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meNicole
霍兰德的职业有六类;分别代表艺术型;社会型;现实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扩展资料:
内在关系: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霍兰德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
相邻关系:如 RI 、 IR 、 IA 、 AI 、 AS 、 SA 、 SE 、 ES 、 EC 、 CE 、 RC 及 CR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 R 、研究型 I 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
相隔关系:如 RA 、 RE 、 IC 、 IS 、 AR 、 AE 、 SI 、 SC 、 EA 、 ER 、 CI 及 CS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 RS 、 IE 、 AC 、 SR 、 EI 、及 CA 即是,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共同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价值分析: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长期专注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把对职业环境的研究与对职业兴趣个体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
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 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
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S君临天下
1、共产党员争当先锋、敢于奉献,吹响中国精神的“集结号”。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负重前行”,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在共产党员的初心里,在争当先锋的骨子里,在敢于奉献的奋斗里,吹响中国精神的“集结号”。
2、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砥砺奋进,唱响中国精神的“主旋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居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作出决策,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砥砺奋进,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华夏大地上,唱响中国精神的“主旋律”。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又在新的实践淬炼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长的力量源泉。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守初心聚民心、促斗志励担当,化危机育先机、应变局开新局。
meteorakira
当代青年要承担起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的责任。作为承上启下的青年大学生,应拥有一颗爱国“红心”,应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起重任,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更要有为国家和为民族作出贡献的主人翁意识。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需要爱国奋斗的青年大学生勇当先锋。广大青年学生要想弘扬抗疫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抗疫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以辛勤劳作、开拓创新为基调,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从诞生无数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到发明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从创作伟大文艺作品、书写震撼人心的历史史诗到建设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再到当代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中国人民创新不停、求索不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工作者和白衣战士们夜以继日、齐力攻坚,注重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迅速分离出多株病毒毒株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基础上,注重从可诊、可治、可防、可控方面下功夫,从单纯性治疗到“中西医结合”并重治疗,治疗效果、治愈率明显上升;从检测试剂数量精度都极度不够、到目前已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用于临床,整体检测水平显著提高;从定点医院设置到方舱医院的拓宽充容,增加床位的同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从“人工”监测体温和消毒消杀,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大量应用,比如:便携式可穿戴智能头盔,实时监测、预警人员发热状态;“小护士”机器人自主导航进行喷洒消毒、派发药品等等提高防控效率。每一次这样史无前例的向前推进,每一次这样异常艰难的攻关进步,无不是中国人民超强的创新意识和求索不止的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更为全人类打赢这场战“疫”贡献“中国智慧”。
suejasmine
近日,广东深圳,一名女子为一位从外省来援助深圳的大白送饭,谁知大白不仅没有接受女子的好意,还提出了一个让女子意外的要求,女子知道大白心愿后,她的做法,让很多网友都逗笑了。据了解,这位大白不是深圳人,而是从外地来支援的,他已经在这个社区工作好几天了,这名女子也是非常有爱心,她连续好几天守在自己家的楼下给大白们做饭,女子每次做的饭都是变着花样做,做完之后,就亲自送到了大白们的手中。这天,这位驰援的大白还有一两天就回去了,就在大白在自己的岗位休息的时候,女子悄悄地走了过来,低声地喊了一句:“大白大白,吃饭啦,饿了没?”这时大白听见声音连忙走了过来并说:“不是叫靓仔吗?”女子惊讶,大白接着解释道:“广东人不是叫靓仔吗?女子听到大白的话,也是非常吃惊,随后立马明白了大白的意思,为了达成大白的心愿,女子说了一句:“那我回去再叫你一遍哈。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一名女子拿着饭直接喊了一句:靓仔,吃饭啦。大白满心欢喜地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接过女子的饭,心里充满着感激。看到这一幕实在是太暖心了,这个大白非常地可爱,虽然在工作上很辛苦,但是他的内心却不乏对生活的热爱,我们都知道广东人喜欢说“靓仔靓女”这是他们的一种叫法,大白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是希望能够入乡随俗,所以才会让女子叫他靓仔。这名女子是非常善良的人,女子在第一天给大白送饭的时候,大白说自己已经半个月没有吃馒头了,他上夜班的时候,饭都是凉的,导致自己硌牙吃不下。女子听了大白的话,心里一酸,于是就决定每天给大白做热乎的饭菜。我们从视频来看,女子做的饭非常用心,她包的有饺子、煎的鸡蛋、手工馒头,米饭……份量都是特别多,看着都是非常好吃,女子的做法实在让人感动。一句:大白,吃饺子了,这是多么暖心的话语,没有一句客套话,让人感动不已,那些大白他们每天都特别辛苦,尤其是一些背井离乡出来支援的大白们,他们在小区里执勤的时候,需要看一整座封控楼,守护着居民,任劳任怨。在这期间能够受到居民的关怀,内心也是感到非常暖心的。有网友说,这声靓仔是大白最后的倔强,因为大白要回去了,他也想要感受一下广东人的待遇。也有人说大白会在靓仔中迷失自我,可爱的靓仔,你们是最靓的人,感谢你们在社会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挺身而出,守护我们居
民的安全,向你们致敬。
京京魅力
伟大抗疫精神包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内涵,在实际中学习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深入学习抗疫精神。我们要利用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新媒体,通过新闻、短视频、纪录片等方式,及时了解抗疫进展,了解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既要学习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这些国之重士身上的尊重科学、鞠躬尽瘁的精神,也要学习一线的医生护士、社区的志愿工作者、街头外卖小哥他们身上的举国同心、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深刻理解并践行抗疫精神。第二,积极践行抗疫精神。一方面,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做好日常防疫,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我们要严格落实日常小事,及时登记信息、申请健康码,出行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勤通风,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这些日常防疫小事,我们才能形成共同抗疫的合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例如报名参加社区的防疫志愿活动,做好给行人测温、帮忙登记信息等日常工作,在实践当中感受抗疫工作人员的辛苦,加深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我想,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抗疫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才能够汲取这股精神力量,并化作我们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第三,要丰富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抗疫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我们不仅要在疫情背景下去体会这种精神,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理解这种精神。以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为例,我要保持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做到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在生活当中担当科普能手,面对一些诸如5G致癌、喝醋防疫等反智谣言,我们可以及时转发科普文章给家中老人、给社区的群众,通过实际行动培养起周边人不传谣、不信谣、尊重科学的意识。再以抗疫精神中的舍生忘死为例,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就我自己来说,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最近我也关注了个别在校大学生跳楼的案件,作为年轻学子我们确实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但在困难面前,我们应当敢于斗争,敢于以压倒一切困难的伟大抗疫精神迎难而上、激流勇进,让这股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我想,只有把抗疫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践行好、发扬好、传承好它的科学内涵。
亲爱的猫猫99
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历史总会在一些特殊年份的时间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历程载入史册,这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疫斗争的辉煌篇章,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将折射出更多战疫战贫、决战决胜“中国精神”的璀璨光芒。领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2020年有多么不容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有多么不平凡。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中国力量;看到了无畏奋斗、不懈奉献的中国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14亿中华儿女纷纷充当这场战斗一线的后勤员、炊事员、通讯员、宣传员,始终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升华为中国战胜困难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坚强意志,凝聚成中国制胜的磅礴之力。领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精神”。一个多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两个月本土疫情保持个位数,三个月打赢武汉保卫战,白皮书描绘了全民齐心共战疫情的艰难历程,谱写了中国抗疫的恢弘史歌。面对未知病毒突然袭击,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持“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的原则,举全国之力,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勇于攻坚克难,啃下最后“硬骨头”,才能把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洪荒伟力激发出来、汇聚起来,共克时艰,集中火力,发起总攻,才能拿下最后的胜利。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承载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传递中国智慧。中华民族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奏响了与世界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时代强音。在全球共同的风险与挑战面前,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与世界各国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肩负起大国担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同其他国家携手抗疫、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以雷厉风行的中国效率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防疫物资援助和技术援助,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的中国精神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布丁无敌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
3月17日,深圳上沙塘晏村因疫情防控居民被集中隔离,为了解决居民家中宠物的安置问题,深圳先后搭建两个“爱心宠物驿站”,托管转移隔离宠物200多只。为了将疫情期间宠物托管这件事情规范化,4月3日,深圳建立了首个“宠物方舱”。疫情无情,人有情。
江西老人来上海看病,因疫情被困街头,看不了病回不了家,4月9号流浪街头的老人得到了救助,在民警的护送下入院治疗了。在得到救助之前,睡也在街头,吃也在街头。民警告诉他:“不要担心钱的问题,我们给你保证开绿色通道,你可以相信我们”。民警说:“看得非常难受,这么大的年纪,跟我爷爷一样大,如果是我爷爷,我肯定把他拉回去”。不知道是何原因,这位老人家的子女,并没有在寻找,为何他一个人独自到达上海去看病。以前的人总说养儿防老,现如今并不是的。疫情的情况下,小市民的生活真的太难了,这个时候再生病,那就更难了,因为疫情停工停业。希望疫情能快点结束,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健康。
蓝晶灵儿
很难考证其源流。但是目前聊城的居民大多数明代初期从外地迁入。元末明初的战争,聊城作为主要战场,居民流离,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居民十亡八九”。后来明王朝统一天下,推行“移民垦荒”政策,聊城来了大批移民。多数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其余的一部分是从山东东三府(登、菜、青)迁来,一少部分是从河南、河北、江南迁来。大规模移民建村,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聊城的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极其丰富地铸就了聊城剪纸艺术的斑斓多姿,既具有本土悠久历史的积淀,又具有来自东西南北不同特色的融会。针对广大群众的爱好和习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聊城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始重视民间剪纸的挖掘工作,大力复兴民间剪纸艺术。1979年春,茌平县文化馆首先通过各文化站进行摸底并重点查访,发现了200多名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千余件。通过整理,从中挑选出了80多件优秀作品,于1980年“七·一”举办了“茌平县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展出后,产生了很大轰动。此次活动引起了广大人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并激发起了一部分青年人学习剪纸的热情,新人不断出现,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在省和国家乃至国际上展览比赛中获得大奖。
我是小鱼儿呀
触摸聊城剪纸的家底梁颖是东昌府区剪纸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年纪轻轻的她有一双巧手,能够让一张空白的红纸“变化出”各种花样,让人叹为观止。6月17日下午的布展现场,她指挥着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完成墙面上的布展后,又拿起剪刀剪了起来,无论是覆盖在筛子上的大团花、茶壶盖上直径五六厘米的小团花,还是虎头鞋、绣花鞋的“鞋样子”的小花、虎头,随着剪刀的上下翻飞,都从一张平面的红纸上立体了起来。这个展览,已经让她为之忙活了八个多月,自然要做地更好一点。去年10月,东昌府区剪纸艺术协会刚刚成立,梁颖想应该做点什么来记录下民间剪纸艺术,她经人介绍认识了聊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钱品辉,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开展关于聊城民间剪纸文化的研究,探探聊城剪纸的家底有多厚。与之同行的,有协会的孙新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民俗研究所的老师刘昆及几个研究生,他们把茌平作为第一站开始了实地走访,这一走就走到了现在,不论天气如何,只要有时间,他们就深入到乡村中,调查掌握着最原汁原味剪纸的老艺人,并收集他们的作品,听他们讲述剪纸中的故事。有时,他们会邀请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由他们提供一些名单,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自己去一个村一个村地打听、一个老人一个老人地寻找。有些村庄路途遥远、路况坎坷,一天只能走访三四个。“大娘,你们村有没有会剪窗花的啊?那种娶媳妇时用的。”是他们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很多老人会亲切地指路,有的人会抱有敌意,要求他们付费,甚至撵他们出去。而每一次问路,也并不都能找到想要找的人,这些会剪纸的民间老艺人往往年龄大了,有的因为身体不适早已放下了剪刀,有的去了儿女家住着,有的老人已经去世了,这更激励着梁颖赶快完成这件事,不论是深秋还是寒冬,恶劣天气都不曾阻挡他们的脚步。一支录音笔、一个本、一个照相机与摄像机,是他们走访过程中的宝贝,记录下老太太、老先生剪纸的过程,并了解他们所剪图案的含义,回来整理成文字。对每一个图案,梁颖都张口就来进行解释,赋予了这些剪纸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有时,梁颖也会拿起剪刀,现场向他们学习剪纸,并接受老艺人的指导。梁颖本就有基础,再加上悟性,学得很快,有位老太太把梁颖当成了学习剪纸的学生,说“你跟我学会了剪花,等你考上学了,要来感谢我!”这次展览中有近百幅作品,都是梁颖他们一幅幅收集、精选来的,在第一次探访过后,他们对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去了拜访了第二次、第三次,有的甚至要去四次。“付出了情感又付出了体力,收获很大”。目前,梁颖他们还有莘县、高唐没有走访到,尽管最近天气炎热,梁颖仍然决定有空就继续走访,她说:“既然做这个,就坚持下去吧”。趣·艺月姥娘”与吉祥如意展览进门口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剪纸,是冠县一位老太太剪的一整套窗花,被称为“娶媳妇”。这套包括贴在窗户上方的“窗子腰”、垂下来类似流苏的“耷拉”、窗户的团花贴在中间、象征辟邪吉祥的“狮子滚绣球”、贴在四角的“抱角”组成,极具代表性。梁颖介绍说,很多词语都是当地的土话音译而来,老艺人也说不清楚,只能解释为“老辈子都这么叫”。而同样的样式,不同地方的名字叫法也不同,比如贴在窗户角上的“抱角”,有的地方称为“云角儿”,有的称为“角云儿”,有的又称为“角云子”。而展览上的大部分剪纸,图形都是对称的,与中国人结婚讲究喜庆有很大关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也体现其中,如圆形的窗花因为形似满月,被称为“月姥娘”。这些常见符号都被赋予了吉祥的意味,如象征着事事如意的“柿子如意”、象征着多子多孙的“石榴”、象征长寿的“桃”、象征福气的“蝙蝠”等。有些剪纸也充满了想象力,比如一副名为“干枝梅”的剪纸,甚至还露出了树根,剪纸艺人对此的解释是“一个家,有了叶、有了花,有了孩子,就扎下根了!”许多剪纸还有着有趣的俗语,蕴含了吉祥和希望。尤其是当多个吉祥符号组成新图案后,如“柿子如意挂三鲜, 媳妇说话婆婆担”就是一副剪纸上展示柿子、如意、“三鲜”,表达了“”刚结婚的年轻媳妇不太会讨婆家欢心,婆婆得宽宏大量”的期望,而“三鲜”是“石榴、葡萄、苹果”或“石榴、葡萄、佛手”三种水果;还有“柿子如意挂海棠, 外甥擓篮看姥娘”,则表达了希望嫁出去的闺女赶快有孩子的愿望。展览中间位置,还有一组桌子摆着馒头、筛子、茶盘、花糕等,每一个物件都顶着团花——这是模拟了以前婚嫁习俗,男方用挑子挑着放了剪纸的筛子,带上头上顶花的馒头,到女方家去拉嫁妆;女方在陪送的茶盘、脸盆、肥皂盒上,也要放上红纸剪的吉祥花,送到男方家里去。“这不仅是一场剪纸展,更是一场民俗展。”团队成员之一的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民俗研究所的刘昆老师说,“不论这些剪纸是线条细腻的描绘,还是外形神似的演绎,它们的图案都是老百姓在生活中发现、提炼的,虽然不成体系,没有复杂的构图原理,但大部分都是老百姓心里想什么就通过剪刀剪什么,更具有研究意义。”他举例说:“像常见的石榴,代表着‘多子’, 因为在农业社会,子孙多了就代表劳动力强,就能从地里获得更多粮食,所以剪纸中大量应用了鲁西地区经常见到的植物。”这一点,在现场展示的鞋样上更加明显,大量的水果、花朵被应用到鞋面上,成为了丰富多彩的“鞋样子”。这些用在鞋上的花样都不会太大,用于鞋头或者鞋帮上,先用纸剪好再用丝线扎绣而成。“扎花鞋”与剪纸一样,那时的女性大多自学成才,用这些漂亮的鞋样子装点了孩子或者自己的生活。追·思记录聊城艺术“方言”6月18日上午,“指间——寻找聊城民间剪纸文化记忆”如约开展,这些剪纸老艺人应邀来到现场。记者发现,她们对于看起来相似的作品,却有着不一样的解释,有的作品没有明确的含义,她们的说法是“老辈子’就是这么剪的,有的说“我也不知道,就这么看着好看”。这些人中,最年轻的也得50多岁,来自闫寺的老太太付春荣已经85岁了——这些老艺人普遍年龄偏大,这也反映出聊城传统剪纸的一个困境。“要不是梁颖他们去找我,我都很久不剪花啦!”付春荣说。“大多数民间老艺人已许久未拿起剪刀。”梁颖介绍,很久都没有拿起剪刀也是民间剪纸老艺人的普遍特征之一。采访中,大多数老艺人表示“剪纸都是从小摸索会的,并没有专门的老师”,有的剪纸前需要先勾勒图案,但过程中也会随着内心的想法再创造,最终形成了保留传统特色的个人剪纸风格。记者问能否通过学习掌握剪纸时,她们表示“这个东西,没法学,都是个人会的。我们那时候都兴剪这个,慢慢就会了,也不兴教徒弟”。看来,想让这些浸透了传统民间风俗的剪纸艺术流传下去并非易事,梁颖的走访因此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把这些剪纸中的民俗符号提炼出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让传统文化通过剪纸中的文化符号展示并流传下去。随着走访的深入,梁颖她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她发现现在做剪纸的人虽然多,而且剪纸也专业化、产业化了,但传统剪纸中的民俗意味却淡了。随着这些老艺人年龄逐渐增长,会传统剪纸的人越来越少,“恐怕再过十年,就很少有人会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剪纸大多应用在红白事上,却逐渐被便宜、漂亮的工业化产品取代,自然更“无人教、无人学”了,也让本来流传在民间的剪纸无人继承,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要想找寻最传统、最有滋味的民间剪纸,还需要去民间寻找那些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其他地方美术风格浸染的农村老太太,他们留下的反而最具传统魅力。“有的剪纸真好看,我年龄大了,也爱上剪纸了。”一位来看展览的剪纸爱好者说,这样的展览不仅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也成为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民间记忆被发掘,让民间剪纸被更多的人所喜欢。”梁颖在接受采访时说。而一位民间剪纸艺人说,“现在眼不好用了,以后估计剪不不了了”——其中透出的担心与惋惜,更为这场展览和梁颖所做的走访增添了重要的意义。展览结束后,民间老艺人都得到了一份收藏证书,与这次展览一样,是很多人的人生中的第一次。梁颖及她的团队还在继续走访,继续捡拾散落在民间的剪纸瑰宝……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