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跳跳321
一、题型判断一般而言,提出对策题题常见以下问法:主题干:请对……提出解决建议。或者请谈谈应如何……? 举例:根据给定资料 3~5,就如何提高众筹项目的成功率,向有意创业者提出建议。要求:观点明确,建议可行;语言简洁,有逻辑性。不超过 500 字。二、注意对策来源所谓对策来源是指答案要点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对策;一是间接对策。直接对策是指可以直接从材料当中提炼加工得出的,常见于对策关键词之后,如应该、应、需要、要、建议等等。或者专家学者以及政策文件等权威表述内容。这些要点均可以直接提炼为答案要点。间接对策是指材料当中没有直接给出,但可以通过相应信息的分析转化得出。这其中主要包含三种方式:一是问题推对策。如:导游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这句话给出的对策→相关部门要对导游从业者加大教育力度、严格考核、提升其基本的素质。二是原因推对策。如: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现,源于监管缺失 对策→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三是经验教训推对策。巴西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虽有立法但常受到漠视。吸取教训→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并要加大执法力度,避免其形同虚设。三、注意对策要点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所写对策要点要具体全面,可以实际地推行下去。一般按照主体 + 客体 + 措施+结果的方式来书写要点。例如:导游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这句话给出的对策→相关部门要对导游从业者加大教育力度、严格考核、提升其基本的素质。由材料可以只可以得到导游素质不高,因此可以直接推出提高导游素质。然后再按照上边的公式方法把要点补充完整,即相关部门要对导游从业者加大教育力度、严格考核、提升其基本的素质。在考试过程中,题目类型特点往往会发生微小的变化,不同的题目之间会有些许的差别。这一切都是从材料本身内容出发的。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在作答时,要以材料为主,看材料中涉及哪些核心要点,注意梳理。按照此方法,多做、多练、多总结,相信一定可以有一个质的提升!
米儿土土
【导读】
申发论述作为申论考试中最后一道大题,其占分比重较大,同时难度也相对较高。很多考生在面临文章写作时往往不会写、不愿意写。这其实正好暴露出考生三方面问题,其一是缺乏素材,平时积累不足导致没有内容可以论述填充;其二是语句表达存在问题,即便有案例在使用时往往是简单的抄材料不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转述;其三是思路过于僵化,使用素材时不能够以灵活的思维处理。以上三点是个人总结考生在写作时存在的一些误区,那么接下来将重点从素材如何灵活使用入手,帮助同学们在写文章时能够得心应手。
分析
案例的使用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考生的问题往往在于思维的固化,认为一个案例只能从陈述一个事实。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如:围绕着2020年遍布全球的疫情。第一角度自然而然能够想到政府,对于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向社会大众做出表率,同时严格采取科学防控借助互联网科技手段采取实时监控,特殊情况及时隔离,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恶化,时刻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自然这个案例可以放在政府相关的内容方面进行使用,如党的宗旨、服务意识等。此时注意,刚刚我们分析的角度是从政府角度入手,政府的身份是服务主体、管理主体,那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呢?那此时自然可以从人民主体的角度出发。本次疫情中,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抗击病魔,无论是乡村、社区还是城市居民,纷纷配合上层安排,做到少出门、重防护、常汇报,体现出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体现出的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同心协力的精神。在此时,案例就可以使用到精神素养相关的内容使用。从人的角度出发,涉及到不同的年龄群体,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分析。如在本次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加入到抗疫队伍之中,逐渐成为抗疫的中坚力量,放下防护服还是孩子,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青年一代正在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承担起时代的重量,成为新时代的传火人。
总结
文章篇幅有限,只是简单的从一个案例入手进行简要分析。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在平时训练时就要注意,围绕着同一个案例可以切入分析的角度有很多,如从主体角度(国、党、政、社、民)、价值角度(好、坏、综合)、领域角度(政、经、文、社、生)、逻辑角度(因、果)等。注意不同角度切入也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交融有所交叉的,不要太过死板。
熊大熊二喜羊羊
“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的巍峨长城。”历史必将铭记这场抗斗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笑语莹莹
乘公交、地铁、出租车只扫一个码;去医院就诊、商场购物、景点出游,也只扫一个码……青岛市近日来出台“青岛一码通”服务,广大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申领,凭借一“码”进出公共场合,方便又快捷。“一码通”真正打通了各部门、各平台及手机应用之间的多“码”障碍,仅用“一码”即可提升数字化治理的成效。
一“码”当先,体现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用心。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疫情袭来,无症状感染病例的增加更是给人们生活增添了很多隐患。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密切接触者追溯,青岛市在多个场所设置了场所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出入不同场所要扫描各种各样的二维码,经常扫描不出来耽误时间;特殊群体在出行时的窘迫……青岛市在了解市民的诸多需求后,加大改革力度,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决心提供便捷服务,推进“青岛一码通”建设。自“一码通”开通以来,青岛市民真正实现了一“码”在手、畅行无忧,从“微警务”到“身份码”、从“景区预约”到“乘坐公交”、从“医保凭证”到“警务地图”。无论办事、出行,还是就医、游玩,很多领域都可以“一码通行”。加强数字化改革,应继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更加统一的数据库,让百姓生活更加便捷。
一“码”当先,彰显城市高效治理、智慧生活的成效。 数字化只是形式,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才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无论是“放管服”改革中的“最多跑一次”,还是济南“一枚印章管审批”,亦或是青岛“一码通”建设,本质都是通过数字化为手段带动城市社会治理的变革。无独有偶,浙江杭州余杭区上线的“余杭一码通”,同样可以体现出数字化治理的显著成效。余杭区聚焦一码出行、一码缴费、一码助残、健康申报等多个应用场景,真正将数字化成果应用到更多领域中。一“码”当先无疑是建设数字政府的一个缩影,也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此次的数字化治理行动,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改革成果更好更高效地惠及广大群众。
推进数字化治理,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治理能力和效能也是一次考验。数字化的蓬勃发展,就像鲶鱼一样,激活了社会治理活力。当下我们应该借着数字东风,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服务效率,着力提升治理智慧化能力和水平。在此过程中,必将有助于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让群众享受更加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