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蛐蛐
日前,山东省总工会、民政厅、人社厅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招聘录用、薪酬保障、考核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据山东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工作需要,可为职工人数超过2000人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小镇、村级工会、行业(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和市、县(市、区)产业工会等,至少各配备1名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争到2020年,全省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达到4000人以上。工会组织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统筹配置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用人单位面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包括工会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聘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向工会提供服务。《意见》明确,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资由全总和省、市、县(市、区)总工会及乡镇(街道)财政共同承担,并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结合工作业绩、岗位、资历、学历等条件,采取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办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享受带薪年休假、会员福利等待遇。在职业发展机制方面,《意见》明确,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设置由见习干事、初级干事、中级干事、高级干事构成,中级干事和高级干事要按所在县(市、区)总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一定比例设定。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晋升,在同一岗位工作满3年,且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等次以上的,方可具备晋升上一级岗位资格。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落实工资待遇、续聘、解聘和奖惩的主要依据。《意见》还提出,积极推荐优秀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专职副主席候选人。工会要会同相关部门将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将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现突出的,可优先向党组织推荐,作为党员培养发展或评先评优对象。推荐优秀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评“齐鲁和谐使者”、各级“优秀工会工作者”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
厦门混世小魔王
A类。齐鲁和谐使者是省级高层次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是A类人才。齐鲁和谐使者是指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贡献突出的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
毒师99999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教师的作用、地位和责任是什么呢?呢?我认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要通过每个具有和谐社会性的个体来实现。亚里斯多德提倡个人的美善就是国家的美善,只有健全人格的人其社会性才具有和谐、统一、适度的特点。人格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儒家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中修身即追求“至圣”人格。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成员的人格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人之社会性(社会学中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获得的。因此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是在中小学阶段,所以学校教育尤其中小学就成为培养具有和谐社会性的个体的主要途径。“学校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之前所直接接触的除父母外最主要的对象,在学生社会化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就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使者。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命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和谐人格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乌申斯基语)。和谐高尚的教师人格应是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乐观宽容,品德高尚,平等待人、真诚和善,行为自然、独立自信。布鲁纳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从幼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倾向成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教师人格的高尚不仅使学生受到启迪,而且使学生自然地把这种人格传播到社会上,使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力量。 培养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是教师自具有和谐人格的前提。首先从客观方面,社会和学校应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压力;人性化管理,多方面评价制度减轻工作上的压力;适当安排些文体活动,减少教师精神上压力直至最后消除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其次从主观方面,教师应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和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自我减压。同时教师要不断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思维能力,锻炼毅力,激发理智情感和创造力,进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二)必须培养和营造真诚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模式 师生之间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交往都是以教师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天然权威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坦城的心扉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涂尔干所讲的“友情的纽带”。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懂得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既做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形成民主协商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也要为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将教育公正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去;教师要用心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个性优点,,尊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差异性,激发学生去追求真诚、和善这些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价值尺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正直、宽容和平等的健康人格。 (三)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和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心理环境。教师人际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根据社会心理学,一个人在社会上暗示和受暗示在无时无刻地发生。教师对教师群体的信赖感、归属感、彼此的竞争合作及为人处世态度和方式会以暗示的心理机制(包括表情、目光、动作、体态、语言暗示等)影响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为利于学生和谐人格形成,教师与教师应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建成一个既融洽协作又互为竞争的团体;教师及家长间交往应注意营造彼此尊重、宽容、仁爱、关怀、合作的健康关系。只具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形成和体现出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才能会使学生认识到他是与万物和谐共存的,这才有利于培养才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实施课程文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途径 三、实施课程文化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途径 首先,学校教育应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即明天的社会。学生将要进入的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特征显现的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扑面而来的社会、是一个人的职业不再从一而终的社会。概言之,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习型、信息化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社会成员能从容面对新的情况、新的环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基础和自我完善、应变自如的能力。其次,学校教育应培养健全的人。和谐社会必须要健全的人来建设。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其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实基础,打实各方面的基础,基础的扎实和牢固应当体现在和谐发展上。因此不能象过去在学生教学只注重成绩,不注重能力;只重智育培养,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培养。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丰富课程文化,走改革课程之路,走开发课程文化之路,大力开展素质教学、能力教学,努力实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基础和自我完善、应变自如的能力,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发设者。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教师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切实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