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0

yingyingwp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论文王思斌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孔雀凉凉

已采纳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分析,高鉴国主编《社会福利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学海》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略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载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血缘利益群的形成:东村家族,载柿崎京一、陆学艺:《东亚村落的基础结构》,(日本)株式会社御茶水书房,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载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北京大学学报》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河北学刊》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学习与实践》转型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文史哲》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学海》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老年社会政策的发展,《人口研究》,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体制变迁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任务中心模式”-中国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李永新、王思斌,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过程分析,(湖南)《文史博览》雷洁琼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我国社会工作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局,载《世纪大讲堂》第1辑,辽宁人民出版社,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与社会政策的调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共事依赖:乡-村干部关系的一种模式,载王汉生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社会学研究》,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社会科学》(上海),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目前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载《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中国社会工作》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保险》我国诸社会工作之内涵及其比较分析,《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理论与现实,载乔健:《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1998中国农村城市化滞后现象分析,载胡耀苏、陆学艺:《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分析,《社会学研究》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四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社会工作》年以来中国企业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卢晖临、鄢盛明、刘德寰合作),载李楯:《现代企业制度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及社会变迀,《管理世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与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2-3期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家族意识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载《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迀,与孙立平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区街经济与社区发展(与王汉生、程为敏、卢晖临合作),《社会学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管理初论,《社会科学研究》(四川)农村发展的组织依托,《北京大学学报》略论我国农村亲属社会的变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论文集》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其启示,《社会学与社会调查》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探析,《社会工作研究》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状,载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婚姻观念变化对农村社会亲属化的影响,《农村经济与社会》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信息过滤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载《社会科学研究》(四川)略论当前社会失调的原因及其治理,闻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东莞的外来劳务大军,载《东莞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相对剥夺”与改革环境的建造,上海《社会科学》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改革中的农村家庭关系,《婚姻与家庭》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交往概念的社会学涵义,《社会学与现代化》 and Sibin Wang,2008,Revit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Angelina and Sibin Wang,2008,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中国社会工作期刊》)Volume 1 Number 1 April,Routledge Tayloy and Francis Group,USA .Interest Compensation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The Age of Social Policy and Gover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n Social Polic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Offering Help in the Chinese Society: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in Social Work in China. 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Edited by TAK TSANG,2004On the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ummer 2002

社会工作者论文王思斌

332 评论(8)

我是娜弟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然而,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因家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成绩普遍不理想。

(2)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呵护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然而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长期置身于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同时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留守儿童还有可能负担较重的家务劳动。

(3)心理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对其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得不到及时的交流,从而导致其性格上的缺陷,他们一般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焦虑,性格也比较脆弱。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与临时监护人相处常常不融洽,从而导致更强的孤独感。

(4)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常常会出现问题,监护人对孩子缺乏管教,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极易产生安全问题。

(5)行为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因其性格上的缺陷在群体中常常表现为不合群,叛逆,固执,不能与群体和睦相处,个别儿童还有暴力倾向。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并且成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方面等环境因素。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提供人文关怀,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方法

基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形式,立足农村中小学, 借助学校以及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所能提供的现存资源, 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校社会工作者常常用它来处理儿童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了解特殊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人格特点和心理状况等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采取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时,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农村留守儿童并且充分信任他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与留守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情绪的交互来建立专业的关系,从而能够顺利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开展个案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分享,使组员表达个人对他人的理解与关心,并且通过小组力量使组员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消除自卑心理。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发展社会性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困难的承受力。

3.社区工作

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同时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留守儿童社区工作时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社会上的物质帮助和政府的经济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弥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其身边造成的空虚及课余活动的不足。学校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留守儿童所处社区建立如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建立留守儿童专用档案,同时举办一些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总之,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关注与参与。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

[5]李序科.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

[6]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7).

[7]梁 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征”(上)[J]. 农家参谋,2004,(8).

[8]马润生,尹书强.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黑河学刊, 2008,(6).

[9]贾 云.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J].党史文苑,2010,(4).

[10]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2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