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丫丫星
1、专业熏陶。之前申报项目的时候有位老师说:你这本科加上硕士的学历,就是最大的专业性了,对方要是觉得这个不专业,那就是他不懂!答主当时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这个问题的迷茫中出来了,后来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六年的学习过程是积淀和熏陶,代表了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深耕、专精。六年也是专业的浸泡,这是和志愿者不同的。 2、伦理原则。社会工作是伦理价值观的实践(虽然说目前国内非常少有提到,而且国内还没有很好的伦理守则出现)在每个决定当中都体现着伦理抉择,每个行动背后是伦理与价值观的支持。志愿者大多是工作守则,奉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的爱来进行工作。二者的区别是伦理价值观更具有约束力,爱心是好事但容易过犹不及。 3、能力不同。答主觉得能力可以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了沟通、写作、组织等等这样比较通用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在社会工作领域包括了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等等,当然不同学科的专业能力不同。假设社工和资深志愿者的基础能力是相同的,那么不一样的就是专业能力了。 4、职业性。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是一个工作,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工作换取报酬维持正常生活;志愿服务是一个奉献爱心帮助别人的活动,志愿者在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免费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开展义务的工作。
xiaomao7taotao
社会工作是预防和应对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和一种职业。它的任务是协助个体、家庭和群体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以确保人们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 其中“专业性”和“质量”是确定一门行业和职业独特性的首要因素。那么如何确保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呢?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 究竟体现在何处 谈到“社会工作专业性”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人们通常的理解是:受过专业培训或专业教育的人, 或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质的人,便是具有专业性的人。这种理解会将人们带入误区,因为其前提假设是: “专业知识代表着专业性”以及“有知识的人同样具有将知识付诸行动的能力”。假如社会工作属于“常规科学”和“常规职业”( 如生物学、物理学),或者假如“知识等于能力”,那么,这种传统理解是站得住脚的。但事实是:知识永远无法与能力画等号,而且社会工作不是一门常规科学,也不是一种常规职业,它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是一种能力职业,而在所有能力中,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体现在“反思性专业性”上。这种“反思性专业性”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否以一种辩证性态度、系统性眼光、结构性视角、过程性维度、互动性方式去解释问题、分析问题,与服务对象沟通合作并促使其看清问题、形成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不忽略与其相关的结构性宏观因素。这种专业性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极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具备了反思能力,社会工作者才有可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知识和实践行动,才有可能在传统的“等级关系”中,让自己“从上面下来”、让案主“从下面上来”,“反思性专业性”使得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能够有机结合,也使得双方的沟通合作过程成为一种促使服务对象成长的有利媒介。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性是一种“反思性专业性”,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当然,获取这种能力主要依靠实践过程,课堂教学无法承担这一功能,因此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需要同时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进行。那么,什么是社会工作“质量”呢?“专业性”主要是针对人,如社会工作者。而“质量”主要是针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结果性质量。结构性质量是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人员数量和资质、资金状况、服务群体等;过程性质量是指该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工作过程;结果性质量是指两个层面的状态,即资金层面和收支状态、服务效果层面。三方面中,后两者是重点,也是难点。当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质量不只有赖于这三个层面,也有赖于各种外部框架条件,比如中国自上而下推行社会工作的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行、社会政策的现状、国家用于资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资金状况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