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ting13
目前,其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9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不过在细则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之间有一些差异。这不仅因为各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同,还因为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文化差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对当事人主要包括:对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尊重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权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妥善处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并加以保密;谨慎对待与服务对象的肢体接触;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服务;遵循服务终止的原则等。对同事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具体来说,尊重,公平和礼貌。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尊重、礼貌、公平和充分信任的方式来对待同事;处理同事的当事人。社会工作者有责任用全部的专业知识处理同事的当事人。对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对服务机构作出的承诺专业伦理维持专业的正直;社区服务;发展专业知识对社会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的普遍福利的增长。价值观的作用理论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既是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并且,社会工作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人类服务专业,其专业价值观体系是个重要标志。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解困济贫,维护脆弱群体的权益,发展他们的潜能,从而恢复和增强其社会功能,最终提升其生活福利水平。这样的使命或目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坚信,社会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能够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身,追求幸福;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更好地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公平对待。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能否形成稳固、内化的专业价值观,是衡量学习者是否达至教育目标的关键标准。大多数人在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训练之前,其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完全保持一致,但要求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能够认识到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为什么存在差异,以及如何调整可能存在的冲突。实践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道德实践。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会将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对人类的热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支持,对人类潜能和对专业本身的信心,激励社会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助人使命。2.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一般来说,伦理标准越明确具体,这样的指导就越有效。虽然由于复杂的人类关系、有限的社会资源以及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加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水平等因素,社会工作实践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伦理困境,但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伦理标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丰富其人文情怀修养,使社会工作者具有强烈的个人实现感,大大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多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能够改进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许多人已经把热爱人类、服务人类当作自己个人生活的主导信念。4.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对我国的社会公众而言,社会工作还是一种新的专业和职业。能否达到公众的服务期望,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他们的期望,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和服务效果。虽然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提升服务水平,但专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示专业价值信念,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站在时光深处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重点有“核心价值”,“伦理原则”,“伦理冲突”,“伦理守则”的六个部分。现行伦理守则共三章30条。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定义社会工作和服务对象,标明核心价值及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冲突时之优先原则。核心价值为人性尊严;伦理原则为尊重、关怀、正义、坚毅、廉洁、守法、专业;伦理冲突时应以保护生命为最优先考虑原则。第二章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六大部分,分别是社工师对案主、对同僚、对实务工作、作为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以及对社会大众的伦理守则,其中分别是: (1)对案主的伦理守则,重点在:案主优先、自我决定、告知义务、专业关系、合理收费、隐私保密。(2) 对同僚的伦理守则,重点在:合作尊重、资源整合、专业信任、伦理申诉。(3) 对实务工作的伦理守则,重点在:资源分配、专业技能、忠实记录、转介服务、合理工作、权益保障。(4) 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守则,重点在:自我成长、包容异同、注意言行、参加公会。(5)对社工专业的伦理守则,重点在:专业形象、专业实践、专业分享、专业制度。(6) 对社会大众的伦理守则,重点在:社会福利、倡导公益、保护弱势、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第三章附则,主要说明违反的处置以及守则修订的程序。
小坦克秋
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及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及实践能力,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学科知识。
所谓学科知识,除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理论和方法外,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
2、制度知识。
包括: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如权利的平等和资源分配的.公平等;社会制度的运行的内在机制或内在动力;制定政策、法律的组织、机构的功能和程序;有关的司法和行政程序,主要指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相关的司法和行政,如反家庭暴力、贫困和流浪儿童救助、受虐儿童保护、最低生活保障等案例的司法和行政干预程序;具体的政策、法律条文,如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护法》等以及其他与个人、家庭福利和社会工作实践直接相关的地方性、临时性政策法规。
3、技术知识。
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用来与案主沟通并解决问题的工具或媒介知识,如沟通技术、语言知识、逻辑知识、调查方法等。
4、经验知识。
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主观观察、体会、调查、参与,或从被动获得的经验和资料而总结出来的知识。
5、生活阅历。
对自己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生活进行反思,有助于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更好的形成对案主的同理心。
6、实践经验。
社会工作者如果具有本专业的教学、督导、辅导、临床服务等实践经验,往往有更强的自信和更熟练的技巧,并容易对实践进行反省。
7、文化习俗。
是指社会工作实践所处的社区或地区中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满足案主需要或解决案主问题常常离不开某社区和文化资源。社会工作者应经常性地了解和熟悉本地文化。
8、社会环境。
是指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所处的社会互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家庭成员、同学、师生、同事、上下级、朋友、同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是评估案主社会功能的知识基础。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