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8

张家阿婆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蒲城社会工作者信息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吃吃吃吃Chen

已采纳

蒲城县历史上有声望的医生很多,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和医术,或走村串户,或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治疾病。民国时期,全县先后办有私人医院、诊所30多处。但因社会制度所限,有的办起不久即停办或他迁。公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很慢。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县卫生院,是在戒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末民初,鸦片烟在中国泛滥,蒲城县农民种植、贩卖、吸食者甚多。据荆姚张霖澍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自种鸦片收烟土71两;二十二年(1896)收烟土33两,打罂粟种石。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禁烟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烟机构。20年(1931),县政府任命赵自超、孙子文为县卫生助理员,负责防疫,兼管禁烟。因政府重视不够,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赵自超为蒲城县戒烟所(后称“调烟所”)所长,所址设尧山书院。赵自超对戒烟事宜一度甚为重视,但由于县政府对此项工作漠然置之,加之县城内和兴市镇几家大烟商阻挠捣乱,致使戒烟工作无法开展。28年(1939)省卫生署又派丁绍周为蒲城县调烟所所长,开始收容烟民,服用药物,进行戒烟。29年(1940)县政府改调烟所为卫生院,从此,蒲城县才有了公立医疗机构。33年(1944),县民政科又在兴镇办了一个卫生所。蒲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行政组织 卫生工作初归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分管教育、卫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称“文教卫生科”,城关、兴镇、党睦、孙镇、罕井、广阳6个区各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专设卫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部为局),内设卫生股。1960年7月设卫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县恢复原建置后,8月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8月再专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局机构瘫痪。1968年,学“灵宝经验”,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1970年,成立卫生管理站,10月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年10月,恢复卫生局至今。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后设立县卫生院(1960年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并相继设立8个地段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以后又设立中医院和康复医院。199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院所68个,卫生工作人员3000余名(其中医士以上人员1122名),病床932张,平均千人有医生名、病床张。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费用1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地方病和传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绝迹。妇幼保健、职工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也较为活跃。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年10月,省卫生厅确定蒲城县为全省卫生重点县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县共投资万元,卫生局自筹资金51万元,扩建房舍、购置器械、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年中,全县共购置医疗器械1529件,基本解决了各医疗单位器械的使用需要。1982年11月29日,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规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蒲城县和四川灌县、广西武鸣、浙江萧山、天津蓟县、辽宁金县等6县给予60万美元,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83年5月,县卫生局副局长赵勤学随同国家基层卫生考察组访问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了解这些国家医院状况和卫生服务管理办法。这是蒲城县卫生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出国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尼丁·克里斯特博士一行,对蒲城县卫生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参观了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学校以及党睦、永丰医院、城关镇东街产院等单位。12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蒲城县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84年元月,县卫生局派代表参加卫生部召开的全国4个初级保健合作中心及6个卫生示范县情况交流会;2月20日,成立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领导小组;6至7月,领导小组派代表参加卫生部举办的教育方法和服务管理学习班,为搞好卫生示范县奠定理论基础。1984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共同商定分配给蒲城县价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为卫生示范县建设提供物质基础。1985年8月,尼丁·克里斯特再次来蒲城进行为期4天的技术咨询服务,对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永丰镇卫生院、永丰村卫生所、孙镇地段医院、妇幼保健所、中医院、东街产院等10个卫生医疗单位进行考察、指导。1987年,全县开展创甲级村卫生所活动,有效地改变农民医疗卫生状况。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农村产院,基本解决了孕产妇的住院分娩问题。1988年和1990年,全县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进一步改观。 截止2012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和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办理孕妇免费分娩卡7526份,补助资金458万元;为1840户农村居民发放大病救助金786万元。为19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万元,为54306名0~6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医疗肺结核病人212例,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12526人,参合率,较上年增加了个百分点。获得补偿参合人数万人次,补偿费用亿元,享受万元以上者765人。获得“全省新农合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乡村两级统配药品1353个品规。 据有关史籍和碑石记载,古时蒲城民间就有以强身、自卫、娱乐为目的的练拳棒(武术)、练气功、奕棋等体育活动。明代进士李应策在《邑丰阳建龙河观记》中,对练气功之法记述甚详。又据一些老年人回忆,清代和民国初期,城乡民间体育活动就很多,除武术、气功和棋类外,有上山登高、放风筝、荡秋千、跳绳、踢毽子、打毛蛋、跑步、跳高、跳运、射箭、游水、举石锁、掰手腕、摔跤、扔石子(掷远)、打瓦儿(掷准)等等。民国16年(1927)以后,学校始有篮球活动,以后逐渐有了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导下,蒲城县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有经常性的活动,有制度化的比赛。体育工作初期由县文教局兼管,1958年成立蒲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专管全县城乡体育工作。1962年在职工俱乐部后面建起1800多平方米、可容4000观众的灯光球场。1965年,在延安西路建起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体育场,设有跑道、篮球杆、排球网、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材,同时建筑862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厅。1985年,城关镇关帝村和南街小学花费16万多元,在关帝庙后巷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旱冰场一座,内设500平方米的游泳池。1989年,县政府将体育场迁至南环路,建设一个46600多平方米设施较多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培养体育人才,县体委早在1965年8月就办起了业余体校(十年“文革”中断),当时设乒乓球、篮球、体操三个班。至80年代,业余体校先后培养能出县比赛的田径运动员299名,篮球运动员125名,乒乓球运动员67名,体操运动员37名,其中给军队和国家有关单位输送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员22名。 截止2012年,全县有社会艺术团体43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艺术培训机构21个。建成镇文化服务站12个,村级体育场7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200余场,影剧院歌舞演出80余场,举办各类文艺晚会、文艺比赛19场次,启动了秦腔“周末一元剧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显著,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开展文物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试点县。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和县图书馆、文化馆、各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全年文化产业产值1592万元,较上年增长。 建国前,蒲城没有专门科学技术组织。新中国建立后,于1958年12月,成立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1963年2月精简机构时撤销。1977年9月成立蒲城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局,1978年5月恢复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共有干部23人。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开发中心,编制4人。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当地资源,着眼科技开发,面向乡镇企业,重视经济效益,为蒲城经济翻番服务。中心任务是: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情报信息,培训技术人才,联系农村科技户,搞好各种科技服务。并按照《全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试行条例》,科委成立了科技干部科,统一管理全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负责科技干部的考核、选拔、晋升和培训工作。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1953年3月,县农业技术指导站成立,这是蒲城县最早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1976年改为蒲城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1983年又改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归农牧局领导,下设办公室和农技、土肥、植保、农桑园艺4个站与果桑等3个公司,并派出苹果、经济作物、旱原作物3个组分别常驻罕井、党睦和孙镇指导工作。农业机械研究所 1963年成立,任务是引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开展全县的农机科研工作,属农机局。林业科学研究所 1980年成立,任务是研究林业方面的植树、育苗及造林技术、检验树木品种优劣、引进推广良种树木、利用场地进行科学实验等,归林业局。 截止2012年,全县科技研究推广机构11家,各类科普协会150余家,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42人。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组织各类培训400余场(次),发放资料10余万份,解答疑难问题6000多个,培训人员11万人(次),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蒲城社会工作者信息

277 评论(9)

fantienan002

薛引娥,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务委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1952年7月出生,陕西神木人,汉族。1968年2月参加工作。1975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1998年9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务委员、副校长。 2003年6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兼任全省党校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出版社陕西分社社长。主持党校全面工作,分管校办公室、组织人事处。 2002年当选为中共陕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 社会兼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理事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 副校长 郑志飚 郑志飚,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共党员,1953年8月出生,陕西临潼人,汉族。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社科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教授、校办公室主任。2000年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务委员。 2004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分管教务处、进修部、培训部、二培部、哲学教研部、政经教研部、科社教研部、党史教研部、党建教研部、经管教研部、文史教研部、政治学教研部、法学教研部、科技教研部。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及延安精神。 社会兼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党建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政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公共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通讯评委,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全国青少年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专门委员会委员,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理事等。 副校长 秦国刚 秦国刚,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 中共党员,1957年11月出生,陕西蓝田人,汉族。1976年1月参加工作, 2001年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研究生班毕业。曾任蓝田乡马楼乡党委副书记、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行政管理处处长。 2004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务委员、副校长。 分管党校工作处、 财务处、行政管理处、校产业开发办、基建办、培训服务中心工作。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副校长 高锋 高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6月生,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 1974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 在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 1982年1月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2年2月至1992年9月, 在西北政法学院哲学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教研室副主任。 1992年9月至2008年4月,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工作, 1998年4月任调研员,2002年6月任理论处处长兼省社科规划办主任。 2008年3月任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分管科研处、研究所、 校刊部、出版分社、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研究方向: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教育、宣传的管理工作, 组织和参与撰写的《黄土高原农业的振兴之路》等三篇 文章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并在《求是》杂志发表。 副校长 魏文章 魏文章,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的第二层次"三五人才"。 出生于1961年12月,汉族,中共党员, 硕士研究生学历,陕西定边县人。 1984年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电大榆林分校工作,1989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1992年分配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工作。2002年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文森研究所进修培训,并获得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证书。历任陕西电大榆林分校团委副书记,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与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支部书记、教授,校学位办主任、研究生部主任、研究生部学员总支书记,校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分管机关党委、校团委、校工会、老干处、信息中心、保卫处。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与基层政府管理研究。 社会兼职: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副校长 宦洁 宦洁,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副教授。陕西蒲城人,党员,汉族,研究生学历。 1983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安康地委政法委工作,任副科长、科长等职。1988年至1990年在省委党校党政干部研究生班脱产学习。1992年从事党校教学工作,曾任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主任。1994年取得律师资格。1999年6-12月参加中瑞"TOT"培训项目,到瑞士、法国、英国干部培训机构访学。2004年任教务处长,2006年任教育长,2008年3月任省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兼任省委党校管理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分管研究生部、学位办、管理学院、图书馆、学员工委工作。 研究方向:法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代培训与培训管理。 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会员、陕西省法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警察法研究会副会长。 纪检组长 苏智 苏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纪检组长、校务委员。中共党员,1952年4月出生,陕西临潼人,汉族。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7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毕业。曾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组织联络部主任。分管纪检组、监察室工作。 社会兼职:陕西省大众文化传播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巡视员 王安琦 王安琦,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巡视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1948年5月出生,河南长垣人,汉族。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任兼副教育长、教授,期间到永寿县挂职锻炼,任中共永寿县委副书记。1998年4月任教育长。 1998年10月任校务委员。2000年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2008年3月任巡视员。协助郑志飚、宦洁同志分管方面工作,协助其他校委做好有关工作。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兼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 助理巡视员 何全喜 何全喜,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总务长、助理巡视员。中共党员,1949年5月出生,湖北枣阳人,汉族。1964年10月参加工作。1993年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总务处处长。1998年4月任总务长。2004年9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助理巡视员。协助秦国刚同志分管方面工作。 研究方向:行政后勤管理。 社会兼职:陕西省机关事务协会常务理事。

15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