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7

石语angeline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博物馆社会工作者网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诠释0525

已采纳

娄底名人 蔡 畅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湖南双峰人 蔡和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湖南双峰人 熊清泉 湖南省委书记、书画家 湖南双峰人 肖志恒 广东省委秘书长 湖南新化人 龚佳禾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湖南新化人 罗和秋 湖南省人事厅副厅长、巡视员 湖南涟源人 易炼红 中共岳阳市委书记 湖南涟源人 谭 谈 中国作协副主席 湖南涟源人 吴奇修 湖南省粮食局局长 湖南涟源人 傅国良 湖南省体育局局长 湖南涟源人 禹奇才 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州大学副校长 湖南双峰人 秦科才 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副省长 湖南双峰人 陈芸田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 湖南双峰人 方鼎英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湖南新化人 钟 林 重工业部副部长 湖南双峰人 曾宪植 全国妇联副主席 湖南双峰人 秦科才 河南省副省长 湖南双峰人 刘淑金 中共湖南省委委员 湖南新化人 李聚奎 上将、石油工业部部长 湖南涟源人 邹庚壬 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 湖南新化人 龚谷成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 湖南新化人 毛国斌 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少将 湖南涟源人 刘化锦 军事经济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院长、少将 湖南新化人 邹志美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湖南新化人 陈秉臣 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舟山基地司令员、少将 湖南双峰人 陆绍庭 海军海军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湖南新化人 段达球 总政治部直工部部长 湖南新化人 贺贤书 海南军区政治委员、少将 湖南双峰人 曾求腾 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少将 湖南涟源人 曾家修 解放军206医院病理科主任、少将 湖南新化人 谢玉久 山西省军区副政委、少将 湖南涟源人 袁 朴 二级上将 湖南新化人 宋希濂 中将 湖南双峰人 方鼎英 中将 湖南新化人 李 文 中将 湖南新化人 陈正湘 中将 湖南新化人 罗 云 少将 湖南涟源人 姜齐贤 少将 湖南娄底人 匡 斌 少将 湖南双峰人 张信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娄底人 邓起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曾昭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刘 筠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刘耕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曾苏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曾益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涟源人 余彭年 彭年实业董事长 湖南涟源人 梁稳根 三一集团董事长 湖南涟源人 周建和 庄胜集团总裁 湖南双峰人 伍跃时 长沙新大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湖南新化人 邱则有 长沙巨星轻质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 湖南娄底人 陈响莲 娄底响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湖南冷水江人 刘晓剑 长沙圣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湖南涟源人 曾赳雄 湖南天雄企业集团总经理 湖南涟源人 陈德勋 深圳市恒立清洁公司董事长 湖南双峰人 颜光美 中山大学副校长 湖南娄底人 李 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长 湖南涟源人 刘海藩 中央党校副校长、经济学家 湖南涟源人 禹奇才 广州大学副校长 湖南双峰人 朱坚真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 湖南双峰人 谢建新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湖南双峰人 谢和平 四川大学校长 湖南双峰人 王继平 湘潭大学副校长 湖南双峰人 王灿芝 女航空教育家 湖南双峰人 李亭植 中国医科大学校长 湖南双峰人 成仿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湖南新化人 湘 女 歌唱家 湖南娄底人 谌 蓉 歌唱家 湖南冷水江人 谢冰莹 现代女作家 湖南冷水江人 颜家龙 书画家 湖南涟源人 谢禹尧 “烙画怪才” 湖南娄底人 廖志理 作家 湖南涟源人 萧育轩 作家 湖南涟源人 杨衡钟(弘征)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湖南新化人 彭利铭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湖南涟源人 李 普 新华社副社长 湖南涟源人 蒋牧良 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主席 湖南涟源人 曾景初 画家 湖南双峰人 曹明求 国画家(一级美术师) 湖南双峰人 欧阳谦叔 湖北省歌剧团一级作曲家 湖南双峰人 王憨山 画家 湖南双峰人 罗绍志 作家、研究员 湖南双峰人 曾昭橘 南京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 湖南双峰人 康移风 画家 湖南新化人 杨小燕 世界桥牌冠军 湖南新化人 伍湘梅 举重世界冠军 湖南新化人 曾星玲 举重世界冠军 湖南新化人 王晓天 历史学家 湖南新化人 梁绍辉 历史学家 湖南涟源人 王鲁湘 清华大学工艺美院教授、美学专家 湖南涟源人 周庆元 教育学专家 湖南娄底人 肖欣湖 南十佳新闻工作者 湖南涟源人 毛炳汉 文学家 湖南涟源人 陈旭麓 历史学家 湖南双峰人 张苏辉 湖南省社会工作者协会委 湖南双峰人 宋宜山 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 湖南双峰人 邱 任 美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涟源人 谭添三 湘菜大师 湖南涟源人 肖 欣 湖南十佳新闻工作者(记者) 湖南涟源人 李临庄 全国劳动模范 湖南涟源人 成希颙 航务工程专家 湖南娄底人 李振翩 细菌病毒学家 湖南娄底人 谢定中 化工专家 湖南冷水江人 朱 菱 电机设计专家 湖南涟源人 廖遇平 放疗专家 湖南涟源人 潭济才 昆虫学专家 湖南双峰人 欧阳湘达 计算机技术应用专家 湖南双峰人 朱怀安 核物理专家 湖南双峰人 王抗援 路工程机械专家 湖南双峰人 何觉民 小麦栽培与育种专家 湖南新化人 周先和 化工专家 湖南新化人 杨治元 地球物理学专家 湖南新化人 邬恩九 实验核物理学家 湖南新化人 张苏辉 社会学家 湖南双峰人 邹文开 社会学家 湖南新化人 刘金初 社会学家 湖南新化人 罗盛教 国际主义战士 湖南新化人 陈佑甫 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功臣 湖南新化人 段振华 冠捷科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湖南新化人 李 中 社会活动家 湖南双峰人 禹之谟 民主革命先驱 湖南双峰人 陈天华 中国同盟会书记 湖南新化人 王则鸣 烈士 湖南双峰人 曹仰山 红十军团参谋长、烈士 湖南双峰人 曾国藩 (清)军机大学士 湖南双峰人 曾国荃 (清)两江总督 湖南双峰人 曾纪泽 (清)外交官、曾国藩之子 湖南双峰人 李续宾 (清)安徽巡抚 湖南双峰人 游智开 (清)广东巡抚 湖南新化人 罗泽南 清朝将领 湖南双峰人 刘 蓉 湘军将领 湖南双峰人 罗泽甫 湘军将领 湖南双峰人 杨昌浚 兵部尚书 湖南娄底人 谢振定 “烧车御史” 湖南双峰人当然还有一些如罗盛教、罗輈重(教育家)等。

博物馆社会工作者网

281 评论(11)

dongdongth

美国 美国国名的由来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位于北美州南部。何以称"美国"?溯其源,美国同整个美洲一样,原是印第安人的家乡。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的西、葡、英、法等国纷纷来此抢占地盘,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并大量移民。在移民中,大多是为摆脱本国的封建暴政和寻找生活出路的劳动者。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中、南美洲大部分地区,而英国则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称为"北美13洲联合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区,特别是在东北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却受到宗主国百般限制和压迫,因此英国政府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激化。从1775年起,13州殖民地人民在乔治o华盛顿的领导下,发动了推翻殖民统制的独立战争。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1776年7月4日,在北美的英属各殖民地举行的"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宣言",第1次使用了"美利坚合众国"名称。从此,美国作为国家诞生了。在艰苦的斗争中,美国人民在各地开展了游击战,给殖民者以致命的打击,最后迫使英军投降。1783年,英美签订了和约,美国获得了独立。 1787年美国宪法正式肯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名。 美国历史第一批到达北美的欧洲人是公元1000年前后由莱夫.埃里克松率领的冰岛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在加拿大纽芬兰省留下了来访的踪迹,但他们未能建立永久性定居地、因而不久便与新大陆失去了联系。 五个世纪后,对亚洲香料、纺织品,和染料的需求,促使欧洲航海家们渴望找到连接东西方的快捷方式,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国王, 从欧洲向西航行,后来在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岛上登陆。40年内西班牙冒险家们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个庞大的帝国。殖民时代1607年英国人在弗古尼亚的詹姆斯敦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几年后英国的清教徒纷纷来到美洲躲避因他们反对英国教会而遭到的宗教迫害。1620年,清教徒们在后来成为马萨诸塞州的地方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它是北美第二个,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的英国人定居点。 在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希望建造一座"山丘之城",即一个理想社会。从那时起,美国人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一个伟大的试验,一个值得其它国家效仿的模式。清教徒们认为、政府应当遵守上帝的道德规范他们严厉惩罚离经叛道者、通奸者酗酒者和违反安息日规矩的人。尽管他们自己追求宗教自由,但他们实行的却是某种形式的排斥异己的教条。1636年,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离开了马萨诸塞州,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的思想基础是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原则,后来《美国宪法》制定者们接受了这两个理念。殖民者从欧洲各国纷至沓来,但英国人在美国的地位要有利得多。到1733年英国人在大西洋沿岸从北方的新罕布什尔到南方的佐治亚,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在北美的其它地方,法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包括广大的密西西比河流域。18世纪期间,法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了几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将北美拖入了漩涡。1763年结束的七年战争使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北美全部地区。此后不久,英国与其殖民地发生了冲突。殖民地的母国征收新的税收,部分是为了支付七年战争的军费,还期望美国人能让英国士兵在自己的家中住宿。殖民者们对新的税收表示不满,并且拒绝让士兵们住宿家中。他们坚持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殖民地议会才可以向他们征税,这些殖民者在"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下团结了起来。除茶叶税外的其它所有税收都被取消,但在1773年,一批爱国者以筹划成立"波士顿茶党"来进行反击。他们装扮成印第安人, 登上了英国商船,将342箱茶叶倾倒在波士顿港海中。这招致了英国议会的镇压,包括关闭波士顿港不许船只通行。1774年,殖民地的领导人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的问题。1775年4月19日,英国士兵与殖民地反叛者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发生遭遇战,战争爆发了。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最初,美国人在"革命战争"中一败涂地。 由于供给很少和缺乏训练,尽管美国军队总的说来还算勇敢善战, 但在人数和火力上却被英国人压倒。战争的转折点出现于1777年,当时美国士兵在纽约的萨拉托加击败英军。法国一直秘密地帮助美国人,但却不愿公开地与其结盟,直到美国人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随着美国人在萨拉托加的胜利,法国和美国签署了同盟条约。法国向美国提供了军队和军舰。美国革命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于1781年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打响。美法联军包围了英国人,迫使他们投降。战斗在某些地区又持续了两年。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以英国人承认美国独立正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一个新国家《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的创立在第4章中有详尽阐述。《美国宪法》通过将政府分为三个部门 — 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及联邦机构)和司法(联邦法院) — 以及包括旨在保障个人自由, 称为"权利法案"的10条修正案。基本上缓解了美国人对中央权力过于集中的担忧。但有人仍然对权力的增长感到不安,这体现在美国革命时期两位伟大人物的不同的政治理念中。乔治.华盛顿是独立战争中的军事英雄和首位美国总统,他领导的党主张有一位强有力的总统和一个中央政府。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作者,他领导的党倾向于分给各州更多权力,因为从理论上讲,州政府要更多地向人民负责。1801年,杰斐逊当选为第三任美国总统。尽管他倾向于限制总统的权力,但政治现实却显示出情况正好相反。除其它强有力的行动外,他于1803年从法国手中买下了广阔的路易斯安那地区,几乎使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路易斯安那购置"使美国增加了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将美国的疆界向西一直扩展到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奴隶制与美国内战在19世纪头25年中拓展疆界向西移至密西西比河和更远的地方。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成为首位"外地的"当选总统,他来自边远的田纳西州,出身贫寒,也不在大西洋沿岸文化传统的圈子内。从表面上看,杰克逊时代是美国一个乐观向上和充满活力的时期,但这个年轻的国家当时正陷在一个矛盾之中《独立宣言》的响亮口号"人人生而平等"。对150万奴隶来说毫无意义。(有关奴隶制及其后果的详细介绍,见第1和第4章)。l820年,南方和北方的政客们就奴隶制在西部领土是否合法的问题展开了辩论。国会达成了某种妥协:在新建立的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允许实行奴隶制,但在密苏里地区西部和北部的所有地方则禁止实行奴隶制。1846-1848年墨西哥战争的结果是,更多的领土落入了美国人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否要推广奴隶制。1850年又达成了一项妥协,承认加利福尼亚成为自由州,允许犹他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居民作出决定,他们是否想在自己的疆界内实行奴隶制(他们不想实行)。但是,这一问题继续引起怨恨。1860年,奴隶制的死敌亚伯拉罕.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11个州脱离联邦,宣布它们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国南部邦联。这11个州是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佛罗里达、亚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美国的内战爆发了。 南部邦联军队在战争初期打得相当出色,它的一些指挥官,特别是罗伯特.E.李将军,是位杰出的战术家,但是,联邦在人数上占有优势,并有充裕的资源可供利用。1863年夏季,李采取了一次冒险行动,率军向北进入宾夕法尼亚州。他在葛底斯堡与联邦军相遇,一场美国本土上规模空前的大战随即展开。经历三天的殊死拼搏,南部邦联军被击败了。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联邦军的尤利塞斯·S·格兰特将军夺取了维克斯堡城,使北方控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并将南部邦联切为两半。「两年后,在有李和格兰特所率部队参加的一个漫长战役后,南部邦联军队宣告投降。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痛苦的一幕。但它解决了自1775年以来一直令美国人苦恼的两个问题。它使奴隶制寿终正寝,并确定了美国不是一些半独立州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国家。 19世纪晚期1865年,亚伯拉罕·林肯遭人暗杀,使美国失去了一位就背景和气质而言非常适于医治内战遗留创伤的领袖。他的继任者安德鲁·约翰逊是南方人,在内战期间仍然效忠于联邦。约翰逊自己政党(共和党)中的南方党员因他据称对前南部邦联分子过于宽大,提出诉讼要将他赶下台。约翰逊被宣告无罪是分权原则的重大胜利:一位总统不应因国会不同意他的政策便被免职,除非他犯下了《美国宪法》指出的"叛国、贪污或其它重罪和轻罪"。内战结束后的几年内,美国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精明的商人们发了大财。1869年,第一条跨大陆的铁路竣工;到1900年,美国的铁路英里数比全欧洲的铁路英里数还要长。美国的石油工业繁荣兴旺,标准石油公司的约翰·D·洛克菲勒成了美国巨富之一。安德鲁·卡内基从一个苏格兰劳苦移民白手起家,建造了一个庞大的钢铁帝国。在南方,纺织厂成倍地增加,在伊利诺州芝加哥市,肉类加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美国应用了一系列的发明:电话、电灯泡、照相、交流电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及电影,电力工业兴旺发达。在芝加哥,建筑师刘易斯·沙利文利用钢架建筑为这座现代化城市塑造了美国特有的形象:摩天楼。但是,无限制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危险。为了限制竞争,各铁路公司相互合并、并制订了标准化的运费。托拉斯(庞大的公司联合体)想要对某些行业,最明显的是石油工业,实行垄断控制。这些巨大的企业可使商品的生存效率更高,销售价格更便宜,但是,它仍也可以固定价格和消灭竞争对手。为了反击托拉斯,联邦政府采取了行动功。1887年,州际商务委员会成立,以控制轶路运费。 180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限制贸易"的托拉斯、兼并和商业协议。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劳工组织的兴起。"美国劳工联盟"成立于1885年,是一个技术工人工会的联合组织。19世纪晚期是一个大量移民涌入美国的时期,新行业中有许多任务人生于外国。但是,对美国的农场主来说,日子却很艰难。食品价格下降,农场主必须承担高额运费, 昂贵的抵押借款,高税收,和高消费品关税。自 1848年以来,除了1867年从俄国人手中买下阿拉斯加外,美国的领土一直未变。1890年代,一种新的扩张精神深入人心。美国追随北欧各国的领导,宣称有责任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文明化"。在美国报纸刊出有关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境内发生的耸人听闻的暴行报导后,美国和西班牙之间于1808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一些战利品: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在一次与之无关的行动中,美国还得到了夏威夷群岛。但是,美国人自己已摆脱了帝国的枷锁,因而对管理一个帝国感到不自在。1902年,美军离开了古巴,但却要求这个新的共和国给美国一个海军基地。菲律宾于1907年获得有限的自治,并于1946年完全独立。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一个自治政区,而夏威夷则于1959年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像阿拉斯加一样)。 进步运动美国人一面在国外冒险,一面以新的视点看待国内的社会问题。尽管从表面上看繁荣兴旺,但全部产业工人中有一半以上仍生活在贫困中。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和旧金山以它们的博物馆、大学和公共图书馆而自豪,但也为它们的贫民窟感到羞耻。占上风的经济理论一直是放任自流:让政府尽量少干预商业。1900年前后,"进步运动"兴起,旨在通过政府行动改变社会和个人。这一运动的支持者主要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技术人员和文职官员,他们寻求科学和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社会工作者深入贫民窟,去建立街坊文教馆,为穷人提供卫生服务和娱乐。禁酒主义者要求禁止酒的销售,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酗酒的丈夫们折磨其妻儿。在城市里,改革派政治家同腐败作斗争,为公共交通制订规章制度,建设归市政当局拥有的公共事业设施。各州纷纷通过法律限制童工和限定工作日时间,并要为受伤的工人提供赔偿。一些美国人支持更为激进的思想。由尤金 .V. 德布斯领导的社会党主张以和平和民主的方式过渡到国家管理的经济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在美国从未建立起坚实的基础 — 该党在总统竞选中的最好表现是1912年得到了6%的选票。 战争与和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敦促采取美国严守中立的政策。德国人宣布对所有驶往协约国港口的船只不加限制地用潜艇进行攻击, 使这一立场无法坚持。1917年,美国国会对德宣战,当时美国陆军只有20万兵力。美国不得不征召和训练数百万男子,用船将他们送过有大量潜艇出没的大西洋。整整过了一年,美国陆军才做好大规模投入战斗的准备。到1918年秋季,德国已陷入绝望。德军面对源源不断的美军节节败退。10月,德国人要求和平,11月11日遂告停战。1919年,威尔逊亲往凡尔赛,帮助拟定和约。在各协约国的首都,人们向他欢呼,但在美国国内,他的国际形象却黯然失色。他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被包括在凡尔赛条约中,但美国参议院未批准该条约,美国因而未加入国联。大多数美国人对这项条约遭到否决并不遗憾,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国内,而美国也脱身于欧洲事务。与此同时,美国人开始敌视他们中的外国人。1919年,一系列恐怖主义的炸弹引起了"红色恐惧"。根据美国司法部长A.米切尔.帕尔默的授权,对政治集会进行了袭击,并驱逐了数百名出生于外国的政治激进分子,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无犯罪记录。1921年,两名生于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者尼古拉萨·科和巴托洛梅奥·万泽蒂被判犯有谋杀罪,但控罪证据并不可靠。一些知识分子提出抗议,但两人还是于1927年被送上电椅。国会于1921年颁布了移民限额法,并于1924和1929年进一步收紧了这些限额。这些限制对来自盎格鲁一萨克逊族和北欧各国的移民有所偏袒。1920年代是一个不平凡和混乱的年代,享乐主义和清教徒式的保守思想并存。这是个禁酒的时期:1920年,一项宪法修正案规定酒精饮料的销售为非法。但是,酒徒们在成千上万家"无证售酒沙龙"(非法酒吧)中逃避法律,欢天喜地地过了酒瘾,帮派分子靠烈性酒大发横财。这也是兴旺的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壮观的默片电影、坐旗杆和吞金鱼等狂热行为的年代。内战后成立于南方的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吸引了新的追随者,他们恐吓黑人、天主教徒、犹太人和移民。与此同时,一位天主教徒,纽约州州长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则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对大企业来说,1920年代是个黄金时代。当时,美国已成为一个消费社会收音机、日用品、合成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的市场繁荣兴旺。那个10年中,亨利.福特是最令人钦佩的人物之一,他将组装线引进了汽车工厂。 福特通过大规模生产T型车,一种数百万人买得起的汽车,做到了可以在支付高工资的同时仍能获取钜额利润。有一段时间,美国人似乎拥有赚大钱的本事。但是表面繁荣掩盖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利润猛增和利率很低,可用于投资的钱很多。不过, 这些钱大多盲目地投机于股市。疯狂的出价使价格远远高于股票的实际价值,投资者凭"押金"购买股票,借款数额竟高达购买价的90%。1929年泡沫破灭了。股市崩溃了,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衰退。大萧条到1932年,数千家美国银行和10万多个企业破产。工业生产减少一半,工资下降60%,每四名工人中便有一人失业。这一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以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的纲领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乐观向上的自信心激励了这个国家。他在就职演说中说 : "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这种情绪。"他话音未落便采取了坚决的行动。三个月内(历史性的"百日")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了大量法律以帮助经济复苏。诸如民间资源保护队和民用工程管理局等新机构通过筑路、桥梁、机场、公园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后来,《社会保险法》规定设立共同筹资退休金和遗属抚恤金。罗斯福的"新政"计划并未使大萧条结束。尽管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全面复苏还有待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防务准备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1939年在欧洲爆发的战争的最初反应仍是保持中立。但是,1941年12月, 日本人轰炸了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使美国卷入了这场战争,美国先是对日本,随后又对其盟国德国和意大利作战。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战略家们商定,先集中力量打败德国。 1942年,英国和美国的军队在北非登陆,并于1943年向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进军,1944年6月4日解放了罗马。两天后("D"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8月24日巴黎获得解放,9月,美国各部队跨过了德国边境。德国人终于在1945年5月5日投降了。1945年8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下令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市,对日作战很快便告结束。近20万平民被原子弹炸死。尽管这一问题仍然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支持投掷原子弹的论点认为,如果盟军被迫入侵日本,双方的伤亡可能会更大。 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新的国际性议会联合国应运而生,这一次美国加入了这个组织。不久,美国与其战时盟国苏联之间出现了紧张局势。尽管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保证支持所有被解放的欧洲国家的自由选举,但苏军却将共产主义独裁制度强加给东欧各国。德国成了一个分裂的国家,西部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联合占领下,东部则被苏联占领。1948年春天,苏联人对西柏林实行封锁,试图以饥饿迫使这个孤立的城市屈服。西方各大国以大规模空运食品和燃料进行反击,直到苏联人于1949年5月解除了封锁。此前一个月,美国与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结盟,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以苏联武器为装备,经斯大林批准采取行动侵入了南朝鲜。杜鲁门迅即获得联合国的承诺保卫南朝鲜。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而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使朝鲜处于分裂状态。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朝鲜战争和苏联在原子弹和氢弹方面的发展,使美国人深感恐惧。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新弱点是内奸们造成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于1950年代初宣称,国务院和美国陆军中遍布共产主义者。麦卡锡最终名誉扫地。但在此期间,人们的事业遭到破坏,美国人民险些丧失了美国基本的品德:对不同政见的容忍。从1945到1970年,美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增长,其间只经历过几次轻微和短暂的衰退。破天荒第一次,大多数美国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1960年,美国全部家庭中, 拥有洗衣机的占55%,拥有轿车的占77%,拥有电视机的占90%,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冰箱。与此同时,美国缓慢地走向建立种族正义。 1960年,约翰 ·F ·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肯尼迪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而且英俊潇洒,他保证要在年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军艾森豪威尔威尔执政八年后,"使这个国家再次前进"。1962年10月,肯尼迪遇到了堪称冷战时期最严重的危机,发现苏联人在古巴安装了核导弹,它们近在咫尺,可在几分钟内摧毁美国的城市。肯尼迪对这个岛国实行了海上封锁。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最终同意将这些导弹撤走,作为交换,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1961年4月,苏联人首次将人送入地球轨道,从而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肯尼迪总统作出反应,保证美国人在60年代结束之前可在月球上行走。这一保证于1969年7月实现,当时,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航天器,登上了月球的表面。肯尼迪没能活着亲眼目睹这一辉煌壮举。他在1963年被人暗杀。肯尼迪不是一个受到普遍欢迎的总统,但他的死使美国人民深感震惊。他的继任者林登.B.詹逊设法使国会通过了一些制订社会计划的新法律。詹逊的"向贫困宣战"包括为贫困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为辍学者提供职业培训和为贫民窟的年轻人提供社会服务。 詹逊执政的头六年一直为越战所困扰。到1968年,有50万美军在这个他们大多数人以前知之甚少的小国中作战。尽管政客们试图将这场战争作为在各条战线遏制共产主义的必要努力的一部分,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在越南发生的事不涉及重要的美国利益。大学校园中爆发了抗议美国卷入越南的示威行动,学生们与警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反战情绪的蔓延引发了广泛的反对非正义和歧视的抗议。詹逊因自己越来越不得人心而感到痛苦,决定不参加下届总统竞选。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他执行了越南化政策,逐渐让越南人取代美国士兵。1973年,他与北越签署了和平协议,使美国士兵得以返回家乡。尼克松取得了另两个外交突破:重建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就第一次战略武器限制条约与苏联进行谈判。1972年,他轻而易举地赢得连任。但是,在总统竞选活动期间,有五人因闯入美国首都华盛顿水门办公大楼中的民主党总部而遭逮捕,调查这一事件的记者们发现,闯入者受尼克松连选委员会雇用。白宫试图掩盖其与闯入者的关系,但这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尼克松总统本人所做的录音终于表明。他参与了掩盖真相的行动。到1974年夏天,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国会准备对他进行弹劾和定罪。8月 9日,理查德.尼克松成了唯一位辞去总统职务的美国总统。变化的几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总统一职由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轮流担任,但是.在大多数时间内,民主党人在国会(众参两院)中拥有多数。民主党人连续26年的控制于1980年被打破,当时,共和党人在参议院中获得了多数席位,与此同时,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变化标志着从此以后,美国选举模式开始进入一个以变化无常为特点的时期。无论大多数美国人对里根政策的态度如何,但他们认为,里根有能力使美国感到自豪,并对未来感到乐观。如果里根的国内政策有一个中心议题的话,那即是联邦政府太大,联邦税收太高。1983年,尽管联邦预算赤字不断增长,但美国经济却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里根政府在1986年中期选举中遭到失败。民主党人重新控制了参议院。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揭露出美国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试图使扣押于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得自由,并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力量、而美国国会当时禁止提供这种援助。尽管问题被揭露,里根在其第二届总统任职期间却一直深受欢迎。1988年,里根的继任者共和党人乔治布什因里根的好人缘而受益,并继续执行许多里根的政策。1990年,伊拉克侵入了盛产石油的科威特,布什组成了多国联盟,于1991年初解放了科威特。但是,到1992年,美国选民们又一次变得不稳定。选民们先是选举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任总统,但仅过了两年便改变方向,使共和党人40年来首次在众参两院都拥有多数席位。与此同时,在鼓吹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的人和信奉分权的人之间,在鼓吹在公立学校内进行祈祷的人和捍卫政教分离的人之间,在那些强调对罪犯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惩罚的人和那些寻求解决犯罪主要原因的人之间,有几个长期的争论重又爆发。对金钱影响政治活动的抱怨,引发了一场限制被选官员任职年限的运动。对制度这样那样的不满导致了由得克萨斯商人H·罗斯·佩罗领导的几代人时间里最强大的第三党运动。19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表现强劲,但有两种现象令许多美国人困扰。各公司越来越多地依靠一种被称为缩小规模的方法。即裁减工人人数以减少成本的方法,而不顾这种做法给工人带来的痛苦。在许多行业,公司行政主管与一般工人在年度补助金上的差距变得极其巨大。即使大多数生活舒适的美国人也担心会出现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家庭、街区和文明的力量减弱。美国人可能仍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但随着新世纪日益临近,民意测验显示,乐观主义比以往见少。美国体育发展史 17世纪初,漂洋来到北美洲的欧洲移民,面对陌生而严酷的新环境,不得不为生存而竭力挣扎。他们从早到晚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从事娱乐和游戏活动。这些人大多是生活简朴、虔诚的清教徒,享乐和消遣在他们认为是邪恶的。1621年圣诞节,当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威廉·布雷福德看见一群青年人正在玩耍一种投掷棍棒游戏时,便将他们驱散,并且宣布“街上不许游戏或作乐”。1628年,在马萨诸塞昆西附近的梅里山上,一根五朔节花柱被砍倒倒,围着跳舞的人们因“盲目地崇拜异教”而遭到责罚。长期以来,尽管当地印第安人一直有着自己的游戏譬如长曲棍球,但他们的游戏也遭到殖民当局的取缔。 在美洲的许多殖民地,这种对娱乐及游戏的敌意是以官方的禁令和严厉惩罚而表现出来的。1647年,在马萨诸塞海湾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玩耍推盘游戏。1650年,该法令扩大到禁止“在公共娱乐场所或周围玩耍滚木球或其他游戏”。1693年,在东康涅狄格,一名男子“因在安息日玩球而被罚款12先令并戴6小时的足枷”。1619年,弗吉利亚地方议会宣布,禁止掷骰子或玩牌游戏;严格控制饮酒;任何人一旦发现为闲散者,就得被迫义务劳动。在美洲殖民地文化中,以某种形式限制周日的活动也是常见的。 然而,这些禁令和限制并没有阻止住人们对娱乐及游戏的热爱,在新英格兰及所有的边疆地区,体育运动得到开展。人们作长途骑马、练习射击打靶,获胜者佩戴红色彩带,赢得掌声。狩猎和钓鱼不但是获取食物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娱乐形式。北美洲的森林和河流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到17世纪后期,体育活动已

28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