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8

dp73732849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用于评估与老人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icole6996

已采纳

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个案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今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补救性和预防性的功能上,而且也越来越表现在诸如挖掘老人的潜能、协助老人体现晚年人生价值、倡导老人互助等发展性的功能。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背景

服务对象Z婆婆,现年74岁,退休于建设街的南洋电器厂。丧偶,育有三子,平时与儿子较少来往。两年前Z婆婆家里发生火灾,过后,与Z婆婆居住的二儿子搬到外面居住,只留下Z婆婆一个人在建设街。不久之后,Z婆婆的精神状态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常会出现拾荒的行为且通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Z婆婆的情况越发厉害,甚至还翻找楼栋住户的垃圾,而在外面收拾的杂物会全部搬往家里,还占用公共的楼道,因此楼道整天散发着难闻的垃圾臭味。Z婆婆遭到了楼栋住户的投诉,Z婆婆与邻居的关系越发紧张。

二、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家居杂物清理、室内灯光使用的问题;

2、协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家居安全隐患、家里堆积杂物滋生异味等的问题;

3、了解邻里对服务对象的想法,协助、促进邻里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模式,更大程度地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缓和服务对象与邻里之间紧张关系;

4、促进亲子关系的融合,协助服务对象儿子正确认识、理解服务对象,提升沟通频率。

三、做法

1、收集信息,探访并初步建立关系

社会工作者接到了来自居委转介的个案,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Z婆婆。社会工作者向居委工作人员搜集资料并整理后,社会工作者于次日下午前往Z婆婆家进行探访。

初次见到社会工作者,Z婆婆很阻抗,认为社会工作者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搬来教育她的“执法者”,不愿意过多的谈及自己,只是很表面地与社会工作者寒暄几句。但社会工作者并不因此而放弃。终于有一天,Z婆婆被社会工作者的持续关怀打动,开始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倾诉和表达心中的苦恼。原来,两年前Z婆婆家里由于杂物堆积过多以至引起火灾,大火燃起过后,Z婆婆家里的东西被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全部清理干净。

Z婆婆对于初次接触的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来劝说其清理杂物的,所以开始时对社会工作者出现抵触情绪。社会工作者向Z婆婆澄清身份,表明来访目的。通过几次的接触,Z婆婆逐渐对社工产生信任感,并且也慢慢意识到堆积杂物的危害,于是Z婆婆把想清理公共楼道上的杂物的想法告诉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认为这是整个个案发展的一个契机,于是提出协助Z婆婆清理干净楼道的建议。Z婆婆表现得很开心,拿了一块纸皮去邀请社会工作者和她一起在楼道处坐下,和社会工作者沟通和交流清理杂物的计划。

2、接纳并不断鼓励,促成改变

经过交谈了解到,Z婆婆有翻找楼栋住户垃圾、出外拾取杂物、翻找垃圾吃且喜欢躲在楼道吓人等的行为。另外,Z婆婆与邻居的关系紧张,经常争吵。了解到这些情况,社会工作者并没有对Z婆婆的行为作出任何的批判,而是与Z婆婆一起探讨翻找楼栋住户垃圾、出外拾取杂物、翻找垃圾吃且躲在楼道吓人等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引导Z婆婆思考、理解邻居和居委工作人员对她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社会工作者与Z婆婆的邻居反馈了Z婆婆的顾虑和想法。对此,邻居对Z婆婆的问题解决提出了建议,并主动提出他愿意协助Z婆婆改变。由于社会工作者对Z婆婆表现出不断的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使得Z婆婆更加愿意和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入的倾谈。社会工作者不断地向Z婆婆强调杂物堆积的危害并鼓励Z婆婆尝试新的改变。多次之后,Z婆婆开始会主动地去清理自己楼道上堆积的杂物。

3、长者服务篇

亲子间沟通理解不足,促进问题解决

多次与Z婆婆的交流后,Z婆婆的情况逐步趋于稳定,社会工作者经过评估后,减少对Z婆婆的跟进频率。不久之后,居委的工作人员告诉社会工作者,Z婆婆又重新出现拾荒的行为。因此社会工作者再次上门与Z婆婆交谈。Z婆婆的家又重新恢复到了第一次社工见到垃圾成堆的情景。社工分析认为Z婆婆拾荒的行为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依据社会工作者此前了解到的Z婆婆的资讯和社会工作者观察到的Z婆婆表现的'行为,社会工作者联系了Z婆婆的二儿子,Z婆婆的二儿子表示曾向和自己熟悉或有相关经验的朋友,交流讨论过母亲的行为以及现在的情况,他们怀疑Z婆婆是在认知方面有一些障碍。社会工作者引导Z婆婆的二儿子可以去思索、了解Z婆婆拾荒行为的原因。几天之后,Z婆婆的二儿子带着Z婆婆一起到了某个医院做了相关的检测,证实了Z婆婆确实存在着在精神方面的轻度认知障碍,继而诱发了她现在行为的发生。检测以后,Z婆婆的二儿子决定把Z婆婆接送到医院进行一个周期的疗养。

社会工作者定期与其二儿子进行电话的访谈,引导Z婆婆的二儿子认识Z婆婆的问题,关心和理解Z婆婆。促使其与Z婆婆进行有效的沟通,进一步增强Z婆婆的二儿子与Z婆婆的关系。在Z婆婆进入医院以后,社会工作者与Z婆婆的二儿子沟通了解到,这几个星期Z婆婆的二儿子和Z婆婆接触的机会增加了很许多。医生给Z婆婆注射镇静剂,注射后的Z婆婆一直都是处于醒醒睡睡的状态。儿子与服务对象能够交流的内容不多,根据儿子的表述及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断深入引导,二儿子看见Z婆婆现在不能自理的样子,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Z婆婆的态度,一方面自己以往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缺乏关心Z婆婆,因此现在更清晰为何Z婆婆会出现种种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引导其尝试自己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引导Z婆婆的二儿子提出了能够改进的建议以后,社会工作者询问他对自己归纳的建议能否做得到,Z婆婆的二儿子称自己愿意努力,会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Z婆婆的二儿子笑说,想不到社会工作者对Z婆婆的了解能够如此的多,自己以后也肯定也多加地关心Z婆婆,理解和支持她,也盼望Z婆婆能够早日稳定下来今早地出院,自己以后会花费更多的心力去照顾Z婆婆。

四、成效

目标达成情况良好,个人层面上,社会工作者介入后Z婆婆拾荒的次数逐渐减少,同时在和他人谈话时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愿意和他人真心交谈,并且会主动和社会工作者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邻里关系上,服务对象的邻居主动提出他愿意协助Z婆婆改变,对Z婆婆的问题解决给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建议。亲子互动上,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Z婆婆的二儿子尝试改善与Z婆婆的沟通相处方式,也慢慢站在Z婆婆的角度理解Z婆婆的想法和行为,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和加强。

五、点评

耐心·爱心·用心的胜利:在每一个社区里,都会遇到像Z婆婆这样的长者——一人独居、无人照顾或家人疏于照顾,同时她们又步入高龄。人到暮年,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制造一些“麻烦”,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秉承一颗耐心和爱心,用心为服务对象服务,就可以像案例中所显现的,服务对象最终被社工的诚意所打动,也终于感受到久违的关心和关怀,对社会和其他人敞开心扉,努力改变自己,进而收获美好的晚年生活。

社会工作者用于评估与老人

249 评论(14)

苏州小熊

1、协助老人自我探索的技巧

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老年案主自我探索,让他们更深入地仔细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和心态,以便为达到预期的改变而创造条件。

(1)工作初期避免采用劝告

劝告的技巧是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一种介入,但在初期由于双方还未建立信任关系,此时采用劝告技巧往往会没有结果也不利于案主自我探索。

(2)避免完全依赖问话

在初次面谈时,利用一些询问无疑会帮助获取更多案主的有关资料,但一连串提问反而会让案主感到威胁,当工作员不停地问什么的问题以及引导性的问题时,会迫使案主采取封闭态度来封闭自我。而对话二则显示了工作员采用的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案主作自我探索。

(3)仔细聆听案主诉说。

在面谈时要求案主更全面地描述其行为,有助于案主自我探索及做出决定。

2、辅导技巧

沟通的技巧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但适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见诸于书面的并不太多,实践中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自夸自己是一个成功的老人辅导员。因此,做老人辅导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不只要学到理论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不时地练习、研读、实习,才能逐步悟到老人辅导上的真谛,实现有效地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目的。

老年个案辅导是指工作员与案主相互接受有特定目的的一种专业性谈话和助人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案主的转变。这是一个双方交换观念、表达态度、分享情感、交流经验等的过程,其间需要一些基本技巧:

(1)专注老人的感受

在案主的陈述中,案主的感受或情绪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人们往往集中在事件的合理性而忽视了感受的部分,当感受被忽视时,不利于我们认清问题所在。感受具备以下的一些特性:

感受没有好或坏,感受就是感受本身;每一个人都有权去感受;在每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它的感受都是合理的;感受是没有危险的,行动才有危险性;否定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会减少这种感受的存在。

A、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关于感受的词库

请大家安静下来,试着回想曾经令你兴奋的快乐的往事,并把当时的感受写在纸上;

接下来,我们试着去回想曾经的痛苦的往事,同样把当时的感受写在纸上。

我们总结相关的感受的词语,建立这样一个感受的词库

B、确认感受

例:x案主: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我只有放弃算了,我做什么都不对的。

感受:放弃、贫乏、无望、沮丧、气馁、不快、挫折、绝望

C、 回应案主的感受:

我们在回应老年案主的感受时,必须遵循下列宗旨:向案主表示我们明白他的部分感受;支援案主的感受,继而支持案主;帮助案主集中在其感受上;试试看我们所猜度者是否案主的'感受;明确告诉案主我们接受他的感受。

(2)明确老人的谈话内容:

确定案主谈话的内容,从而注意案主当时的情绪感受,对案主的情绪感受和谈话内容作出准确的回应。

(3)要有准确的同理心

(4)明白老人的非语言沟通

(5)对老人回应的技巧

3、其他技巧

建立老年案主记录档案;适当安排面谈场所;注意着装等。

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中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的目的

与缅怀往事不同,人生回顾既注重老人一生中的正面事件,也注重负面事件。通过正视正负面情绪和事件,可以察觉早期生命阶段未察觉的问题。在社工引导下的人生回顾中,可帮助老人找出那些问题来,并且决定哪些问题可以改变。有时候,老人和家人之间的伤害是可以修补的。对于那些老人还没有完成的事,在余下的时间可以完成。人生回顾可以向缅怀方法般协助老人重读人生中的成就,找出适用于现在的处事技巧。如果专注于过去完满解决的事件,不但可以改善处理问题的技巧,同时亦可增强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心。

人生回顾的过程

一、小组方式与个别方式

人生回顾既可以采用小组方式又可以采用个别方式。小组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有多人参加,这些人可能面临类似的人生挑战。老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记忆闸门被其他同龄人的回忆打开。

因为人生回顾常常涉及非常个人性的、有时候是痛苦的回忆,所以对一些老人来说进行个别方式进行这一工作可能更有益处。

二、建立干预前的基线数据

人生回顾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它兼具评估性和治疗性。在按时间顺序做人生回顾前,社会工作者应该为老人的情绪健康状况建立一个基线。人生回顾不是要让老人抓着陈年往事不放,而是要帮助他们从中获得领悟,以远离过去的冲突,让现在的神恶或更具有建设性、更有满足感。为干预工作建立前测和后测有助于评估社会工作者和老人实现干预的基本目标方面做得好不好。

三、人生回顾的结构安排

有指导的人生回顾一般分为6~12节,具体取决于老人参加人生回顾的目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工作者与老人的个人偏好。每个大的人生发展阶段会用近两节的时间。在运用一段时间的人生回顾技术之后,社会工作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实施方式,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性来增加或删减这一工具的内容。实施治疗性的人生回顾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的方法。

四、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治疗性的人生回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常常担当编辑的角色。出城老人回忆早年生活,并详细的记录下来。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重新梳理往事。担任的角色还包括帮助老人理出自己人生历程的主题,并清楚这些人生主题如何影响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行为。

五、为人生回顾形成一个成果

像缅怀往事一样,如果人生回顾能够结出一个独特的果实可能会有益处。果实的形式可以使影集、录像带或者是生命历程日志等。

六、评估和总结

人生回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评估与总结。这给老人提供了一次机会,去把各个人生阶段的所有事情整合到一起,形成对自己一生的看法。一旦过去的事情整合完毕,社会工作者就能够协助老人进一步讨论在这辈子余下来时间希望成就什么。在人生回顾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会实施后测,以确定老人情绪状况经过人生回顾干预是否有所改善。

人生回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小组方式难以保证每个老人都有充分的机会实现个人目标并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小组发言。

2、当揭开痛苦的记忆或事件时,社会工作者可能需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帮助特定老人处理和化解这些强烈的情绪反应上,难以兼顾小组中的每个人。

3、在帮助老年人做人生回顾时,社会工作者要去探寻额外的内容,必须放慢节奏,集中精力回想一些重要的事件。

4、在帮助老年人做人生回顾时,可能会发现有一些时间段可能是空白,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对能力去解决这一事情。

17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