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3

兔兔水桶腰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歙县社会工作者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盖世在在

已采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

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7岁时借资赴杭州考入广济医学堂,后因不满该校对不信教学生的歧视,愤而退学。19岁时,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并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借债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专业,获政治硕士学位。后感到市政为当官之学,毅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改学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扩展资料:

陶行知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导师杜威留美任教的邀请,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出人头地的个人前程回到祖国。当时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踏出一条新路。陶行知抱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志愿,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歙县社会工作者

243 评论(12)

Vivian8685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祖籍绍兴会稽,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08年,陶行知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当得悉要入教会之学生方可去医院免费实习时,愤而退学。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之学生。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师(后改东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兼教育专修科主任。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于1919年7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动”之主张,并参加《新教育》杂志编辑工作,后任该杂志主编。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推广平民教育。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倡导乡村教育运动。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10月在萧山湘湖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倡导“教学做合一”教育活动。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在重庆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办《民主》周刊。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55岁。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等。现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全集》等。《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陶行知个人简介姓名:陶行知原名:陶文睿乳名:和尚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农历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籍贯地: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纯宜,汪病逝后又娶妻吴树琴;长子,陶宏生;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

275 评论(12)

厚德悟远

胡坤 ,男,安徽歙县人,1980年7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现已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点校整理工作。 1999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1、参与姜锡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项目成果《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2、第四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荐举文书”。3、参与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1、《〈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2、《符氏家族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宋丽之间的政府交往》(第二作者),《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4、《五代后周时期围绕周世宗皇位继承的斗争》(第二作者),(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1号,2006年12月;5、《简论范纯仁在神宗、哲宗两朝的政治活动》(第二作者),载于刘道兴、杨德堂《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6、《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胡坤、胡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宋辽瀛洲之战与澶渊之盟》(第二作者),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8、《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胡坤、胡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刘冬青、胡坤),《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10、《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11、《宋代台谏官荐举新论——以〈宋史·本纪〉的记载为切入点》(姜锡东、胡坤),《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12、《困惑与矛盾:宋代荐举法密弊多现象的讨论》,(韩国)《全南史学》2009年第4期;13、《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4、《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学术界朱熹研究新进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26日;15、《宋代荐举与士风》,《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16、《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7、《“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偓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18、《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9、《限考受荐:宋代选人改官的资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宋代荐举之弊》,《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1、《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中国史研究》 2014年第2期。

108 评论(14)

艾米莉郡主

陶行知(),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三大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建立了卓越的功绩,经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先生的伟大还体现在他突破了“老八股”和“洋八股”的双料传统教育,创造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一方面反对“沿袭陈法”,大胆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又反对“照搬他国”敢于结合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潮进行改造和创新。立足实践,大胆实验,坚持真理,不盲从不迷信,一切从中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先行而后知”,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反思,终于创造性地提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命题为中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将其贯穿于他整个的教育活动之中,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先生的伟大更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种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根源在于陶先生对现代教育实质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以通俗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他宣称:“我们是普及教育,不是少爷教育, 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我们要“培养真正的活人”,要培养具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的“整个的人”。

317 评论(12)

多啦X梦521

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瀛洲镇龙川村(坑口)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从小在歙县外婆家长大。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音韵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今属屯溪区)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毕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渐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韬。字无智,号渐江。释名弘仁。歙县人。新安画派创始人。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清代经济学家,货币理论家。进士出身,历任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并两度出任御史。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安徽婺源县人,京张铁路设计师。柯庆施(1902-1965),歙县水竹坑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中共华东局书记。苏雪林(1897—1999年):女,文坛巨匠。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吴景超(1901-1968):字北海,社会学家,著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等社会学著作,安徽歙县人。洪雪飞(1942-1994),歙县人,著名昆剧,京剧大师。汪华(587年-649) ,歙县登源(今绩溪汪村)人,隋末毅然起兵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后被唐朝封为汪国公。江瓘(1503--1565),字明莹,安徽歙县篁南人(今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著《名医类案》12卷刊行于世,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

27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