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出于蓝
你认为网络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你认为网络心理包括哪些内容,互联网以其信息快、内容新、手段先进等优势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下面看看你认为网络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一、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网络名词。通常是指以心理学经典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互联网相关情景下,人的心理、行为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学科。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狭义的网络心理学则指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自组织性、非线性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目前来说,网络心理学的理论假设和实证方法多源于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既有的理论体系,其中又以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社会学习论、替代学习论、变态反应论影响较大。研究者多为临床心理学学者,社会心理学学者,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
二、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依赖药物等。
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依赖药物等。
三、网络咨询
网络咨询是指以网络为中介,通过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帮助来询者发现问题、发掘资源,并以建设性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满足其需要并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有效的心理咨询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向来询者提供帮助:
1、帮助来询者缓解情绪压力;
2、帮助来询者学会正视并接纳自己的现实;
3、帮助来询者恢复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希望;
4、帮助来询者学习用建设性方式走出困境。
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的内容如下:
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
互联网以其信息快、内容新、手段先进等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心理
网络平等自由的氛围适应了当代社会中对自由、平等呼声最高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虚拟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他们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习。
4、逃避现实心理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社交网络常见心理特征
1. 负面的宣泄——坏的总是容易传递出去
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抱怨微博上负能量太多,各种揭秘、爆料、负性社会新闻在微博里转发泛滥。一时之间,正能量成了稀缺补药。有研究表明,情绪愤怒的微博被转发或成为愤怒反应对象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厌恶、高兴和低落这三种情绪。
针对Twitter的博文分析也发现,在检出的203种细分情绪中,负面情绪出现更加频繁,并且更加多样化。回想一下,在写新微博时,抱怨工作不顺、环境污染、办事遇阻、社会不公是不是更容易脱口而出。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总是更容易被创造和传递出去。
2. 信息的患失——好的有用的信息是不是悄悄溜走了
微博推出“智能排序”的功能后,遭到许多用户吐槽。在信息的筛选上,用户似乎非常不信任机器所做的工作。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会面对海量信息,有很多用户抱怨信息看不过来,而筛选的成本又太高。但如果让别人(比如算法)来代替自己筛选,用户又会担心会不会遗漏了某些重要内容。
抱怨垃圾太多但又害怕错过有益的信息,好像有用的信息正一条一条地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这便是用户面对信息的患失心态。
3. 偷窥的乐趣——我想看别人又不想被人看
经常有一些用户提出:“要是微博加上来客记录就好了”,而另一些则对此强烈反对,害怕自己的浏览记录被曝光。用户真的需要或者反对访客记录吗?事实上,除了特殊场景下(如男女勾搭、男男勾搭……),大部分的人只是想去偷窥别人而不被人偷窥,这就是网络世界里大多数人的隐私观。
在访客记录这件事情上,我只是想看有哪些人最近查看了我的主页,但同时我看别人主页时又可以不留痕迹。
4. 围观的快感——猎奇与围观就是我的网络生活
围观改变中国,网络更是无障碍地完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围观欲望,不用搬凳子不用付门票,从围观朋友圈里的件件小事,到围观不相干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在社交网络上,人人都像长有一双猎奇的眼睛,随时在寻找好玩的事和打破常规的事。
5. 虚荣的烦恼——粉丝降1个比涨1个带来更大心理波动
粉丝在微博里被很多人看成面子当作炫耀的资本,涨粉时高兴异常,而掉粉时又要黯然神伤。涨粉和掉粉所产生的心理波动哪个更剧烈呢?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 也就是说,掉1个粉丝的心理损失需要涨2个粉丝才能弥补回来。
许清池79
疫情当下,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都在做些什么呢?社会工作者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了战“疫”的胜利,我们正在尽己所能,怀抱热情和真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战“疫”的胜利贡献一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承担了多样的工作内容,扮演着多样的角色,与大家一起,打赢这场攻坚战。1、官方信息的传递者、防疫知识的宣传者、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护者疫情初期,网络上各种信息驳杂,疫情报道也不近详实,居民对疫情的了解也不够准确,在这个情况下,社工通过筛选官方信息,及时向居民传达疫情现状,并向居民宣传如何做好防疫准备,向居民传达我们的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让居民正确认识此次疫情,避免引起居民心理恐慌,并倡导居民积极响应防疫工作。2、服务对象的守护者疫情中期,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又有所不同。在这个阶段,有一部分社工在一线岗位工作,需要居家隔离的社会工作者进行的是线上服务。康宁社区党群项目共有四名社工,在疫情扩散需要社工返岗支持的情况下,康宁项目两名社工积极响应号召,返回一线工作,另两名社工处于居家隔离期,主要承担的是线上服务提供。在社区的统一安排下,返岗的两名社工主要承担了外来人员信息统计以及隔离人员的相关事宜。她们每天奔波在社区内不同的楼宇间,隔离外来人员,验证解除隔离人员,更多的是查看隔离人员是否在隔离期间有外出行为。不排除会有人觉得这份工作内容很简单,但是在疫情中,她们和一线社区工作者们只是带着一个口罩,每天马拉松式的工作,就是为了能够给社区居民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安守护者。3、沟通平台的搭建者、服务对象的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复工、复学的日期也在调整,因此有许多人员留在家中,且不能在外随意走动。一天天过去,居民们渐渐感到无聊和烦躁,在这种情况下,郑东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组织120余名东区社工投入到线上服务。针对不同人群、领域和主要需求,在经过细致的讨论分析后,东区社工在一天时间内成立了美食群、音乐群、舞蹈群等多个群聊,且线上服务对象涉及面较广,适合各类群体的参与。以下以舞蹈群为例,在舞蹈群成立当天,工作小组社工立即根据分工进行线上服务的开展。服务的最初就是鼓励居民勇敢面对疫情,以及成立舞蹈群的原因,鼓励居民在居家隔离期间多参与线上活动,既可以充实生活,又可以增强自身技能,在疫情隔离中,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形成相互的情感支持者。舞蹈群将爱好舞蹈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居民既可以定期学习由专业舞蹈老师的线上教学课程,在群内分享自己喜爱的舞蹈,也可以参与群内组织的打卡活动。通过这个平台,舞蹈群的居民可以在这里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也可以相互加油和助威。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始终与居民一起,共同学习和成长,给予彼此理解和支持虽然线上服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在摸索着前进,不断改进,完善服务,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和欢乐。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疫情期都扮演着正能量精神传递者的角色。面对突发疫情,居民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对其心理或生理造成了影响。此时,社会工作者除了在线上提供专业服务外,也会定期向居民宣传防护措施等科普知识,不信谣,不传谣,提醒居民要多关注疫情期间出现的正能量事件,关注党和政府以及所有防疫防控人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鼓励居民们要勇敢地面对疫情,增强其自信心,相信我们战“疫”必胜。4、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者,正能量精神宣传者,线上平台的维护者此次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但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坚强的站起来。在疫情末期,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例如实地探访,网络等方式为经历苦难的人送去情感支持,通过不同的形式宣扬疫情期各个正能量事件,让居民了解到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奋战在防疫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们给予民众的保护和支持,增强居民开启新生活的信心和自信。由社会工作者成立的线上群聊也应继续维护下去,通过这个平台,社会工作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居民的需求点和生活状态,也可以尝试着在其中发现资源,挖掘资源,从而运用到日常的服务中去,并探索提供服务的新形式。当然,除了以上的角色,还有一部分社会工作者也承担了资源筹措者、协调者、倡导者等角色。虽然角色不同,但每一位社会工作者都在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内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服务,在疫情之战中建立一方坚固堡垒。疫情虽在,但人在,信念亦在!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大家团结起来,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胜利就属于我们!最后,向所有参与防疫防控工作的工作人员们致敬!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