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0

伊月寒水20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如何救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东菇1

已采纳

由于医务人员是在这场灾难中是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是与生命直接接触的人,但是由于他们在工作前经历过面对尸体和死亡的基本心理训练,而在此只是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大环境的负面情绪),以及长时间工作的精神疲惫两种状态的综合影响,导致后期有一部分人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所以,首先需要先让他们先进行良好的休息,恢复体力和精神。如果有些人因为突然进入舒缓环境后,由于外界环境落差导致心理无法调适时,需要先让他们发泄(如:让她们哭、听他们讲述),让他们自己慢慢适应这样的环境落差。另外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无法救治的生命而产生强烈的自责与负罪感,那么在进行沟通干预中就需要努力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并勇敢面对死亡。告诉他们救死扶伤是医生工作的本质,面对生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医生不是上帝,无法掌控每一个在灾难中被困的生命,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算真的没有救活那么我们曾经努力过就不要再去自责,未来还有更多的人等待我们去救治。最后,在安排一定的休息恢复后,需要尽快让他们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让他们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动力。进行群体的救灾工作总结,对他们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进行表彰和肯定,尽可能宣传救灾工作以及对于未来工作的积极面。总体来说,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干预应该还算相对的容易,只要在后期的工作的环境中不要过分渲染和宣传灾区工作时的负面情绪,让他们自己慢慢适应,自己走出来就好。

社会工作者如何救灾

236 评论(8)

CENGUODIAN13247606080

医务人员是比较特殊的群体.现在那里的医务人员都很忙,建议还是不要太多地干预他们,特别是询问一些勾引他们痛苦回忆的问题. 他们有些一面承受着丧失亲人的痛苦,一面还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 什么时候你都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一想,相信你就能做好.跟他们交流时要注意不要太多影响他们情绪的言语.

288 评论(8)

小小兔121

浅谈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

导语: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认知,还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服务对象共同分享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个人感受和经验,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并提供尽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社会工作者不得直接或间接迫使服务对象接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一提起社会工作者,大家立即会说:“不就是社区里的工作者,简称‘社工’吗?”其实不然,社会工作者虽然简称“社工”,但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人员。目前我市共有3263名社会工作者,他们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对各类困难群体、特殊人群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在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领域,发挥着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今天是国际社工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市的部分社会工作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社会工作者胡群泽

帮助突遇车祸的居民规划人生

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为人们医治生理上的疾病,那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从最初的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特征,是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但是,社会工作发展到当代,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救贫济弱活动范围,它不仅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帮他们树立信心、提供人生规划建议,帮陷入困境的人“扶上马,送一程”。

两年前,慈溪市坎墩街道清水湾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胡群泽就成功帮助过一户陷入困境的居民,不仅帮这户人家解决了物质上的困难,而且还帮助男主人找到了工作,使这个家庭有了“造血”能力,让整个家庭变得朝气蓬勃。

叶先生一家住在清水湾社区人和家园的经济适用房内。年过四十的叶先生患有先天性近视,原来在杭州一家纺织企业工作,前几年下岗回到慈溪生活。叶先生的妻子陈女士是一位智障人士,无法外出工作,儿子即将小学毕业。全家人靠叶先生打零工收入为生。

2012年8月12日,叶先生骑电动自行车回慈溪市龙山镇老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左脚骨折,康复至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这使一个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事故发生后,叶先生以泪洗面、唉声叹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特别是叶先生的儿子马上要上初中,而清水湾社区的学区学校育才中学又是一所民办学校,学费昂贵,叶先生无力支付,这使他更加心灰意冷,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胡群泽和清水湾社区的另外几名社会工作者一起开研讨会,制定帮助叶先生一家的方案。大家分析认为:要帮叶先生一家走出困境,不仅要尽快改善他们一家目前的经济状况,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他儿子的学费问题,而且还要在叶先生身体康复后,运用多方资源,为他找到稳定的工作,让他有经济来源。只有这样,叶先生才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走出车祸带来的阴影。

胡群泽联系上叶先生原来工作单位的工会和劳资科,反映叶先生家的困难现状,使叶先生获得了原单位的.一部分经济支持。

接着,胡群泽向处理交通事故的交警详细说明了叶先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希望交警在调解时,向事故另一方说明情况,力争使叶先生获得更多的赔偿。

最后,在调解中,叶先生同意放弃伤残鉴定,事故另一方同意在除去医疗费用之后,一次性补偿叶先生3万元。

社会工作者们得知育才中学董事长家住浅水湾社区,便上门反映叶先生家的情况,促成育才中学帮叶先生的儿子免去全部学费。

在叶先生身体康复后,社会工作者又多方联系,帮叶先生找工作。2013年8月,慈溪市坎墩街道民政办主任帮助叶先生找到了福利企业三洋电子公司的工作。

现在,叶先生工作上得心应手、收入有所提高,还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儿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一家人过着快乐的生活。

北仑坝头社区社工

建立小组帮助一群儿童走出困境

美国的一位学者在《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一种新的职业已经并且正在我们鼻子底下日渐成熟,这就是社会工作。人们过去曾把社会工作想象成一种手挎菜篮去帮助穷人的活动,现在,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

社会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仅需要一对一的帮助,有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去帮助一种类型的群体。北仑区大碶街道坝头社区开展困境儿童帮扶,利用了小组工作法。

坝头社区有常住居民11000人,是典型的农居混合型社区,辖区内“危房多、无物业老小区多、木结构棚户区多”,人员结构“残疾人多、老年人多、低保户多、矫正人员多”。

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在针对社区儿童状况的调查走访中发现,社区存在一些父母双方不能完全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困境儿童。主要包括:父母重度残疾或者患有重大疾病无法履行监护义务;父母离异后判定有抚养义务一方患有重大疾病或死亡无法履行监护义务;父母在服刑期间无法履行抚养义务。

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确立了“小组工作”的服务原则。

2015年7月,社区工作者成立了“亲青家园团队”工作小组,以此小组为载体,开始了帮助困境儿童的工作。

社区工作者组织了一系列拉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与困境儿童、困境儿童家长关系的活动。推出了欢乐时光家庭派对、云雾山庄亲子登山比赛、参观港口博物馆、举办“童心乐园,放飞梦想”大型户外绘画比赛、“帮你实现六一微心愿”等团体活动。

为使困境儿童的家长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自己孩子的需求,提升家庭成员间的融洽度,社会工作者以“亲青家园”为平台,着重在亲子教育、情感沟通、法治观念等方面开展小组活动,聘请心理教练导师等专家,举办了多次亲子沟通沙龙,传授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技巧。

为改善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亲青家园”成员联系协调学校及老师帮助困境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吸纳困境儿童参加社区假日学校,聘请心理学研究生对一些自卑感强、自我评价较低、情感失调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一系列小组活动开展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对服务对象开始进行个案辅导,使一个个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

社区里有一对5岁的双胞胎,他们的妈妈因患产后抑郁症跳楼,精神和肢体均一级重残,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社区工作者介入这对双胞胎家庭后发现,双胞胎的爸爸为了赚钱养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两个孩子性格内向,很少与他人说话,一见到陌生人,就马上躲到爸爸身后。

社区工作者与这对双胞胎及其父母多次接触后,了解到两个孩子曾经因母亲发病,差点被母亲从医院大楼上扔下的往事,找到了两个孩子胆小的根源。

社区工作者牵线搭桥,社区里的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这对双胞胎,给予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关心。

渐渐地,这对双胞胎和他们的爸爸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上,两个孩子成了社区晚会的小演员、爱心义卖的小义工、社区假日学校的积极分子,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他们的父亲,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脸上常挂着笑容。

资深社工陈海英

助推政府出台帮助困难群体政策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困境群体时,会发现一些需要政府用出台或改进政策方式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他们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力争政府出台顾大局、利长远的政策,完善政策体系。

陈海英是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也是一名资深社会工作者,早在2008年,她就考取了社会工作师证书,成为我市第一批社会工作者,她多次助推了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

“困难的家庭有着太多的故事,困顿的现实也让很多人心理出现了扭曲,回不到正常的现实生活,对于这些家庭,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救助,更要从心灵上进行帮扶,要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自己,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从1998年开始,陈海英在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这也使她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是这份工作,使她在业余时间自修了社会工作师课程,成了一名社会工作者,帮助一些困境群体。

自闭症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致残率较高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物,唯一的方法就是终生康复教育,使患者在不断的康教中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很多家庭因为有了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便陷入绝望的境地。

2012年12月,在陈海英的组织协调下,我市成立了专门为自闭症患儿家庭提供援助帮扶的机构———宁波市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陈海英兼任理事长和主任。

在帮助自闭症家庭过程中,陈海英发现了很多通过民间力量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她发现自闭症儿童康复需要老师一对一辅导,因此费用很高,而残联的康复补助每人每月只有800元,远远不够,便向市残联反映了这一问题,市残联在多方协调后,将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费用从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

陈海英发现在很多县(市)区政府出资的公益创投项目中没有自闭症患儿能力提升项目。她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使我市多个县(市)区将自闭症患儿提升项目列为公益创投项目,有的县(市)区还进一步将自闭症患儿提升项目列为政府采购项目。

去年,陈海英又发现:一方面,一些在特教机构康教的自闭症患儿14周岁后便不能再拿到政府的康教补贴,特教机构由于学额关系也不再接收他们;另一方面,一些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自闭症患儿14周岁一般已经小学毕业,再也没有能力去读初中的课程。这样,14周岁便成了自闭症患儿的一个分水岭,绝大多数只能回家。以前千辛万苦训练出的一些能力很快就会退化。她建议在宁波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自闭症孩子艺术班,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倾向于选取自闭症孩子较为喜欢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内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并结合自闭症特教的内容,融入音乐治疗、生活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建议也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正在逐步解决中。

去年,陈海英带宁波市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的工作团队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公益创投”、自闭症课题调研等工作,全年举办家长培训、主题宣传活动、各类家长团队辅导上百场次,同时开展星宝志愿者结对、学龄星宝助学、大龄星宝助工等有针对性的活动,累计服务星宝家庭2000余人(次)。

2014年,陈海英被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选中,成为浙江省首批12名社会工作督导师,除了为宁波的各类社工开展培训辅导以外,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坚持为北仑、海曙区社工进行定期督导。

陈海英的经历告诉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单位不一定在社区里,也可以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中。在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中,希望有更多的公共事务部门、社会组织、机构团体参与进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从而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市多举措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3263名专业社会工作者成为社会治理生力军

本报讯(记者杨静雅 通讯员邓天武 殷勇山)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我市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推进社会工作实践,初步培养出一支理论水平与实务能力兼具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前,我市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263人,其中1094名为社会工作师,2169名为助理社会工作师,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他们在我市各地各领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改变现状,走出困境。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社区建设、慈善事业、残障康复、婚姻家庭,以及青少年事务、禁毒戒毒、司法矫正等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参考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全市报考的新考生1710人,比2014年增长。考试通过人数659人,增长。

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接受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实务锻炼。为此,我市每年开展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仅在2015年,我市就组织实施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示范培训、社会工作督导服务示范项目和社区社会工作资助项目3个大型的培训或项目。其中,继续教育示范培训为一线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各地、各相关部门社会工作负责人提供了理论学习的机会;社会工作督导服务示范项目为我市各领域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了一次高水平的理论与实务训练,储备了一批社会工作高端人才;社区社会工作资助项目立项25个,为我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区社会工作室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提供资助,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实务锻炼的机会。据统计,2015年,全市有2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加各类培训。

为使专业社会工作者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我市持续在社会养老、儿童救助、精神康复、青少年事务等领域事业单位推出社会工作岗位,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并在全市乡镇(街道)开发以社会救助为主的专职工作岗位110余个,同时,以城乡社区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我市已开发近1000个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同时,我市还积极引导、着力培育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社会组织,推动在社会组织内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广大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运用专业知识,通过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回应了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解决了部分社会问题个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使专业社会工作者专心投身于社会工作,我市积极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待遇,明确对于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聘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如果在事业单位工作,可以享受同等专技职务人员工资待遇。在社区实行“专业技术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待遇与业绩挂钩”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待遇保障制度,同时还建立了社区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津贴制度。目前的标准是:社会工作师每月补助200元,助理社会工作师每月补助100元,下一步,我市还将较大幅度提高职业资格津贴标准。此外,我市还加大了社会工作人才表彰激励力度。去年,市委市政府将“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奖”统一纳入宁波市最高人才奖“甬城英才”的评选中,目前,首批8名社会工作人才获奖。

据悉,我市将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实践开展,在社会工作示范基地创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民办社工机构培育、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推进我市社会工作不断深入。2016年,我市还将举办社会工作高级研修班,向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分管领导普及社会工作知识,进一步拓宽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社会工作影响。

如何成为一名社工

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在特定机构登记注册,即可成为一名社工。在我国,一名合格的社工需参加每年举行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并接受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实务锻炼,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

181 评论(14)

矮油没游

灾难一旦发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受灾个人和家庭,不仅经济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的安定局面都将受到考验。传统上当公共性灾难发生时,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救灾预案:民政部门组织调集大量物资运抵受灾地区,武装部门出动大批军人会同其他人员立即进行灾民的搜救,卫生防疫部门派出医疗队救死扶伤并开展防疫工作,公安部门保障灾区的社会治安……但灾民受惊吓的心理和丧失亲人和财产的悲恸却少有专业的和科学的关怀。 比如在一次突发的大厦火灾中,大量的人们互相拥挤践踏,一些人四处乱跑、慌不择路以至坠楼身亡;许多脱离危险的人们不吃不喝、神情恍惚;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悲痛欲绝,一些人激动不安、谩骂指责,把怒气直指前来救援的工作人员,甚至静坐示威;一些搜救人员拒绝休息和饮食,连续作战已近耗竭状态;附近的许多居民彻夜不眠、提心吊胆、各种谣言开始四处散播……年逾半百的张老师的爱子不幸去世,老两口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再也没了笑容,整天闭门不出,天一擦黑就早早熄了灯。事隔两年了,两位老人不仅搬了家,杜绝了一切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而且不敢看到任何火灾的报道,不能进拥挤的大厦购物,儿子面目全非的惨状还会突然浮现在眼前而使老两口经常默默流泪……这就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震荡在许多人心头将持续地存在,久久难以消除。 如果在救灾同时能有一支心理社会干预的队伍及时地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救援,将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预防或减少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减少消极破坏性的行为和它带来的继发的伤害,帮助救援者稳定局面;促进救灾人员的心理恢复,使救灾者更富有成效地投入救援工作。 “心理干预”作为心理学术语,在以前的灾后重建中我们听到的并不多。灾后重建的“心理干预”。因为人目睹灾难而极易产生“创伤后遗障碍”,“心理干预”就是防止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绝望、无助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美国“”之后,也是马上就对经历灾难的大多数公众进行“心理干预”,尽管如此,“”在部分公众心里的创伤还是没有愈合,可想灾难之于人的创伤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的救助应该包括心理救助这一项。当然并不独“”,去年SARS时期,就有专家对北京小汤山的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SARS的恐惧心理。 萧伯纳有句名言: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实际上心理干预就是在帮助我们找到这粒沙子。这粒沙子是我们经历了灾难后的心理障碍。 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这是我看到的一个资料上说的。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救助与灾后物资救灾不同的是,前者是心理上的“救灾”,后者是物质上的“救灾”。物质救灾可以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而心理“救灾”则是解决长远问题。相比而言,我觉得心理上的救灾的意义更大些。 悲剧发生后,遇难者的家属和同事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中,很多人不思饮食、失眠、焦虑,有的家属悲痛欲绝。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使许多人要目睹死亡及毁灭,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灾难发生后立即进行灾后心理社会干预,可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付技能面对和经历 痛苦过程,尽快完成善后事宜,提高善后工作的效率。因此,灾后心理社会干预应是救灾和善后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使之尽快从灾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应引起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科临床医生的关注。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部门没有认识。 在1985年哥伦比亚泥石流灾害中,一些有经验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组织起来展开了社会心理干预服务。他们除了向政府工作人员反映心理保健在整个灾后卫生工作中所处地位,提供有关灾后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外,还要对受灾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要向其他精神卫生工作者、儿科医生、家庭福利部门成员提供培训,讲授灾后不同阶段的应激反应、各种咨询技巧及应用,向社区普及灾后精神卫生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等。此外,他们还向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由于精神科专家的参与,使灾民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危机期。 此外,对灾后救援和善后服务人员的心理帮助也是灾后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内容。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还要超负荷工作,救援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会对救援人员进行预防性训练,帮助他们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促进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觉察,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灾难造成的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 灾难造成的心理创伤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一种全新的救灾方式——灾后心理干预应运而生。 从2005年开始,我国建立的灾后心理干预专家库正式开始运行。 国外心理救灾开展了40年,灾后的“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系统,国外早已建立。 在上世纪60年代,针对个人心理受创以及遭遇挫折后想自杀的人而开展的公共服务就开始了。美国的洛杉矶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称之为“希望线”的心理疏导热线,这是心理专家针对想自杀人士的危机干预———也是最早的个人救助。 据介绍,几十年来,国外在灾后心理干预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应对策略,一次灾难就是一次灾后心理干预的经典案例。所以,在灾难发生后的现场,最先出现的除了警方、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心理医生。 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理重建,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状态重新恢复的过程。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我国因经济发展原因,对灾后心理干预的投入较少,受灾人群的心理问题未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但是不等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度)发生级地震。 我国建立灾后干预组织2004年,我国第一次筹划建立心理干预专家组。 据介绍,我国首次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尝试应该是在1994年。当年,新疆的克拉玛依发生大火,共有300余人遇难,其中288人是中小学生,另有130名重伤员住院。国家卫生部从各地抽调了心理专家赶赴灾区进行工作,这次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心理重建和心理干预工作会越来越普遍地开展,随着我国对灾难应对策略的完善,救灾与灾后的心理干预将会被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今后,心理干预将成为灾害救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0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