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0

送我个时光机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亲职辅导社会工作者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路小佳路过

已采纳

第一节  儿童的特点及需要 一、儿童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社会工作是以年龄为界定指标的,将儿童定义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公民。 二、儿童的特点 1.成长发展的特点:个体差异性,阶段性,快速性顺序,不均衡性,分化和互补性。 个体差异性: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传的影响,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有益于整体特征的个性化特点,具有异于他人的成长轨迹。 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一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征。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到3岁,学前阶段4到5岁,学龄阶段6到12岁,青少年阶段13到18岁。 快速性:从出生到年满18岁儿童的循环系统,老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等都处于迅猛的成长过程中。 顺序性:儿童身体的快速生长和发育都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除此之外,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也有顺序性:婴儿时期需要完成信任人格的培养,幼儿时期需要完成自主人格的培养,在学前阶段要完成勤奋人格的培养。 不均衡性:儿童从出生到18岁,会经历两个相对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一是出生后的第一年。二是青春期,到18岁时骨骼发育基本定型。 分化和互补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和互补的特点。 2.社会属性的特点。 (1)童年是人生的基础。 (2)儿童是家庭的基础。 (3)儿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离不开儿童的发展和进步的,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三、儿童的4需要: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受保护的需要,社会化需要。 生存的需要。(1)生命存在的需要:基本的养育照料或最高水平的健康医疗照料。(2)社会存在的需要:活得身份,包括活得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国籍。 发展的需要:(1)良好的家庭生活。(2)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3)适合儿童去安全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受保护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免遭伤害需要,儿童的虐待有情感虐待,身体虐待,儿童忽视,儿童剥削、性虑待。 社会化需要:儿童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内容有: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自我观念发展,能分清自我和非我两者的关系。 四、儿童面临的问题:生存问题(健康问题,营养问题,户籍问题),发展问题(监护问题,贫困问题,受教育的问题),保护问题(遗弃、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拐卖、性侵害、被忽视)。 五、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1.定义:把儿童作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以儿童权利为价值理念,以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为依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保护儿童免遭伤害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就是儿童社会工作。 2.儿童社会工作的层面:微观(儿童个体本身)、中观(儿童家庭,有同样问题而办开展的小组工作)、宏观(政策改变的调查研究,宣传倡导,或针对社会组织和社区的社会工作) 3.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 儿童保护服务:针对遭受到人为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是儿童保护服务的对象,包括伤害应对服务,伤害预防服务。 支持性儿童福利服务:目的在于支持父母履行教养职责,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服务对象是全体儿童及其家庭。包括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别化咨询辅导,为准妈妈提供咨询及协助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服务等。 替代型儿童福利服务:家庭寄养,家庭收养机构,养育费,教养。 补充性儿童福利服务:目的是弥补父母亲职能力不足,改善父母的亲子状况,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包括为儿童提供经济补助,为新生儿及其父母提供健康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为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父母提供托育服务。 六、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 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 您去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聚焦亲职能力,突出家庭监护服务。 兼顾了的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尊重我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努力实现专业理想,促进环境向有利于儿童权利实现的方向改善。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传播儿童健康成长的理念和知识:母婴保健,婴儿早期喂养,幼儿早教,亲职教育。 2.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婚姻辅导(目的在于为儿童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家庭辅导(目的是解决影响儿童的家庭关系,改善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辅导(目标是消除父母与子女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增进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良性互动),亲职辅导(目标在于帮助父母提高亲职能力,做个优秀的家长,辅导方式分个别辅导,家长自助小组,亲子互动团体等)。 3.开展儿童支持服务:儿童的娱乐和休闲,儿童问题辅导,儿童的社会化引导(自我认同,技能学习,团队精神,社会责任)。 二、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 1.补充或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困境儿童父母提供就业援助。连接现有政策资源。 2.补充或改善家庭监护状况:课后服务,亲职教育。 三、救助和保护儿童。 1.儿童收养服务。 目前我国能够提供儿童收养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 儿童收养服务的环节和程序是:发布送养儿童信息→招募收养家庭→评估收养家庭→培训收养家庭→适配送养儿童与收养家庭→办理收养手续→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收养后跟踪回访→评估结案。 2.家庭寄养服务: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永久和临时失去了家庭监护的儿童委托给其他家庭养育的照料模式就是家庭寄养。在家庭寄养的情况下,寄养的儿童的监护权不变,任由委托机构承担儿童户籍,仍然在原来的福利机构。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 定义:以儿童获得最佳照顾和保护为目标,尊重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开展的提升,照顾儿童和保护儿童技能,改善社区儿童安全环境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方式,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以儿童获得最佳照顾和保护为目标,尊重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开展的提升,照顾儿童和保护儿童技能,改善社区儿童安全环境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方式,就是以家庭为中心方法,这里的家庭包括儿童的原生、亲属、再婚、寄养,收养等不同形式的家庭。 方法要素: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全程参与,聚焦家庭功能,建立良好关系,连接资源网络。 方法理念: (1)儿童需要在安全自由,既没有虐待和忽视的环境中成长。 (2)对儿童来说最好紧密关系是原生家庭,其次是亲属家庭,或是寄养家庭和收养家庭。 (3)只有对家庭的支持,服务能满足个性化,或需要家庭就有改变的能力。 (4)只有政府的服务是不够的,社区公建是保障儿童安全和建立紧密家庭关系的基本保障。 (5)所有的家庭都需要有社区的支持,都需要与他人或社会资源有切实的联系。 实务原则 (1)在服务过程中,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2)尊重:儿童的家庭,不因语言、宗教,语言发育迟缓等受到不同的对待。 (3)只要有可能,家庭应获得服务,以保持儿童在家庭中生活,避免亲子隔离创伤。 (4)家庭外照料儿童,都应在最短的时间里与父母团聚,并在过程中获得社会工作中的支持。 (5)儿童社会工作者必须通过相关服务,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及其家庭的情况。 (6)如果没有回归原生家庭的可能,儿童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家庭为照料安置儿童提供永久性替代照顾服务,安排领养或寄养。 (7)家庭寄养照料室临时安置方式,时间应短暂。 (8)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必须为家庭外照料安置儿童提供下列保障。儿子环境以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要;能够维持儿童与其关系密切人士的联系,让其感受到稳定且持续的家庭氛围。从临时安置到永久安置的决策,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利于儿童长远发展为出发点。 2.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的主要内容有: 以家庭为单位,在社区开展家庭监护,评估,筛选风险家庭(从儿童成长安全视角),有三方面 (1)儿童成长需要的监测和评估:健康状况,教育状况,身份认同的状况,情绪和行为,培养状况,活得建立关系的能力的状况,公共形象呈现的状况,自我照顾的技能。 (2)家庭监护能力的监测和评估:基本生活照顾的能力,情感传递了你安全保障能力,提供认知刺激能力,指导培养儿童社会生活的能力,保持稳定持久人际关系的能力。 (3)综合环境的检测和评估:家庭社会历史,扩展,家庭住房条件,家庭收入,就业状况,家庭的社会融入,利用社区资源等。 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构可按照安全状况,环境状况和健康状况的框架进行分析,并辨识出风险家庭。 组建家庭工作团队。 开展家庭团队工作。 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整体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就是儿童友好社区,社区倡导常用,在社区中传播新的理念和引导新的行为方式。 1、儿童友好社区的标志。 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 能够保护儿童免遭伤害。 有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环境。 能够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 儿童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 有条件让儿童与同伴见面和玩耍。 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作用,特别是与儿童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中。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网络媒体海报宣传,讲座论坛,名人效应。 倡导的内容:完善社区基本建设;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创新社区儿童参与工作机制;建设安全益智的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

亲职辅导社会工作者

147 评论(8)

candys0814

你这边的社工者是什么呢?2021社工证考试题目整理如下:

2021年全国社会工作师《初级实务》考试试题

1.(单选题)社会工作者大张注意到,每次说到爸爸妈妈离婚这件事时,小刚都会发火或是沉默。大张求教心理学专家魏教授,与其讨论了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期望通过会谈帮助小刚认识父母离婚对自己的影响。大张在与小刚会谈时以“父母离婚,你有什么感受?”来协助小刚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述大张收集有关小刚资料的方法是:

A. 询问

B. 咨询

C. 观察

D. 调查

2.(单选题)老海是酒精依赖患者,其酒瘾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妻子因此要与他离婚。在 酒瘾者戒酒小组中,老海从组员的分享中认识到酒瘾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在社会工作者小王的协助下,制订了戒酒计划。一段时间后,小王经过评估分析,认为老海已成功戒酒,可以退出小组,结束双方的专业关系。此时,小王首先应该做的是:

A. 撰写老海的结案记录

B. 解除与老海的专业关系

C. 处理老海因分离而带来的感受和情绪

D. 让老海认识到自己已有戒酒的意志力

3.(单选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社会工作者小王发现,某社区的很多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智能技术,在购物、出行和就医时遇到诸多不便。许多老年人说“我们老了,跟不上时代了,学不会这些新东西啊!”小王计划设计协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服务项目以解决老年人的上述问题。为此,小王除了需要对造成上述老年人问题的客观因素进行预估外,还应对造成老年人问题的主观因素加以识别。小王下列做法中,属于主观因素识别的是:

A. 了解老年人对自己问题的看法

B. 分析老年人处理问题采用的办法

C. 了解老年人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D. 询问老年人问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4.(单选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老人与外界的交流受到影响,部分老人情绪烦躁,心情低落。该养老院社会工作部计划为老人开展与外界线上交流的服务。负责此项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开展线上服务可使用的资源,以满足老人与外界交流的需要。据此,社会工作者应该识别的老人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是:

A. 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B. 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C. 老人家庭成员的意愿

D. 社区志愿者组织资源

5.(单选题)某全国性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将党史学习教育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积极践行社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专业价值理念,组织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对口高村开展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在制订服务计划时,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小薛在村民会上说:“现在大家都明确了咱村实施乡村振兴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家需要齐心协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努力的方向来,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富强。下面,大伙说说,你觉得什么问题最重要,咱们先从哪里开始,好吧?”小薛上述工作所运用的方法是:

A. 确定服务对象需要

B. 向服务对象解释所设定的目标

C. 确定服务对象问题

D. 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6.(单选题)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在婴幼儿身体快速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他们先学会抬头,后学会抬胸、坐立和行走。这一过程体现了儿童成长发展的( )特点。

A. 快速性

B. 阶段性

C. 顺序性

D. 差异性

7.(单选题)某地“护童成长”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社区儿童主任小刘对辖区内的困境儿童群体摸排后发现,6岁的乐乐自出生就由祖父母照顾,父母外出务工查无音讯。因乐乐没有出生证明,又缺乏相关材料,无法获得户籍身份,影响其入学、就医和享受其他儿童福利。小刘了解情况后,走访了乐乐的出生医院和当地派出所,获得了其出生资料,协助其办理了户口。小刘的上述工作满足了乐乐:

A. 生存的需要

B. 被监护需要

C. 受保护需要

D. 社会化需要

8.(单选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彩虹社区组织了夏令营活动。社会工作者小美策划的服务中有一项内容是联合父母,采用体验式方法,培养儿童人际交往、时间管理、理财和整理房间等技能。小美策划的上述服务是儿童社会工作中的:

A. 儿童问题辅导

B. 儿童社会化引导

C. 儿童支持服务

D. 儿童娱乐和休闲

9.(单选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针对辖区内居民的育儿需求,设计了个别辅导和家长成长小组项目,希望以此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的上述服务属于:

A. 亲职辅导

B. 亲子关系辅导

C. 婚姻辅导

D. 儿童问题辅导

10.(单选题)某地检察院就一起儿童保护案件召开审查逮捕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社会工作者小蓝受邀参加。该案件的主要事实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男童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母亲体罚造成轻伤。听证会上,有人提出,案件中母亲对儿童造成了伤害,性质恶劣,应依法逮捕。小蓝则认为案件中母亲有明显悔改表现,且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对其成长意义重大,应对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务,而不应简单将其逮捕。小蓝的观点体现了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 )原则。

A. 儿童优先

B. 儿童利益最大

C. 生态系统

D. 儿童平等参与

更多题目详见:网页链接

27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