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ning2008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确保《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任务全面如期完成,并研究制定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了扎实推进各项残疾人工作,都必须大力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 应该说,我国目前的专业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还处于恢复和起步阶段,还具有比较明显的行政化色彩,无论是专业机构和专业工作者的发育都是严重不足,但是残疾人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需要确实十分迫切。 第一,我国残疾人的人口基数大,残疾种类繁多,对专业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需求旺盛。根据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其中男性为4277万人,占,女性为4019万人,占,男女性别比是:100。残疾人种类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残疾人服务的“精细化”,这就给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发展预留了巨大空间。 第二,残疾人服务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迫切要求提升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二元”分割还没有彻底消除,农村残疾人和城市残疾人在获得社会支持及各种生活、医疗条件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例如,从特殊学校(班)的情况来分析,城市社区残疾人距离特殊学校(班)的平均距离是公里,而农村社区的残疾人距离特殊学校(班)的平均距离为公里,再加上农村道路和交通水平相对较低,这说明农村社区残疾儿童青少年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比城市社区的儿童青少年要低。如何来改变这种城乡不平衡现状,除了国家政策的投入之外,通过残疾人社会工作在城乡社区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整合社区不同的“资产”来达成最具“适切性”的社区服务,使得残疾人的服务不仅注重“量”的区分,更加重视“质”的均等性。 第三,残疾人的服务需要和实际服务供给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迫切要求提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在残疾人需求服务的四大内容中,排第一位的是医疗服务的需求,高达,但是实际满足的却只占到;排第二位的是救助和扶持需要,有,但实际满足的只占;排第三位的是康复训练的需求,占,但实际满足的只占;排第四位的是辅助器具需要,占,但实际满足的只有。①因此,残疾人服务的需要还远远没有达到有效供给性满足,其中的原因既有政府或其他组织没有提供充足的服务,也有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或政策限制等无法获得这种服务。归根到底,这是由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稀缺。 第四,我国的残疾人事业迅勐发展,也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7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构建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残疾人事业是是整个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新春天”,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组织行动上都达成了高度一致,不仅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还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政府购买服务”可谓是开“风气之先”,大大地解决了残疾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瓶颈”-----服务组织的发育和人才队伍的培育。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对残疾人的有效服务需要三种不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的品质:(1)知识┅┅。(2)有效地实务技能┅┅。(3)自我意识和对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刻板印象、偏见以及对案主的可能影响的深刻洞察力。理想的实务必须包括以上所有三个品质。”①国际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越来越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医学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近20多年来联合国一直倡导这种模式的转型。 第一,表现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的转型。迈克尔.奥利弗曾向人们警告:“完全与理论知识无缘的实践经验尽管在维修汽车时管用,但在社会工作中却是十分危险的”②。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和自我洞察力相结合,但在这样的结合中,理论知识恰恰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其一,在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上,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个人责任理论的前提隐含了“正常人”和“残疾人”的对立,在同等得生活状态下,大多数人是正常的,而少数人致残,其责任只能在个人或家庭,一个人患有残疾只能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剧。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无论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近亲结婚而生出弱智儿,表面上是先天性的,实际上是父母知识的缺乏,也是社会性因素造成的。 其二,在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的转变。标签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强调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强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而直接导致弱势群体逐渐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很显然,这种标签理论运用于残疾人社会政策,则会给残疾人和社会带来双重损失。社会照顾理论则强调,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关键是把所谓的“不正常”的群体或行为看作是“正常化”的,要寻找这类群体或行为在“当下生活情境”中的合理性,工作者应该以服务对象的需要为出发点。社会照顾的理论就是在文化价值层面要坚持多元化,防止出现价值观的“侵入”现象,注重服务对象自我潜能的激发。 第二,也表现为残疾人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这主要表现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背后理念分析和工作方法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 其一,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在实现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的转变。供养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残疾人的生存“首位权”出发的,主要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而相对忽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满足。回归社会理论是“去机构化”运动的代表性理论,强调专业工作者和残疾人服务对象的互动,强调服务对象社会关系的重建,要增加服务对象的“能力”。回归社会理论和增能赋权理论在理论层面是相通的。 其二,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上,由单一的个案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个案模式比较注重个体和家庭关系的介入,而综合服务模式则更多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反思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这也是社区康复理念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种国际性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中国应该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特色出发,积极发展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把本土化和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要确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多元中心治理机制下的新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这种多元中心,不仅要实现残疾人社会工作主体的多元化,既要包括政府、还要包括非政府组织,还要有一定的市场性企业等;而且要实现残疾人社会工作资源来源的多元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社会组织发挥辅助性作用,从各自的优势出发来筹集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人力、财力、物力,更重要的还要有社会资本。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中,也是要正确处理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残疾人的服务对象、残疾人社会工作等多元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法律地位和法律框架的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非政府的民间残疾人服务组织的发育,在法律的框架中赋予这些组织以合乎其社会身份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对民间“草根性”的组织身份的法律确认,那么现有的法律框架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然,这实际上还牵涉到法律和社会政策相关配套,例如,国家税收政策对民间捐助的优惠的法律规定和民间组织的社会募捐的法律规定等等。 第三,要实现残疾人工作机制的创新,构建网格化的服务模式。残疾人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要更加有效地满足残疾人的需求,网格化的服务模式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形成“多级”的网络服务体系。很显然,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的社区服务是重点工作,要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基础建设、打造残疾人工作的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的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要加强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公共产品之一,政府和市场都有“失灵”的现象,政府要给予非政府组织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下“强势政府”和“弱势社会”的局面,非政府组织的发育是必由之路。同时,非政府组织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拓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人才高地”的竞争是不可避免。对专业工作者要“外引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对于志愿者则要加强“奉献”和“激励”的统一性。当然,在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的培育上,必须加大培训、认证制度的建设。我国从2008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统一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考试,在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上迈出一大步,但是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来说,还需要更专业的培训和认证制度。 第五,要加速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就是以残疾人的能力建设为手段,激发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融入度。 第六,要大力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社区资产”,构建残疾人的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七,要把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要制定专业化合职业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规划。 第八,要构建全社会“友善”的残疾人价值观。一方面,残疾人社会工作要推动全社会对残疾人服务的广泛参与,单纯政府的行动并不能真正提升残疾人的总体性的社会地位,还需要全社会的“友善”的残疾文化的营造,社会对残疾人具有不可逃避的“接纳”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残疾人社会工作要推动残疾人群体本身积极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的能力和实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我想文文静静
案例背景
小伟,男,6岁,是单亲家庭中的一位贫困儿童,父亲由于2002年的那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母亲刚生下其不就便于父亲离了婚;叔叔是精神智力严重障碍的残疾人。全家靠爷爷奶奶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服务对象刚生下不久便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并且是先天愚,但是因为家庭情况无力支付服务对象的手术费,一直拖了5年没有手术,母爱的呵护成为了服务对象最大的奢求。另外,服务对象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去上学。
问题分析
一是先天不足,不被同龄儿童所接纳。服务对象自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且是先天愚患儿,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的次数很少,先天愚造成了服务对象与人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身体的原因,服务对象也没有去上学,整天在家里那几件屋子里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童年。
二是服务对象对母爱的缺失,见到女士就叫妈妈。服务对象性格温顺、比较听话,虽然是先天愚的先心病患儿但是很惹人喜欢。自从母亲离去后,服务对象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变的沉默寡言,比较内向。
三是家庭支持系统方面,服务对象与爷爷奶奶、爸爸还有叔叔的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爷爷奶奶是退休工人,父亲、叔叔没有工作,父亲与母亲离了婚,服务对象跟着父亲过。他对奶奶比较依赖,虽然年龄小,但是整天穿着奶奶的旧鞋在屋子里玩耍。
服务计划
目标。前期目标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申请大爱之行项目救助,顺利完成先心病的手术治疗;中期目标是协调服务对象的母亲定期回家探望,弥补其缺失的母爱。最终目标是为服务对象合适的学校,学习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养活自己。
服务计划。第一,联系军区总医院(定点医院)的专家为其做免费的筛查,协助办理申请救助的手续材料,联系雷锋车队免费送服务对象去定点医院进行手术。第二,联系服务对象的母亲,向其介绍服务对象目前的情况,协调其母亲定期回家看望服务对象。第三,以调节者的角色,介入其家庭关系。工作员的角色之一是调节者,这个角色常常在开展家庭关系调解时运用。工作员在前期深入访谈以后,了解、熟悉了该家庭的关系,后期将根据服务对象的母亲与整个家庭间的关系进行调解。
介入过程
通过各种途径,和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一开始,工作员与服务对象的父亲通过电话建立了最初的联系,其父亲当时表面上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实际上内心是抗拒的,所用的词汇及其简单、客套,表述的内容和其奶奶表述的内容有一定的出入,而且常看时间,双手抱在胸前。工作员为了分辨事情的真伪以及进一步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决定亲自登门拜访。工作员的.一般工作原则是到服务对象的家进行会谈,看到工作人员到访时,服务对象很开心,其存在感增强,进而对工作员的信任度迅速增加。
帮助服务对象顺利的完成手术。根据大爱之行“社工用爱点亮‘心’希望——有先心病儿童,就找潍坊社工”项目的要求,受资助的服务对象需提供低保证明复印件及编号;非低保户农村籍提供当地农村村委会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并盖章;非低保户城市籍有工作提供所在单位出具收入证明并盖章;城市籍无工作单位提供城市居委会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并盖章;患病儿童的所有申报资料由其法定监护人负责填报,并保证所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经各地民政部门对资料进行审核并盖章确认。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开一些证明材料或盖章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工作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服务对象顺利的备全了手术前需要的各种材料,并找了车免费送服务对象去军区总医院了进行手术。
在军区总医院的一个星期里,服务对象接受了专业的手术治疗,在监护室里待了一个星期,在这段时间里服务对象的爸爸和奶奶非常担心孩子的情况,工作员针对服务对象家长的着急焦虑的心里,开展了一次支持小组,缓解他们的焦虑,安心的等待服务对象健康的出院。
帮助服务对象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定期联系军区总医院为服务对象做术后复查。术后服务对象身体恢复的很好,活蹦乱跳,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但是新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服务对象的上学问题成为了这个家庭很苦恼的事情,一般学校都不收这样的残疾儿童,于是工作员就亲自当起了“家教”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为服务对象联系特殊学校,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对服务对象的妈妈给予情绪疏导,缓解其家庭关系。家庭是残疾人社会支持的最主要来源。服务对象的妈妈由于一些原因和其父亲离了婚,这将影响服务对象以后的生活。服务对象的妈妈离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儿子是先天愚的残疾儿童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对孩子的外来不抱有希望;二是服务对象的父亲是残疾人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庭负担重。自从离婚后,就很少回家看服务对象了。服务对象见了女士就叫妈妈,对母爱的需求很大。工作员通过各方面协调,做心里疏导工作,目前妈妈定期的回家看望服务对象,带来应有的关心的爱护。服务对象在父爱母爱的呵护下健康的成长起来。
评估与结案
自工作员介入后,顺利的完成了手术,身体上恢复了健康,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多。服务对象的妈妈与爸爸、爷爷奶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双方对抚养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服务对象经过工作员和全家的努力学到了很多的文化知识,也和小伙伴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服务对象身体健康的和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鉴于以上情况,本案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商量,双方同意结案。
反思
坚持尊重原则。工作员能通过尊重、接纳等技巧让服务对象体验到被尊重、被当做常人看待的心里体验,从而让其有信心走出家门并与人交流。在服务对象学习的时候,工作员和家人们商量,希望大家积极提问及夸奖他,保持互动,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坚持专业自主性。工作员坚持专业自主性才能获得服务对象及其家人的信任,才能保证服务目标的顺利完成,也才能坚持一切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的服务原则。服务对象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工作员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知识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巧妙的处理了医患关系。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