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猫214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知,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刘再聪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唐朝‘村’制度与中国古代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经费35万元。此选题入选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研究方向。 关注中国历史上县以下基层行政制度是近年来新的学术研究趋势,大量的考古发现、新出文献为研究这一主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关于古代的地方行政治理,传统上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实际上,这一说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基层行政组织。经过秦汉至魏晋时期的不断演变,至隋唐时期,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治理体系趋于完善。“唐朝‘村’制度与中国古代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从“村”组织入手,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基层行政治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发展脉络和框架体系,解释和阐述中国古代基层行政制度在西北地区的实施历程及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思想的认识。
多来A梦A梦
2021年1月18日经济参考报发文,晒出1997年2005年和2016年三份合计敦煌阳关林场有关的文件,在该文件中均明确的写出,防护林有万亩。那么为何甘肃省政府的调查却说防护林只有6500亩左右呢?那么阳关林场防护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亩呢?2021年1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发文表示,目前针对甘肃防护林被毁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他们下一步的工作是生态环境部将按照程序向甘肃省反馈会调查的实际情况,并且向媒体公开。如果发现确实存在明显的失责问题,将督促甘肃省政府根据法律依法追究责任。
甘肃敦煌防护林,存在着数据谎报的现象。通过数据谎报可以获得巨额的补加补贴,那么这巨额的国家补贴又落入了谁的口袋?这其中又牵扯到哪些官员呢?由于这些官员的存在,让关于防护林的调查至今没有结果。希望有关媒体不要要一了了之,一定要一查到底,查出背后的真相,让有关人员承担责任。
甘肃敦煌防护林,西边是沙漠,东边是敦煌市区,如果这万亩防护林被毁,那么无情的风沙将会进入敦煌市区,将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对于敦煌市区的人民来说也是一场灾难。万亩防护林是几代人数十年的心血,他们为甘肃敦煌留下了这一条生命线。但是,这条生命线却被人无情的破坏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具有经济效益的葡萄林,葡萄林虽然能够为西北地区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西北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来说,耗水较多的葡萄林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那么如果再想要修复,将要付出巨额的时间、金钱以及人力成本。在面对经济诱惑面前,有些人不能抵挡住诱惑,摧毁了这条生命线,这是十分令人心痛的。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收益。
嘚啵嘚啵的sissi
是个挺好的老师据了解刘再聪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爱的老师,对待班上的学生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刘再聪,男,1967年生,甘肃白银市平川区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敦煌学、汉唐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在《光明日报》、《文献》、《敦煌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中国农史》、《西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重点)资助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10项,主编参编《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民以食为天——甘肃饮食民俗》、《敦煌吐鲁番研究》等论著10余部。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等10项。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2015-2016年度)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计划。[1]中文名刘再聪毕业院校厦门大学学位/学历博士专业方向敦煌学、汉唐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职务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2岁半的猫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樊锦诗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2004年七月,樊锦诗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八月十四日,甘肃省举行樊锦诗先进事迹座谈会,樊锦诗如往常一样,衣着简单,显出她本质的洒脱与自然。在四十年的岁月里,戈壁大漠的风沙已将西部的粗犷、豁达揉合进这位今年六十四岁的江南女性内心。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将敦煌石窟长期存在而又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作为合作课题,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她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进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樊锦诗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樊锦诗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