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e站重庆站
职称是什么?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吗?
这篇告诉你
1、什么是职称
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
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
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
2、不在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工作
能申报职称评审吗?不在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可以申报职称评审。
职称评审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相关规定,非面向单位、系统内部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均向民营企业平等开放。
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可在创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地设立的职称申报受理服务点,或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进行职称申报。
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到民营企业兼职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申报职称,其创业和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被派驻外地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可按有关规定在派驻地申报职称评审。
3、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是否相互认同?
目前,我国的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已有效衔接。
为避免交叉设置,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人社部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研究规划了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框架。
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祖国的砖。
职业资格和职称等级互认的方法:按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江苏省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和职称对应目录〉的通知》执行,即取得目录中职业资格的可比照对应相应职称,一是用人单位可根据相关任职条件和岗位空缺情况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二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评审。
千针坊丶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该办法规定,实行京津冀职称资格互认,津冀两地的职称证书在北京市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领域与北京市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北京出台该项政策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下面具体介绍:
一、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地区人才流动。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所以这项政策对京津冀来说至关重要。
二、能够继续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国家已经多次提出了要推进国家发展一体化战略,也就是说在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弥补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为了能够尽快使得我国的贫困落后地区跟上发达地区发展的脚步,我国也实行了多项政策,而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来说,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协同发展的大多数资源依然集聚在北京,国家想要均衡发展的战略,依然没有得到落实,北京依然是京津冀三个省份发展的核心,天津和河北依然跟不上北京发展的步伐,甚至很难出现了倒退。
这项政策出台就是为了能够让在天津和河北工作的政府官员能够安心工作,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能够顺顺利利实行下去。通过这一方面的互相信任,使得这类官员能够在天津和河北大有所为,使得他们在天津和河北的政界也能够让中央看到能够切实的保障这些在天津河北官员的正当权益。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让这些官员能够和北京的官员享受到一样的待遇,同时还能够接受相关的培养和学习。这对于提高整体的官员素质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三、促进京津冀地区教育工作的发展。有了这项决策,教师不必在根据地域来挑选学校,也能够促进河北和天津等地的教育资源和谐发展,能够使得河北和天津的学校能够吸引到更加有实力的教师来进行工作,这对于河北天津的教育行业也是一个好消息。
纵横四海2000
今年我省在职称改革方面,还将全面建立职称评价体系,今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已开展职称评审的系列(专业)基本条件的制定。全面推广职称信息系统,今年6月底前完成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发布、职称网上申报、结果公示等一体化管理和职称信息跨地区在线核查核验。持续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落实职业资格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职业资格设置监管;进一步促进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加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donkeybenben
把教师师德师风作为职称评审等第一标准,是新时代的呼唤、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但师德师风的评价必须科学化、透明化和公开化,杜绝形式化和人情化。要做到上述几点,就应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师德师风比武平台,在比武平台中通过竞技栏目,传送师德师风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在曝光栏目中,晒晒师德师风差的行为和不良影响。倡导每一位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和上课视频上传到比武平台,让同行和学生浏览并给予评价。对师德师风不良的行为允许同行和学生在曝光栏目中给予公布。学校事先制订加分和扣分项的权重及标准,加分项上不封顶,扣分项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学校管理者及时跟踪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正面引导和评定。
大有小没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区别
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可以弥补居委会精力和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且由于其“外来组织”的身份,与居民之间不存在“信任危机”,且机构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工作,对居民而言更具有亲和力。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区别,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短板”
从目前来看,社区居委会很难按照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要求来承担起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任,原因如下:
精力不够。现实中,居委会承担了基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还时常要接受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考核、评比,疲于应付。而由于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不少“新人”只是想把它作为一个暂时的跳板,为考取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积蓄能量,因而也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社区工作上。
能力不足。社区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方法、手段、理论、理念,虽然如今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基本实现了职业化、年轻化,但是绝大多数不是社会学、社会工作或者相关专业出身,由于他们既有的知识结构相对缺乏社区、社会工作等概念,因此,在从事社区工作时也就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手法。
组织缺陷。社区居委会并不是一个法人主体,缺乏独立的产权和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支撑。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化的影响,现实中居委会很难和政府成为相对平等的主体而满足各自的需求。
专业社工机构的“长处”
正是由于目前的社区居委会存在上述不足,因此现阶段很多地方在实践中将以社区社会工作为定位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引入到社区中。毋庸置疑,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可以弥补居委会精力和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且由于其“外来组织”的身份,与居民之间不存在“信任危机”,且机构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工作,对居民而言更具有亲和力;还有一点就是专业社工机构作为独立的法人,是有着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的法律主体,与政府的关系也更加对等,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化对机构社工从事社区工作时的影响。
当然,也要注意到,由于中国的社工机构发展时间还相当短,发展速度又相当快,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化不足、能力不够、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才会导致居民和政府认为他们与居委会做的事情一样,至少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在有些问题的解决上还不如居委会管用。专业社工机构的成长和成熟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社区居委会的创新探索
从长期来看,社区居委会和专业社工机构可能都将面临着转型,政府、居委会、社工机构对可能的变化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只有社区居委会是常驻某个社区,以全体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并对整体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责的组织。居委会组织拥有多种资源优势,在一个社区的地域范围内,没有哪个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能够与居委会组织相比。虽然当前普遍存在着社区居委会的现实工作与其原有功能定位相背离的现象,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修正。
减负。居委会行政化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被认识到,从民政部到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7月,民政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下发了《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目标及八个方面的措施。不过从一些基层调研情况看,“减负”与“反弹”一直在博弈当中。
增能。所谓增能,是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对于广大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来讲,社会工作是一种新鲜的知识和专业,在其既有的知识结构中是欠缺的.,需要通过培训来补课。从全国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到各地组织的各种社会工作者能力培训,几年下来效果逐渐显现,许多社区工作者已经开始在社区工作中自觉使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创新。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改进是社区居委会减负和增能背后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居委会的定位以及减负增能的效果。比如,创新探索具体涉及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事务站)之间的关系,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外来组织之间的关系,与社区内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等。在一系列变化的基础之上,社区居委会的定位从原来的对上负责、转变为常驻社区并链接多方资源的枢纽型组织,居委会工作人员长期立足本社区,并利用专业社区工作的方法进行社区建设。另外,居委会的法律定位也需要再思考,可以探索将其定位为社团法人,从而解决其法律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
专业社工机构的转型与定位
相对于社区居委会长期根植于一个社区之中的情况而言,专业社工机构毕竟是外来组织。当社区居委会不断转型,开始掌握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之后,而且又通过减负和体制机制调整而有精力从事社区工作,那么与目前专业社工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就存在了相当大的重合,其工作的对象都是社区全体居民,工作的目标都是运用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建设和促进社区发展。因而,专业社工机构也要相应地进行转型与重新定位,其定位可以从直接的社区社会工作的提供者转变为咨询型、支持型的组织,通过与居委会合作,对居委会提供培训支持并引入资源,推动社区居委会组织发动社区居民进行自组织,不断激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社区内的居民参与以及居民自组织的发展才是居民自治以及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和基础。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社区居委会、以社区工作为定位的社工机构、其他专业领域的社工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孵化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主体。有学者将外来的组织对社区内自我组织的帮助称作“U+B”结构,即通过外来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甚至各种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来,发挥智力支持和资源链接的作用。总之,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之下,各个主体的合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各个主体介入社区的过程中,处理好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都将是必修的功课。
多元合作 提升社区和谐共治效能
社区居委会与以社区工作为定位的专业社工机构,它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两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动态看待社区居委会与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对于政府而言,除了通过减负、增能、体制机制的调整来处理好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应根据不同社区居委会所处的不同状态来分别采取对策,不能一刀切。对于能力较弱或者面对的矛盾比较突出的社区居委会,可以引进专业社工机构,让其介入社区直接从事社区社会工作;而对于已经有初步社会工作基础的社区居委会,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目标就主要是为居委会培力赋能,使居委会工作人员快速成长为合格的社区社工,让居委会承担起专业社区工作的任务,他们视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从宏观视角去分析问题,既能够掌握社区问题与需求,也能够充分发掘社区内部资源,还能够有效链接外部各种资源,最终促进社区的和谐连续发展。
社会是复杂的,要科学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要素并灵活采取应对策略。而且,社会的变化是缓慢的,变化来自于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专业社工机构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作用,相关各方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试错”,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失为是一种进步。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