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囡囡
1.快速性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的身体,包括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都处于迅猛地成长过程中。儿童的认知和社会行为也随着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到18周岁时,其心理人格基本形成,社会行为规范也处在基本完成的状态。每一个人只在儿童期经历这样快速且全面的发展。2.阶段性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也被称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它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有的典型特点。儿童从出生到18周岁,其成长阶段通常包括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3岁)、学前阶段(4?5岁)、学龄阶段(6?12岁)和青少年阶段(13?18岁)。不同阶段的儿童不仅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理发展特点,也有需要完成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发展任务。3.顺序性在儿童身体的快速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到远、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性。如婴幼儿先会抬头,后会抬胸,再会坐、立、行,这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婴幼儿的身体运动遵循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顺序;在骨骼和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遵循先大骨骼与大肌肉,再小骨骼与小肌肉的顺序。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也具有顺序性。从积极人格培养的角度,婴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信任人格的培养,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自主人格的培养,学前阶段儿童则需要完成勤奋的人格培养、这些社会心理人格的培养必须在儿童成长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完成,这些阶段无法变更顺序。4.不均衡性在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会经历两个相对来说更加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一是从出生到1周岁,这之后生长速度会减慢;二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又会加快,到18周岁吋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从系统来说,儿童的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免疫系统到12岁左右趋于成人水平。5.个体差异性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在身心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整体特征的个性化特点,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轨迹。6.分化与互补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特点。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多数情况下都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这种协调性能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有生理缺陷的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相反,能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快乐糖糖K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概述知识
儿童社会工作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依据,以年龄界定为标准,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社会工作基本概述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 儿童的含义[了解]:
(一)儿童的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依据,以年龄界定为标准,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
儿童是一个人生命的起始阶段,是与成人相对应的群体,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
群体的角度:法国的社会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绘画作品,私人日记)。
圣婴基督(缩小版的成人)
18世纪以前,不关注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普通采用成人标准看待儿童
卢梭的批判
儿童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受到关注的。
阿里耶斯(1960年)
二、儿童的特点[了解]:
(一)社会属性的特点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特点,即基础性。
具体体现在:童年是每一个人人生的基础;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基础(家庭概念中的基本要素);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
(二)成长发展的特点
1.快速性(成长速度快)
2.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平均主义)
3.顺序性(遵循上到下、近到远、大到小、低级向高级的顺序性)信任人格-自主人格-勤奋人格。
4.不均衡性(不同阶段发育的表现不一样,关键期理论)
5.个体差异性(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6.分化与互补性(机能分化;机能互补)
三、儿童的需要[了解]:
(一)生存的需要
生命存在的需要;社会存在的需要
(二)发展的需要
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
(三)受保护需要
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儿童忽视包括对儿童身体健康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的忽视,对儿童发展需要和教育需要的忽视;儿童剥削,如: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和让儿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性剥削
(四)社会化需要
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促使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儿童面临的问题[了解]:
(一)儿童生存的问题
1.新生儿健康问题(截止到2010年,新生儿死亡率有千分之十三)
2.儿童营养问题(2012年,卫生部首次发布《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
3.儿童户籍问题(由于父母不重视子女的户籍登记或因为其他原因无法为子女登记户籍,许多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无法享受应有的医疗福利;进入学龄期也无法入学就读;迁移居住地,困难重重)
(二)儿童发展的问题(贫困、家庭监护)
儿童发展需要有基本的经济保障、获得适当的父母关爱以及良好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因此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
1.贫困的问题
贫困直接威胁到儿童的生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还对儿童发展意义重大的教育机会、信息资源等社会化资源有限制甚至剥夺的作用。
知识点四、儿童面临的问题
2.家庭监护的问题
良好的家庭监护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即亲职能力是家庭监护核心组成部分,它包括父母是否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等。
受到家庭监护状况影响的儿童群体包括: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父母双双服刑儿童、父母均为药物滥用者儿童、父母均为大病患者或残障者儿童、父母均已死亡、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踪等。
(三)儿童保护的问题
1.儿童遗弃的问题
儿童遗弃包括遗弃婴幼儿,目前全国儿童福利院养育的儿童几乎均为弃婴,总数约10万人。(开设“婴儿安全岛”)。
2.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
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全国性研究或者统计数据,但已有的小规模或者说局部的研究显示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遭受体罚的现象十分普遍。一项近5000份关于16岁以前经历回顾的问卷调查发现,的男生和的女生曾被人非常用力地徒手打过;39%的男生和的女生增被人用棍棒、扫帚或皮带等打过;
的男生和的女生曾被人窒息或烧、烫、刺伤。近年媒体也曝光了一些在幼儿园和小学环境中,老师严重体罚或者殴打幼儿或学生的案例。
3.儿童被性侵的问题
上述同一份调研报告显示,5000名被调查中,的男生和的女生曾受到言语性骚扰;的男生和的女生曾有人故意向他们暴露其生殖器;的男生和的女生曾被他人触摸身体隐私部位;的男生和的女生曾被迫触摸侵犯者的隐私部位;的男生和的女生曾被迫与他人发生性交行为。
儿童性侵现象十分隐秘,很难被发现,对儿童身心伤害难以估量。2013年,由百名女记者组成的“女童保护”公益组织,对媒体在一年时间里(2012年5月—2013年5月)报道的性侵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受害儿童共103名,其中男童3名;年龄均在12岁以下;发生地点在家庭外,多为学校;施害人多为熟人邻里,教师比例偏高。
4.儿童被忽视的问题
儿童忽视的施害人通常是儿童的家长或者教师,其过程较长,过程中的伤害结果不明显,难以及时发现。2013年6月21日发生的南京女童饿死事件就是典型的儿童忽视案。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受儿童忽视的伤害就越大。
5.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但儿童拐卖问题已经是~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给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也让被拐卖受害儿童经历身心创伤。儿童被拐卖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贫困和传统重男轻女以及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相关。
五、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是把儿童作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以儿童权利为价值理念,以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为依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保护儿童免遭伤害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层面
儿童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微观儿童社会工作即指根据儿童个体本身的需要而开展的个案辅导工作;中观层面即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儿童家庭,或有相同问题同伴开展的小组工作;宏观层面即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社会组织和社区的社会工作,或针对政策改变开展的调查研究、宣传倡导等社会工作。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重要)
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儿童得到适当的养育、照料和教育,并保护他们免遭伤害,安全成长。因此,儿童社会工作可以分为以下4大类型:
1.支持性儿童福利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儿童及其家庭,尤其是家庭监护状况良好的家庭。其内容主要包括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个别化咨询辅导,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准妈妈提供咨询以及协助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服务。这类服务的目的是支持父母履行教养职责,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2.补充性儿童福利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父母亲职能力不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为经济困难家庭连接资源,为儿童提供经济补助;为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父母提供托育服务;为新生儿及其父母提供健康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服务。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弥补父母亲职能力的不足,改善父母的亲职状况,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3.替代性儿童福利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亲职不当和亲职缺失的儿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收养、家庭寄养和机构养育或教养。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替代儿童的父母履行亲职职责,使儿童回归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4.儿童保护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遭受到人为伤害,包括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伤害预防和伤害应对服务。伤害预防服务是通过对有伤害风险儿童及其家庭的介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风险的过程,包含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伤害的应对服务通常是指儿童伤害发生后,为受到伤害的儿童提供家庭外安置服务的过程,多数时候是替代性服务。
六、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了解]:
(一)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依据定义,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实现。它意味着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权利与一般性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一切都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为最高指导原则。
换句话说,儿童社会工作要以保障儿童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保障所有儿童获得公平服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儿童参与社会等为专业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
依据定义,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体系由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务理论知识两大部分组成。
儿童发展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为什么要服务”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帮助解决“怎样服务”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
儿童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其家庭是满足其成长、受照顾和受教育等需要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养育、照顾和教育的第一人,父母的监护能力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为核心,将儿童的家庭置于实务的中心,针对不同的情形,为儿童提供家庭支持、补充和替代服务来保障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兼顾了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
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需要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是跨越时空界限的专业要素,它们为全世界的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但是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不能超越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条件,
脱离实际开展工作,那样将很难保障良好的服务效果。因此,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需要在坚持专业理想的前提下走本土化道路,即一方面尊重我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专业理想,促进环境向有利于儿童权利实现的方向改善。
七、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原则[了解]:
(一)儿童中心的原则
(二)服务个别化原则
(三)儿童发展的原则
(四)儿童参与的原则(
马路口的miraale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父母有了孩子之后,不仅要关注其身体的健康发育,对于身心健康发展也要重视。小朋友在不同的年龄段,其身心发展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父母有了宝宝之后,不仅要关注其身体的健康发育,对于身心健康发展也要重视。小朋友在不同的年龄段,其身心发展都会有所不同。那么什么是身心发展?幼儿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又存在什么个别差异呢?
什么是身心发展
一个人心理发展以及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从这个人一出生直到去世的期间,都会不断地发生改变。根据教育心理数据表明,身心发展是一段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其心理发展时间持续较长,一般从个人出生开始直到成年。
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
先天:(遗传)
从父母处遗传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机会。
后天:(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推动着小朋友的心理发展。在两者之间,外界环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外界环境这一因素中,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
1、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并不是单向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作用,而是与孩子之间产生相互的作用。外界的环境会给在孩子的认知下,在大脑中产生印象,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状态。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孩子的成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孩子心理内容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对于外界的事物,孩子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心理认知进行处理,若是无法解决,孩子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孩子的心理就会得到不断发展。
2、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并不是漫无目的和杂乱无章的`。相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发展倾向,从而使孩子不断地健康成长。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
就幼儿的的生理发展而言,存在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也是一样。身体的发展顺序会制约心理发展的顺序。在此顺序性的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不断地完善和成熟。
顺序是必然的客观存在,孩子身体发展的顺序性也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大脑认知也经历了一个顺序性过程。孩子大脑的认知都是从形象开始,慢慢趋向抽象。大脑发展不断完善,同时也会影响着孩子心理的不断成长。
2、发展的阶段性
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特定的年龄会反映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已由前一阶段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也是反映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过程。此外,这些特点不仅有阶段性、差异性,还有一定的连续性,会形成一定的年龄阶段。
一个人由刚出生至青少年期间的发展,一般会被分为六个阶段。
乳儿期:小于一周岁;
婴儿期:一至三岁;
幼儿期:三至六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六七岁至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
少年期(学龄中期):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属于初中阶段;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属于高中阶段。
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共性是指孩子在各个心理发展阶段都会存在特点。而因为遗传、神经系统发育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又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些因素中,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3、发展的不均衡性
孩子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在发展速度上,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
这样的反展不平衡存在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另一个则是青春发育期。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在此期间,孩子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成长,反映在身体上的变化也十分显著。因为孩子刚刚出生,面对外界环境有很大的不适应感,所以会极速成长来适应环境。
青春发育期:就孩子脑部的发展进程而言,不同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现代的科学研究,孩子出生后的第五至十个月是脑部发育最为快速的阶段。
在五至六岁和十三至十四岁时,脑部发育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造成孩子脑部发育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意识萌发、智力发展情况以及对外界的认知需求。不仅在身体上有较大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会有较大变化。
在此期间,孩子的性意识和性机能都会萌发并趋向成熟。此时,孩子会有较强的成人感,会要求其他人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
(2)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在某些方面,孩子的发育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有些方面则显得发育不够。比如,当孩子身高与体重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骨化过程离完成还有很远的距离。
孩子五岁的时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此时是孩子产生数的概念的重要阶段。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孩子会在稍晚的时候形成,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则会在更晚些的时候出现。
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不同的孩子即使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其他的很多方面也是有差别的。比在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稳定性、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有差异,而且是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智力发展上、个性发展和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等的发展方面会上存在个别的不同。这些差异,经过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证实。
即使是在双生子中,这些差异也是存在的。比如斯特雷耶曾经对两个一岁半的双胞胎女孩所做的实验,旨在研究其识别能力和言语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两位女孩中一位只用了二十二天便可以分出鸭子、猫咪和兔子并说出名称,而另一位女孩花费了三十五天,却一直分不清。而且在之后的跟踪研究中,他发现她们之间还存在着智力、意志和社会性的区别。所以针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和老师们一定要以这些差异为根据。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作用如下: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3.教育和社会因素。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
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扩展资料: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一、躯体健康因素
长期体弱多病,引起心理负担,会影响身体发育,如经常感冒、长期咳嗽等,易造成心理方面的困扰和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情绪长期不安。
二、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温馨,长期生活在没有关爱、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容易给心理造成负担,影响心理健康。
2.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争吵,易引起刺激性因素,如对不好的事情较敏感、长期孤独生活、留守儿童等,易增加心理阴影。
三、教育影响因素
1.过度严厉稍微做错小事情,就批评指责,不给予鼓励、表扬等。2.过度放松
一味的放纵,对孩子不在乎或者忽冷忽热,会使孩子觉得世界缺少关爱,易影响心理健康。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