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jiefox
小组工作评估方法模板
小组工作评估方法模板。小组评估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组员改变的状况等,贯穿小组工作的全部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下面是小组工作评估方法模板。
小组的评估
一、评估
小组评估是对小组的一次干预过程以及监测过程
小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组员改变的状况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
二、评估的作用:
1、指导干预方向,使干预行动围绕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进行
2、干预计划是否有效
3、使组员有机会表达对参与小组的感受
4、帮助社工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5、为机构积累素材,提高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小组评估的困难
缺乏测量社会工作介入结果的有效方法
并非所有的处遇都是依据可测量的行为,将所要改变的行为标的概念化﹔甚至有时改变的目标是以情绪状态、态度、自我评价、自我决定的品质、或环境改变为目的。这使得测量本身难以有效和正确的进行
四、评估的类型
作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作为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组前计划评估、小组需求评估、小组过程的监测评估和小组效果评估
过程评估:
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等
主要材料包括小组工作记录表、观察员反馈表、成员心得表等
结果评估
对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
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
主要材料包括小组气氛自我评估表、小组满意度自我评估表、小组成员人际关系评估表、领导效能的成员评估表
戴伊的评估模式:
五、评估研究
与评估研究相关的概念:
(1)目标行为
(2)基线数据
(3)测量(前测、后测、跟进测量)
测量的技术:
(1)行为的测量:行为测量包括测量成员出现目标行为的次数,像是完成家庭作业、出缺席情况、和熟识者说话的次数、感情表达的次数等。目前已发展许多不同的工具,以增进测量的方便性,像是电子技术器和相关的表格等。
(2)目标达成纪录表:目标达成纪录表是一种测量案主目标达成状况的程序,它是用来测量同一案主所有目标达成的状况。这个纪录表将每一个目标从最差到最佳的完成程度分成五个等级,这个纪录表的平均值代表成员目标达成的机率。当小组带领者运用此纪录表时,小组成员可帮助彼此定义每一个等级的程度,并且评量该目标达成的状况。
(3)情绪的自我评量表:成员参加小组最普遍的情绪因素是焦虑,而大部分的成员是在约会或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感到恐惧或困难。实务工作者发现透过0到100为评量单位,邀请成员评估自己在情境中焦虑程度的可信度相当高。类似的评量表也被用在生气、激怒和投缘程度上。
(4)价值澄清量表:成员们通常期望在参加小组之后,能更清楚或肯定自我的价值。有一些价值澄清练习的工具,可用来建立小组成员自我价值的基线和改变状况。
评估类型
1、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
(1)过程评估;也称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
(2)结果评估;对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表现等方面的评价。
2、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
(1)组前计划评估
评估小组的设计和计划过程,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
(2)小组的需求评估
主要由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作出判断并制订干预计划3个步骤形成。
(3)小组过程评估
在小组发展中,收集相关资料,以显示组员变化和小组的发展过程。
(4)小组的效果评估
小组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
评估流程
1、评估方案的制订
评估方案需要回应的问题: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对象是谁、评估者是谁、评估者的假设是什么、评估指标是什么、评估方法是什么。
2、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1)过程方面:小组组员关系、组员参与程度、处理小组时间效果以及维持小组气氛的功能;
(2)社会工作者方面:同理的反应、引导的技巧、尊重与接纳、积极的关注等行为表现;
(3)小组的效能方面:小组是否协助组员成长,内容是否恰当,小组效果如何;
(4)小组方案方面:小组方案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各评估要素之间的联系
评估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诸多要素组成。
4、按照评估流程实施评估
保证这个评估过程有序进行,强调其中的“客观性”“敏感性”。
5、评估后审核
评估结束后,进行信度和效度审核,依据审核结果再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
6、编写评估报告
对评估结果完善后,社会工作者编写评估报告。
评估资料收集
1、评估资料的来源
(1)与小组计划有关的资料;
(2)小组过程方面的资料;
(3)小组发展方面的资料;
(4)小组效果和效率的资料。
2、测量工具的选择
(1)小组记录;
(2)利用标准化量表收集资料;
(3)设计问卷和量表测量;
(4)行为计量;
(5)日志、日记;
(6)个人自我报告;
(7)分析报告。
3、资料收集
(1)资料收集应考虑的因素
资料来源是多样的;如何收集资料。
(2)资料收集中常见的问题
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非干扰性观察与干扰性观察。
4、谁来作评估
老师、督导等来进行测量比较客观。
小组工作报告
一、工作人员分工情况介绍:
我们小组共四个人,分工情况是在小组准备期,需要大家集体协作,共同开展。这一时期无所谓分工之说,在需求评估、招募组员、制定小组策划上,我们四个人都参与此环节的准备工作。小组初期由于我们小组王永、张斌后两个人没有小组活动的经验,何吉庆作为主要工作员、观察员,王永为辅助工作员,张斌后负责辅助观察评估。
在中期、结束期的活动中,王永、张斌后做工作员,何吉庆做观察员,但这是不绝对的,在遇到问题是何吉庆会以工作员的身份参加小组活动。
在小组工作资料上何吉庆负责写需求评估报告、组员招募情况报告、前两次小组聚会的观察记录、其他评估资料、小组工作报告等,王永负责第四期小组聚会观察记录、工作员成长报告、组员信息卡、签到表及评估资料收集等,张斌后负责第三期小组聚会观察记录、组员成长报告、工作员成长报告等。
二、小组开展情况及流程:
1、准备期:在准备期中,我们主要的工作有:
①需求评估:我们根据以往服务社做过的关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调查报告,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初步分析,寻找出共同需求。需求评估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真实可靠。
②确定小组目标:小组工作目标要求目标制定要内容、时间准确,可度量,切合实际,易实现。因此,我们针对整体活动制定的目标是通过形式各样的小组游戏,使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小组活动的氛围,利用小组活动的效果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
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与优缺点等,更好的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等方面有所认知。通过小组活动促使他们有所收获和改变、进步。而每期活动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包括“敞开心扉,相知你我”、“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团结互助,共同成长”、“相亲相爱,和谐一家”。每一主题下的目标具体明确,与小组活动相连。
③组员招募与筛选上:我们在映雪长廊开展的招募活动,但是很少有人关注我们的活动,招募效果不理想,最后招募的组员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学院的,由于组员数量少,我们减去了组员筛选环节,所有招募到的都作为组员参与小组活动。
④小组聚会前的准备:小组聚会前,我们的准备工作主要为准备道具,例如画纸,签字笔,便利贴,气球等,工作员提前做好准备。
⑤制定策划书:策划书制定上,内容要体现出逻辑性与关联性,活动内容的设置要合理,照应主题或小组目标,我们在做策划时,借鉴以往的资料,加之课本策划写作的指导范本,尽管我们做的有些不理想,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的进行改善优化。
2、小组初期:小组初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有
①有效开展小组,主要有第一次小组聚会。
②组员相互认识,组员进行自我介绍,打破僵局,简要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③澄清小组目标,引导大家实现自己的目标。
④制定小组契约,大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⑤产生安全信任的小组氛围,组员表达真实感受,消除顾虑,加强信任关系。我们在小组初期里安排了两期活动,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组中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有
①处理冲突,组员间产生小的摩擦或是意见分歧,我们以小游戏或是进一步沟通的方式缓解冲突,我们在处理冲突上都会有些小窍门,或是个人技巧吧,对于课本上的处理冲突的方法,我们可能会在无意间用上,但是总归说来,我们用的少,学的不精。
②重新审视小组目标,小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到了中期阶段,会发生小组目标的改变,这需要我们对小组目标做出调整,好在我们有了大主题,并未脱离目标太远,我们及时进行了回拉,所以未改变小组目标。
4、小组后期:
我们做的游戏就少了,主要以小热身活动为主,我们的重点放在大家自由交流分享上,大家进行自由交流,有工作员引导对前期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组员分享自己在这几次活动中的'表现,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例如自己的改变与进步等,
组员每人一张便利贴,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写下自己的美好祝福等,并且贴在大白纸上。工作员作最后的总结陈词,处理大家的离别情绪。
三、小组动力分析:
小组动力是体现在小组中或者小组间的各种现象和行为,也包括在小组任何时期察觉到的、未察觉到的所有心里的和行为的内容。影响小组动力的因素包括静态的和动态两方面。
对于我们来说静态方面的机构方面的影响不用考虑。小组特性上,我们的小组属于成长小组,立足于大学生自我成长方面,小组成员主要是大一学生,也有大二的。在需求上与存在的困惑于问题上具有相似性,同质性则不是很好;我们的理论准备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小组将通过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在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有所收获。
2、小组动力学理论:小组动力学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于个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等。我们将借助小组形成的场域观察小组成员与心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小组的开展基本上以民主性为主要领导形态注重小组民主气氛,存进小组动力的产生,增进小组凝聚力。
3、镜中我理论:在人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的反应和评价,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我们对他人眼中的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想象的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我们为组员提供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建立自我意识、评价。
小组领导者因素,小组领导者要有相关的技能,建立目的性关系、分析小组情况、参与小组、处理小组感情、发展活动、应用机构及社区资源、评估等技能,但是作为刚接触小组的我们来说,领导者的相应素质未具备,领导才能欠缺,因此,小组动力在此方面上相对薄弱。
小组成员特性因素,组员大都是同质性较高的大一学生,正如之前小组对象提到的一样,组员在年龄与人格特质上都是相似的,都会影响小组的进程。
动态方面:小组领导方式形态上主要是民主式,鼓励组员参与,注意小组成员间的沟通,我们针对小组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指导原则,对于小组的评估贯彻小组活动的始终。
四、工作员的角色:
在小组的初期、过渡阶段,我们小组的工作员处在中心的地位,扮演小组起始者与推动者的角色,联接小组成员,同时也是小组示范者(例如小组规范的遵守、言行举止得当、小组游戏的示范等)中期与结束期活动,主要是小组规则的执行者,观察者催化者等。
小组工作员的这些角色可以分别于组员互动,介绍组员认识,阐述小组目的和功能,产生安全信任的小组环境,促进小组成员的参与,实现小组的预期效果。
五、工作员的态度与技巧:
态度上,我们坚持尊重、真诚、关心,平等对待小组中的每个人接纳每位组员,毕竟我们是大二的,相对大一来说,更加注意小组工作的态度。
但是说实话,我们也有态度不好的时候,尤其是第三期、第四期活动中,组员之间已经完全熟悉与了解了,现场秩序不好控制,因为大部分组员都是同一专业的,所以次小组现象严重,我们的工作员工作时相当费劲,难以组织大家一起活动,所以有些急躁,态度上不是很好。不过总体上我们工作员的态度是可以的。
六、目标达成评估:
我们小组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各样的小组游戏,使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小组活动的氛围,利用小组活动的效果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与优缺点等,更好的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等方面有所认知。
七、遇到的困难:
1、招募时,鲜有人来报名,而且我们招募到的组员数量少,致使组员筛选工作无法进行,在第一步上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组员同质性只是局限在组员为同一个专业的,他们的需求是否相同我们不得而知。前期的问卷调查对他们是否完全适用也是个问题。
2、招募到的组员为同一专业,大家相对熟悉,在开展工作时,现场秩序不好控制,工作员难以把握指挥,现场有些散乱。
3、因为是在室外开展的活动,每期活动结束后的组员每人几句话环节,效果较差,大家不方便书写,我们改为大家口头分享,但问题是,我们工作人员并未注意记录,这致使评估上资料不足,出现漏洞。
淡粉浅蓝
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确立分析
项目资金管理指标
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执行方案和财务管理制度。
方案一:
◇具备独立、合理的财务监察配置。
◇具备完整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服务资金使用合理、有效。
◇经费报销及时、明细清单完整。
◇服务经费能做到专款专用。
方案二:
◇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经费使用规范,建有台账。
◇经费开支范围符合项目要求。
方案三:
◇财务日常申请、使用符合机构程序、规范:项目的各项支出均可见分类编制预算;项目的各项支出均可见分类编制核算;项目资助款全部用于本项目的实施;项目出现资金违规使用。
◇财务票据管理规范:财务报销是否及时、符合相关程序,票据张贴是否规范,符合机构相关要求。
方案四:
◇项目支出合规性:项目资金支出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项目合同等法律性文件约定。
◇项目支出合理性:项目服务单价与多个同类服务项目的服务单价均值的比值为110% 以下。
◇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保障项目资金规范、安全运行;项目财务核算、账户开立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区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规范公益招投标项目财务管理的通知》;严格按照项目标书使用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预算管理:在项目预算调整合法合规,并符合资助方调整程序的情况下,预算调整比例为5%以下(项目预算明细报价参照此数据,确因客观原因调整也不能超过10%)。
◇资产管理:占95% 以上的项目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符合相关资产管理规定,政府性资金资助项目应参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方案五:
◇配备专业财务人员:配备了具备专业资质的财务人员/ 兼职财务代办/ 无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 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报销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有不足/ 没有相关财务制度。
◇服务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账户设置、财务核算、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是否做到专款专用,账目清晰。
项目实现程度指标
项目实现程度评估内容包括: 合同规定的服务目标达成情况;合同规定的服务数量完成情况;合同规定的服务对象改善情况;合同规定的服务组织及其专业团队从项目实施中得到成长发展的情况。
方案一:
◇通过收集项目资料、各种统计数据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对项目进展与项目标书、项目策划,项目服务计划的一致性及其优化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对项目服务人数、服务频次、服务类别、服务区域等方面的测定,对服务产出进行评估。
◇通过对服务对象带来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估。
方案二:
◇合同服务指标完成情况(完成量达到指标的百分比)。
◇合同服务内容实现情况(完成量达到指标的百分比)。
◇服务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量达到指标的百分比))。
方案三:
依照项目任务书执行情况。
◇项目收益人数和志愿者人数。
◇服务目标达成:服务对象现状得到改善、持续生活能力提升, 有典型的服务案例;促进若是人群服务需求的社会关注和资源投入。
方案四:
◇项目达成服务目标,取得购买服务应有的成效。
◇项目能够总结并展示服务成效。
◇充分整合利用在地资源,并多元参与。
◇定期宣传项目或服务。
◇项目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政策创新的作用。
◇服务深化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满意度指标
满意度评估服务对象、购买方、项目执行方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与成效的.满意度。
方案一:
◇服务群体对项目的了解度、知晓度。
◇服务群体的真实需求与项目开展的契合度。
◇服务群体在项目活动中的参与度。
◇服务后问题解决或需求回应的有效性。
◇服务群体对团队、效果和专业性的正面评价。
方案二:
◇使用问卷法、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的满意率。
◇征询项目相关方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及评价。
◇对于服务对象满意率的评估, 以服务品质量表为依据进行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为主;对于项目相关方满意率信息的收集以深度访谈为主。
方案三:
◇服务对象对项目满意。
◇项目合作方、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对项目满意。
◇社区成员对项目有一定的知晓度和认知度。
社会效益指标
主要对项目的影响力、可持续性、可推广性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反响: 奖惩情况、宣传报道、研究成果;决策影响: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资源整合:组织参与、社会捐赠、志愿者参与等。
方案一:
◇项目达成服务目标,取得购买服务应有的成效。
◇项目能够总结并展示服务成效。
◇充分整合利用在地资源,并多元参与。
◇定期宣传项目或服务。
◇项目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政策创新的作用。
◇服务深化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方案二:
◇项目成果:服务对象能力得到提升;探索形成服务标准。
◇宣传影响:通过宣传橱窗、手册、海报、纪录片、主题活动等宣传载体,在服务区域内对社会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定期完成工作简报,并及时递交上级部门;本项目典型案例被市级及以上媒体宣传报道。
◇荣誉表彰: 本项目在社会工作方面获所在区县民政局、同级行政机关及以上行政管理单位表彰;本项目专职(兼职)社工在社会工作贡献方面获所在区县民政局、同级行政机关及以上行政管理单位表彰。
方案三:
◇服务目标实现程度:服务目标实现的完整性;服务目标完成的及时性。
◇服务覆盖:覆盖人群、覆盖区域、服务功能室使用频率。
◇资源整合与拓展:场地资源整合情况;组织资源整合情况;物资资源整合情况。
◇社会影响:群众知晓度、群众参与度、媒体报道与宣传、信息报送与传播。
◇服务成效:内部服务成效测评机制建立、内部服务成效测评执行情况、综合服务成效。
◇获奖情况: 在运营本年度受到镇街及以上级别相关领域奖励。
◇发表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成果。
◇政府资助外的社会筹资情况。
方案四:
◇对同类服务的影响。
◇对项目执行组织的影响。
◇对社区公益服务行业的影响。
◇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