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真切切
英文的"social work"名稱沒有大問題,但翻譯為中文後,便成為「社會工作」。又有誰不是在社會中工作呢?所以,社會工作在香港發展的初期,五、六十年代時,大部分巿民都不知何為社會工作。 雖然,香港的社會工作訓練早在1950年便開始,但專業化的第一步,便是在1972年 社會福利署開始只聘用受過訓練的社工畢業生,從事助理社會福利主任一職 (Assistant Social Welfare Officer 現稱為Assistant Social Work Officer)。 亦與此同期,電視節目中由劉松仁所扮演的社工「北斗星」更深入民心,故此社工亦被稱為「北斗星」。 此外,在稱謂使用上「社工」亦較「社會工作者」為普遍。 在七十年代,亦是社區工作發展較快的一段時間。 在不少貧乏社區的社會組織及社會行動工作,吸引了巿民對於社工的注意。 社工的形象及社會地位 香港的代議政制在八十年代開始,社工參政甚為活躍,當選率甚高。 如在八五年區議會的選舉中,社工的當選率超過八成,而其他人士的當選率只是四成多。 這個現象亦反映出,社工的形象在一般巿民中算是良好。 在前立法局中便有四名社工,前行政局的首席議員王 鳴亦是社工。 很明顯,社工在今天的香港社會中,是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 在一般人心目中,社工形象良好的一面包括「好心」、「熱心」、「好打不平」 較差的便是喜歡「攪事」。在九十年代,社工的使命是「協助弱勢群體」及「爭取人權」亦廣為人知了。 當然,由於社工的服務主要是低下階層,社工的基層形象亦令人會覺得社工作為一個種職業 是辛苦和前途普通的。 社工的專業地位 自九七年五月,社工註冊制度正式成立,可算是社工邁向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近年社工對於其專業發展,特別是在專門訓練(specialist training)上十分踴躍,我們可以相信 在未來的日子中,香港社工的專業地位,會是蒸蒸日上。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