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8

huazhiqingci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福清社会工作者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街头流浪泡泡

已采纳

1、周介孚:鲁迅祖父,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2、蒋氏:鲁迅继祖母,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3、潘大凤:鲁迅庶祖母,周介孚之妾。

4、周伯宜:鲁迅父亲,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5、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

6、鲁瑞:鲁迅母亲,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7、周作人:鲁迅二弟,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8、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9、周建人:鲁迅三弟。

福清社会工作者

148 评论(11)

灵魂尽头z

父早丧,母亲,家中长子,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长工阿长,原配朱安,后娶许广平为妻生海婴

246 评论(9)

草莓宝宝2006

家庭成员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曾在北京任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元配妻子:朱安(1878~1947),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毫不妒忌自己的情敌许广平。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1947年6月29日凌晨,孤独离世,身旁无一人。临终前,和鲁迅合葬的遗愿也未能实现。妻子:许广平(1898~1968),广州第一家族许拜庭的后人,家族中人才辈出。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儿子:周海婴(1929—2011),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出生在上海,他1952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1年4月7日凌晨5时36分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长孙:周令飞,周海婴长子,社会工作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980年出国深造,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次孙:周亦斐,在私营公司工作;三孙:周令一,在日本广播学会北京办事机构担任摄像;孙女:周宁,远嫁日本,有双胞胎女儿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曾孙女:周璟馨,1985年生。在台北长大,身高160厘米,体重43公斤,身材比较瘦小,给人的印象比较清新时尚。参加台湾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视频照片在各大网站流传。

333 评论(14)

一janice一

查查密度。♥别的都太多了。

187 评论(10)

下雨不流泪

鲁迅祖父: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母:蒋氏鲁迅蔗祖母:潘大凤鲁迅父亲:周伯宜(1861-1896)鲁迅外婆:何氏鲁迅母亲:鲁瑞(1858-1943)鲁迅二弟:周作人(1885-1967)鲁迅妹妹:端姑鲁迅三弟:周建人(1888-1984)元配妻子:朱安(1878-1947)妻子:许广平(1898-1968) 最后:鲁迅我敬你

254 评论(14)

独步幽森

鲁迅幼时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1881年九月二十五日(农历八月初三)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0一1896),秀才,闲居在家。 母亲鲁瑞(1857一1943)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共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quot;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一?quot;祖 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 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 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 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傅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 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自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18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