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羊羊咩哈哈
在这一周的督导实习中,有多个社工都在问我:在一个岗位上干久了,觉得自己对工作已经没有了热情,很多服务都只是为了去完成协议的指标。没有了对服务开展的干劲和激情,有时候会因很多临时需要处理的事情而烦躁不安,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感觉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社工知道出现这样的状态很不好,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其实,在督导或者管理社工的过程中,也会常常遇到过类似的反映,如最近工作不在状态、每天一回到办公室就犯困,提不上劲、一有服务对象过来找,就有点不太情愿去接待等等,对待有此类的问题,我会跟社工讨论几个问题:1、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2、做了社工之后,收获到了什么?3、当你遇到困难或者烦恼时,处理方式是什么?引用上诉问题来帮助社工去理清工作动机、动力还有支持等。在认识到社工出现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时,应该要先去了解社工出现这些行为表现的背后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服务的群体特征? 作为社工,我也常常会工作提不起劲、没有激情与动力、有时候也会觉得工作没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有离职的想法等。我觉得有类似的感受时,就已经产生职业倦怠了。在社工行业里,出现职业倦怠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出现,更何况社工服务是一种需要不断付出内在能量和情感的工作。目前社工发展才10年左右,加之“社工站改革”的传言,没有人知道社工的未来会怎样,但是社工得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付出很多正能量。那作为实习督导,如何认识及处理社工职业倦怠问题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从社工个人来说,我觉得首先要改变工作态度,不管是从事着社工或者是其它行业,只要走进了社会,我们都应该要用成年人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的规则,接受工作上的一些规则。对于期望高、理想化等想法都要在工作中慢慢修正。“不能选其所爱,就爱其所在”,只有自己去适应岗位,不会是岗位适应自己的,当你选择了,就应该爱自己所选择的。除了工作态度以外,我觉得社工还需要提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并要去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社工平时可以多做些能够体验成功的事情,每次进步一点点,找到办法获得成就感,可以提高积极性。给自己订立目标,制定成长计划,工作才会更有方向和动力。 2、从机构或者社工站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要多关心一线社工、营造比较好的文化氛围,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要完善机构管理制度,如薪酬制度、运营管理制度、选拔机制、晋升机制等,让社工可以在规范的办公环境中工作。机构也可以鼓励社工抓住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去参与创投项目,不仅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有项目补贴的收入。 3、从社会或者协会层面看,我觉得可以为社工多做一些预防职业倦怠的培训,或者是完善社工的职业发展空间、薪酬体系等,让社工更有信心。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毕竟发展社工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当然,社会的反响也是很重要的。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感到倦怠的时候,社工也是一样的。作为社工,在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运用专业的技能来进行自我调节,给自己增能和减压。若是自己不能解决,还是可以求助专业督导,一个好的督导是会给社工很多有价值的引导意见,让社工去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来自工作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也是对社工的一种考验。既然选择了社工,成为“助人自助者”,若是连自己心态都不能很好的调整,那么我们该又如何去帮助和引导他人呢?我相信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社工,一定能够在这个专业里走得更远。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我们要正确看待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战胜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能成功应对职业倦怠继续做好一名社工的前提是我们要非常认可社工的理念的,尽管社工行业发展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是愿意去并肩作战,而不是背道而驰的。
马铃薯菇凉
导语: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早在40年前,威特默就写过一本名为《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的著作,他在书中说:"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有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的制度。
“有困难,找社工!”眼下,这句口号在大众中耳熟能详。但在5年前,在东莞公众的认识中,社工跟义工相差不大。
2009年,东莞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转眼间,东莞社工行业已发展了整整5年。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东莞社工行业发展水平如何?一线社工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状况?
日前,记者对东莞一线社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近六成社工认为,目前约有一半的公众对社工比较接纳。但对于社工个体而言,情况不容乐观,九成一线社工对薪酬待遇不满意,过半一线社工在半年内有离职的想法。
昨日,记者邀请了市社工协会研究部主任刘先生对此次问卷结果进行了解读和回应。
薪酬
仅21%社工月薪超4600元
据统计,目前东莞一线社工共有1200余名,包括岗位社工、项目社工,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一线社工的月薪(税前,下同)不足4600元,另有15%的社工月薪为4600元-5500元,而月薪在5500元以上的社工仅占6%.90%的一线社工对薪酬不满意。
解读:东莞社工薪酬在珠三角位于前列
2011年,东莞发布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工薪酬指导价。目前东莞社工购买标准是万元/年。刘先生称,目前东莞社工的平均月薪为4600元/月,“还是沿用了2011年的指导价,不过政府购买标准比前几年提高了。”
2011年底,东莞首次引入社工“绩效工资”机制,公益组织可以从社工平均薪酬总额中提取10%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社工机构发放绩效工资会考虑社工入职时间、实际工作成效等多种因素。”刘先生说,由于社工机构的绩效工资一般都按照季度或者半年发放,所以大部分一线社工月薪都在4000-4600元,绩效工资发放的当月薪酬则会高一些。
一线社工可以晋升为督导助理和见习督导,他们在从事管理工作之余,也要从事一线工作,也要计算绩效工资,因此也可以纳入一线社工的范畴。目前,督导助理和见习督导的平均月薪分别为5600元和6600元。“没有督导头衔的一线社工,如果绩效工资高的话,平均月薪可以达到5000元。”
但由于督导助理和见习督导名额十分有限,很多工作了两三年的社工,未能取得督导头衔,薪酬难以增长,这也是社工对薪酬不满意的主因之一。“东莞一线社工的薪酬水平在珠三角属于中等偏上。”刘先生说,在珠三角地区,深圳的社工工资最高,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比东莞高200-300元,其次是东莞和广州,两者工资水平相当,然后是佛山、珠海等地。刘先生认为,考虑到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东莞社工薪酬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尽管如此,仍有高达九成的.东莞社工对薪酬待遇不满意,五成社工认为合理的月薪应该在5000-6000元。对此,刘先生称,社工属于公共服务事业,“不像商业机构那样纯粹采用金钱激励。”
刘先生透露,此前东莞的社工薪酬标准是参照东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设置的。“现在事业单位在进行薪酬改革,东莞社工薪酬是否会同步参照,还说不定。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社工购买标准会随之上调的。”
稳定性
过半社工半年内有离职想法
东莞一线社工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据了解,2010年-2011年,由于广州、佛山、珠海等周边城市开始发展社工行业,当时东莞社工离职率最高甚至达到了20%.近两年,社工队伍的稳定性有所加强,去年东莞社工离职率为15%左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一线社工在半年内有离职的想法,而离职的原因主要包括薪酬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小、看不到前景等。
解读:东莞社工晋升路径狭窄
刘先生称,目前东莞社工的晋升主要有三种路径:从一线社工到督导助理、见习督导、督导,逐级上升;从一线社工到社工机构驻点或片区或中心负责人;从一线社工到社工机构管理层。
目前,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共有10余家,而全市一线社工共达1200余名。也就是说,平均每家机构的社工人数近100名,“一名社工要在近百名的机构中得到晋升,竞争确实很激烈。”
服务成效
超七成社工对服务成效较为满意
东莞社工事业发展已有5年。问卷调查显示,近六成社工认为,目前有一半公众对社工比较接纳,但也有近四成社工认为,目前仍有很多公众不了解社工,甚至没听说过社工,对社工较为排斥。
此外,超过七成社工对自己的服务成效比较满意。
解读:东莞社工行业属正常发展
刘先生认为,目前还有很多公众对社工较为排斥是正常的。“目前东莞社工事业还没有全面铺开。东莞社区这么多,一共才1200多名社工,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社工进驻。”
对于目前公众对社工的认知和接纳度,刘先生认为这是东莞社工行业正常的发展情况。“香港社工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公众接受度才这么高。”
行政化
超七成社工认为行政化严重
目前东莞社工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根据问卷调查,排列前三的问题分别是:
成熟优秀的社工流失较为严重,缺乏优秀的本土社工;行政化较为严重,很多社工变成了“打杂工”;管理主体过多,不知道听谁的,从而影响了自己工作量的完成。
事实上,社工行政化一直被业内“吐槽”不已。今年3月,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教授来莞讲座时就指出,在一些社区,有些领导认为社工应该成为他们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深圳,甚至有些领导想让社工去服务窗口坐着办公。
解读:由购买模式决定,属“疑难杂症”
“东莞所有的一线社工,肯定有一定的行政工作量,只是多和少的问题。”刘先生称,这些行政工作包括做方案、报告、文书等等。此外,也有用人单位将派驻在社区的社工调出来,不做专业服务工作,而是专门帮用人单位做行政工作,作为其临时性补充,这些社工也因此成为“打杂工”。
而行政化倾向跟管理主体过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先生说,社工机构有“中介化”的意味,即用人单位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这种用人模式意味着,社工至少要受用人单位和所在机构的两头管理。有时出钱的一方话语权大一些,机构就会妥协,从而社工就会被用人单位任意调配,造成行政化。
但归根结底,这跟东莞的社工购买模式有很大关系。目前,东莞政府购买模式包括两种:岗位购买和项目购买。其中,岗位购买的社工占了约七成。
“上面所说的情况,主要指岗位购买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社工行政化较为严重。”刘先生表示,相比之下,项目购买模式则要好很多;因为社工机构只要以项目运作成效向购买方负责即可,“这种情况下,社工主要听从机构的,由机构跟购买方对接。”
刘先生将社工行政化称之为“疑难杂症”,这也大大削减了社工的成就感。“其实每种购买模式都各有利弊,项目购买模式也存在不稳定性,一个项目运作完了,社工又要重新安排岗位,这也对社工人才的稳定性有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东莞社工行政化问题,今年5月,市社工办委托了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对2013年12月31日前获得政府购买市直部门社会工作岗位的社工机构进行评估,共涉及10家社工机构。评估结果或于今年9月出炉,“到时我们会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市的社工岗位进行优化调整。”
君临天下之嚻
离职对很多成熟企业单位来说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在社工发展初期,是可以有更多一些思考在里面,对于社工行业发展与规划是否有多一些启发。近日与局用人单位领导会谈时也提到了社工离职的现象。政府作为购买方,自然是不希望老社工的离职,探讨离职原因,政府方面较多考虑在机构层面提高团队建设等留住社工人才。如果有更多的一些分析,或许原因不止于此,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社工,,看社工离职的原因:从书面上看社工提出的离职申请原因多数写个人原因。若更具体一些,我觉得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第二工作环境的工作限制、岗位上不能发挥专业、缺乏工作满足感、派驻政府科室社工面临的体制内外“感觉不同”、面临成家压力选择更高薪金的工作等等(男性社工偏多,其实在香港也是女性社工比例大大超过男性社工,这个不否认与目前社会观念是有关系的,所以也比较好理解)。社工,前我所督导领域岗位设置,有科室、老人院、综合中心,相对流动率较大还是那些较难开展一线专业工作的岗位(特别是当放在这个岗位的社工,是希望做一线服务,而实际工作不能避免的要承担较多科室行政工作的时候)。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如何留住社工,较容易想到薪金制度,晋升制度等,而不太容易想到,从事社工行业的这批80后,真正愿意坚持做社工的原因还有那些?社会工作者自己的网络家园我们相信,一个真正想做社工的或者一个好的社工,相对于薪水高低、待遇好坏等,是更看重这份职业给他带来的满足感,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更因为对这份职业的憧憬与归属感。而当这些如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专业的发挥等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追求高薪金或者其他职业规划也就很好理解了。以前我们会开玩笑说社工职业道路上“剩者为王”,说的就是社工对职业的坚持。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坚持”,这里也提醒政府部门和机构方思考,现在一些社工岗位的设置是否清楚岗位需求在哪里?一些“坚持”背后,是否有足够的客观环境支持,否则这种“坚持”反而是会令一些想做专业但苦于客观环境不允许,最后坚持的结果就是社工的离职:当然不否认一些社工的离职有个人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一些提出离职的社工是真正想做社工的优秀人才。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令优秀人才流失,我觉得是很可惜的。因此,要稳定社工行业队伍,留住优秀社工人才,不是社工单方面的原因,政府、机构及社工行业协会都需要有一些对社工离职原因的理解,才能从不同的方向去做一些的努力。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