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2

Oo炼狱天使oO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时事评述报告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龙发集团

已采纳

第一段:写引子。比如你想讨论的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的素质问题。还是停车问题。还是司机和售票的服务质量问题。职业素质问题。等等在第一段点明。第二段:重复事实。向你的文章的读者介绍你为什么想起来谈论这个问题。即评论的由头。第三段:就事论事。围绕你第一段的引子结合事实,表明自己的议论。第四段:可以讲开去。比如想到另外一件事,但切记要在同一主体下!不要本来讲外国人的素质问题,讲着讲着去讨论斯诺登了!或者讲到外国高科技了!要切题。第五段:收回来,言简意赅重申你文章的主体和意义。

社会工作者时事评述报告

148 评论(14)

sophialili

贫困学子诈骗资助者de深思新华网8月4日报道,家境贫寒的赵某靠人资助读完大学后,谎称自己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以“办事”为名8年内诈骗资助他读书的好心人1000余万元。记者4日了解到,目前赵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刑事拘留。看到这一条新闻,每个人不免都有各自的看法。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赵某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昧着良心欺骗恩人,被贪欲所牵引,其实这何尝不是对人心的一种审视。一如好心的商人因怜惜没钱读书的孩子,自己资助孩子完成四年大学课程的善心。再一次一次因为自己的善心去相信赵某‘好意”的回报,陷入他的坑,这都是人性美的体现。可是又一如赵某的欺骗,利用人善来榨取钱财这又何不是人性的一种恶面。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这有可能是因为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转变。贫困的学子受着好心人资助上完大学,似乎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突然要自己独自承受这社会的磨练,内心就会萌生惬意,习惯亦然而然的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要知道一旦习惯和欲望形成就很难消除,即使违背人性、自己的价值观。其实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总有些东西让它受到熏染。例如赵某的迷失,习惯恩人的钱解决问题,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骗取钱。切斯特菲尔德曾说: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所以好的教育环境对我们的熏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学习的心,才能在环境中美好的成长,传承人性的美好。 以上纯属一孔之见。 Kotoko.怎么不给我点奖励啊 。。。。。

182 评论(12)

群群群群超爱吃

网页链接

10月5日,作为2015年诺贝尔颁奖季第一个颁发的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也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12位获得殊荣的女性。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对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幕仿佛仍近在眼前,中国又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获得突破。舆论围绕青蒿素发明权归属之争和屠呦呦“三无”科学家身份乃至中医药是否迎来春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讨论,清醒的声音和有据的论证逐渐夺取了主动。12月10日,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9 评论(10)

神经女大王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诺奖国庆阅兵前,不少人对建国60周年阅兵无比憧憬;国庆阅兵过后,阅兵的壮观场面迄今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反复播放。这次盛典刚刚画上句号,另一场特殊的“大阅兵”又将拉开序幕。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即将逐一揭晓。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9年诺贝尔奖本年度各奖项得主揭晓仪式将于本月5日起陆续举行。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扬子晚报》10月4日报道)勇攀世界屋脊,力争世界第一,是炎黄子孙的生存哲学,也是我们的文化指向。创造了无数世界奇迹的中华文明,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虽然炎黄子孙早已冲入诺贝尔奖这个世界级的科研俱乐部,怎奈他们不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科学家的身份获得这一殊荣的!恢弘的60大庆阅兵仪式,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各项实力,由此振奋了无数中华儿女,激励了国人无限的爱国热情。面对10月5日起陆续开奖的诺贝尔奖项,我们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这一举世的盛典活动?有人说,诺奖不过是一个著名的评奖活动而已,其本身说明不了什么。诚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其实质来看,诺贝尔奖确实只是一次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纵然没有这个奖项,世界依然会发展,人类依然要生活。不过,就此否认诺奖的重要性,显然有点过于消极和悲观。诺奖是世界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展示,其意义不亚于一场阅兵,向全世界展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比现实版的阅兵更进一步,诺奖的评选虽然每年都进行,但其绝对数量非常有限,迄今为止也不过区区几个(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与文学奖)。全球60亿人每年角逐这几个奖项,并且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奖项,其难度之大,意义之重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不然,我们中的一些人也就不会对这个奖项抱着“吃葡萄”的复杂心理,酸楚的感觉常常令我们难以释怀。这是一点典型的“不差钱”心理,反正我们拿不到的东西,其意义便要被人为地降格几个等级。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责任也应是多维的,其中就包括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的硕果。与诺奖无缘,说明目前我们的科研成果与世界顶尖级水平还存在一段距离,我们应承认并正视这个尴尬的现实。诺奖颁奖对世界的期盼程度毫不逊色于一场展示国家有形实力的阅兵,因为一个国家的各项实力最终是靠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软实力来体现的。虽然诺奖的指向是个体的人(科学家和作家),但其真正的指向又何尝不是民族和国家!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能够频繁出现在年度的“诺奖阅兵行列”中,这本身也是一种无上的荣光,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以“科技立国”、“科技强国”为强国目标的中国,当然应该以加盟诺奖阅兵为奋进的目的。和常规阅兵不同的是,阅兵可以通过集体训练达到阅兵的效果,而诺奖需要多年的卧薪尝胆方可磨得一剑。我们只能当“诺奖阅兵”的观众而与其“阅兵方阵”无缘,表明我们的科研政策需要调整,我们的科研传统有重新自省的必要,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含文化创造者)需要发扬冰雪厉清操之精神,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长期的静心苦研,诺奖是难以青睐我们的!

254 评论(14)

0子爵绿子0

这几篇我在网上看到了七八十次不止了

304 评论(15)

七月的尾巴

①讲述事件②向你的文章的读者介绍你为什么想起来谈论这个问题。③围绕你第一段的引子结合事实,表明自己的议论。④可以说出自己的联想。比如想到另外一件事,但一定要在同一主体下!⑤重申你文章的主体和意义或者你自己的建议。

16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