着疲备的身体打开家门,其儿子一见到爸爸回家便从沙发上跳起来,一下扑进他的怀里,其妻子见此情景,转过身抽泣起来。原来,他妻子和儿子看了一部有关缉毒的电视剧,片中有缉毒民警流血牺牲的场面,于是立即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也冲在缉毒第一线,担心得睡不着觉,一直等到李文斌回家才放心。李文斌知道妻子为他担心,便安慰妻子说:“缉毒是一门危险的职业,这项工作也需要人去做,组织上信任我,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尽职尽责把工作干好。安全问题,我会注意,请你放心”。李文斌负伤后躺在病床上昏迷数天不醒,当他醒来后,第一眼看见的是妻子焦虑的双眼。其妻子看见自己的丈夫醒来后的心情既高兴又难受,欲哭不出声。是的,李文斌夫妻俩一个在身体上缝合7针,另一个在心口上缝合3针。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此情此景,可想而知。李文斌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境界,难能可贵。李文斌告诉妻子,“我住院期间,市委政法委的领导,市公安局的领导,双清区的领导,市禁毒支队的领导,分局的领导都亲自到医院看望和慰问。各级领导的关心,是对我工作上的鼓励和鞭策。特别是一些不知姓名的群众自发前往医院看望和慰问,这不仅是对我本人,而是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信任。就凭这一点,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其妻子对丈夫的只言片语领悟很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文斌你放心,我不担心,我相信你,你一定会把工作干好,我支持你”。李文斌见妻子如是说,从内心感到高兴和欣慰。
泡椒苹果
云南禁毒防艾人物谱 2007年12月03日 10:32 云南日报网--------------------------------------------------------------------------------订阅《春城手机报》:发送短信01到10658566 订阅新闻短信:发送XW至10658566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云南首次在瑞丽边境成批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以来,云南禁毒防艾的战场,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没有什么头衔,也没有什么财力,却有一颗面对着毒品、艾滋无所畏惧的心……在各种不同的理由支持下,正和毒品与艾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是云南禁毒防艾战场上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的盘点是不完整的,在我省,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了“遏制艾滋兑现承诺”的行动中。李建华“偏见和歧视是开展防艾工作的最大障碍,偏见和歧视来自外界对防艾工作的不了解。”李建华是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从事药物滥用和艾滋病预防的专家。今年52岁的他在从事戒毒、精神病学和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中,一直都在促进男女和谐相处。因为这样的理念,今年8月,他被评为全国首届“十佳时代男性”,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防艾专家。1987年,艾滋病还是一个陌生事物。从那时起,李建华和老师就在云南的边疆地区开始对吸毒者进行调查和分析中发现,美沙酮作为管制类麻醉药物,可以维持治疗,建议刚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大家担心,美沙酮本身就是一种受管制的麻醉药品,一旦监管不力流入黑市,就会成为毒。在多方努力下,2004年云南省在个旧开办了首家美沙酮门诊。1991年以来,李建华曾先后作为联合国禁毒署在中国项目的技术顾问,组织、协调、实施、管理和评估了多个减少毒品需求和HIV/AIDS预防项目,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他的研究领域也涉足精神病学、药物滥用、心理咨询、艾滋病预防等领域。金木铃“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禁毒工作抓下去,直到村子里没有一个吸毒者,直到妇女姐妹们脸上挂上笑容 ,家家户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曾几何时,毒品就像一场瘟疫,四处蔓延,无孔不入,它可以让家园变得荒凉,让健康的躯体变得干瘦如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城子镇曼冒上寨坝村没有躲过毒品的侵害。一个仅有72户人家、350多人的小山村,吸毒人员就达52人,死亡人数达20多人,其中25岁以下吸毒的17人。然而,在这个时候,陇川县的景颇族妇女金木铃站了出来。她带领她的禁毒防艾“红色娘子军”,与毒品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斗争。在村委会和社管会的协助下,捐得了300元,金木铃再咬牙拿出丈夫“吸”剩的2000元,终于有了第一期戒毒班活动资金。她带着村子里的青年妇女,成立了一个由18名妇女组成的妇女护村互助队。2001年7月起,金木铃带领的妇女护村互助队在村里举办了第一期戒毒班,随后又举办了第二期、第三期,收戒吸毒人员80多人次,教育涉毒人员1000多人次。随着戒毒班的扩大和戒毒学员的增多,戒毒场所的拥挤狭小成了最大的困难。但是想想那些死去的和“半死不活”的吸毒者,金木铃和护村队的姐妹们还是下决心扩大禁防面,搞了一个文化娱乐室。经过4年半的艰苦抗争,曼冒上寨坝村一部分吸毒者戒断了毒瘾,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王春“我要让感染者和病人能正视现实,与正常人一样生活。”“一个做了非凡工作的普通人。”致力于艾滋病患者关怀与救助的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在2002年度的主席报告中,对当年基金会“马丁奖”获得者王春给予了如是评价。王春,云南省普洱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副主任。为了把艾滋病防控措施落实到最基层,她每月至少有10天时间要深入到防艾工作一线。有一次,她曾与女儿应邀去艾滋病患者家里吃饭。“这是不会有危险的,我们做这个的很清楚,艾滋病只能通过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吃饭、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这是社会上对艾滋病的认识还不够。他们是病人,不是罪人。我们应该关怀他们,鼓励他们走出阴影,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为社会作出贡献。”在王春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很多艾滋病人回归了社会。王春说:“我希望党和政府能够给予我们这个地区的艾滋病预防工作更多的重视。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这里地处偏远,群众文化层次偏低,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难度很大,因此在人力上和组织建设上还应加强。”排南相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只要一想到那些(吸毒)过世的人,心里就很疼、很疼。”“2006年,中国人的法制生活因为您们的奉献而精彩,因为您们的勇气和执着而令人难以忘怀。”2006年12月4日晚,2006年“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的个人和集体在中央电视台集中亮相。专家门对一群来自瑞丽的景颇族妇女给出了这样的颁奖辞。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卡南村这个景颇族聚居的村寨,出现毒品的泛滥,偷盗、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村寨里的社会风气急剧恶化。全村64名男性村民中22人吸毒,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2002年1月,一群妇女在姐勒边防派出所的帮助下,成立了一支女子护村队。7名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思想成熟、群众威信高、正义感强的妇女组建了边境线上的首支女子护村队。为了支持她们,姐勒边防派出所拿出资金,统一购置了服装,配发了电筒等基本设备,协调出村委会的一间房屋,作为女子护村队的办公用房。在护村队员的感召下,全村20多名吸毒人员有6名劳教、14名强戒,实现了全员戒毒。由于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送往强戒和劳教,护村队又主动承担起帮扶和照顾吸毒人员家庭的责任。几年来,10名队员集中领养了8名孤儿,承担了12户无劳力吸毒家庭的所有的劳动。张建波 十余载教育十万人“病人最需要的是爱心和关怀,如果我们说话、做事不慎,哪怕只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细节不注意,都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11月10日下午,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主席马丁·哥顿先生亲自为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波颁发2007年度“贝利·马丁基金会艾滋病防治突出贡献奖”。他将基金会奖励的1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艾滋病事业,用于救助艾滋病儿童和艾滋孤儿。张建波是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从1997年首次接触艾滋病病人至今,十余载一直致力于艾滋病宣传防治工作。2002年3月,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与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大理市性病艾滋病宣传救助项目”,创办了国内首家艾滋病关爱预防和治疗中心——佩吉健康中心。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建波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在艾滋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医疗救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做出了显著成绩。项目共开展教育培训和实施干预治疗两万余人次,间接受益人群达10万余人。10年来,张建波所涉足的艾滋病防治领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咨询、诊治和关爱,他还走在很多卫生人员前面,把工作拓展到高危行为人群的艾滋病预防。他与大理的同性爱朋友紧密团结,开拓了男性性接触人群的行为干预,为我国艾滋病中高水平流行地区的中小城市工作,做出了优秀的示范。李榆春 艾滋遗孤们的爱心妈妈“只要对得起乡亲,对得起养育我的家乡就行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是我国内地最早出现艾滋病感染者的地区之一。境外毒品的入侵和艾滋病的接踵而至,使得这里许多村民患上了艾滋病,同时留下了许多艾滋病致孤儿童。盈江县新城乡卫生院院长李榆春将这些艾滋遗孤收养了起来。10年来,她担当起照顾这18个艾滋孤儿衣食住行的责任,用爱心弥补着这些孩子渴求的母爱。1995年的春天,李榆春到村寨里面去出诊。在一个小村寨里,一个患艾滋病的妇女带了两个小孩走过来说:“我是得了绝症的人,自己死了倒不怕,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两个孩子。我死后,想拜托你照顾一下孩子。”听了这番话,善良的李榆春落泪了。李榆春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叫阿线只有10岁,而弟弟阿东只有2岁。就这样,李榆春收养的孩子一直增加到18个。李榆春的善举,也得到了国际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项目的资助。目前,得到项目资助的孤儿们的生活、学习、医疗有了保障,心理压力也逐渐缓解,性格变得开朗大方了。李继东“是命运安排我和那些艾滋病人结下特殊的缘分。这副担子我既然挑上了就不能放下,因为这关系着许多人的生命呢!”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央视《百姓故事》用3期的节目,专题报道了普洱重生工厂负责人李继东的禁毒防艾模式:“无毒品+无歧视+生产自救+劳动康复+灵魂重塑”的“帮教模式”。去年,本报对李继东的这一模式进行报道后,曾引起国内外多家媒体对他的关注,他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共鸣,被公安部评为2006年“民间十大禁毒人士”之一。李继东出生在一个禁毒民警家庭,从小他就耳闻目睹了许多吸毒造成的人间惨剧,这些事件让他震惊。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他,从11岁开始,每月都要面临一次死亡的威胁。1998年,有一次他在心脏病复发中险些丧命,这让他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正因为知道生命的可贵,他曾经发下个重誓,只要自己能生存,什么都愿意付出。2003年他创办成立专门救助吸毒人群和艾滋病感染者的重生厂,花费百万家产救助179名吸毒者。为了重生厂,李继东顾不上照顾儿子,连母亲病了也只是匆匆看上一眼。可厂里职工的事,无论大小,李继东都要亲自负责。许多工人曾说过,就连父母亲都没像东哥那样为自己操过心。最困难的时候,重生厂的工人们曾饿过肚子,但没有人愿意离开李继东,离开重生厂。重生厂也许是世界上最不成功的企业,几年来,为了重生厂,李继东花光了百万家产。但重生厂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灵魂修复工厂,它不仅挽救了吸毒者的生命,还重铸了179个黑暗中的灵魂。秦蒙琳(春城晚报)
兔了里个酱酱
15岁的阿兵是强制戒毒所中年龄最小的,7年要母亲病,试用期忙于生计,泸县要过海树,他从七岁就开始学大人中间,并以语文24岁那年勉强读完初中后干脆辍学。每天跟着一位乡下的大哥混日子,当起了兄弟整天吸烟赌博。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