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2

晓晓小同学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决策分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anygefes

已采纳

导语:在国外社工是一项收入很高且热门的职业,而在我国社工才刚刚起步,香港和广州地区社工体系比较成熟。其实,现在我们国家很需要专业社工人才。国家领导已增加了对社会工作的重视。 在国际上,通常称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目前一个公认的看法是,社工被称为“社会工程师”,是处于政府、社会同个人之间的缓冲区,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社工的概念尽管还有些陌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今,这个蒙着神秘面纱而又温情脉脉的崭新职业,已经呼之欲出,渐露头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工人才”的有力支撑。在我国大陆,社工这个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职业2012年以来急骤升温,用“高调亮相”来形容现在的社工这种喷薄而出之势最为恰当不过了。 党的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首次将“社工人才”写进中央文件,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当国家从制度层面上建设一支队伍,社工就不是混同在社区和福利机构中的模糊陌生职业,它开始挺立在人们的视野中,它预示着社工春天的到来,预示着社工新时代的开始,也预示着社工职业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肯定,“社会工作”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的一个关键词,这对全国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社工职业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2012年11月24日,深圳又传来利好消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次进入民政工作任务,与民政干部职工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并列为民政工作的三支队伍。国家民政部宣布,“十二五”期间,我国民政系统要争取培养超过10万名社会工作人才,并在所有民政范围服务类机构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2012年底,中国第一个社会工作学院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 社工职业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从培训、认证、安置就业,国家在体制上给这个“冷门”职业提供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绿色通道。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业的诞生,因为将给公益事业注入专业的、新鲜的血液,也必将为自身发展孕育澎湃的动力。这一点可以从上海2012年举办的几场社工招聘会得到证明。在招聘会上,大批报名者蜂拥而至,现场的火爆程度大大超过人们预料,报名总数也比2011年第一批增长了一倍多。与此同时,前来应聘社工职位的人员学历水平也较以往更高,大学本科生,甚至英国、澳洲等地留学归来的高材生也加入了应聘者的队伍。难怪有专家说,“社会工作的春天来了”。 社工在我国的发展始于专业教育。1988年,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工专业,开始了重建社工专业教育的进程。到2012年底全国有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社工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同时,上海、重庆、江苏等部分省市还相继建立社工专业自学考试制度。社工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工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以及社工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0年,从香港社工发展中获得启发,国家民政部开始向人事部提出关于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并于2003年初向各省市民政厅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积极倡导有条件的省市大胆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试点工作。200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同年,江苏省建立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浙江省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北京、天津、福建、重庆、广州、宁波等城市也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试点。虽然国家统一的社会工作职业评定还没有正式进行,但是可喜的是已经起步了。 2004年5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工作标准角度规定了社工职业的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社工被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但其侧重的是建立职业技能资格制度,在职业鉴定中地位设定稍低,与技工排在一起。而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社工属专业技术人员。鉴于此,2012年7月20日,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工纳入专业技术的范畴。2012年12月13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在深圳成立,这意味着我国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工作从此有了权威性指导机构,标志着我国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社工人才的出路问题也在国家重点考虑之列。国家民政部门将率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民政工作领域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北京市宣称,“十二五”期间,将对各居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社区服务人员、殡葬工作者等社会工作者评定初、中、高职称等级,并考虑相应的待遇。而广州日前出台的《广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暂行规定》指出,社工可通过认定、考试和评审等方式取得职业资格,即使居住在广州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也可申报社工职业资格。 社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美国专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按发达国家和地区标准,我国至少需要200万专业社工,也就是200万个工作岗位。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万,还有老年人口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但截止2011年底,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仅有万。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工人才缺口很大,社工职业大有用武之地。 按照新的国家标准,社工岗位将分为四类:一是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部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主要业务部门,要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二是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如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机构、优抚安置机构等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要大量设置社工岗位;三是社区,包括街道和居委会两个层次,要结合本社区特点,在社会工作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站等大量设置社工岗位,使用社工;四是大量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如养老机构、助残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等,要配备必要的专职社工人员,提供专业服务。从中可以看出,社工最主要的就业领域是:学校、企业、医疗社工机构、老年福利机构、矫治机构、社区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青少年工作机构、婚姻辅导机构、家庭社会工作机构、居民小区等。 在国外,社工处于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在我国香港,社工专业毕业生一般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水高出约20%左右,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社工在我国是个全新的'职业,它的薪水应该处于什么标准?是否有相关的职业可以参照?社工目前的收入水平与其付出的专业劳动是否成正比?等等,目前国家正在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有望较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给专业社工提供用武之地。上海日前表示,即将出台《上海市在社区推进社工的实施办法》,对社工应得的薪酬、岗位做出明确规定,成熟的“一级社工”月收入有望突破万元。 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社工职业作为一种创新,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和趋势。也正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受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制约。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科学的从业标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认同等,是我国社工职业发展缓慢的普遍原因。 长期以来,社工一直处于“冷门”状态,甚至大多数人把社会工作误以为成简单的“居委会工作”,“老年人做的事”,社工职业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高。目前在职在岗的社工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而从高校科班毕业的那一小部分社工,实务能力也难如人意。尽管培养或引进了部分社工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工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上海浦东区为2012年司法社工试点区,但其社工多由司法系统转岗或社会招聘而来,真正社会专业出身的所占比重不到1%。 社工职业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比如,社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身份与薪酬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职业资格认证没有发挥提升“人才价值”的实效,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不挂钩、与岗位配置不配套,人才聘用缺乏统一标准,服务价值长期被低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体制没有确立,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大量社工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社工职业的大力发展。据悉,北京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前沿社工的学生不到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比率还高一点。社工毕业生考研、出国、流向其他行业的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12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较集中的复旦大学2012年毕业22名大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在社工刚刚起步的今天,更多的广大“社工人才”“翘首企盼”决策者能够出台更加明晰和有力的政策。 一种新职业受到重视需要时间,我们的观察仍须假以时日。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做出积极探索:如广州的东山荔湾等地接受了社工专业者的思路,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番禺荔湾等地试设禁毒社工等。但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仅仅是社工人才之福,更是将社会工作推向前进之必要,最终有利于协调经济与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工作者决策分析

215 评论(14)

不管三七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一)、五保户群体的生存现状

生活敬老院是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的地方,五保户文化程度低,几乎是小学或者文盲;来自全县各镇老人居住生活在一起,人员较杂;原来长期独居生活,不适应集体生活;性格孤僻,情绪化行为多发;活动少,生活单一;慢性病多,肢体痛苦转为精神负担等。农村五保户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虽然国家一直供应保障,但镇安作为国家贫困县,五保户数量多,多以资金供养为主,集体供养仅仅满足基本需要,社会服务少,个体多样化未受关注。

(二)、专业社工介绍

小徐是镇安县最早一批社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是2014年全市公开招聘的专业社工,参加“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被商洛市“三区”社工领导小组派驻敬老院开展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宣传倡导专业社会工作。

2016年4月中旬,刚到镇安县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的王有安对敬老院的社工小徐说出了近几天外出活动:高峰镇政府、镇安县民政局跑了多次,情绪格外激动;

“我打听这两年里都是你来敬老院最多,你要帮我解决,我要回去居住,不然我就去闹事,政府不管了我们这些可怜人。”王有安对社工小徐说,小徐成为他最后救命稻草,最近为这件事情坐立不安,经常和院方、院民冲突,连吃饭也怄气。

“王大爷这几天我们有小组活动,你可以参加活动,多多锻炼身体,认识些新朋友,这件事我去咨询一下”。兴趣小组活动“微心愿”在开展,但是这件事情放在社工小徐心头。

案例分析

经过小徐走访调查,发现原来王有安存在这些方面原因:

(一)人际关系方面:王有安终生未婚,独居,和邻里关系不和睦;入住敬老院后,和管理员、院民在人际关系不融洽,多次发生口角;

(二)心理性格:王有安62岁,身体硬朗,在敬老院院民中,身体条件好,

性格好强,比较固执,往往坚持自己观点,常常因为热心过多干预,喜欢对其他人进行评价,往往造成人际关系和交流障碍。

(三)社会因素方面:一是五保政策对接不畅,王有安作为集中供养五保户,

不再享受分散供养金,衣、食、住、医、葬等由敬老院统一开支,对此他一直认为是自己个人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因此一直投诉、甚至上访;二是环境融入障碍,来到新环境,敬老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食宿,一般不应许外出。这些客观因素导致王有安习惯独居,极为不适应;三是集体生活单调,敬老院里面活动单一,院民生活枯燥,重大节日活动满足不了日常需求,想回到老家居住。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一)、稳定案主情绪,疏导行为;

(二)、多家度体验、接纳现在处境;

(三)、领袖培养,发挥带动作用。

二、服务实施过程

(一)缓解案主危机。当日小组活动完后,小徐专门拜访王有安,倾听王有安关于返家的诉说,社工小徐对其行为表示理解后,安慰暂且先住,联系敬老院护工请多加看护。首先,社工小徐疏导王有安情绪,安抚平复心情。小徐通过开导会谈,解释敬老院现有条件;随后带着王有安拜访了周围院民,认识了一些朋友;拜访院方护理员后,尤其是他坦承了以前过激行为,护理员原谅了他以前过错,得到接纳,王有安心情得到极大改观。因为门前泼水起冲突的韩某,社工小徐为王有安准备水果去拜访,主动道歉化解。

(二)接纳客观环境。小徐和民政部门咨询得到五保政策的相关规定,对

王友安解释和说明;带领王友安回老家,实地看人居环境。小徐带着王有安回老家,熟人碰到王有安,看到整齐的衣服、和润的面色,都觉得县城敬老院生活好;到了倒塌的房屋前,王有安心中的念头渐渐熄灭;这次回家后,王有安很好提及家里生活好。

(三)建立新关系,融入院内生活。“三区”社工计划实施中,有意识培养王有安带头精神,成为志愿者参与活动。敬老院开展的文艺活动、兴趣小组等活动前,社工小徐提前邀请王有安参加,并且安排小组组长角色,有意识提升参与意识和组织角色。金色留影活动中,王有安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院民;兴趣小组负责后勤,协调志愿者搬运物品;小组活动担任通讯员,挨房间通知人员参加。小组后,特地做访谈,对他的`行为进行记录。之后王有安的生活丰富起来,性格活波起来,和其他院民交流增多。

三个周后,社工小徐和其协商,开展了集体生日活动,其中有一个院民因为座位置而情绪激动,影响活动进行,王有安主动前去劝解,说道:“我们敬老院是一家人,要相互理解。”从此,王有安成为社工敬老院的骨干志愿者,活跃在各种活动中,融入敬老院集体生活。

三、案例评估

在“三区”社工人才计划实施过程的,作为五保户供养的敬老院老年社会工作的案主,在服务开展过程中,采用情绪认知理论,照顾并且融入集体生活,王有安问题得到解决。按照危机处理原则,案主情绪得到缓解,行为得到矫正;多角度体验后,王有安接纳了目前社会环境,清晰明白了五保政策和客观条件,不再排斥社会环境。经过领袖培养培养,他能积极融入院内生活,多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找到了新的价值,7月后,案主问题得到解决,个案目标达成,可以结案。

四、专业反思

由于敬老院供养的五保户群体特殊性,加之目前区域内五保供养政策和条件等现实客观状况,社工在介入个案的时候,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平等接纳,树立良好生活目标,首先疏导情绪,其次促成接纳事实,最后在现有基础上,通过积极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25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