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4

柔情似水9999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康平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可兒雲卿

已采纳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陈奎元 同志,男,汉族,1941年1月生,辽宁康平人,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内蒙古师范学院政教系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60—1964年 内蒙古师范学院政教系政治教育专业学习1964—1972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委党校教员、盟革委会办公室政工组工作1972—1973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革委会办公室干事1973—1978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委宣传部科长(其间:1975—1977年下放任西新巴旗阿镇镇委书记)1978—1980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委党校副校长(其间:借调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1980—1982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委副秘书长、代秘书长1982—1983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委秘书长、盟委常委1983—1989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委副书记、书记(1982—1983年中央党校培训部培训班学习)1989—1991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兼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1991—1992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1992—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92—2000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2000—2002年 河南省委书记2002—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2003—2008年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2008—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社会工作者康平

285 评论(13)

snowwhite白雪

截止到2020年1月,中国社科院院长是谢伏瞻。

谢伏瞻,男,汉族,1954年8月生,湖北天门人,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1991年、2001年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先后主持和共同主持了《东亚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的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和《不动产税制改革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

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

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领导-谢伏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

175 评论(12)

nanaxuanku

Hi,你好吗? 我是你的好朋友豆豆。 \\1 “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命的元素。”这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先行者杉浦康平说的话,也是他毕生所坚持的设计理念。他是日本战后设计的核心人物,平面设计界的巨人,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他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日以挑战极限的意志,坚持不从众的设计思想,创作出无数具有开创性的作品。杉浦康平每一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和理性思考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引领着时代的设计语言。他提出的编辑设计理念改变了出版媒体的传播方式,揭示了书籍设计的本质;他独创的视觉信息图表提出崭新的传媒概念,为今天的数码载体信息传播做了重要铺垫。他的"自我增值"、"微尘与噪音"、"流动、渗透、循环的视线流"、"书之脸相"等设计理念和"宇宙万物照应剧场"、"汉字的天圆地方说"等理论构成了杉浦设计学说和方法论。杉浦康平的一生,以亚洲文明光辉再现为梦想,足迹踏遍亚洲,将东方美学文化传统理念和西方理性设计理念融会贯通,融入到设计当中,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乃至全世界诸多设计师。 这是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2  1932年,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出生于日本东京,5岁的时候经历了“卢沟桥事变”。因此,对于他的幼年和少年教育,多少受到日本军国主义和战争的影响。 23岁的时候,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建筑科。1964年-1967年,杉浦康平在西德乌尔姆设计学院(Ulm Institute of Design)担任客座讲师。正是在这里,他了解到了西方的理性主义设计的方法和理念。与此同时,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总是想试图把东方文化和西方理念融合在一起,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找东方文化的精髓。 在去乌尔姆之前,杉浦康平的设计方法侧重运用“句法设计”,之后转向对“语义学”的探讨。1967年,杉浦康平35岁,结束乌尔姆学院的教学工作,回到日本。1972年,杉浦康平40岁,在这一年,他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开始对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的文字进行深入研究。由此,从内心深处,激发起了杉浦康平对亚洲视觉艺术文化的兴趣,也由此开始了他的书籍装帧设计的生涯。 \\3 上帝是有情的,他在给一个人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也会为他打开另一扇窗。 杉浦康平从事设计工作,却在年轻的时候就患有严重的弱视,两眼视力以下,而且还有乱视和钝视。因此当别人看到的月亮只有一个的时候,他居然可以虚眯着瞧出十来个月亮。 这让周围的人感到很吃惊,为什么他能比平常人看出多好几倍的东西来?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书写的精致、密集、工整的文字均小于平常人视力以内能看清的4-5P的小字。就是这个有着奇特视力的年轻人,在多年以后获得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而这个带有理想主义名字的奖项是平面设计界最权威的殊荣。“缺陷”并没有阻碍杉浦康平的脚步,却成为了他进行创意设计的助推剂。在杉浦康平的眼里,世界是多视角的和多感官的。“观察”在设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观察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可以用嘴巴“品尝”,用耳朵“聆听”,用鼻子“体味”,用舌头“感受”。 这是杉浦康平的“五感世界”。 \\4 杉浦康平,23岁(195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建筑科。这是他的第一个身份: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的教育,可以让他在此后的平面设计当中,充满了空间设计感,从而与众不同,这正如他的书籍设计观念:“书是立体的建筑”。杉浦康平的设计思想很独特,也许这得益于他的建筑学教育,在西方学习和执教的经历。 日本的美学向来内敛,追求干净、极简,噪音被视为污秽、杂质。杉浦康平并不这样认为,而是把人人鄙视的“噪音”,化为独创的设计。 他为噪音、电磁波赋予造型,有的是直线,有的是黑白条纹、带状,然后加以裁剪、组合。噪音在他手中,不但重见天日,还有了趣味的造型生命。当时的平面设计师,以画家居多,像杉浦康平这种用建筑概念“体系构成”的设计师绝无仅有。 也正是这样,杉浦康平设计了“噪音”,赋予了“噪音”另一种生命力。 \\5 “现代社会里,内在的宇宙已经荡然无存。现代人静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连闭上眼睛都忘记了。闭上眼睛,看到的是自己冥想的宇宙,才会有曼陀罗(佛教用语)这样意象无穷的图像……” 杉浦康平的设计,包括他的生活,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道家哲学是杉浦康平一生所笃信的哲学思想。当有人文他:“你知道中国的茶杯上为什么要绘上花吗?”杉浦康平的回答是:“天上下雨,滋润泥土,花草丛生,生命得以延续、成长。茶杯盛着水,我们喝下去,像花儿一样,得到滋润和灌溉,人类得以繁衍不息。”这是一种大局观和大哲学思维。在杉浦康平的眼里,设计师的作品,和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所设计的这些作品,它们发光是在第一次出现的那一刻。设计师需要与社会接触的行为,一个以瞬间为媒介,倾注自己的全部力量,说服对方。设计师应该珍视自己的作品与社会接触的那一瞬间,把其时其地当做展览会场。 与此同时,设计活动在其作品经由读者翻阅并传达到内心的时候,设计的功能就此完成。\\6 杉浦康平是这样形容他的设计哲学的:“早年我在做建筑师时,不只是关注建筑的结构,甚至会设想房间墙纸的颜色。我体会到,音乐、建筑、绘画等等都只是设计的一个方面,只有把这些方面都掌握好,才能让自己的手能够捏成一个拳头,让自己的设计具有力量。所以,我还在不断学习。” \\7 杉浦康平的作品参考文献: 01.日本书籍装帧大师杉浦康平作品简析,李静,2016年07月11日 02.知乎,@谢谢猫 03.中国论文网,张卓尔 04.百度学术, 杉浦康平——现代书籍艺术设计的先行者 ,吕敬人 05.艺术中国

8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