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浩天使
社会工作专业是冷门吗,好不好就业,我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1、社会工作属于冷门专业。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 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2、目前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和其它专业相比较是比较冷门的,每年报考的人数也不多。但是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本专业即将迎来“社会工作的春天”。从就业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领域非常宽泛,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社区、非政府组织等都有用武之地。唯一不足是目前的薪酬待遇不是很高。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
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由政府通过招标,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等),上述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蔡蔡7878
个人觉得大学期间应该保持学习的身份,而且对于在校的一些活动来说也尽可能的去参加,这样对毕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现在的很多人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的轻松。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在校期间我们仍然是一个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切记不要过于的玩耍。这样我们在毕业的时候才有更多的竞争和选择。
在校期间保持学习的身份。
为什么我们在校期间要保存学习的身份呢?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以很好的学习氛围为基础的话,那么就会发挥自己的学业。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去荒废自己的学业。到真正毕业的那一刻,自身却觉得缺少一点点氛围和能力。这样是不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
在校期间保持班干部的身份。
其实在大学期间和高中期间相比,它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学生会这个职业来讲,在大学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就可以以班干部的身份多去参加学生会的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我们通过学习来认识不同的好友和学习知识。从而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这一点是很多企业看重的。
在校期间可以保持社会工作者的身份。
对于这一点就拿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讲,我在校的时候就经常参加一些社会的实践工作。比如可以到居委会以及当地的部门进行义务的志愿者。可以在他们的带领之下走遍无数个角落。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接触不同的人。这样理论当中就可以多一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毕业的时候也会在工作中寻求到满足感和一部分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所带来的动力是无懈可击的。
总结。
之不管怎么样,在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是需要好好的把握,而不是天天就知道玩打游戏。如果通过这种方式的话,那么大学的生活也是过得太平凡,当真正踏入学校的那一刻,我们依然是以学生的身份以学习为主。让自己未来的生活多一份选择。
绿兮衣兮
社会工作专业和前景 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是社会学服务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分支专业,近几年在全国高校中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前景日益广阔。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人才,侧重于社会工作管理。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工作,可以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该专业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社会研究技巧,通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了解我国社会政策,具备从事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的资格与能力,有正义感、社会责任心、社会服务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实践意识。 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区概论、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福利行政、中国社会问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老年问题研究、婚姻家庭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高年级学生将安排较长时间的专业实习活动。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就业去向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职业现状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政府的雇员。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低和公务员考试的火暴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要实现“大市场、小政府”,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统计显示,广州目前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其中,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目前的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社会急需大量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国外需要执证),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